“报名率逐年下降,这是香不出去的第一原因。”李培青介绍,2001年第一年报考质量专业资格,信阳市有240人参加,第二年就降到了80多人,以后每年维持在50~60人。
从全国看,2001年考试是试点,报名人数10万人,2002年考试报名人数6.5万人,2003年考试报名人数5万人,以后每年维持在7万人左右。
第二是通过率较低,这也挫伤了报考人员的积极性。从信阳市的情况看,每年的通过率只有10%。从全国的情况看,2001年的考试合格率只有18.5%,2002的合格率为28.93%,以后,每年维持在30%左右。
任静说:“我到河南省质量管理协会,他们说全省的通过率在30%以上,其实那是平均数,像我们信阳属于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培训跟不上,通过率就自然低。”
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李培青说他们也想了不少的办法,如每到报名前他们就上电视、上报纸宣传。自从2004年准许应届本科生报考后,他们甚至到大学去宣传。
在招考的通知上,他们从2004年开始,将“鼓励”名牌企业、创名牌企业、重点产品生产企业的人员报考,也改为了对这些企业“要有一定比例质量人员获得质量专业职业资格”的要求。
普遍的现象是,各地在制定名牌产品培育规划时,对企业质量人员持证情况也提出相应要求,以鼓励企业组织考前培训。
实际的效果是:信阳市710万人口,2006年有58人报考,今年也就是60多人报考,报考人数不到全市人口的十万分之一。李培青着急:“‘十一五’期间,信阳市提出了质量兴市战略,而按照这样的质量人才标准,质量兴市从何谈起?”
那一边资格成为竞标砝码
“四个方面的企业积极。”李培青总结说。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积极,行业或领导重视的企业积极,有名牌产品和创名牌产品的企业积极,地方重点培育的规模企业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