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评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按照ISO9001标准的要求,组织必须进行管理评审,它既是最高管理者应履行的重要职责,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质量活动,更是一种高层次的对管理体系全面而系统的评价。但是,某些组织在进行管理评审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地运行和组织的发展。本文将对管理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作粗浅的探讨,供组织参考。
1.1 管理评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表现为:评审的目的不明确;评审的依据不足;评审的对象不清楚;评审的内容匮乏;评审时间间隔不合理;评审的信息泛泛而谈,涉及不到深层次的问题,甚至与内容雷同;评审记录不真实或无针对性;评审由管理者代表组织一次会议走走过场,最高管理者只在管理评审报告上签字;评审时避重就轻或避实就虚,或评审结论“两本账”内外有别,评审报告是专给公司看的;有的评审会议议而不决,没有形成报告;有的报告不规范,层次不清,缺乏全面性、针对性; 评审后虽有改进需求,却没有落实到责任部门,最后不了了之;有的改进了却提供不出已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的证据等等。
1.2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以上的种种表现,其主要原因:一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没有树立现代质量管理理念,质量市场观念和大质量观念比较淡漠,传统质量管理意识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固守计划经济的推理模式,造成对管理评审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二是对ISO 9001标准缺乏全面理解,ISO 9001标准中除5.6条款外,还有多处提出要求,如5.1管理承诺“d)进行管理评审;5.3质量方针“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8.5.1持续改进“组织应利用......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等。如不全面深刻地了解就无法认识到管理评审的重要意义;三是缺乏正确的指导和方法,或者模糊操作,使管理评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四是对管理体系认证的态度不够端正,往往在受益者推动下急于取得认证证书,一旦获得认证证书就认为大功告成,对体系运行流于形式或走过场,对监督复评审核存在“马虎”、“凑合”、“满不在乎”的现象。
2.1 深刻理解标准内涵 树立现代质量管理理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如果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没有树立现代质量管理观念就不能自觉地推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ISO 9001标准5.6.1总则要求:“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另外,ISO 9001标准对“评审”的定义是: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注:评审也可以包括确定效率)。
根据上述ISO 9001标准要求和定义,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2.1.1 评审的目的:通过评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及效率,以符合ISO 9001标准的要求和满足相关方的期望,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2.1.2 评审的对象: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2.1.3 评审的时机:ISO 9001标准没有规定评审时间间隔是多少,而由组织自己决定,但每年至少一次,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
a)新建立管理体系运行一定时间(一般行业至少三个月,建筑施工行业至少六个月),内审结束后;
b)在第三方审核前:
c)组织的经营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如:ISO 9001族标准改版,顾客要求和期望的变化,先进技术的出现,产品标准变化,组织机构及职责变化,组织运行机制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生产线采用引起资源的变化;
d)最高管理者认为必要时。
2.1.4 评审的特点,它具有“七性”:
a)高层次性 即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者代表协助,质量管理负责人员参加的相对高层次的正式评价活动;
b)全局性 即对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评审,带有整体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对组织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c)长远性 即谋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对组织发展在较长时间内的适应性,不是为了取得短期满足(如单纯通过体系认证),而是为组织较长远利益的谋略;
d)战略性 即从战略的眼光来审视包括目标在内的整个经营活动是否适宜,又从战略的高度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科学决策发展方向;
e) 风险性 即评审的结果可能引起组织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体系的重大改进,而组织的外部环境具有多变性,不可控性和复杂性,潜伏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这种改进不能冒一定的风险。
2.2 正确理解管理评审与内审的区别
许多组织的管理者常常认为,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各部门、各场所和各过程进行了审核就可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为何要再进行管理评审呢?这是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现象,其实管理评审和内审是有较大区别的,下面列表对比就一目了然。
1.1 管理评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表现为:评审的目的不明确;评审的依据不足;评审的对象不清楚;评审的内容匮乏;评审时间间隔不合理;评审的信息泛泛而谈,涉及不到深层次的问题,甚至与内容雷同;评审记录不真实或无针对性;评审由管理者代表组织一次会议走走过场,最高管理者只在管理评审报告上签字;评审时避重就轻或避实就虚,或评审结论“两本账”内外有别,评审报告是专给公司看的;有的评审会议议而不决,没有形成报告;有的报告不规范,层次不清,缺乏全面性、针对性; 评审后虽有改进需求,却没有落实到责任部门,最后不了了之;有的改进了却提供不出已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的证据等等。
1.2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以上的种种表现,其主要原因:一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没有树立现代质量管理理念,质量市场观念和大质量观念比较淡漠,传统质量管理意识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固守计划经济的推理模式,造成对管理评审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二是对ISO 9001标准缺乏全面理解,ISO 9001标准中除5.6条款外,还有多处提出要求,如5.1管理承诺“d)进行管理评审;5.3质量方针“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8.5.1持续改进“组织应利用......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等。如不全面深刻地了解就无法认识到管理评审的重要意义;三是缺乏正确的指导和方法,或者模糊操作,使管理评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四是对管理体系认证的态度不够端正,往往在受益者推动下急于取得认证证书,一旦获得认证证书就认为大功告成,对体系运行流于形式或走过场,对监督复评审核存在“马虎”、“凑合”、“满不在乎”的现象。
2.1 深刻理解标准内涵 树立现代质量管理理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如果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没有树立现代质量管理观念就不能自觉地推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ISO 9001标准5.6.1总则要求:“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另外,ISO 9001标准对“评审”的定义是: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注:评审也可以包括确定效率)。
根据上述ISO 9001标准要求和定义,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2.1.1 评审的目的:通过评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及效率,以符合ISO 9001标准的要求和满足相关方的期望,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2.1.2 评审的对象: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2.1.3 评审的时机:ISO 9001标准没有规定评审时间间隔是多少,而由组织自己决定,但每年至少一次,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
a)新建立管理体系运行一定时间(一般行业至少三个月,建筑施工行业至少六个月),内审结束后;
b)在第三方审核前:
c)组织的经营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如:ISO 9001族标准改版,顾客要求和期望的变化,先进技术的出现,产品标准变化,组织机构及职责变化,组织运行机制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生产线采用引起资源的变化;
d)最高管理者认为必要时。
2.1.4 评审的特点,它具有“七性”:
a)高层次性 即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者代表协助,质量管理负责人员参加的相对高层次的正式评价活动;
b)全局性 即对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评审,带有整体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对组织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c)长远性 即谋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对组织发展在较长时间内的适应性,不是为了取得短期满足(如单纯通过体系认证),而是为组织较长远利益的谋略;
d)战略性 即从战略的眼光来审视包括目标在内的整个经营活动是否适宜,又从战略的高度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科学决策发展方向;
e) 风险性 即评审的结果可能引起组织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体系的重大改进,而组织的外部环境具有多变性,不可控性和复杂性,潜伏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这种改进不能冒一定的风险。
2.2 正确理解管理评审与内审的区别
许多组织的管理者常常认为,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各部门、各场所和各过程进行了审核就可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为何要再进行管理评审呢?这是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现象,其实管理评审和内审是有较大区别的,下面列表对比就一目了然。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1 个回复
露西 (威望:0)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