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网路淘金──中国网络公司 学会赚钱
网路淘金──中国网络公司 学会赚钱
它们的业务模式截然不同,管理之道也各具特色,但都无一例外踏上了盈利之路
作者:周展宏
1999 年底,中国互联网界流行著一则笑话:两人在丛林露营,突然看到一头老虎。一个家伙赶紧穿跑鞋,另外一个家伙说:“你别穿了,你真以为穿这双鞋子就能跑得过老虎吗?”“我不需要跑得比老虎快,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有人根据这则笑话总结出一种“老虎理论”:不能用利润、收入等短期收益对网络公司进行评估;互联网不是比谁会挣钱,而比谁跑得快的游戏。
2000 年确实是网络公司的艰难时世。那时的网络公司是商业史上的一大怪现象,从诞生开始,一些公司就为了去上市,为了去资本市场圈钱,它们中的多数把上市套现作为终点,所以不仅不知道上不了市去做什么,而且对于圈著钱后去干什么也很迷茫。当然,也有一些一开始就努力盈利的网络公司,它们有极富创新的商业模式,但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之下,企业的方向也无法按照创始人的意志行事。
2000 年是一个分水岭,人们从对互联网趋之若骛变为避之惟恐不及,此后大量为资本而生的网络公司横尸遍网,人们谈网色变。这一年也让许多网络公司明白了那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赚钱比烧钱更难。搜狐 CEO 张朝阳说:“公司存在的价值不是创立什么文化理想,或者创造一种新的理念,或者引导一场运动,其目的是给股东带来回报。”他的话看似平常,但当时意识到这番话所含道理的互联网企业创始人并不多。
对任何人而言,甚至直到现在,在互联网上做生意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发现的过程。然而,2002 年,一些中国网络公司涅盘重生,纷纷宣布实现盈利。那么,这些公司是怎么学会赚钱的呢?我们选择了六家网络公司,解读它们所发现的网路生财之道。这些公司的业务截然不同,管理之道各具特色,有的已经上市,多数还是私人公司,但它们无一例外都踏上了盈利之路。
搜狐:越来越像公司
曾经:关注市场炒作,关注页面有多少人看
现在:关注推出的服务有没有商业价值
采访搜狐 CEO 张朝阳时,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要沉思良久才作答,我感觉似乎是给中学生出了需要微积分知识才能解答的难题。但当请张朝阳列举几家经营不善的门户网站时,张朝阳第一个提到的是 e 龙网。而 e 龙网正是本文下面将推介的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据悉,e 龙曾经以搜狐抄袭其内容将搜狐告上法庭,历史上的这一过节令人不由得浮想联翩。有一点是肯定的,张朝阳肯定是运用其高等数学知识解答我出的中学考题,而不是相反。
搜狐定律
首先,规模化;其次,向终端收费,收大众的钱。
在人们普遍认为广告收入可以支撑网络的时候,搜狐就认识到单靠网络广告的局限性。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搜狐更加坚定了探索业务多元化的决心。但在 2000 年,甚至直到现在,在互联网上做生意对任何人而言很大程度上都仍然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如何选择业务方向呢?2001 年,搜狐逐渐形成了一个发展新业务的根本性的思想──规模化,即从事的业务必须能够规模化,而且同时人员不能膨胀,这是搜狐
新业务开发的第一定律。此前,在新业务开发上搜狐走过许多弯路,如曾尝试过给企业做网站,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虽然此业务确实有市场,但它不能够规模化,即业务可能做大,但人员也肯定会增加,因此盈利不会多;2001 年,搜狐还提出向个人市场开拓,这是搜狐新业务拓展的另一个思路。张朝阳认为搜狐是一个大众化的品牌,一个大众化品牌不能向大众收到钱,那定位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样的话就没有必要做一个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品牌。
搜狐 2001 年开始发展的手机短信业务完全符合上述两个原则:首先,在收入增加时,根本不用增加人员,完全依靠计算机和软件系统;其次,它利用了搜狐作为门户的影响力,并实现了向终端用户即大众收费。2002 年,短信业务实现了爆炸性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公司总收入的 60% 以上。循著上述两个思路,2002 年年初和 2003 年年初,搜狐又分别推出了两条业务线,即企业在线和网络游戏。企业在线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包括搜狐黄页、域名虚机、搜索引擎登录、企业邮箱、竞价广告等;网络游戏则与接入服务捆绑在一起。
主管企业在线的王建军说,“到现在,我们这块业务占到公司收入的十分之一,而且目前还保持每个季度 20~30% 的高速增长。”搜狐推出企业在线业务的逻辑很简单,作为一个大众品牌,不能只让少数大企业做大广告,而应该让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从高端到低端都要有。搜狐企业在线去年 11 月 15 日率先推出了一种新型广告──竞价广告──的 测试版,今年年初正式推出,而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Google 也推出了类似的广告。这是王建军非常得意的一个产品,它新颖得让人再次感叹互联网是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领域。这种新型广告让客户可以通过竞价调整每次点击的价格,决定自己的广告位置和排名,并且按点击次数计费。最妙的是,搜狐把广告卖出去之后,广告的修改、价格的调整都由客户自己完成,搜狐不必再投入一兵一卒;更有甚者,其实广告本身都不是搜狐自己卖出去的,而是完全靠代理商,代理商们还要交预
付款给搜狐;对代理商的管理,王建军也希望尽量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目前搜狐企业在线发展的 600多家代理商由十个员工管理,平均每个人要管理 60 个代理商。到现在,竞价广告也已经有 2,000 多家客户,月收入将近100 万元人民币。就潜力而言,王建军认为竞价广告是无限的,搜狐可以不断地发展其联盟,即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投放平台,目前加入搜狐竞价广告联盟的网站已经超过 40 家,如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千龙网等都是联盟中的成员,而且搜狐已经开始了海外拓展。可以肯定的是,像短信业务一样,搜狐企业在线业务必定会成为搜狐新的利润增长点。
网络游戏已经有非常成功的先例,商业模式肯定没有问题,搜狐的游 戏能否成为下一个利润增长点则是对搜狐操作运营能力的极大考验,因为游戏市场已经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短信、企业在线、游戏三条新兴业务线加上传统的两条业务线,即网络广告和网上商城,构成了搜狐目前的五大业务线,如果把接入服务从游戏中独立出来则是六大业务线。张朝阳说:“2001 年,最大的调整就是以业务线为导向,把公司分成几条业务线,然后各个部门的评定也都依据业务线来做。”对于新业务,张朝阳都亲自过问,而对已经成熟的业务则交由首席运营官打理。
它们的业务模式截然不同,管理之道也各具特色,但都无一例外踏上了盈利之路
作者:周展宏
1999 年底,中国互联网界流行著一则笑话:两人在丛林露营,突然看到一头老虎。一个家伙赶紧穿跑鞋,另外一个家伙说:“你别穿了,你真以为穿这双鞋子就能跑得过老虎吗?”“我不需要跑得比老虎快,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有人根据这则笑话总结出一种“老虎理论”:不能用利润、收入等短期收益对网络公司进行评估;互联网不是比谁会挣钱,而比谁跑得快的游戏。
2000 年确实是网络公司的艰难时世。那时的网络公司是商业史上的一大怪现象,从诞生开始,一些公司就为了去上市,为了去资本市场圈钱,它们中的多数把上市套现作为终点,所以不仅不知道上不了市去做什么,而且对于圈著钱后去干什么也很迷茫。当然,也有一些一开始就努力盈利的网络公司,它们有极富创新的商业模式,但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之下,企业的方向也无法按照创始人的意志行事。
2000 年是一个分水岭,人们从对互联网趋之若骛变为避之惟恐不及,此后大量为资本而生的网络公司横尸遍网,人们谈网色变。这一年也让许多网络公司明白了那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赚钱比烧钱更难。搜狐 CEO 张朝阳说:“公司存在的价值不是创立什么文化理想,或者创造一种新的理念,或者引导一场运动,其目的是给股东带来回报。”他的话看似平常,但当时意识到这番话所含道理的互联网企业创始人并不多。
对任何人而言,甚至直到现在,在互联网上做生意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发现的过程。然而,2002 年,一些中国网络公司涅盘重生,纷纷宣布实现盈利。那么,这些公司是怎么学会赚钱的呢?我们选择了六家网络公司,解读它们所发现的网路生财之道。这些公司的业务截然不同,管理之道各具特色,有的已经上市,多数还是私人公司,但它们无一例外都踏上了盈利之路。
搜狐:越来越像公司
曾经:关注市场炒作,关注页面有多少人看
现在:关注推出的服务有没有商业价值
采访搜狐 CEO 张朝阳时,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要沉思良久才作答,我感觉似乎是给中学生出了需要微积分知识才能解答的难题。但当请张朝阳列举几家经营不善的门户网站时,张朝阳第一个提到的是 e 龙网。而 e 龙网正是本文下面将推介的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据悉,e 龙曾经以搜狐抄袭其内容将搜狐告上法庭,历史上的这一过节令人不由得浮想联翩。有一点是肯定的,张朝阳肯定是运用其高等数学知识解答我出的中学考题,而不是相反。
搜狐定律
首先,规模化;其次,向终端收费,收大众的钱。
在人们普遍认为广告收入可以支撑网络的时候,搜狐就认识到单靠网络广告的局限性。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搜狐更加坚定了探索业务多元化的决心。但在 2000 年,甚至直到现在,在互联网上做生意对任何人而言很大程度上都仍然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如何选择业务方向呢?2001 年,搜狐逐渐形成了一个发展新业务的根本性的思想──规模化,即从事的业务必须能够规模化,而且同时人员不能膨胀,这是搜狐
新业务开发的第一定律。此前,在新业务开发上搜狐走过许多弯路,如曾尝试过给企业做网站,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虽然此业务确实有市场,但它不能够规模化,即业务可能做大,但人员也肯定会增加,因此盈利不会多;2001 年,搜狐还提出向个人市场开拓,这是搜狐新业务拓展的另一个思路。张朝阳认为搜狐是一个大众化的品牌,一个大众化品牌不能向大众收到钱,那定位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样的话就没有必要做一个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品牌。
搜狐 2001 年开始发展的手机短信业务完全符合上述两个原则:首先,在收入增加时,根本不用增加人员,完全依靠计算机和软件系统;其次,它利用了搜狐作为门户的影响力,并实现了向终端用户即大众收费。2002 年,短信业务实现了爆炸性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公司总收入的 60% 以上。循著上述两个思路,2002 年年初和 2003 年年初,搜狐又分别推出了两条业务线,即企业在线和网络游戏。企业在线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包括搜狐黄页、域名虚机、搜索引擎登录、企业邮箱、竞价广告等;网络游戏则与接入服务捆绑在一起。
主管企业在线的王建军说,“到现在,我们这块业务占到公司收入的十分之一,而且目前还保持每个季度 20~30% 的高速增长。”搜狐推出企业在线业务的逻辑很简单,作为一个大众品牌,不能只让少数大企业做大广告,而应该让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从高端到低端都要有。搜狐企业在线去年 11 月 15 日率先推出了一种新型广告──竞价广告──的 测试版,今年年初正式推出,而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Google 也推出了类似的广告。这是王建军非常得意的一个产品,它新颖得让人再次感叹互联网是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领域。这种新型广告让客户可以通过竞价调整每次点击的价格,决定自己的广告位置和排名,并且按点击次数计费。最妙的是,搜狐把广告卖出去之后,广告的修改、价格的调整都由客户自己完成,搜狐不必再投入一兵一卒;更有甚者,其实广告本身都不是搜狐自己卖出去的,而是完全靠代理商,代理商们还要交预
付款给搜狐;对代理商的管理,王建军也希望尽量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目前搜狐企业在线发展的 600多家代理商由十个员工管理,平均每个人要管理 60 个代理商。到现在,竞价广告也已经有 2,000 多家客户,月收入将近100 万元人民币。就潜力而言,王建军认为竞价广告是无限的,搜狐可以不断地发展其联盟,即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投放平台,目前加入搜狐竞价广告联盟的网站已经超过 40 家,如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千龙网等都是联盟中的成员,而且搜狐已经开始了海外拓展。可以肯定的是,像短信业务一样,搜狐企业在线业务必定会成为搜狐新的利润增长点。
网络游戏已经有非常成功的先例,商业模式肯定没有问题,搜狐的游 戏能否成为下一个利润增长点则是对搜狐操作运营能力的极大考验,因为游戏市场已经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短信、企业在线、游戏三条新兴业务线加上传统的两条业务线,即网络广告和网上商城,构成了搜狐目前的五大业务线,如果把接入服务从游戏中独立出来则是六大业务线。张朝阳说:“2001 年,最大的调整就是以业务线为导向,把公司分成几条业务线,然后各个部门的评定也都依据业务线来做。”对于新业务,张朝阳都亲自过问,而对已经成熟的业务则交由首席运营官打理。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5 个回复
天涯孤星 (威望:2)
赞同来自:
进入旅游服务业源于网络泡沫时期的一次收购,不曾想现在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服务网站之一2000 年 3 月,e 龙网创始人兼董事长唐越把 e 龙网卖给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即 mail.com,这次交易的首要目标就是希望借助 mail.com 的力量帮助 e 龙 2000 年年底在纳斯达克上市。那个时候,e 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市:首先,e 龙公司请亚洲最资深的职业经理人来加盟,因为要上市就得包装出在全亚洲最富有经验的管理层;其次,e 龙开始经营无线业务,因为无线业务突然成了资本市场的热点;第三,e 龙开始在海外设办公室,如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因为 e 龙不仅要成为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还要成为亚洲互联网公司的领导。
但是,随著资本市场的调整,mail.com 也不得不剥离其非核心业务,当时 e 龙还是一家亏损的公司,自然也在剥离之列。2001 年 5 月,唐越再次筹资从 mail.com 购回 e 龙在中国大陆的全部业务。
唐越曾经在华尔街工作 7 年,对 2000 年由资本催生的网络泡沫自有其独到之见:“当时纳斯达克提供了一个极廉价的资本市场,这是一个机遇,作为一位企业经营者,有义务也有动力去利用这个机会,没有任何错误。只是你在脑子里永远要记住,这个窗口是随时都会关闭的。”2000 年年中,这个窗口确实关闭了,对于那些为资本而生的公司,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业务突然成了头等重要的问题。
早在 2000 年初,e 龙就意识到自己如果只是提供信息很难赚到钱,必须提供一种服务,因此收购两家公司:西祠胡同和百德勤公司。前者是一个大型社区网站,后者是一家旅游服务公司。而今,e龙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最重要的旅游服务网站之一,正是靠著旅游服务,e 龙在 2002 年实现了盈利 2,500 万元人民币。但与 mail.com 合作时,在其要求下,e 龙 2000 年另外还收购了两家公司,一家是台湾做无线通讯的公司,另一家是做地图软件的公 司,而这两家公司均以彻底失败告终。
中国旅游市场目前规模约为 6,000 亿人民币,其中 1,800 亿为酒店和机票预订,而 e 龙所进入的三星级到五星级酒店预订的市场规模也达 500 亿。旅游服务在美国也证明是最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之一,如 hotels.com 和 expedia.com。2000 年进入旅游服务市场的互联网公司很多,但最终取得成功的却很少。e 龙收购传统的旅游服务公
司,无疑对其获得现在的业绩至关重要。唐越说道,“你说是先见之明也好,是适者生存也好,我们在 2000 年收购这家旅游公司,现在来看确实非常成功,也让 e 龙很快找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业务。”
e 龙认为旅游是通过自己的技术力量和现代营销手段能够引发巨大变革的行业,因为它是中国传统竞争者、传统因素最为薄弱的行业之一。这种技术不一定是通过互联网,而首先是要符合消费者的需要,比如在中国手机的普及率很高,因此 2002 年 6 月 e 龙扩建了其呼叫中心,并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第三代呼叫核心技术 CTI,建成国内旅游行业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呼叫中心。
2002 年 e 龙成立了专门为大公司提供综合差旅管理服务的集团客户部,这是一个全新的业务。唐越看到在美国这种服务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一般而言,大公司的差旅成本是居于生产成本和人员工资成本之后的第三大成本。中国这个市场目前也正在启动,也正是在去年,美国两家主要的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也进入了中国。e 龙凭借已经建立起来的网络平台和良好的资金管控能力迅速切入该业务,目前这个业务每月的增长率都高达 20%,已经拥有百余家客户。“我们的短期目标是在线旅游服务,长期目标是扩展到在线消费者服务。”唐越这样给 e 龙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