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k和ppk的区别是什么?
cpk和ppk的区别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一个?如何计算?谢谢各位大侠!{V {V {V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绝对和相对的概念。Cpk和Ppk是经常讨论的一个主题。老实说,要弄清楚是不容易的。因为,人们的思想总希望绝对正确,不容一点不正确的东西存在。可是,世界上万事万物是没有绝对“纯”、绝对“正确”,只有相对的“纯”、相对“正确”。首先要统一这个观点,这样,讨论就有意义了。下面我来说明什么是Cpk,什么是Ppk?
2、Cpk是过程能力指数。当过程稳定后计算得到的。因为过程稳定,过程结果只有普通原因引起的变异,没有特殊原因引起的变异。
举例说明Cpk的计算方法是:
a)譬如每小时抽一次样,一共抽25次。每次连续抽4件。一共得到100(4X25=100)个数值。计算每个子样内4个数值的平均值和极差值(最大减最小)。再求出25个子样平均值的平均值,作为数据分布中心。再计算25个子样极差的平均值,统计学认为过程标准偏差和这个极差平均值有关系的。可以根据这个值来估计过程的标准差。
b)用这25组数据绘制平均值控制图和极差控制图。分别检查是否稳定。如果没有数据点落在控制极限之外,没有非随机的规律性出现,就认为过程稳定的。
c)稳定后,用上面的估计标准差来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就是产品规格公差除以6个估计的标准差。如果数据中心和规格中心有偏移。就计算Cpk。就是数据分布中心到规格公差上下极限之间有两个数值,取偏小的那个数值,除以3个估计标准差。
3、Ppk是过程性能指数。注意,这里是性能指数不是能力指数。它和Cpk的差别就在于,Cpk是过程稳定情况下计算得到的,Ppk是不确定过程是否稳定的情况下计算得到的。也就是说,Ppk反映过程中除了普通原因以外还有特殊原因引起的变异存在。所以叫性能(表现的)指数。这好比一个人的能力可以用一个工作业绩指标来表示,能力再强,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具备,表现出来的业绩总是比能力差。也就是性能表现不如能力。
4、为什么要有短期和长期指数值?所谓短期Cpk、短期Ppk,那是利用短期过程数据计算得到的。长期Cpk、长期Ppk计算数据获得的时间比较长(具体有多长,应当说明的)。为什么要有这两个指数值?因为,短期数据只反映过程在短期内出现的各种变异。有些变异还没有来得及反映出来。譬如,气候的变化带来的,班次变更带来的、设备长期运行带来的影响等。于是,要用长期的指数来反映。不管短期、长期,其性质没有变化。也就是,只有普通原因引起的变异,反映在Cpk中,既有普通原因又有特殊原因引起的变异,反映在Ppk中。对比这两个数值的差,可以发现过程改进的余地有多大。如果这两个数值差不大。说明过程表现很好,反之,系统中发生过不少不稳定因素,值得研究改进。
5、Ppk只能反映过程的过去,Cpk可以用来预测过程的未来。因为Ppk是利用已经得到所有数据计算得到的。它反映过程的过去。因为它存在特殊原因,所以,不能根据它来预测过程的未来。反之,Cpk是在稳定条件下计算得到的,反映过程的能力满足规格要求的能力。如果将来我们控制好过程的话,最高水平也只能达到这个水平。因为过程只有普通原因引起变异,所以,我们可以预测未来过程的水平了。这里要提到前面说的绝对和相对的概念。实际上没有绝对的稳定。也就是说,多少总会有一些特殊原因存在。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所以,要求Cpk大于等于1.33。留有一定的余地。
6、两个指数的利用。当顾客指定的涉及到安全、主要功能有关的特性,在过程开始研究的时候,做短期Cpk计算。如果过程没有办法稳定,要和顾客商量。可以用Ppk。同时要针对特殊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将来一定要用Cpk。通常顾客要求您提供产品合格证明的同时,要提供长期Cpk数值的。
或者当过程刚开始,没有办法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来判定过程是否稳定,没有办法判定过程是否稳定,计算Cpk过程能力指数的时候。可以和顾客商量,是否采用Ppk。一般Ppk要大于等于1.67。
当然,以上这些数据的获得,一定要在控制计划的控制下做出来的。如果过程的影响因素也没有确定,过程范围也没有界定,控制计划也没有,那样得到的数据根本不能反映过程的任何意义。根据这样的数据计算得到的Cpk、Ppk都是没有用的。
相信以上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供参考。如有不对,请指正。
2、Cpk是过程能力指数。当过程稳定后计算得到的。因为过程稳定,过程结果只有普通原因引起的变异,没有特殊原因引起的变异。
举例说明Cpk的计算方法是:
a)譬如每小时抽一次样,一共抽25次。每次连续抽4件。一共得到100(4X25=100)个数值。计算每个子样内4个数值的平均值和极差值(最大减最小)。再求出25个子样平均值的平均值,作为数据分布中心。再计算25个子样极差的平均值,统计学认为过程标准偏差和这个极差平均值有关系的。可以根据这个值来估计过程的标准差。
b)用这25组数据绘制平均值控制图和极差控制图。分别检查是否稳定。如果没有数据点落在控制极限之外,没有非随机的规律性出现,就认为过程稳定的。
c)稳定后,用上面的估计标准差来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就是产品规格公差除以6个估计的标准差。如果数据中心和规格中心有偏移。就计算Cpk。就是数据分布中心到规格公差上下极限之间有两个数值,取偏小的那个数值,除以3个估计标准差。
3、Ppk是过程性能指数。注意,这里是性能指数不是能力指数。它和Cpk的差别就在于,Cpk是过程稳定情况下计算得到的,Ppk是不确定过程是否稳定的情况下计算得到的。也就是说,Ppk反映过程中除了普通原因以外还有特殊原因引起的变异存在。所以叫性能(表现的)指数。这好比一个人的能力可以用一个工作业绩指标来表示,能力再强,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具备,表现出来的业绩总是比能力差。也就是性能表现不如能力。
4、为什么要有短期和长期指数值?所谓短期Cpk、短期Ppk,那是利用短期过程数据计算得到的。长期Cpk、长期Ppk计算数据获得的时间比较长(具体有多长,应当说明的)。为什么要有这两个指数值?因为,短期数据只反映过程在短期内出现的各种变异。有些变异还没有来得及反映出来。譬如,气候的变化带来的,班次变更带来的、设备长期运行带来的影响等。于是,要用长期的指数来反映。不管短期、长期,其性质没有变化。也就是,只有普通原因引起的变异,反映在Cpk中,既有普通原因又有特殊原因引起的变异,反映在Ppk中。对比这两个数值的差,可以发现过程改进的余地有多大。如果这两个数值差不大。说明过程表现很好,反之,系统中发生过不少不稳定因素,值得研究改进。
5、Ppk只能反映过程的过去,Cpk可以用来预测过程的未来。因为Ppk是利用已经得到所有数据计算得到的。它反映过程的过去。因为它存在特殊原因,所以,不能根据它来预测过程的未来。反之,Cpk是在稳定条件下计算得到的,反映过程的能力满足规格要求的能力。如果将来我们控制好过程的话,最高水平也只能达到这个水平。因为过程只有普通原因引起变异,所以,我们可以预测未来过程的水平了。这里要提到前面说的绝对和相对的概念。实际上没有绝对的稳定。也就是说,多少总会有一些特殊原因存在。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所以,要求Cpk大于等于1.33。留有一定的余地。
6、两个指数的利用。当顾客指定的涉及到安全、主要功能有关的特性,在过程开始研究的时候,做短期Cpk计算。如果过程没有办法稳定,要和顾客商量。可以用Ppk。同时要针对特殊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将来一定要用Cpk。通常顾客要求您提供产品合格证明的同时,要提供长期Cpk数值的。
或者当过程刚开始,没有办法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来判定过程是否稳定,没有办法判定过程是否稳定,计算Cpk过程能力指数的时候。可以和顾客商量,是否采用Ppk。一般Ppk要大于等于1.67。
当然,以上这些数据的获得,一定要在控制计划的控制下做出来的。如果过程的影响因素也没有确定,过程范围也没有界定,控制计划也没有,那样得到的数据根本不能反映过程的任何意义。根据这样的数据计算得到的Cpk、Ppk都是没有用的。
相信以上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供参考。如有不对,请指正。
老樵夫 • 2018-01-05 15:46
歸納的很系統~~贊一個~
ZY518888 • 2018-01-06 11:29
必须赞一个!给力且通俗!
福鹿东来 • 2019-05-29 11:11
cpk是短期的过程能力指数,ppk是长期过程能力指数。前提都是在过程能力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统计才有意义。
Kurus • 2019-05-31 09:25
赞~
知止_存天理 • 2020-06-26 07:54
“这好比一个人的能力可以用一个工作业绩指标来表示,能力再强,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具备,表现出来的业绩总是比能力差。也就是性能表现不如能力。”这样的比方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