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从六祖慧能的偈语悟出的质量真谛

很多人读过六祖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这首《见性偈》,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了。尽管此偈仅有二十个字,却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在佛门禅海中掀起轩然在波,而且亦于世俗社会引发了种种评说。从禅宗的宗风来说,慧能这一诗偈并无特殊的奥义深旨,乃一首常规的、普通的陈述他本人禅悟层次的"见道偈"而已。然而,似乎就是这短短的四句偈文,却使慧能继承了五祖弘忍的达摩衣钵,奠定了他于禅宗的六祖地位,并为中国禅宗廓开了风靡古今、影响中外的顿悟禅风,这也是我国禅宗中唯一的一句成经文的偈语。
不少人认为,较之于神秀之偈,慧能的《见性偈》确有其超越之处。神秀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传云五祖弘忍见此偈后私下对神秀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为什么"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呢?原因在于神秀之偈未能"离相",菩提树、明镜台是相;而禅宗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至于"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是为了身心清净的目的,却令心执著于净相,起心不惹尘埃,却使心本身就已经惹了尘埃。故弘忍云:"只到门外,末入门内"也。而慧能之偈,就显然与神秀之说不同了。有人认为,慧能的偈子阐述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教义,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见礼山、江峰《禅宗灯录语解》)有人认为,慧能之偈子充分强调了自性的本性。自性是不能用形象喻示的,所以说象菩提树、象明镜台,就不是本来的自性,不是自性的本性了(见李醒华《禅心指月-禅的故事》)。也有人认为,慧能《见性偈》便是告诉人们,什么尘埃污染,什么清净定境,本来便是虚妄;凡执著便是"迷",凡"迷"便是尘埃,如果心灵中无一处执著,这尘埃也无处附丽(见葛兆光《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

以上引用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将质量和成佛相对照,便于理解。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宗教,就是成佛,那么作为质量管理,我们的最高境界也是宗教,也是成佛。
从中悟出质量的真谛“质量本无法,大师始创之;后起在努力,发誓共消之”
质量工作可分为六大过程:检验-生产-设计-TQM-习惯-质量佛(宗教);
我们质量人也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对于做学问而言,我们做质量更难,更世俗话。


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又将普度众生的任务为己任;
我们只有走在通往佛的大愿、大悲、大智、大行的境界的路上,只有不停的追求,才能把质量工作做好!不以检验为苦,不以做控制图为累,诲人不倦,从见如流,不呆板、不空讲理论,勤于实践,这样我们才是走在修行的路上。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爱心),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

我们大部分质量人还处在“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这种境界,我们还是犯一些质量错误(随手扔垃圾、明知有错也不去更改),有时也以为差不多就行了(当推行项目遇到阻力时),在这时我们只能时时勤拂拭,方有一颗质量心。

质量人也犹于禅宗的信徒,不停的悟,不停的学,方能得道,方能成佛,方能普渡众生,达到佛的境界,
我们姑且把现在的各种质量活动看作质量修行,这个过程是艰难的、痛苦的,不过也是因人而异的,
于是当我们推行某个项目受挫,或者受到领导、别的部门的不解时,千万不要泄气,我们现在还只是苦行僧,什么时候能成佛,那只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至于能不能成佛,那是信仰的问题,关键看我们的悟性,以及修行的方法了,佛讲究避世修行,而我们需要在大千世界修行,更是难上加难啊。
我是刚刚盾入质量门的小沙弥,也是刚开始为质量而修行,至于能不能修成质量佛,我不抱有那方面的希望,象我们的6SQ质量网的O大师、欧阳大师等等不知修行到何种境界,我们急需大师们的点拨,希望大师们能够开坛讲法,以普度众生。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gansional (威望:0) (北京 昌平) 电子制造 经理 - 邮箱:hehehehe20052006#126....

赞同来自:

今天北京下雪了,你们那儿呢!!

37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gansional
gansional

邮箱:hehehehe20052006#126.com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