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ISO:洋相百出的质量管理法
ISO:洋相百出的质量管理法(吁请记者调查!浙江李全兵)
—本人创立“一卡通”模式誓将“ISo质量管理”扔进太平洋
同所有人一样,当初听到“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词时,我也是肃然起敬,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的企业管理与质量控制模式。因为ISO是一个国际组织,它是通向国际市场的绿卡,它目前被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所有行业奉若神明。然而,在经历了几家机械企业所导入的ISO质量管理后,在逐步理性认识后,我这个ISO虔诚的崇拜者、迷信者,逐步转变成了它的怀疑者、坚定的否定者。而且,在否定ISO的基础上,依据多年经验,我独创了一套质量管理模式(名为:“一卡通”质量管理模式,已印成册。)
本人认为:ISO只有以下几方面可取之处:①帮企业制定了正确的质量指导方针。即“促进持续改进,加强缺陷预防,减少变差和浪费”。②帮企业制定了正确的管理组织形式,如企业要有管理者代表、顾客代表、质量代表、市场代表等。③帮企业弄到了一张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仅此而外,ISO从理论到实践再无可取之处。其理论晦涩、冗长;其实践性和效果远远达不到人们预期值。ISO用一大堆枯涩无效的文件管理企业是世界上最愚蠢最幼稚的管理方式,却作为“认证的缴件”强迫企业接受(企业为了获取一张“通行证”,明知是一堆废物,却又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财力去面对)。由于ISO理论和实践的不实用性,因而各单位在应付考证时,衍生了很多不切实际、弄虚作假、无效监控、文海战术等不正常现象,给企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具体描述如下:
〈一〉 企业的规章制度、奖罚细则等基本上不公开,工人也不知其具体内容,却可对工人
任意进行处罚。(连最基本章法也不遵照了。)
〈二〉质量监控手段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搞文海战术,迫使操作工与检验人员填各式各样表格,以为填表越多,产品质量越有保障。每个工人每天填表要花去近20分钟时间。实际上是让工人造假,(即使是真填与提升产品质量也没多大关系。)实质上是形式主义的无效监控,是在消耗工人生命,也延误了企业生产。然而,就这些明显造假的表格居然成了质量认证的重要依据。时光已进入了21世纪,现代工业也有了百余年历史,然而,在工业管理领域居然还存在这样幼稚可笑的东西,实在是低级错误,是荒唐至极。(连幼童都造不出的笑话。)
〈三〉本来,为适应顾客要求,从成品中抽取少部分检验一下,看其合格率究竟有
几何,作为对企业产品质量评定的一个依据,这是对的(不可能做到全检)。但抽取的毕竟是极少部分,其评定的结果对企业整个产品来说毕竟是牛身一毛、以偏概全的手法。只能作个参考依据,因而只需算个合格率就行了.但不知是哪位”高师”,愣发明了恁多公式,横算、竖算、斜算、全算,算来算去都是95%以上合格;还没完,又列出了恁多图例,画来画去,得出结论还是95%以上合格。把个企业管理的一班人(包括检验人员)都变成了帐房先生(居然还有那么多人相信!);质量管理变成了“玩数字游戏”。由于抓不住质量控制的重点与主体,因而总检中仍发现许多不合格品,顾客的不良反馈仍不断。产品质量并不因搞了ISO而有大改观。 (脊背上痒痒,偏去脚后跟挠挠。)
〈四〉企业生产秩序并未理顺,存在着倒置与混乱,有时还会因此出现浪费与批量报废的事。 (必然的。)
〈五〉一些所谓的“咨询公司”所出的尽是些“绕弯子工程”“馊主意”,程序繁杂、文件堆山、不着边际、不从实际出发。纯粹是弄一帮所谓“咨询师”在那闭门造车,搞“肚转”(杜撰),弄得企业也跟着团团转。正如一些企业管理的专家所言:外国把中国企业变成了它的“试验场”。 (瞎摆设!)
〈六〉值得注意的是:认证公司在最重要的环节——产品质量考核认证上也大都是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真正应当重视的质量方面的考核却很少。甘肃徽县有色金属冶炼公司,其使用设备是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也就是说连“国标”也达不到,居然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质量认证”,结果给附近两个村的村民造成了严重的铅中毒事件,ISO在这个事件上成了祸国殃民的“帮凶” (真是好事不办好,有时比坏事还坏。)(注:今年11月17日的《经济参考报》更爆出了有些ISO认证机构为了抢夺财源,只要企业给两万块钱就给证的惊天之闻,“国际质量认证”竟然被搞到这份上了!)
〈七〉由于受ISO影响,一些顾客企业也对供货企业的内部管理煞有介事地评这品那,弄得对方无所适从。 (受传染呗!)
〈八〉特别要命的是:一些企业主以为搞了ISO这一“国际体系”就万事大 吉,把它当成了“万金油”,因而不再在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上采取其它有效措施了。 (迷信!这不怨ISO:我又没让你迷信!)
从目前来看,若称“ISO质量管理体系”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贻笑大方。若称“国际质量认证中心”还算适当( 国际上需要一个“认证中心”),但必须去伪存真,动真的干实的,才能真正令人信服(例如:认证时不打招呼、不吃请、不收礼;认证过程要客观、公正、严肃;认证后可举报、可回查、可取消等等,这才是对国家对人民真正负责的态度。认证侧重点应放在全面考核产品质量上,而不是企业管理过程。)
纵观中国当前企业管理的各种流派,有强调“以人为本”的;有主张“战略决定一切”的;有主张“细节决定成败”的;有强调“制度高于一切”的;有强调“筒单化管理”的等等。它们都比用一大堆繁杂无用的文件管理企业的“ISO质量管理体系”高明的多、有用的多,独独“ISO质量管理体系”却能在国际上大行其道,拥有众多信徒,原因之一是它顶了个“国际的”大帽子,因而唬住了不少人;“ISO质量管理体系”流行的另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有一“证”在握(若无此尚方宝剑,不知还有几家愿意受用这一大堆无用的文件!);许多企业在取得认证之后大有发展,也是因为这个“证”扣开了国际市场大门的缘故,并非“管理体系”的功劳。若按其“体系”自身价值而言,则是糟粕一团。
本人创立的“一卡通”质量管理模式,具备了ISO所没有的很多素质。本模式运用人人都看得懂的语言,强调质量控制的重点在生产现场;质量控制的主体是一线生产工人与检验人员。采用最简约高效的监控手法和具体、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这两方面的积极性,尽可能减少他们的额外负担,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认为一个上规模企业,要实现科学管理,必须要“依章治企”。认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未来企业腾飞的两大引擎。由于它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因而反过来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运用“一卡通”质量管理模式,可达到以下几方面效能:
〈一〉能有效地理顺各方面生产秩序与生产关系,最大可能地避免由于混乱倒置而给企业带来的浪费与损失(且企业越大、产品品种与生产程序越多越有效。)
〈二〉最有效地提升产品质量,使产品合格率达到最大化,废品率至最低化。有利于提升企业信誉与经济效益。
〈三〉为企业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使企业整体素质与员工素质再上新台阶。
〈四〉能帮助企业最准确地掌握一线生产进度、所有生产数据及生产者的素质情况。
〈五〉由于突出实用、简单、高效,使企业主体与重点回归原位,实行“满负荷工作法”,因而一般企业的办公人员可减少1/3,可有力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负担。
花猫狸猫,抓住老鼠才是能猫。在企业管理及质量管理上,到底是ISO有用还是“一卡通”有用,拿到生产上一用即见分晓(若抓不着老鼠,自封“宇宙神猫”也枉然),但我清楚:若想清掉“ISO质量管理体系”这堆垃圾并非易事,此举若成功,非特有新闻舆论界实事求是的相助不可。之前,曾有记者同我谈话时明确表示赞同我的观点,大概因为是“国际的”,怕树高风大;又恐影响到中国工业的发展,因而终不敢报道(尽管这可能是个震惊世界的新闻)。请问:工业管理领域和质量认证领域虚假的东西要不要揭露?敢不敢揭露?大老虎的屁股就摸不得?新闻单位在这方面没有监督职责?“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到底是有用还是徒徒耗时劳命伤财?如今,只要你走进商场、市场,标有“ISO国际质量认证”的产品俯视皆是、随手可得,无论是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行的玩的,可以说渗透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人们有理由问:中国有那么发达吗?中国有这么多达到国际标准的产品吗?这些“国际品牌”的产品到底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近日,长春一家报纸说:ISO只是企业间内部相互承认的一种形式,并不代表产品质量。这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不代表质量,为何说是“质量认证体系”?既不代表质量,为何有证产品可以出口,无证就不能?难道老外只看证书不认质量?既不代表质量,那就更不应该在面向广大消费者销售的产品外包装上注明什么“本产品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之类的,这不是明显的在欺骗消费者、误导消费者吗?)因此本人在此肯请新闻舆论部门能重视此事,派员实地来调查一下;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企业管理的专家们、企业老总及企业界同仁能关注此事,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我的观点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给真理以扶持,给错误以匡正。因为真理能给社会带来效益,而错误的东西若不甄别过来,只会给社会带来持续的损害。
—本人创立“一卡通”模式誓将“ISo质量管理”扔进太平洋
同所有人一样,当初听到“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词时,我也是肃然起敬,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的企业管理与质量控制模式。因为ISO是一个国际组织,它是通向国际市场的绿卡,它目前被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所有行业奉若神明。然而,在经历了几家机械企业所导入的ISO质量管理后,在逐步理性认识后,我这个ISO虔诚的崇拜者、迷信者,逐步转变成了它的怀疑者、坚定的否定者。而且,在否定ISO的基础上,依据多年经验,我独创了一套质量管理模式(名为:“一卡通”质量管理模式,已印成册。)
本人认为:ISO只有以下几方面可取之处:①帮企业制定了正确的质量指导方针。即“促进持续改进,加强缺陷预防,减少变差和浪费”。②帮企业制定了正确的管理组织形式,如企业要有管理者代表、顾客代表、质量代表、市场代表等。③帮企业弄到了一张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仅此而外,ISO从理论到实践再无可取之处。其理论晦涩、冗长;其实践性和效果远远达不到人们预期值。ISO用一大堆枯涩无效的文件管理企业是世界上最愚蠢最幼稚的管理方式,却作为“认证的缴件”强迫企业接受(企业为了获取一张“通行证”,明知是一堆废物,却又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财力去面对)。由于ISO理论和实践的不实用性,因而各单位在应付考证时,衍生了很多不切实际、弄虚作假、无效监控、文海战术等不正常现象,给企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具体描述如下:
〈一〉 企业的规章制度、奖罚细则等基本上不公开,工人也不知其具体内容,却可对工人
任意进行处罚。(连最基本章法也不遵照了。)
〈二〉质量监控手段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搞文海战术,迫使操作工与检验人员填各式各样表格,以为填表越多,产品质量越有保障。每个工人每天填表要花去近20分钟时间。实际上是让工人造假,(即使是真填与提升产品质量也没多大关系。)实质上是形式主义的无效监控,是在消耗工人生命,也延误了企业生产。然而,就这些明显造假的表格居然成了质量认证的重要依据。时光已进入了21世纪,现代工业也有了百余年历史,然而,在工业管理领域居然还存在这样幼稚可笑的东西,实在是低级错误,是荒唐至极。(连幼童都造不出的笑话。)
〈三〉本来,为适应顾客要求,从成品中抽取少部分检验一下,看其合格率究竟有
几何,作为对企业产品质量评定的一个依据,这是对的(不可能做到全检)。但抽取的毕竟是极少部分,其评定的结果对企业整个产品来说毕竟是牛身一毛、以偏概全的手法。只能作个参考依据,因而只需算个合格率就行了.但不知是哪位”高师”,愣发明了恁多公式,横算、竖算、斜算、全算,算来算去都是95%以上合格;还没完,又列出了恁多图例,画来画去,得出结论还是95%以上合格。把个企业管理的一班人(包括检验人员)都变成了帐房先生(居然还有那么多人相信!);质量管理变成了“玩数字游戏”。由于抓不住质量控制的重点与主体,因而总检中仍发现许多不合格品,顾客的不良反馈仍不断。产品质量并不因搞了ISO而有大改观。 (脊背上痒痒,偏去脚后跟挠挠。)
〈四〉企业生产秩序并未理顺,存在着倒置与混乱,有时还会因此出现浪费与批量报废的事。 (必然的。)
〈五〉一些所谓的“咨询公司”所出的尽是些“绕弯子工程”“馊主意”,程序繁杂、文件堆山、不着边际、不从实际出发。纯粹是弄一帮所谓“咨询师”在那闭门造车,搞“肚转”(杜撰),弄得企业也跟着团团转。正如一些企业管理的专家所言:外国把中国企业变成了它的“试验场”。 (瞎摆设!)
〈六〉值得注意的是:认证公司在最重要的环节——产品质量考核认证上也大都是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真正应当重视的质量方面的考核却很少。甘肃徽县有色金属冶炼公司,其使用设备是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也就是说连“国标”也达不到,居然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质量认证”,结果给附近两个村的村民造成了严重的铅中毒事件,ISO在这个事件上成了祸国殃民的“帮凶” (真是好事不办好,有时比坏事还坏。)(注:今年11月17日的《经济参考报》更爆出了有些ISO认证机构为了抢夺财源,只要企业给两万块钱就给证的惊天之闻,“国际质量认证”竟然被搞到这份上了!)
〈七〉由于受ISO影响,一些顾客企业也对供货企业的内部管理煞有介事地评这品那,弄得对方无所适从。 (受传染呗!)
〈八〉特别要命的是:一些企业主以为搞了ISO这一“国际体系”就万事大 吉,把它当成了“万金油”,因而不再在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上采取其它有效措施了。 (迷信!这不怨ISO:我又没让你迷信!)
从目前来看,若称“ISO质量管理体系”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贻笑大方。若称“国际质量认证中心”还算适当( 国际上需要一个“认证中心”),但必须去伪存真,动真的干实的,才能真正令人信服(例如:认证时不打招呼、不吃请、不收礼;认证过程要客观、公正、严肃;认证后可举报、可回查、可取消等等,这才是对国家对人民真正负责的态度。认证侧重点应放在全面考核产品质量上,而不是企业管理过程。)
纵观中国当前企业管理的各种流派,有强调“以人为本”的;有主张“战略决定一切”的;有主张“细节决定成败”的;有强调“制度高于一切”的;有强调“筒单化管理”的等等。它们都比用一大堆繁杂无用的文件管理企业的“ISO质量管理体系”高明的多、有用的多,独独“ISO质量管理体系”却能在国际上大行其道,拥有众多信徒,原因之一是它顶了个“国际的”大帽子,因而唬住了不少人;“ISO质量管理体系”流行的另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有一“证”在握(若无此尚方宝剑,不知还有几家愿意受用这一大堆无用的文件!);许多企业在取得认证之后大有发展,也是因为这个“证”扣开了国际市场大门的缘故,并非“管理体系”的功劳。若按其“体系”自身价值而言,则是糟粕一团。
本人创立的“一卡通”质量管理模式,具备了ISO所没有的很多素质。本模式运用人人都看得懂的语言,强调质量控制的重点在生产现场;质量控制的主体是一线生产工人与检验人员。采用最简约高效的监控手法和具体、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这两方面的积极性,尽可能减少他们的额外负担,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认为一个上规模企业,要实现科学管理,必须要“依章治企”。认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未来企业腾飞的两大引擎。由于它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因而反过来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运用“一卡通”质量管理模式,可达到以下几方面效能:
〈一〉能有效地理顺各方面生产秩序与生产关系,最大可能地避免由于混乱倒置而给企业带来的浪费与损失(且企业越大、产品品种与生产程序越多越有效。)
〈二〉最有效地提升产品质量,使产品合格率达到最大化,废品率至最低化。有利于提升企业信誉与经济效益。
〈三〉为企业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使企业整体素质与员工素质再上新台阶。
〈四〉能帮助企业最准确地掌握一线生产进度、所有生产数据及生产者的素质情况。
〈五〉由于突出实用、简单、高效,使企业主体与重点回归原位,实行“满负荷工作法”,因而一般企业的办公人员可减少1/3,可有力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负担。
花猫狸猫,抓住老鼠才是能猫。在企业管理及质量管理上,到底是ISO有用还是“一卡通”有用,拿到生产上一用即见分晓(若抓不着老鼠,自封“宇宙神猫”也枉然),但我清楚:若想清掉“ISO质量管理体系”这堆垃圾并非易事,此举若成功,非特有新闻舆论界实事求是的相助不可。之前,曾有记者同我谈话时明确表示赞同我的观点,大概因为是“国际的”,怕树高风大;又恐影响到中国工业的发展,因而终不敢报道(尽管这可能是个震惊世界的新闻)。请问:工业管理领域和质量认证领域虚假的东西要不要揭露?敢不敢揭露?大老虎的屁股就摸不得?新闻单位在这方面没有监督职责?“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到底是有用还是徒徒耗时劳命伤财?如今,只要你走进商场、市场,标有“ISO国际质量认证”的产品俯视皆是、随手可得,无论是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行的玩的,可以说渗透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人们有理由问:中国有那么发达吗?中国有这么多达到国际标准的产品吗?这些“国际品牌”的产品到底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近日,长春一家报纸说:ISO只是企业间内部相互承认的一种形式,并不代表产品质量。这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不代表质量,为何说是“质量认证体系”?既不代表质量,为何有证产品可以出口,无证就不能?难道老外只看证书不认质量?既不代表质量,那就更不应该在面向广大消费者销售的产品外包装上注明什么“本产品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之类的,这不是明显的在欺骗消费者、误导消费者吗?)因此本人在此肯请新闻舆论部门能重视此事,派员实地来调查一下;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企业管理的专家们、企业老总及企业界同仁能关注此事,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我的观点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给真理以扶持,给错误以匡正。因为真理能给社会带来效益,而错误的东西若不甄别过来,只会给社会带来持续的损害。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8 个回复
有道无术 (威望:6) (浙江 杭州) 电子制造 副总
赞同来自:
给真理以扶持,给错误以匡正的时候,往往是我们最痛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