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入世WTO后,中国企业这边走
在WTO入世的一片庆贺声中,国内各大企业忧喜参半。喜的是,多年的努力终于能让世贸组织认同台湾的经济实力与未来展望;忧的是,国内企业面对国际性的竞争,到底有何优势?有何核心竞争力?这也是长期以来各大企业的隐忧,只不过,现在必须搬上台面来因应,而因应之道是什么?这也是目前国内管理、经济专家争相研究的课题。探讨这问题,本人认为应从企业过去的历史开始谈起。
1.国内企业平均寿命仅有3年,而国际500大企业平均寿命却长达50年,这是意味着外国人聪明才智远胜于中国人?答案绝对是否定的,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绝对优于任何民族,但为何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这正是外国企业凡事讲求“标准化”的原因了,至少标准化的结果做事有依据,差距也缩小了。而国内企业主事者,并不将企业管理制度所建立的“标准化”当成是重要的事,凡事只靠自己的喜好而毫无制度可言。
2.企业领导者未能深深体会“生意”两字的内涵。殊不知,生意即所谓企业生存的意义,仅顾眼前利益,而毫无远见。更不知,追求企业永续经营是基于满足“顾客的心声”,亦即必须了解客户要求,满足其要求,甚至超越其要求。
3.没有「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理念。企业领导者总会认为拥有精湛的技术就会有接不完的订单,从某些角度来看或许并没错,但是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辅佐,企业终将昙花一现,很快地消失。由过去10年前与目前的500大企业中,可看出有1/3被取代这是明显的事实。毕竟,在竞争的舞台上是很现实的、残酷的,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立于不败的根本。
由上述可看出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皆与管理制度息息相关。真所谓「成也管理,败也管理」。
自从ISO9000:2000年问世以来,多数企业已由落实推展中尝到前所未有的绩效。不仅管理成本下降、品质提升、产能增加,进而市场占有率提高。过去企业常有一种观念,成本、品质与产能三者是互相矛盾的,亦即要有高品质就必须付出高成本,而产能必定下降。其实,管理学大师戴明博士早在1950年就以“锁链反应”来说明,藉由管理制度将企业视为一个系统,随着有效落实制度,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也就是ISO9000:2000年版所倡导的系统导向。但在过去已获得ISO9000:1994认证的企业中,也不乏认为ISO9000并未对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依稽核经验,来自两个最大的问题:
1.高层管理者并未能扮演好其应有的角色。任何一个制度的推展、实施、维持若没有高阶管理者的鼓励,关怀及参与,是无法发挥其功能的。大多数的高阶领导者并不知ISO9000所能带给企业真正的效益为何?只是为认证而认证,如此岂能有预期的效果。
2.企业员工对ISO9000无法作到全员参与,多半是应付的心态,完全不了解ISO9000的精神内涵。这问题其实也出现在管理者身上,没有给予员工应有的认知培训,强化沟通机制,到头来,ISO9000仅是几位推展委员会的ISO9000,而并非全企业的ISO9000。如此一来,又岂能让管理制度能生根,甚至开花结果。
ISO9000:2000的内涵,基本上含盖了企业经营中的产(生产)、销(行销)、人(人力资源)、发(开创研发)四要素,而财务并不包含在此国际标准内,但不管如何,能同时整合四大要素的管理标准,已足以带给企业莫大的效益。企业领导者,实在不应再有任何彷徨与犹豫,立即将您的企业管理体系导入或转换为ISO9000:2000标准。而应如何掌握此国际标准的内涵呢?提供三个主要方向作为参考:
1.方针管理
企业必须由客户要求,市场趋势,竞争对手信息,藉由分析、评估订出企业未来的方针。由此方针展开至每个功能部门可行的目标,每个目标必须能订出有效的管理方案,要求全体员工参与落实,但切记必须建立监控机制或方法,如此才能有效达成目标贯彻企业方针。
2.过程管理
打破职能部门的功能,而以过程为主要思考方向,将内部各项活动订定明确的工作条件,藉由相互功能的沟通协调,以满足客户要求为中心思想来设计或改造流程,使其能达到客户满意的目的。
3.持续改善
所谓无完美的制度,无完美的企业,任何企业都必须建立不断精进的理念,并应让员工有危机意识,时时警惕为企业贡献其心力。因此,不断的修订方针及目标,群策群力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1.国内企业平均寿命仅有3年,而国际500大企业平均寿命却长达50年,这是意味着外国人聪明才智远胜于中国人?答案绝对是否定的,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绝对优于任何民族,但为何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这正是外国企业凡事讲求“标准化”的原因了,至少标准化的结果做事有依据,差距也缩小了。而国内企业主事者,并不将企业管理制度所建立的“标准化”当成是重要的事,凡事只靠自己的喜好而毫无制度可言。
2.企业领导者未能深深体会“生意”两字的内涵。殊不知,生意即所谓企业生存的意义,仅顾眼前利益,而毫无远见。更不知,追求企业永续经营是基于满足“顾客的心声”,亦即必须了解客户要求,满足其要求,甚至超越其要求。
3.没有「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理念。企业领导者总会认为拥有精湛的技术就会有接不完的订单,从某些角度来看或许并没错,但是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辅佐,企业终将昙花一现,很快地消失。由过去10年前与目前的500大企业中,可看出有1/3被取代这是明显的事实。毕竟,在竞争的舞台上是很现实的、残酷的,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立于不败的根本。
由上述可看出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皆与管理制度息息相关。真所谓「成也管理,败也管理」。
自从ISO9000:2000年问世以来,多数企业已由落实推展中尝到前所未有的绩效。不仅管理成本下降、品质提升、产能增加,进而市场占有率提高。过去企业常有一种观念,成本、品质与产能三者是互相矛盾的,亦即要有高品质就必须付出高成本,而产能必定下降。其实,管理学大师戴明博士早在1950年就以“锁链反应”来说明,藉由管理制度将企业视为一个系统,随着有效落实制度,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也就是ISO9000:2000年版所倡导的系统导向。但在过去已获得ISO9000:1994认证的企业中,也不乏认为ISO9000并未对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依稽核经验,来自两个最大的问题:
1.高层管理者并未能扮演好其应有的角色。任何一个制度的推展、实施、维持若没有高阶管理者的鼓励,关怀及参与,是无法发挥其功能的。大多数的高阶领导者并不知ISO9000所能带给企业真正的效益为何?只是为认证而认证,如此岂能有预期的效果。
2.企业员工对ISO9000无法作到全员参与,多半是应付的心态,完全不了解ISO9000的精神内涵。这问题其实也出现在管理者身上,没有给予员工应有的认知培训,强化沟通机制,到头来,ISO9000仅是几位推展委员会的ISO9000,而并非全企业的ISO9000。如此一来,又岂能让管理制度能生根,甚至开花结果。
ISO9000:2000的内涵,基本上含盖了企业经营中的产(生产)、销(行销)、人(人力资源)、发(开创研发)四要素,而财务并不包含在此国际标准内,但不管如何,能同时整合四大要素的管理标准,已足以带给企业莫大的效益。企业领导者,实在不应再有任何彷徨与犹豫,立即将您的企业管理体系导入或转换为ISO9000:2000标准。而应如何掌握此国际标准的内涵呢?提供三个主要方向作为参考:
1.方针管理
企业必须由客户要求,市场趋势,竞争对手信息,藉由分析、评估订出企业未来的方针。由此方针展开至每个功能部门可行的目标,每个目标必须能订出有效的管理方案,要求全体员工参与落实,但切记必须建立监控机制或方法,如此才能有效达成目标贯彻企业方针。
2.过程管理
打破职能部门的功能,而以过程为主要思考方向,将内部各项活动订定明确的工作条件,藉由相互功能的沟通协调,以满足客户要求为中心思想来设计或改造流程,使其能达到客户满意的目的。
3.持续改善
所谓无完美的制度,无完美的企业,任何企业都必须建立不断精进的理念,并应让员工有危机意识,时时警惕为企业贡献其心力。因此,不断的修订方针及目标,群策群力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