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管理和精细管理的比较
粗放管理的特征
过去的很多企业(甚至目前的部分企业)在管理中采用粗放管理的形式,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都无法提高。粗放管理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由投资和需求所拉动的规模增长
粗放管理追求由投资和需求所拉动规模的增长,而不是有计划、长足的发展。在我国,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需求迅速增大。很多国有企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迅速发展壮大。其中有些国有企业的员工甚至能从十几个人发展到几千人,销售收入在两三年内就能急剧扩展到十多个亿。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企业由于缺乏长期规划而很快衰败了,这就是粗放型管理企业的明显特征。
2.热衷于哲学层次上的管理思路和经营战略的思考
粗放型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领导层热衷于哲学层次上的管理思路和经营战略的思考。将精力过度集中于空泛、高深的理论之上,而十分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的研究,企业缺乏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思想。例如,很多企业的高层领导者比较乐意探讨如何从《孙子兵法》和《易经》等古代文学巨著中获取管理企业的灵感。
3.管理实践中的形式主义
粗放型管理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形式主义。很多企业往往片面地追求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例如“质量重于泰山”等口号,而实际上却并不实行。质量管理虽然是公司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公司管理的所有方面。企业抓质量时,质量重于泰山;抓安全时,安全重于泰山;抓增长时,则又增长重于泰山,这些都是形式主义,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4.管理浮于表面化
管理浮于表面化是粗放管理中的常见现象。很多中国企业的硬件设施与国外企业相比一点也不差,如国内很多企业建立了最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服务质量却无法与国外企业相提并论。与软件相比,硬件就是表面化管理,表面上看似乎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实际在软件管理上却没有达到国外同行的水平。简单地说,成本与效率之间不成正比,企业竞争力依旧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5.管理停留在“差不多”的层次
粗放管理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差不多”的管理,而根本谈不上是准确、科学的管理。很多企业领导张口就是企业将实现10%的增长,但实际上却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依据。这种“差不多”的管理在措辞中往往带有差不多、大概等字样。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而实际上却对产品合格率、每道工序的能力和成本等情况如何都知之甚少。
粗放管理在实际上是一种短暂的管理,企业事先并没有进行足够的长期规划,企业政策往往是朝令夕改,不稳定性极大,抗风险能力低下。粗放管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精细管理的特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对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粗放管理的诸多弊端和对企业的不良后果,纷纷向更为科学、有效的精细管理方式转变。精细管理是一种高效、节约的企业管理方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1.以建立完美的流程为中心,强调不断地改善
国内与国外的市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之后,市场需求急剧地增大,为国内企业迅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企业迅速成长后,应当清醒地认清现实,抓住机会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使管理精细化、节约化。像通用电气这样的公司经历了世界大战,企业都没有垮掉,这正是精细化管理增强了企业抵御强劲风险的能力。
对于一家完全靠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企业来说,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而需求开始下降时,企业不可避免地势必会陷入困境。企业应随着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而相应地也随之而变化,以建立完美的流程为中心,强调不断地改善,降低外界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强调数量化、精确性
精细化管理强调数量化和精确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严谨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行为。管理者对成本情况、材料来源和增长趋势等方面的因素都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足够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判断。强调各类数据的重要性、准确性,将管理数量化并提高管理的精确性作为企业管理的目标。
产品的高质量不是靠企业夸夸其谈所吹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精细管理不再像粗放型管理那样采用“差不多”的说法,而更多的是要依靠严谨的行为。精细管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来确定具体如何操作。
3.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
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十分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是成本和各个重要的周转指标。公司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收入、成本、利润和资金周转等状况。提高产品质量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能使客户满意,销售是为了增加公司的收入,公司不能为了改进质量而改进质量,而应想尽各种办法地尽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进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通用电气采用6σ的战略,是因为它提高了公司的生产力,它能给公司带来价值,为股东带来价值。
归根结底,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财务。采用什么样的管理,主要看它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价值。
4.强调对领导力的建设
精细管理强调对领导力的建设,精细管理能很有成效地帮助企业建立学习型的组织。人出生以后,首先是生存,快速的成长,长大以后开始学习,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情况以及个人的发展前景。企业和人一样,也必须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从自己失败的教训中吸取经验,从而求得进一步的成长。因此,强调对领导力的建设,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是精细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案例】
日本的欧姆龙公司,主要的产品是继电器。进入这家公司在上海的工厂可以发现,所有的标识非常清楚,不合格的继电器按照顺序码放在小盒子里,搁在红线区域之内。在生产过程中,有一道焊接工序:将继电器放在焊接液中,两秒钟之后取出。为了准确控制焊接所需最佳时间,特意设置了一只表,两秒钟后自动报时。所有产品的生产过程把握都非常准确,环境整洁有序,这就是制造业中的精细化管理。
在美国的霍尼威尔公司,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年度目标,部门也有部门的年度目标,这些目标都已经被量化。这样,从公司总的目标,精细化到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目标。霍尼威尔公司的产品的交货期不是以天数计算,而是以小时来计算。例如,一批货物下午四点钟必须要到达报税仓库,因为要准时装上五点钟起飞的飞机飞往欧洲。这就要求所有的成品在两点钟前必须到达公司的成品库,三点钟装上卡车,四点钟到达报税仓库,五点钟飞往欧洲,第二天该公司所组装的产品就能及时地直接出现在市场上。目前,很多跨国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已经到达了十分细致的地步。与其它企业相比,跨国公司的产品是一样的,但是管理却不一样,所以企业的利润也大不一样。
为什么要向精细管理过渡
1.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同一类型的产品自然也相应的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粗放型的管理已经不能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的管理必须转型。
此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在面对本地竞争的同时,还要接受国外跨国公司的更大的挑战。国外公司在管理上更是十分严格,如果我国的企业想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更应严格要求企业管理必须改变粗放管理的模式,实现向精细管理的过渡。例如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目前充斥的外国品牌的洗发水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2.趋于成熟和复杂的消费群体的诞生
趋于成熟和复杂的消费群体的诞生,也迫使企业管理必须向精细管理转型。现在的消费者群体不像计划经济年代那样,有商品就买。由于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顾客可供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顾客心理日趋成熟。
顾客的要求越来越复杂,甚至还有个性化的趋势。例如现在的牙膏品种越来越多,分别针对老人、儿童或者妇女的不同要求而各自专门设计生产。
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过去全国只用单一的“中华”牌牙膏的那种没有竞争的“和平”景象了。因此,企业为了生存,为了符合顾客的需要,不得不向精细管理转变。
3.趋于成熟的投资者和公司的监管机制
趋于成熟的投资者和公司的监管机制,也都迫切要求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都是政府和国家的企业,企业是好是坏与个人的关系不大。而现在的很多企业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必须要对投资的股东负责。
股东追求的是投资回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他们需要准确的数字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差不多”之类的估计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股东真正关心的是回报率、销售收入、成本和利润。因此企业管理必做于细,企业需要新的管理思维和逻辑,要从粗放管理迈向精细管理。
【本讲小结】
本讲主要分析了粗放和精细这两种管理的特征,以及管理方式的差异。粗放管理追求由投资带动和需求拉动的规模的增长,热衷于哲学层次上的管理思路的思考,管理过程中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来精确衡量企业状态;精细管理强调持续不断地改善,强调数量化和精确化,十分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强调企业的领导力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目前国内企业存在着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转变的现实压力,企业应认识到转变管理方式的必要性和迫切
过去的很多企业(甚至目前的部分企业)在管理中采用粗放管理的形式,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都无法提高。粗放管理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由投资和需求所拉动的规模增长
粗放管理追求由投资和需求所拉动规模的增长,而不是有计划、长足的发展。在我国,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需求迅速增大。很多国有企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迅速发展壮大。其中有些国有企业的员工甚至能从十几个人发展到几千人,销售收入在两三年内就能急剧扩展到十多个亿。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企业由于缺乏长期规划而很快衰败了,这就是粗放型管理企业的明显特征。
2.热衷于哲学层次上的管理思路和经营战略的思考
粗放型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领导层热衷于哲学层次上的管理思路和经营战略的思考。将精力过度集中于空泛、高深的理论之上,而十分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的研究,企业缺乏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思想。例如,很多企业的高层领导者比较乐意探讨如何从《孙子兵法》和《易经》等古代文学巨著中获取管理企业的灵感。
3.管理实践中的形式主义
粗放型管理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形式主义。很多企业往往片面地追求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例如“质量重于泰山”等口号,而实际上却并不实行。质量管理虽然是公司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公司管理的所有方面。企业抓质量时,质量重于泰山;抓安全时,安全重于泰山;抓增长时,则又增长重于泰山,这些都是形式主义,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4.管理浮于表面化
管理浮于表面化是粗放管理中的常见现象。很多中国企业的硬件设施与国外企业相比一点也不差,如国内很多企业建立了最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服务质量却无法与国外企业相提并论。与软件相比,硬件就是表面化管理,表面上看似乎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实际在软件管理上却没有达到国外同行的水平。简单地说,成本与效率之间不成正比,企业竞争力依旧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5.管理停留在“差不多”的层次
粗放管理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差不多”的管理,而根本谈不上是准确、科学的管理。很多企业领导张口就是企业将实现10%的增长,但实际上却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依据。这种“差不多”的管理在措辞中往往带有差不多、大概等字样。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而实际上却对产品合格率、每道工序的能力和成本等情况如何都知之甚少。
粗放管理在实际上是一种短暂的管理,企业事先并没有进行足够的长期规划,企业政策往往是朝令夕改,不稳定性极大,抗风险能力低下。粗放管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精细管理的特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对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粗放管理的诸多弊端和对企业的不良后果,纷纷向更为科学、有效的精细管理方式转变。精细管理是一种高效、节约的企业管理方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1.以建立完美的流程为中心,强调不断地改善
国内与国外的市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之后,市场需求急剧地增大,为国内企业迅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企业迅速成长后,应当清醒地认清现实,抓住机会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使管理精细化、节约化。像通用电气这样的公司经历了世界大战,企业都没有垮掉,这正是精细化管理增强了企业抵御强劲风险的能力。
对于一家完全靠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企业来说,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而需求开始下降时,企业不可避免地势必会陷入困境。企业应随着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而相应地也随之而变化,以建立完美的流程为中心,强调不断地改善,降低外界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强调数量化、精确性
精细化管理强调数量化和精确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严谨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行为。管理者对成本情况、材料来源和增长趋势等方面的因素都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足够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判断。强调各类数据的重要性、准确性,将管理数量化并提高管理的精确性作为企业管理的目标。
产品的高质量不是靠企业夸夸其谈所吹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精细管理不再像粗放型管理那样采用“差不多”的说法,而更多的是要依靠严谨的行为。精细管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来确定具体如何操作。
3.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
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十分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是成本和各个重要的周转指标。公司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收入、成本、利润和资金周转等状况。提高产品质量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能使客户满意,销售是为了增加公司的收入,公司不能为了改进质量而改进质量,而应想尽各种办法地尽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进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通用电气采用6σ的战略,是因为它提高了公司的生产力,它能给公司带来价值,为股东带来价值。
归根结底,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财务。采用什么样的管理,主要看它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价值。
4.强调对领导力的建设
精细管理强调对领导力的建设,精细管理能很有成效地帮助企业建立学习型的组织。人出生以后,首先是生存,快速的成长,长大以后开始学习,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情况以及个人的发展前景。企业和人一样,也必须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从自己失败的教训中吸取经验,从而求得进一步的成长。因此,强调对领导力的建设,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是精细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案例】
日本的欧姆龙公司,主要的产品是继电器。进入这家公司在上海的工厂可以发现,所有的标识非常清楚,不合格的继电器按照顺序码放在小盒子里,搁在红线区域之内。在生产过程中,有一道焊接工序:将继电器放在焊接液中,两秒钟之后取出。为了准确控制焊接所需最佳时间,特意设置了一只表,两秒钟后自动报时。所有产品的生产过程把握都非常准确,环境整洁有序,这就是制造业中的精细化管理。
在美国的霍尼威尔公司,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年度目标,部门也有部门的年度目标,这些目标都已经被量化。这样,从公司总的目标,精细化到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目标。霍尼威尔公司的产品的交货期不是以天数计算,而是以小时来计算。例如,一批货物下午四点钟必须要到达报税仓库,因为要准时装上五点钟起飞的飞机飞往欧洲。这就要求所有的成品在两点钟前必须到达公司的成品库,三点钟装上卡车,四点钟到达报税仓库,五点钟飞往欧洲,第二天该公司所组装的产品就能及时地直接出现在市场上。目前,很多跨国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已经到达了十分细致的地步。与其它企业相比,跨国公司的产品是一样的,但是管理却不一样,所以企业的利润也大不一样。
为什么要向精细管理过渡
1.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同一类型的产品自然也相应的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粗放型的管理已经不能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的管理必须转型。
此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在面对本地竞争的同时,还要接受国外跨国公司的更大的挑战。国外公司在管理上更是十分严格,如果我国的企业想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更应严格要求企业管理必须改变粗放管理的模式,实现向精细管理的过渡。例如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目前充斥的外国品牌的洗发水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2.趋于成熟和复杂的消费群体的诞生
趋于成熟和复杂的消费群体的诞生,也迫使企业管理必须向精细管理转型。现在的消费者群体不像计划经济年代那样,有商品就买。由于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顾客可供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顾客心理日趋成熟。
顾客的要求越来越复杂,甚至还有个性化的趋势。例如现在的牙膏品种越来越多,分别针对老人、儿童或者妇女的不同要求而各自专门设计生产。
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过去全国只用单一的“中华”牌牙膏的那种没有竞争的“和平”景象了。因此,企业为了生存,为了符合顾客的需要,不得不向精细管理转变。
3.趋于成熟的投资者和公司的监管机制
趋于成熟的投资者和公司的监管机制,也都迫切要求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都是政府和国家的企业,企业是好是坏与个人的关系不大。而现在的很多企业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必须要对投资的股东负责。
股东追求的是投资回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他们需要准确的数字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差不多”之类的估计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股东真正关心的是回报率、销售收入、成本和利润。因此企业管理必做于细,企业需要新的管理思维和逻辑,要从粗放管理迈向精细管理。
【本讲小结】
本讲主要分析了粗放和精细这两种管理的特征,以及管理方式的差异。粗放管理追求由投资带动和需求拉动的规模的增长,热衷于哲学层次上的管理思路的思考,管理过程中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来精确衡量企业状态;精细管理强调持续不断地改善,强调数量化和精确化,十分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强调企业的领导力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目前国内企业存在着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转变的现实压力,企业应认识到转变管理方式的必要性和迫切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3 个回复
学习进行中 (威望:0) (天津 ) 其它行业 工程师 - 天道酬勤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