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轉貼]"六西格瑪”-----QC手拉手

"六西格瑪”-----QC手拉手

如果一个企业已经在推行QC小组(以下简称QC)活动,那么是否还需要引入六西格玛(以下简称六西)?反之,一个企业已经推行了六西格玛,是否要引入QC?如果一个企业既有六西,又有QC,那么对于这两种活动的资源如何进行分配?出现问题后应优先使用哪一种方法?两种方法是否融入到一起使用等等,都可能是一些企业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解答以上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破题。

六西与QC的关系

  许多使用过这两种方法的员工都明白他们以下的相同点:都强调客户导向的理念;都强调持续改善和追求卓越;都强调团队工作;针对对象都不仅仅局限于质量,同时包括效率、成本、交付;都与全面质量管理有直接关联,均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等等。

  不同点在于:两者融合着不同的地域文化,QC起源于日本,一个重要特点是全员参与;而六西起源于美国,强调的是对领队的作用,对领航员的认可。所以,它们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各自的文化和理念。

  切入点不同。QC的切入点是日常的工作,它可以是一个组别的改善,甚至是一个动作的改善;而对于六西,首先确认有哪些使客户不满意,或哪些还可能超越客户的满意,从而得出要改善的关键质量指标(CTQ),而确定关键质量指标后,找到相关的过程,从而对过程进行因子控制而达到改善的目的。

  推进方式不同。对于QC的推进,一般是自下而上,即由基层发起,逐步向上影响,也可以是自上而下,即由管理层提出具体目标,而由基层进行落实,也有些公司采取两种方式结合的方式。

  而对于六西的推进,必须严格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即必须有明确的管理策略,从上而下建立完整的推进体系,才能保证六西活动的开展。

  对员工的发展不同。QC注重员工的技能及方法的提高,而六西不但能提升员工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还会与员工的发展同步(如部分公司将六西认证与员工提升相关联)。

  资源投入不同。QC基本不需要投入太大的资源,一些基本的QC培训占用的资源也较少,同时,针对员工奖励方面也不需投入太大的资源,另外,QC的开展内容基本都是日常业务,因此,不会影响到业务的开展。

  但是六西方面投入则较大,特别是在人员的培养上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另外对于过程的分析,不可避免会对正常流程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引入的先后顺序

  虽然二者有着以上的区别,但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冲突,因此,二者的引入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

  如果一个公司先引入六西,再引入QC,会出现以下情况:因为六西强调的是对过程的分析、数据驱动,执行一段时间后,对于过程的理解会更透彻,一些过程的数据会相对比较齐备。有了这样的条件,再引入QC时,就能有足够的数据支撑,不但效果容易验证,同时更容易激发起大家的参与热情。

  而如果一个公司先引入QC,再引入六西,则会出现以下情况:QC毕竟存在导向性的不足,工具应用层次低,收获不明显的情况,在开展一段时间后,员工只拘于日常的被动式改善,而改善的系统性不足,又会导致出现改善的盲目性,同时,取得的成果没有一个精益的计算,这时,会出现员工逐渐倦怠的情况,而这时,如果引入六西,不但可提供更为广泛的工具,同时,对于QC的系统开展也提升了理论依据。

实施的条件

  要保证实施六西及QC的有效性,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要尊重数据。对于一个组织,如果实施的是粗放式管理,那么这个组织中存在的只有一些经营数据,而这些经营数据,只能粗略地反映一个组织的健康状况,而不能有效反映这个组织的具体机能性质。而六西和QC均要求数据驱动,如果没有数据,这些活动将无法开展。

  其次,认同解决问题方法。有些组织在解决问题时,不是依据事实或数据,而更喜欢用直觉、凭借经验,当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入时,他们的第一感觉是太麻烦,没有意义,如果这样,无论六西还是QC都无法在此组织中引入。因此,引入这两个工具,有一个最重要的要求是认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依照解决问题的步骤办事。

  再次,有效识别伪方法。我们解决问题时,要使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但是,一些工具的滥用和错用,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可能让其他人对这些工具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影响工具本身的权威性。因此,推进六西或QC都需要建立一个工具应用验证小组,对工具的应用情况及正确性等进行评判,保证工具的正确性。

如何融合

  六西与QC是否可以融合?回答是肯定的。由于二者的方法论是一致的,都遵从PDCA的原则;目标是相同的,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业务指标,满足客户需求,因此融合时不会产生目标及战略方向上的影响,即不会因融合影响两者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同时,二者的融合不会在针对对象上产生冲突,由于他们针对企业中不同的层别,故不会造成人员资源冲突,同时,两者融合将使针对性更强,从而能自上而下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思路和氛围,不会因部分人员的不适合影响了参与的全面性。

  那么,如何融合?在不同的层别上进行改善活动。对于QC,以基层为主,而对于六西,则以基层以上的员工为主。

  首先,让QC作为六西有效的补充。当开展六西项目,遇到一些基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将其移交给组长层面,让其以QC方式进行解决,这样,可以使六西项目的领航员将精力集中在项目的整体上,而不是拘于某一个细节,他可以更全面的把握项目的思路和方向。

  其次,让六西为QC提供工具、方法的支持。我们知道,QC应用的工具可以应对解决基础性的问题,但是如果对于原因稍复杂一些的,则有可能得不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而六西有一套缜密的方法论,并且明确在各步中使用哪些工具,如果将六西的一些工具能引入到QC中,则QC在查找原因的准确性、效果验证的严密性方面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再次,让六西为QC提供方向。六西关注的是系统的整体,而QC关注的是细节和局部。基层员工在开展QC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找不到改善课题,或者找到的改善课题感觉意义不大,或者一些改善得不到相关人员的认同,这时,有可能出现盲目感,同时会造成参与人员积极性下降。

  而这时,六西可以为QC提供一些方向。首先,从系统方面分析流程时,可以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逐步细化,最终确定细节中可改善的或必须改善的指标;其次,工具应用技术程度的加大,也可以为QC解决提供更高的含金量。

  当然,任何质量工具的使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规模、效益、员工素质等等的不同,都会对质量工具的使用带来不同的影响。但通过以上论述,明确了QC与六西的关系,我们相信,通过两种工具的有效融合,可以使企业的持续改善更加全面化,同时对于员工的成长、企业绩效的提升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andon2002 (威望:1) (广东 惠州) 咨询业 员工

赞同来自:

楼主这个帖子写的很好,6S专攻所谓的上层,QCC则侧重基层,有全员品保概念,但具体的推动模式是否也应该把6S的成功之道全盘照抄呢

8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