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途徑目標論
途徑目標論
豪斯(Robert House)在一九七一年提出「途徑目標論」(path-goaltheory)。豪斯與菲德勒的最大不同在於,豪斯認為同一領導者可以根據不同情境表現出任何一種領導風格。當初,豪斯想研究領導者的行為如何影響部下的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他認為有成效的領導方式是:想辦法設計工作環境使群體成員受到激勵。換言之,領導者要能幫助部屬找到最好的途徑去實現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特別是成就與報酬的目標。途徑目標論充份展現權變的觀點。
途徑目標論提供了兩組重要的情境變數:任務環境與被領導者特質。任務環境是指被領導者的外部環境,如任務編組、正式職權、工作團體;被領導者特質包括員工的經驗、能力、自主性。換言之,一個領導者的行為若與任務環境本身已存在的資源重復,或與被領導者特質不匹配,都會徒勞無功。比如說,對於日常性或制式工作,員工已知工作的途徑就不喜歡老闆囉嗦;反過來說,如果工作途徑不清,那麼老闆就必須義不容辭地提供可行途徑給部屬。
豪斯認為上述兩組情境變數作用在領導行為或風格上,就會激勵下屬而造就有效能的組織。至於採用哪一種領導風格,他建議要看情況而定。如果環境不確定,員工感到無所適從時,比較明確指示的任務導向風格會比較好。豪斯將領導風格區分成以下四型:
1.、指導型:清楚地告訴下屬自己要什麼以及如何完成,類似二維度論的「高主導性」
2.、支持型:友善關懷,類似二維度論的「高體貼度」
3.、參與型:諮商討論,決策會考慮部屬建議
4.、成就型:自己設定富有挑戰之目標,期望下屬充分發揮最佳表現
豪斯(Robert House)在一九七一年提出「途徑目標論」(path-goaltheory)。豪斯與菲德勒的最大不同在於,豪斯認為同一領導者可以根據不同情境表現出任何一種領導風格。當初,豪斯想研究領導者的行為如何影響部下的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他認為有成效的領導方式是:想辦法設計工作環境使群體成員受到激勵。換言之,領導者要能幫助部屬找到最好的途徑去實現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特別是成就與報酬的目標。途徑目標論充份展現權變的觀點。
途徑目標論提供了兩組重要的情境變數:任務環境與被領導者特質。任務環境是指被領導者的外部環境,如任務編組、正式職權、工作團體;被領導者特質包括員工的經驗、能力、自主性。換言之,一個領導者的行為若與任務環境本身已存在的資源重復,或與被領導者特質不匹配,都會徒勞無功。比如說,對於日常性或制式工作,員工已知工作的途徑就不喜歡老闆囉嗦;反過來說,如果工作途徑不清,那麼老闆就必須義不容辭地提供可行途徑給部屬。
豪斯認為上述兩組情境變數作用在領導行為或風格上,就會激勵下屬而造就有效能的組織。至於採用哪一種領導風格,他建議要看情況而定。如果環境不確定,員工感到無所適從時,比較明確指示的任務導向風格會比較好。豪斯將領導風格區分成以下四型:
1.、指導型:清楚地告訴下屬自己要什麼以及如何完成,類似二維度論的「高主導性」
2.、支持型:友善關懷,類似二維度論的「高體貼度」
3.、參與型:諮商討論,決策會考慮部屬建議
4.、成就型:自己設定富有挑戰之目標,期望下屬充分發揮最佳表現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