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克劳斯比、戴明、6SIGMA)的粗浅认识(之一)
吾初入质量行业,至今乃半年余,从原先的纯粹茫然,到现在的微入门,自觉有些心得,不吐不快,也不怕被拍砖,冒死发一贴,与众人讨论一二
大师永远是大师,吾辈在没有连得真正的功夫之前,对他们只能瞻仰膜拜。但是小子就是叛逆,就算是大师的话,也常常要思考一二,虽然不懂也努力想弄懂一二方罢休。
【克劳斯比】
初识克劳斯比,乃是在上任质管经理伊始,面对公司产品的低质量、高维修,迷糊茫然,四顾徘徊之时,由同事推荐的。其时同事推荐曰,克氏理论高深,实乃高人也,于是吾便从当当网上购得克氏的《质量免费》与《质量无泪》二书。
初阅《质量免费》,吾便惊呼,吾得之已,质量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克氏告诉我,质量其实很简单,只要公司最高领导能够下决心,加上切实应用其设计的14个步骤,质量自然就提高上来了。从头到尾,克氏一直都在强调他与“传统质量人”的不同之处。其书之字里行间也从来没有出现什么让人畏惧的高深公式,而是一个一个的故事,讲的都是“意识”,与管理。
于是乎,吾便觉得,克氏的确高人也。看其书本后面那么多的成功案例,以及他自己那个PCA公司的故事,都证明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老话。
但是读完克劳斯比之后,吾面对公司目前的情况,不仅感觉没有任何下手之处,反而有了一种因为看得太透了,而产生一种无力感,一种“随波逐流”感。何故?原因很简单:其一,公司老大不管质量,只管人事、市场,而质量归相关副总;其二,鄙人隶属于生产系,可行之事无他,唯检验、检测与测试。吾有力无处使也。
【戴明】
迷茫之余,闲暇继续阅读各种质量相关书籍。渐渐发现,虽然吾自觉克氏出名乎,但是很多文章、书籍里面,他的名气却远远比不上戴明、朱兰等。初始,吾未给予关注,毕竟老克自己都说了不只一次,他“与那些传统的质量人”是不一样的,常被传统质量人们所反对。想必戴、朱等人,必为老克所云“那些传统的质量人”是也。
但是,看多了老戴的名字曝光,也就慢慢对其感兴趣起来了。于是搜索一番,发现老戴居然没有写什么书,好不容易在网站上找到一本,那也是别人写的老戴思想汇编。总感觉大师思想这种东东,听大师自己来说,方显原汁原味。看别人写的大师思想,难免有种“隔靴挠痒”之感。但是实在没有,看看也好。
一看之下,吾不由拍案而起,曰,老戴深知吾心也。看看其写的“14条”,条条写中吾心,读罢令人酣畅淋漓。
于是吾私下难免困惑,莫非老克所言“传统质量人”并不是指老戴他们么?想想老克的年代,其思想成熟于1960年代前后。那个时间里面,老戴正在日本,忙着指导丰田他们提高质量呢,美国人还没空理会这个不爱出风头的小子。看来不是了。
【6SQ】
来本网站潜水也有几个月了,其实一直都不懂6SQ为何物也,也没有时间去认真研究一番,就一直浅以为,6SQ,大约就是拿了一个超级变态的统计数据来说事儿。吾初始还一直窃笑,人家老克早就高喊“零缺陷”了,你们还在这儿统计个啥子。再怎么统计,那也有个3.4PPM摆着呢不是,3.4PPM与0相比,谁更小?
直到今天晚上,为了应付质量工程师考试,翻了一下教材,才发现原来两者并不冲突,也无高下。6SQ也许可以说是老克“零缺陷”的另一种表达,利用统计学的术语,将过程细化,并突出强调了“客户满意”。
他们两者都强调“必须使用COPQ(Cost Of Poor Quality)来衡量质量”,都要求“最高层必须亲自带队,进行质量管理”,都说“质量系统的核心在于预防”。
6SQ也许可以说是“结合了PDCA戴明环的,实现克劳斯比零缺陷的一套更加细化的执行方案”。
【总结】
纵观老克的“零缺陷”、老戴的“14条”、6SQ它们,其实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只是出发点或者说侧重点略有不同罢了。
各位有何看法?还望交流一二!
大师永远是大师,吾辈在没有连得真正的功夫之前,对他们只能瞻仰膜拜。但是小子就是叛逆,就算是大师的话,也常常要思考一二,虽然不懂也努力想弄懂一二方罢休。
【克劳斯比】
初识克劳斯比,乃是在上任质管经理伊始,面对公司产品的低质量、高维修,迷糊茫然,四顾徘徊之时,由同事推荐的。其时同事推荐曰,克氏理论高深,实乃高人也,于是吾便从当当网上购得克氏的《质量免费》与《质量无泪》二书。
初阅《质量免费》,吾便惊呼,吾得之已,质量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克氏告诉我,质量其实很简单,只要公司最高领导能够下决心,加上切实应用其设计的14个步骤,质量自然就提高上来了。从头到尾,克氏一直都在强调他与“传统质量人”的不同之处。其书之字里行间也从来没有出现什么让人畏惧的高深公式,而是一个一个的故事,讲的都是“意识”,与管理。
于是乎,吾便觉得,克氏的确高人也。看其书本后面那么多的成功案例,以及他自己那个PCA公司的故事,都证明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老话。
但是读完克劳斯比之后,吾面对公司目前的情况,不仅感觉没有任何下手之处,反而有了一种因为看得太透了,而产生一种无力感,一种“随波逐流”感。何故?原因很简单:其一,公司老大不管质量,只管人事、市场,而质量归相关副总;其二,鄙人隶属于生产系,可行之事无他,唯检验、检测与测试。吾有力无处使也。
【戴明】
迷茫之余,闲暇继续阅读各种质量相关书籍。渐渐发现,虽然吾自觉克氏出名乎,但是很多文章、书籍里面,他的名气却远远比不上戴明、朱兰等。初始,吾未给予关注,毕竟老克自己都说了不只一次,他“与那些传统的质量人”是不一样的,常被传统质量人们所反对。想必戴、朱等人,必为老克所云“那些传统的质量人”是也。
但是,看多了老戴的名字曝光,也就慢慢对其感兴趣起来了。于是搜索一番,发现老戴居然没有写什么书,好不容易在网站上找到一本,那也是别人写的老戴思想汇编。总感觉大师思想这种东东,听大师自己来说,方显原汁原味。看别人写的大师思想,难免有种“隔靴挠痒”之感。但是实在没有,看看也好。
一看之下,吾不由拍案而起,曰,老戴深知吾心也。看看其写的“14条”,条条写中吾心,读罢令人酣畅淋漓。
于是吾私下难免困惑,莫非老克所言“传统质量人”并不是指老戴他们么?想想老克的年代,其思想成熟于1960年代前后。那个时间里面,老戴正在日本,忙着指导丰田他们提高质量呢,美国人还没空理会这个不爱出风头的小子。看来不是了。
【6SQ】
来本网站潜水也有几个月了,其实一直都不懂6SQ为何物也,也没有时间去认真研究一番,就一直浅以为,6SQ,大约就是拿了一个超级变态的统计数据来说事儿。吾初始还一直窃笑,人家老克早就高喊“零缺陷”了,你们还在这儿统计个啥子。再怎么统计,那也有个3.4PPM摆着呢不是,3.4PPM与0相比,谁更小?
直到今天晚上,为了应付质量工程师考试,翻了一下教材,才发现原来两者并不冲突,也无高下。6SQ也许可以说是老克“零缺陷”的另一种表达,利用统计学的术语,将过程细化,并突出强调了“客户满意”。
他们两者都强调“必须使用COPQ(Cost Of Poor Quality)来衡量质量”,都要求“最高层必须亲自带队,进行质量管理”,都说“质量系统的核心在于预防”。
6SQ也许可以说是“结合了PDCA戴明环的,实现克劳斯比零缺陷的一套更加细化的执行方案”。
【总结】
纵观老克的“零缺陷”、老戴的“14条”、6SQ它们,其实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只是出发点或者说侧重点略有不同罢了。
各位有何看法?还望交流一二!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 个回复
futurepower (威望:4)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