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分享好文章
分享好文章。。。。。。。分享(从某网站摘入)
。。。因顾虑版权:(有对其删节:(:o;)
题目:认证,让我怎么相信你{W{W{W
以ISO9000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圭臬,在世界各个国家受到推广和尊崇。获得ISO9000体系认证的企业,往往在市场竞争中更容易被需方所认可,因此,通过认证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毋庸置疑的。于是在各类企业和产品简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通过ISO9000认证”的醒目字样,企业质量意识的觉醒,无形当中对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认证的由来
......
到2000年9月底,我国共有21034家企业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都是行业中质量意识较强、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无疑是杀手锏,一时间一些小企业也纷纷效仿,希望能够获得体系认证而敲开渠道的大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是我国法定的认证监督机关,它们负责审核认证机构的资格。各类认证机构则负责接受个人或组织的认证申请,并在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后派出审核员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将由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有:......;尤其是3C认证,从2002年5月1日开始施行,并要求于2003年5月1日强制实施。由于受“非典”影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于2003年4月23日公布了2003年第38号公告,将强制实施时间推迟到2003年8月1日。因此,有业内人士戏称,是“非典”给了中小企业一个喘气的机会。
我国首批列入强制性认证目录的产品包括......。
很多商家公开表示,将不再销售在强制性认证范畴之列而未获得证书的产品,这给那些处在观望阶段或报有法不责众心理的厂家泼了一瓢冷水。通过认证是大势所趋,无论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还是3C强制认证,厂家必须去积极面对。
认证的作用
企业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杜绝管理纰漏对企业的竞争力的影响。很多组织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还将一些优秀的管理模式运用其中,这对于企业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很多大型的托拉斯,在选择原材料和服务等供方时,首先会考虑那些已经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组织;一些大的销售商更是注重自身销售产品中通过认证的产品的保有率,以为顾客提供最能满足要求的产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企业在长期运行管理体系中,可以减少因管理纰漏而造成的不必要浪费,减少产品的单个制造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质量成本。
通过认证将使很多企业如虎添翼,在市场竞争中胜人一筹,这是企业积极通过认证获得证书的根本目的。......。
正是这样的环环相扣,才能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每个组织内能够正常运转,从而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咨询公司的角色
随着2002年我国加入WTO,更多的外贸机会接踵而至,这给认证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温床,于是各种质量的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很多咨询公司还把触角延伸到了一些内陆制造业城市,如东莞、温州、厦门等。
咨询公司在认证运动中一开始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看来,ISO9000体系无疑是神秘的,是不可触及高高在上的,但为了企业更好地生存又不得不尝试去接触,于是多了几分雾里看花的味道。这些企业由于没有相关的质量管理人员,或者质量管理人员根本无法帮助企业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必须借助于第三方机构--咨询公司。
咨询公司可以帮助企业编写管理体系文件,帮助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使企业能够一次通过审核中心的审核而获得证书。在咨询公司多如牛毛的今天,为了生存,甚至有很多咨询公司放出风声,只要企业交纳足额的咨询费用和全部的审核费用,另外加上一笔钱,它们就可以让企业不通过外审而直接获得体系证书。言下之意就是:只要企业另外给一笔钱,就可以不通过必须的那一关,即审核中心委派国家注册审核员的工厂审核,它还意味着组织甚至不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它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初衷被一些咨询公司歪曲了,花钱买来的只是一撂可能被束之高阁的程序文件,更别谈什么质量管理体系8项管理原则中的“持续改进”了。
花几万块钱就可以买一张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作为消费者一定不相信,但这却是事实。在江苏扬州、浙江温州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咨询公司的授意下,以鱼目混珠甚至瞒天过海的伎俩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和3C证书。
通过认证的伎俩
3C即国家强制认证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产品质量认证,从某种意义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国家法令为3C认证推波助澜,通过3C认证是进入销售市场的敲门砖。3C认证包括以下全部或部分环节:1)认证申请和受理;2)型式实验;3)工厂审查;4)抽样检查;5)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6)获得认证后的监督。
所谓的型式实验,就是要求工厂提供所要强制认证产品的样品,由认可的实验和检测机构对样品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检测并封存,对于通过型式实验检测的,才可进行下一步工厂审查,所以能否通过型式实验至关重要。
然而很多工厂的技术能力并不能使产品通过型式实验,而无法通过3C认证则意味着工厂将失去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很多厂家因此一筹莫展。这时候咨询公司挺身而出,打出了“保证通过认证,包拿证书”的旗号,令厂家眼睛一亮,纷纷“慷慨”解囊。
当然,咨询公司不是要求厂家增加技术力量对产品设计进行完善以满足体系运行要求,咨询公司告诉厂家只需瞒天过海便可高枕无忧,买来已经获得3C证书的合格产品,换上厂家自己的商标或标签再送去检验保证过关。这一招还真灵,......。
另外的方法就是鱼目混珠了,厂家只需要按从咨询公司买来的工艺图纸进行装配,生产出符合型式实验要求的产品去送检,待送检合格后再按工厂原来的装配工艺生产那些与型式实验产品描述中只有外观一模一样的产品,然后贴上3C标志,这样摇身一变就可以进入市场进行销售了。对于获得认证后是否被抽查则暂时不去管它了。
质量咨询公司在很多中小企业眼里是无所不能的。它们非但可以越俎代庖给工厂提供工艺文件,而且连ISO9000体系必须的内审报告、生产检验记录都可以闭门造车,很多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根本没有运行的情况下,通过伪造一系列资料而达到质量体系已经在该组织有效运行的假象,当然,企业必须为此支付报酬。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工厂根据规模选出一定人数的内审员组成内审组,通过内审,......但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职工文化层次低,只有通过咨询公司,以不参加培训的方式获得内审员证书。
一些获得证书的内审员甚至不知道企业所制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在由审核机构派员进行的外审中出尽洋相。假如负责企业内部审核的内审员连企业的质量目标中的产品出厂合格率100%都含糊不清时,消费者会选择这样的产品吗?而事实却是,正有很多这样的厂家在向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那些贴有通过ISO9000体系甚至3C认证的标志的产品,这其实是对质量的侮辱,对消费者的欺诈。
为了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很多明明有涉及到产品设计的企业,为了过关,纷纷将国标GB/T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要求的7.3 设计和开发进行“外协”,这样由公司进行的设计环节却不在体系的审核范围内了,而产品的稳定性和是否有设计缺陷就不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掌控之中了。
咨询公司的诚信在金钱面前变得一钱不值,咨询公司们绞尽脑汁只为了实现自己对企业的“承诺”—— 一次性通过认证。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为很多不合格产品穿上美丽的外衣,也给很多质量隐患埋下了伏笔。
一般来讲,企业要造假获得认证,大致要经过这样一个流程:
跟咨询公司签订代理合同-→咨询公司完成所有体系认证所需文件-→由和咨询公司关系比较密切的审核中心进行外审-→出据外审报告-→获得证书
在完成文件阶段,咨询公司几乎连工厂的产品检验单都要造假,因为一些小工厂根本没有批次检验、抽检这些质量记录,通过造假使体系在该组织的运行时间提前,达到顺利通过审核获得证书的目的。
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质量咨询公司,使得ISO9000体系在很多企业几乎就是一些文件,没有人在企业的运行中去遵照它,去完善它,质量管理体系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对于工厂而言,为了市场最大化而不得不将体系证书像菩萨一样请来,为的就是多卖些产品多赚钱,认证成了典型的昂贵摆设,毕竟通过它需要花费数万元。
咨询行业在某些城市的数量直逼房屋中介公司,为了生存做出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举措也是为形势所逼。很多在北京注册的质量咨询公司,其实位于北京的总部总是大唱空城计,老板和骨干们则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上山下乡运动,江浙地区挂着北京字号分支机构的咨询公司比比皆是。之所以选择在北京注册是因为首都的牌子更容易使企业相信而签下更多的合同。一些咨询公司甚至没有长驻的咨询师,只在有合同需要履行时才以完成合同提成15-20%的开价去找一些咨询师临时搭台唱戏。
请来的咨询师为了不耽误时间,有的甚至在电话里对企业进行访问,接着不到3天,包括质量手册在内的该企业的整套质量体系文件便在咨询师与咨询公司的通力合作下新鲜出炉了。
认证的遗憾
你敢使用通过3C认证却有可能辐射超标的手机吗?敢开装有3C认证的轮胎但随时可能爆裂的汽车吗?敢用通过3C认证而随时可能漏气的钢瓶吗?受到亵玩的认证使越来越多的产品面目可疑。
......
无论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还是3C强制认证,其目的都是对企业的生产进行规范,让企业拥有提供合格产品的工厂保证能力及综合竞争力。而现实中的这些证书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值得商榷,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类质量咨询公司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使认证的初衷与现实南辕北辙,这些拥有证书的企业也因此往往变成了合法的质量杀手。
无可厚非,类似“金龙鱼”那样的大企业可以顺利地通过认证,而一旦那些缺少安全生产保障的企业产品穿上了3C外衣留入市场并因此造成质量事故,那么又该由谁来为消费者的损失和安全埋单?咨询公司?认证中心?企业?或者一个都不能少?
。。。因顾虑版权:(有对其删节:(:o;)
题目:认证,让我怎么相信你{W{W{W
以ISO9000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圭臬,在世界各个国家受到推广和尊崇。获得ISO9000体系认证的企业,往往在市场竞争中更容易被需方所认可,因此,通过认证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毋庸置疑的。于是在各类企业和产品简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通过ISO9000认证”的醒目字样,企业质量意识的觉醒,无形当中对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认证的由来
......
到2000年9月底,我国共有21034家企业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都是行业中质量意识较强、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无疑是杀手锏,一时间一些小企业也纷纷效仿,希望能够获得体系认证而敲开渠道的大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是我国法定的认证监督机关,它们负责审核认证机构的资格。各类认证机构则负责接受个人或组织的认证申请,并在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后派出审核员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将由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有:......;尤其是3C认证,从2002年5月1日开始施行,并要求于2003年5月1日强制实施。由于受“非典”影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于2003年4月23日公布了2003年第38号公告,将强制实施时间推迟到2003年8月1日。因此,有业内人士戏称,是“非典”给了中小企业一个喘气的机会。
我国首批列入强制性认证目录的产品包括......。
很多商家公开表示,将不再销售在强制性认证范畴之列而未获得证书的产品,这给那些处在观望阶段或报有法不责众心理的厂家泼了一瓢冷水。通过认证是大势所趋,无论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还是3C强制认证,厂家必须去积极面对。
认证的作用
企业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杜绝管理纰漏对企业的竞争力的影响。很多组织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还将一些优秀的管理模式运用其中,这对于企业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很多大型的托拉斯,在选择原材料和服务等供方时,首先会考虑那些已经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组织;一些大的销售商更是注重自身销售产品中通过认证的产品的保有率,以为顾客提供最能满足要求的产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企业在长期运行管理体系中,可以减少因管理纰漏而造成的不必要浪费,减少产品的单个制造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质量成本。
通过认证将使很多企业如虎添翼,在市场竞争中胜人一筹,这是企业积极通过认证获得证书的根本目的。......。
正是这样的环环相扣,才能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每个组织内能够正常运转,从而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咨询公司的角色
随着2002年我国加入WTO,更多的外贸机会接踵而至,这给认证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温床,于是各种质量的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很多咨询公司还把触角延伸到了一些内陆制造业城市,如东莞、温州、厦门等。
咨询公司在认证运动中一开始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看来,ISO9000体系无疑是神秘的,是不可触及高高在上的,但为了企业更好地生存又不得不尝试去接触,于是多了几分雾里看花的味道。这些企业由于没有相关的质量管理人员,或者质量管理人员根本无法帮助企业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必须借助于第三方机构--咨询公司。
咨询公司可以帮助企业编写管理体系文件,帮助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使企业能够一次通过审核中心的审核而获得证书。在咨询公司多如牛毛的今天,为了生存,甚至有很多咨询公司放出风声,只要企业交纳足额的咨询费用和全部的审核费用,另外加上一笔钱,它们就可以让企业不通过外审而直接获得体系证书。言下之意就是:只要企业另外给一笔钱,就可以不通过必须的那一关,即审核中心委派国家注册审核员的工厂审核,它还意味着组织甚至不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它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初衷被一些咨询公司歪曲了,花钱买来的只是一撂可能被束之高阁的程序文件,更别谈什么质量管理体系8项管理原则中的“持续改进”了。
花几万块钱就可以买一张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作为消费者一定不相信,但这却是事实。在江苏扬州、浙江温州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咨询公司的授意下,以鱼目混珠甚至瞒天过海的伎俩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和3C证书。
通过认证的伎俩
3C即国家强制认证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产品质量认证,从某种意义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国家法令为3C认证推波助澜,通过3C认证是进入销售市场的敲门砖。3C认证包括以下全部或部分环节:1)认证申请和受理;2)型式实验;3)工厂审查;4)抽样检查;5)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6)获得认证后的监督。
所谓的型式实验,就是要求工厂提供所要强制认证产品的样品,由认可的实验和检测机构对样品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检测并封存,对于通过型式实验检测的,才可进行下一步工厂审查,所以能否通过型式实验至关重要。
然而很多工厂的技术能力并不能使产品通过型式实验,而无法通过3C认证则意味着工厂将失去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很多厂家因此一筹莫展。这时候咨询公司挺身而出,打出了“保证通过认证,包拿证书”的旗号,令厂家眼睛一亮,纷纷“慷慨”解囊。
当然,咨询公司不是要求厂家增加技术力量对产品设计进行完善以满足体系运行要求,咨询公司告诉厂家只需瞒天过海便可高枕无忧,买来已经获得3C证书的合格产品,换上厂家自己的商标或标签再送去检验保证过关。这一招还真灵,......。
另外的方法就是鱼目混珠了,厂家只需要按从咨询公司买来的工艺图纸进行装配,生产出符合型式实验要求的产品去送检,待送检合格后再按工厂原来的装配工艺生产那些与型式实验产品描述中只有外观一模一样的产品,然后贴上3C标志,这样摇身一变就可以进入市场进行销售了。对于获得认证后是否被抽查则暂时不去管它了。
质量咨询公司在很多中小企业眼里是无所不能的。它们非但可以越俎代庖给工厂提供工艺文件,而且连ISO9000体系必须的内审报告、生产检验记录都可以闭门造车,很多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根本没有运行的情况下,通过伪造一系列资料而达到质量体系已经在该组织有效运行的假象,当然,企业必须为此支付报酬。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工厂根据规模选出一定人数的内审员组成内审组,通过内审,......但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职工文化层次低,只有通过咨询公司,以不参加培训的方式获得内审员证书。
一些获得证书的内审员甚至不知道企业所制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在由审核机构派员进行的外审中出尽洋相。假如负责企业内部审核的内审员连企业的质量目标中的产品出厂合格率100%都含糊不清时,消费者会选择这样的产品吗?而事实却是,正有很多这样的厂家在向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那些贴有通过ISO9000体系甚至3C认证的标志的产品,这其实是对质量的侮辱,对消费者的欺诈。
为了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很多明明有涉及到产品设计的企业,为了过关,纷纷将国标GB/T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要求的7.3 设计和开发进行“外协”,这样由公司进行的设计环节却不在体系的审核范围内了,而产品的稳定性和是否有设计缺陷就不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掌控之中了。
咨询公司的诚信在金钱面前变得一钱不值,咨询公司们绞尽脑汁只为了实现自己对企业的“承诺”—— 一次性通过认证。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为很多不合格产品穿上美丽的外衣,也给很多质量隐患埋下了伏笔。
一般来讲,企业要造假获得认证,大致要经过这样一个流程:
跟咨询公司签订代理合同-→咨询公司完成所有体系认证所需文件-→由和咨询公司关系比较密切的审核中心进行外审-→出据外审报告-→获得证书
在完成文件阶段,咨询公司几乎连工厂的产品检验单都要造假,因为一些小工厂根本没有批次检验、抽检这些质量记录,通过造假使体系在该组织的运行时间提前,达到顺利通过审核获得证书的目的。
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质量咨询公司,使得ISO9000体系在很多企业几乎就是一些文件,没有人在企业的运行中去遵照它,去完善它,质量管理体系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对于工厂而言,为了市场最大化而不得不将体系证书像菩萨一样请来,为的就是多卖些产品多赚钱,认证成了典型的昂贵摆设,毕竟通过它需要花费数万元。
咨询行业在某些城市的数量直逼房屋中介公司,为了生存做出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举措也是为形势所逼。很多在北京注册的质量咨询公司,其实位于北京的总部总是大唱空城计,老板和骨干们则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上山下乡运动,江浙地区挂着北京字号分支机构的咨询公司比比皆是。之所以选择在北京注册是因为首都的牌子更容易使企业相信而签下更多的合同。一些咨询公司甚至没有长驻的咨询师,只在有合同需要履行时才以完成合同提成15-20%的开价去找一些咨询师临时搭台唱戏。
请来的咨询师为了不耽误时间,有的甚至在电话里对企业进行访问,接着不到3天,包括质量手册在内的该企业的整套质量体系文件便在咨询师与咨询公司的通力合作下新鲜出炉了。
认证的遗憾
你敢使用通过3C认证却有可能辐射超标的手机吗?敢开装有3C认证的轮胎但随时可能爆裂的汽车吗?敢用通过3C认证而随时可能漏气的钢瓶吗?受到亵玩的认证使越来越多的产品面目可疑。
......
无论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还是3C强制认证,其目的都是对企业的生产进行规范,让企业拥有提供合格产品的工厂保证能力及综合竞争力。而现实中的这些证书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值得商榷,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类质量咨询公司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使认证的初衷与现实南辕北辙,这些拥有证书的企业也因此往往变成了合法的质量杀手。
无可厚非,类似“金龙鱼”那样的大企业可以顺利地通过认证,而一旦那些缺少安全生产保障的企业产品穿上了3C外衣留入市场并因此造成质量事故,那么又该由谁来为消费者的损失和安全埋单?咨询公司?认证中心?企业?或者一个都不能少?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7 个回复
ghxygb (威望:0) - 长期从事企业质量管理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