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波特解析 日本經濟衰敗的教訓
波特解析 日本經濟衰敗的教訓
三月中全球股市暴跌,日本經濟更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警訊。日經股價指數跌到十六年新低,失業率創4.9%新高,政府赤字則為全球之冠,人民對首相森喜朗的滿意度再創新紀錄,跌到9%。
在這樣的險局中,來細讀享譽全球競爭力大師哈佛大學波特教授的新著,更具迫切感及啟發性。
(一)從顛峰到谷底
「經濟的天空有不測的風雲」
「波及的人民有旦夕的禍福」
以這兩句改寫的話,來形容十年來的日本經濟,似乎很貼切。從1980年代初期登峰造極的「日本第一」,變成了二十一世紀初陷入危機谷底的「日本還能競爭嗎?」二位同是受到士林推崇的哈佛教授,時隔二十年,產生了這樣截然不同的結論。
以社會分析見長的傅高義寫下了《日本第一》;以策略聞名當代的波特寫下了《日本還能競爭嗎?》「天下文化」很幸運地都出版過他們的著作;他們二位都到過台灣演講,大家對他們的論點也都不很陌生。
如果菲律賓因為當年總統貪污,民不聊生,是政府領導階層「腐敗瀆職」的後果,那麼近十年來日本經濟的持續衰敗,則是日本政府「善意干涉」下的另一種後果。
不論是總統自身的腐敗如菲律賓,或是政府善意的干涉如日本,只要政府對經濟活動有持續不當的介入,都可能產生不幸的後果。這就是為什麼亞當史密斯的信徒一再強調:讓經濟歸經濟,讓政治歸政治;政治人物要多相信市場機制,少相信官僚系統。
(二)震撼太平洋兩岸的新著
不久前在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中,有一組專門討論到日本的泡沫經濟、股價及金融困境。當時日本三菱集團總裁牧原稔在會議中就揚起波特新著《日本還能競爭嗎?》,會場中就出現了「這是一本震撼太平洋兩岸的書,大家要仔細一讀」的評論。
這真是一本震撼性的書:太平洋這邊的日本,終於不得不承認西方的市場經濟終於戰勝了東方的產業政策;太平洋那邊的美國,也不得不提心吊膽日本經濟勢必再會崛起,終將證實「東方不敗」。
波特教授這本新著是與二位日本學者合寫。本書以波特的競爭優勢模式為理論架構,並不斷引述長達十年的相關產業研究,來分析日本競爭力的衰退。既有分析的架構、實證的討論、更有對日本政府及企業的具體建議。它不僅會對日本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也會對想學習日本模式的其他國家產生預警的作用。
與過去波特一千一百餘頁的《國家競爭優勢》相比,本書有三個明顯的優點:篇幅精簡、文字簡潔、說理清晰。或許這正是英國《經濟學人》選它為去年好書的原因;同時,透過應小端先生流利的譯筆,讀來親切順暢。
(三)「二個」日本
這本新著同時也解答了一個困惑世人的謎題:為什麼日本外銷這麼強勁,而國內經濟這麼一蹶不振?波特告訴我們:日本有二個:一個是極具競爭力的輸出產業,一個是支離破碎、既少效率、又不合時宜的國內產業。它包括了零售、批發、倉管、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能源、貨運、電訊、建築、房市、農業。
西方人民所熟知的日本是無堅不摧、競爭力無往不利的那些輸出產業:如汽車、音響、錄影機、卡車、電動遊戲、照相機、樂器等等。它們帶動了日本的出口,累積了巨額的外匯,贏得世人的讚美,這就是傅高義筆下的「日本第一」。但是,另外一個日本則是國內的那些沒有效率的企業,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以及社會的安定力量,可惜在繁瑣的行政措施下難以整合。二個日本同時並存的結果,就是價格昂貴,日本員工的「高薪」全被昂貴的生活費用抵銷。
二個日本的形成,自有它歷史與文化的因素,但是日本政府是製造這「二個日本」的推手。
(四)重要的論點
波特教授新著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反覆批判西方讀者長年累積的一個迷思,認為日本經濟奇蹟是日本政府主導的。貫穿全書的論點即是日本政府必須要減少干預,企業必須要做全面的改革,日本才能產生競爭力。讓我歸納出這些基本的論點:
(1)日本政府的積極介入經濟,是政府不信任競爭,相信干預。實證的產業研究指出:在揚威國際的日本產品方面,政府扮演的角色小得出奇。
(2)日本式管理的重要缺陷是缺少策略,因此造成同行相互模仿,未能發展出獨特的定位,為產品賦予與對手不一樣的價值。日本企業特別重視市場佔有率,其結果是長期犧牲了公司利潤;更由於外銷產品常是「血本」輸出,只是為了追求貿易順差,打敗美國產品,又犧牲了全國人民的福祉。這種失衡的現象,我們或可稱之謂「外匯情結」。
(3)要維持經濟活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創造良好的環境,任由企業活潑競爭,日本政府則一再違反這個通則|限制了國內競爭,扭曲了競爭本質,偏離了國外市場重視的作業形態。書中引述政府的許多措施,如反托辣斯法執行的不力、卡特爾的合法化、政府的補貼和保護、合作性的研發,在在都妨礙革新創意,消蝕競爭活力。
(4)日本社會仍然擁有堅強的實力,如強大的供應基礎、精明的顧客、卓越的鐵路設施、優良的教育體系、水準很高的工程師、充裕的公共研發投資、嚴格的管制標準,以及國內眾多的企業。
不幸的是,日本個體經濟的弱點遠超過了優點。這些弱點包括政府對企業競爭採取無數無益的干預措施,其範圍從各種無形的貿易壁壘,一直到封閉的公共合同發包作業。此外,金融市場疲弱、獲得創業資金困難、資訊流通和陽光法案欠缺、企業背負沈重的行政包袱、官僚程序繁雜、民間法律救濟管道不足、管理教育落後、道路和機場設施不佳、通訊費用昂貴。(詳見第四章)
(5)日本政府的革新任務,是要相信日本社會有競爭能力而毋需保護;體認公開貿易會使日本企業更有競爭力;建立世界級的大學制度;改革缺乏效率的國內產業;創造讓企業真正對自己成敗負責的制度;為企業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創造新模式;鼓勵地方分權、區域專業化及企業群聚;不再試圖控制金融市場,要全力推動嚴格的陽光法和證券管制;不再控制每一階層的經濟政策,要把權力和責任下放給各階層。(詳見第五章)
(6)日本企業在建立新觀念時,傳統模式的優點應該保存,如追求長期目標、把員工視為資產、與供應商維持密切關係、積極投資改善科技、不斷改進生產製造程序。書中指出:那些新興企業,只要用心追求營利、遵循明確策略、激勵員工,並配合卓越的作業方法和長期目標,就能夠建立強大的競爭優勢。只要把這些因素加以融合,形成新的競爭方法,日本其他許多企業也能蓬勃發展。
一些日本公司已在自我改造。波特再提醒日本企業:如果改革集中在縮減成本、精簡產品系列、調整獎勵措施和加強管理,這是絕對無法讓企業起死回生。也有人認為網際網路將是恢復日本往日雄風的關鍵。但是,僅靠網際網路,並不能挽救日本公司。正如書中一再強調:日本真正需要的是重新界定企業目標,對如何製造和維持競爭優勢,建立一套全新的觀念。(詳見第六章)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中,作者們再扼要探討「日本經濟還能競爭嗎?」他們樂觀的答覆:「能」。但是立刻附上了二個條件:(1)政府必須容許公司企業參與競爭;(2)政府扮演角色的本質必須根本改變。
書中有一段傳神的描述,「最難接受新策略的,莫過於向來位高權重的政府。日本政府幾乎無法抗拒強烈的本能,一心保護本國企業和人民,消減他們受到的各種衝擊。為了協助支撐搖搖欲墜的金融業者,近年來政府提供了巨額貸款擔保,估計已達到占有所有貸款額的10%以上。同時,由於擔心傷害到小貸款商,改革存款保險制度的措施遲遲未能付諸實施。改革公司營業稅的計畫也一延再延,以免迫使企業作太大幅的改組。要改變長久以來的積習,畢竟並非易事。」
三月中全球股市暴跌,日本經濟更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警訊。日經股價指數跌到十六年新低,失業率創4.9%新高,政府赤字則為全球之冠,人民對首相森喜朗的滿意度再創新紀錄,跌到9%。
在這樣的險局中,來細讀享譽全球競爭力大師哈佛大學波特教授的新著,更具迫切感及啟發性。
(一)從顛峰到谷底
「經濟的天空有不測的風雲」
「波及的人民有旦夕的禍福」
以這兩句改寫的話,來形容十年來的日本經濟,似乎很貼切。從1980年代初期登峰造極的「日本第一」,變成了二十一世紀初陷入危機谷底的「日本還能競爭嗎?」二位同是受到士林推崇的哈佛教授,時隔二十年,產生了這樣截然不同的結論。
以社會分析見長的傅高義寫下了《日本第一》;以策略聞名當代的波特寫下了《日本還能競爭嗎?》「天下文化」很幸運地都出版過他們的著作;他們二位都到過台灣演講,大家對他們的論點也都不很陌生。
如果菲律賓因為當年總統貪污,民不聊生,是政府領導階層「腐敗瀆職」的後果,那麼近十年來日本經濟的持續衰敗,則是日本政府「善意干涉」下的另一種後果。
不論是總統自身的腐敗如菲律賓,或是政府善意的干涉如日本,只要政府對經濟活動有持續不當的介入,都可能產生不幸的後果。這就是為什麼亞當史密斯的信徒一再強調:讓經濟歸經濟,讓政治歸政治;政治人物要多相信市場機制,少相信官僚系統。
(二)震撼太平洋兩岸的新著
不久前在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中,有一組專門討論到日本的泡沫經濟、股價及金融困境。當時日本三菱集團總裁牧原稔在會議中就揚起波特新著《日本還能競爭嗎?》,會場中就出現了「這是一本震撼太平洋兩岸的書,大家要仔細一讀」的評論。
這真是一本震撼性的書:太平洋這邊的日本,終於不得不承認西方的市場經濟終於戰勝了東方的產業政策;太平洋那邊的美國,也不得不提心吊膽日本經濟勢必再會崛起,終將證實「東方不敗」。
波特教授這本新著是與二位日本學者合寫。本書以波特的競爭優勢模式為理論架構,並不斷引述長達十年的相關產業研究,來分析日本競爭力的衰退。既有分析的架構、實證的討論、更有對日本政府及企業的具體建議。它不僅會對日本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也會對想學習日本模式的其他國家產生預警的作用。
與過去波特一千一百餘頁的《國家競爭優勢》相比,本書有三個明顯的優點:篇幅精簡、文字簡潔、說理清晰。或許這正是英國《經濟學人》選它為去年好書的原因;同時,透過應小端先生流利的譯筆,讀來親切順暢。
(三)「二個」日本
這本新著同時也解答了一個困惑世人的謎題:為什麼日本外銷這麼強勁,而國內經濟這麼一蹶不振?波特告訴我們:日本有二個:一個是極具競爭力的輸出產業,一個是支離破碎、既少效率、又不合時宜的國內產業。它包括了零售、批發、倉管、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能源、貨運、電訊、建築、房市、農業。
西方人民所熟知的日本是無堅不摧、競爭力無往不利的那些輸出產業:如汽車、音響、錄影機、卡車、電動遊戲、照相機、樂器等等。它們帶動了日本的出口,累積了巨額的外匯,贏得世人的讚美,這就是傅高義筆下的「日本第一」。但是,另外一個日本則是國內的那些沒有效率的企業,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以及社會的安定力量,可惜在繁瑣的行政措施下難以整合。二個日本同時並存的結果,就是價格昂貴,日本員工的「高薪」全被昂貴的生活費用抵銷。
二個日本的形成,自有它歷史與文化的因素,但是日本政府是製造這「二個日本」的推手。
(四)重要的論點
波特教授新著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反覆批判西方讀者長年累積的一個迷思,認為日本經濟奇蹟是日本政府主導的。貫穿全書的論點即是日本政府必須要減少干預,企業必須要做全面的改革,日本才能產生競爭力。讓我歸納出這些基本的論點:
(1)日本政府的積極介入經濟,是政府不信任競爭,相信干預。實證的產業研究指出:在揚威國際的日本產品方面,政府扮演的角色小得出奇。
(2)日本式管理的重要缺陷是缺少策略,因此造成同行相互模仿,未能發展出獨特的定位,為產品賦予與對手不一樣的價值。日本企業特別重視市場佔有率,其結果是長期犧牲了公司利潤;更由於外銷產品常是「血本」輸出,只是為了追求貿易順差,打敗美國產品,又犧牲了全國人民的福祉。這種失衡的現象,我們或可稱之謂「外匯情結」。
(3)要維持經濟活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創造良好的環境,任由企業活潑競爭,日本政府則一再違反這個通則|限制了國內競爭,扭曲了競爭本質,偏離了國外市場重視的作業形態。書中引述政府的許多措施,如反托辣斯法執行的不力、卡特爾的合法化、政府的補貼和保護、合作性的研發,在在都妨礙革新創意,消蝕競爭活力。
(4)日本社會仍然擁有堅強的實力,如強大的供應基礎、精明的顧客、卓越的鐵路設施、優良的教育體系、水準很高的工程師、充裕的公共研發投資、嚴格的管制標準,以及國內眾多的企業。
不幸的是,日本個體經濟的弱點遠超過了優點。這些弱點包括政府對企業競爭採取無數無益的干預措施,其範圍從各種無形的貿易壁壘,一直到封閉的公共合同發包作業。此外,金融市場疲弱、獲得創業資金困難、資訊流通和陽光法案欠缺、企業背負沈重的行政包袱、官僚程序繁雜、民間法律救濟管道不足、管理教育落後、道路和機場設施不佳、通訊費用昂貴。(詳見第四章)
(5)日本政府的革新任務,是要相信日本社會有競爭能力而毋需保護;體認公開貿易會使日本企業更有競爭力;建立世界級的大學制度;改革缺乏效率的國內產業;創造讓企業真正對自己成敗負責的制度;為企業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創造新模式;鼓勵地方分權、區域專業化及企業群聚;不再試圖控制金融市場,要全力推動嚴格的陽光法和證券管制;不再控制每一階層的經濟政策,要把權力和責任下放給各階層。(詳見第五章)
(6)日本企業在建立新觀念時,傳統模式的優點應該保存,如追求長期目標、把員工視為資產、與供應商維持密切關係、積極投資改善科技、不斷改進生產製造程序。書中指出:那些新興企業,只要用心追求營利、遵循明確策略、激勵員工,並配合卓越的作業方法和長期目標,就能夠建立強大的競爭優勢。只要把這些因素加以融合,形成新的競爭方法,日本其他許多企業也能蓬勃發展。
一些日本公司已在自我改造。波特再提醒日本企業:如果改革集中在縮減成本、精簡產品系列、調整獎勵措施和加強管理,這是絕對無法讓企業起死回生。也有人認為網際網路將是恢復日本往日雄風的關鍵。但是,僅靠網際網路,並不能挽救日本公司。正如書中一再強調:日本真正需要的是重新界定企業目標,對如何製造和維持競爭優勢,建立一套全新的觀念。(詳見第六章)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中,作者們再扼要探討「日本經濟還能競爭嗎?」他們樂觀的答覆:「能」。但是立刻附上了二個條件:(1)政府必須容許公司企業參與競爭;(2)政府扮演角色的本質必須根本改變。
書中有一段傳神的描述,「最難接受新策略的,莫過於向來位高權重的政府。日本政府幾乎無法抗拒強烈的本能,一心保護本國企業和人民,消減他們受到的各種衝擊。為了協助支撐搖搖欲墜的金融業者,近年來政府提供了巨額貸款擔保,估計已達到占有所有貸款額的10%以上。同時,由於擔心傷害到小貸款商,改革存款保險制度的措施遲遲未能付諸實施。改革公司營業稅的計畫也一延再延,以免迫使企業作太大幅的改組。要改變長久以來的積習,畢竟並非易事。」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