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应用ISO9000:2000标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4.2.3文件控制
存在问题
1、 未识别企业所需用的外来文件,如行政法规、技术标准;
2、 外来文件识别不充分,如技术标准为汇编本或者使用的外来文件收集不完整;
3、 对记录表的格式没有审批或确认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对策:
1、 建立外来文件目录清单,审批其充分性和适宜性;
2、 分识别所需的外来文件,标准应明确其名称、编号、发布年代号,也可以想供方所取原材料、零部件标准;
3、 用适当地方式对表式进行审批和确认。如采用表格备案、进行统一编号等方式。
二、4.2.4记录控制
存在问题:
未按质量记录的性质规定适当地存放期。
对策:
依据质量记录的性质、作用、价值及法律法规要求,规定合适的保存期。
三、5.3质量方针
存在问题:
质量方针没有充分体现标准两个“承诺”,一个“框架”的要求。
对策:
结合行业、产品及企业的特点制定质量方针,满足标准的两个“承诺”,一个“框架”的要求。
四、5.4.1质量目标
存在问题:
1、 质量目标的可测量性差;
2、 未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或适宜性差、不充分;
3、 质量目标无时限要求,不能体现持续改进的内容。
对策:
1、 质量目标尽可能量化;
2、 结合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内容,以及生产车间的特点等具体情况建立分目标;
3、 通常,质量目标按年度制定,并体现持续改进的内容。
五、5.5.1职责和权限
存在问题:
1、 职责规定不明确;
2、 手册、程序文件、管理作业文件等相关文件对职责规定相互矛盾。
对策:
1、 针对每项质量活动过程,分清各职能部门、岗位职责,并予以明确;
2、 不能照搬、照套其他企业的文件,应结合本企业特点编制可操作的文件,并注意各部门、岗位在各项质量活动中的职能和接口关系。
六、5.6管理评审
存在问题:
1、 未对质量方针、目标的适宜性进行评审;
2、 未识别改进需求。
对策:
1、 对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评价其适应性;
2、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改进的需求。
七、6.2.2意识、能力和培训
存在问题:
1、 未明确规定各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或将工作职责与能力要求相混淆;
2、 未对现有岗位人员是否满足能力要求进行评价;
3、 对各种学历证明、资格正书等保存不完整。
对策:
1、 制定各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格岗位的工作性质提出合理的能力要求;
2、 按照能力要求,对现有人员是否满足要求做出评价;
3、 建立重要岗位人员的人士档案。
八、6.3基础设施
存在问题:
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已按文件要求对设备进行管理。
对策:
标准要求使用“适宜”的设备,应制定为保持过程能力要求而对设备进行适当地维护(日常保养、故障维修及有计划的检修)所需的可操作的管理文件。
九、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存在问题:
1、 对标准之7.2.1 b)、c)、d)条款的要求规定不明确;
2、 将产品要求的评审等同于ISO9001:1994标准的合同评审。
对策:
1、 在企业产品标准、产品目录、产品要求表等文件中可以明确有关规定;
2、 对标准7.2.1 b)、c)、d)条款的要求,用适当地方式进行评审。
十、7.3设计和开发
存在问题:
对标准理解不够,如将设计输入与输出的内容混淆。
对策:
通过培训,加强对标准的理解,结合本企业产品设计的特点,编制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十一、7.4采购
存在问题:
采购信息(如技术质量要求)不明确。
对策:
采购信息(文件)可能有技术质量协议、采购清单、采购计划等形式。无论以何种形式体现采购信息,均应明确采购的具体要求,如急速滑质量要求、交货期等。
十二、7.5生产和服务通过
存在问题:
对需要确认得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识别不确切,如特殊过程。
对策:
1、 应依据标准要求判断是否是特殊过程;
2、 “过程的输出”应为该过程所形成产品的质量特性,即所期望达到的要求。
十三、8.2.1顾客满意
存在问题:
对顾客满意度的测量流于形式,对顾客真实“感受”信息的监视和测量不充分。
对策:
明确获取和利用顾客“感受”信息的方法,除了定期对顾客进行调查外,对顾客的日常的“感受”信息也应监视。
十四、8.2.2内部审核
存在问题:
加强对内审(计划的安排)不合理,如对重要部门的内审时间过短、未考虑内审员的专业能力、记录过于简单、未能反映审核的抽样过程等。
对策:
加强对内审员培训,外审时尽量将内审员作为陪同人员。
十五、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存在问题:
检验文件对检验要求的规定不明确。
对策:
检验文件应对检验项目、技术要求(定量应有公差或现值)、抽样方案、判定准则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十六、8.4数据分析
存在问题:
虽然规定了进行数据分析的原则要求,但未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法。
对策:
在文件中明确收集、分析数据的具体方法,并予以
{W
存在问题
1、 未识别企业所需用的外来文件,如行政法规、技术标准;
2、 外来文件识别不充分,如技术标准为汇编本或者使用的外来文件收集不完整;
3、 对记录表的格式没有审批或确认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对策:
1、 建立外来文件目录清单,审批其充分性和适宜性;
2、 分识别所需的外来文件,标准应明确其名称、编号、发布年代号,也可以想供方所取原材料、零部件标准;
3、 用适当地方式对表式进行审批和确认。如采用表格备案、进行统一编号等方式。
二、4.2.4记录控制
存在问题:
未按质量记录的性质规定适当地存放期。
对策:
依据质量记录的性质、作用、价值及法律法规要求,规定合适的保存期。
三、5.3质量方针
存在问题:
质量方针没有充分体现标准两个“承诺”,一个“框架”的要求。
对策:
结合行业、产品及企业的特点制定质量方针,满足标准的两个“承诺”,一个“框架”的要求。
四、5.4.1质量目标
存在问题:
1、 质量目标的可测量性差;
2、 未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或适宜性差、不充分;
3、 质量目标无时限要求,不能体现持续改进的内容。
对策:
1、 质量目标尽可能量化;
2、 结合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内容,以及生产车间的特点等具体情况建立分目标;
3、 通常,质量目标按年度制定,并体现持续改进的内容。
五、5.5.1职责和权限
存在问题:
1、 职责规定不明确;
2、 手册、程序文件、管理作业文件等相关文件对职责规定相互矛盾。
对策:
1、 针对每项质量活动过程,分清各职能部门、岗位职责,并予以明确;
2、 不能照搬、照套其他企业的文件,应结合本企业特点编制可操作的文件,并注意各部门、岗位在各项质量活动中的职能和接口关系。
六、5.6管理评审
存在问题:
1、 未对质量方针、目标的适宜性进行评审;
2、 未识别改进需求。
对策:
1、 对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评价其适应性;
2、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改进的需求。
七、6.2.2意识、能力和培训
存在问题:
1、 未明确规定各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或将工作职责与能力要求相混淆;
2、 未对现有岗位人员是否满足能力要求进行评价;
3、 对各种学历证明、资格正书等保存不完整。
对策:
1、 制定各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格岗位的工作性质提出合理的能力要求;
2、 按照能力要求,对现有人员是否满足要求做出评价;
3、 建立重要岗位人员的人士档案。
八、6.3基础设施
存在问题:
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已按文件要求对设备进行管理。
对策:
标准要求使用“适宜”的设备,应制定为保持过程能力要求而对设备进行适当地维护(日常保养、故障维修及有计划的检修)所需的可操作的管理文件。
九、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存在问题:
1、 对标准之7.2.1 b)、c)、d)条款的要求规定不明确;
2、 将产品要求的评审等同于ISO9001:1994标准的合同评审。
对策:
1、 在企业产品标准、产品目录、产品要求表等文件中可以明确有关规定;
2、 对标准7.2.1 b)、c)、d)条款的要求,用适当地方式进行评审。
十、7.3设计和开发
存在问题:
对标准理解不够,如将设计输入与输出的内容混淆。
对策:
通过培训,加强对标准的理解,结合本企业产品设计的特点,编制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十一、7.4采购
存在问题:
采购信息(如技术质量要求)不明确。
对策:
采购信息(文件)可能有技术质量协议、采购清单、采购计划等形式。无论以何种形式体现采购信息,均应明确采购的具体要求,如急速滑质量要求、交货期等。
十二、7.5生产和服务通过
存在问题:
对需要确认得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识别不确切,如特殊过程。
对策:
1、 应依据标准要求判断是否是特殊过程;
2、 “过程的输出”应为该过程所形成产品的质量特性,即所期望达到的要求。
十三、8.2.1顾客满意
存在问题:
对顾客满意度的测量流于形式,对顾客真实“感受”信息的监视和测量不充分。
对策:
明确获取和利用顾客“感受”信息的方法,除了定期对顾客进行调查外,对顾客的日常的“感受”信息也应监视。
十四、8.2.2内部审核
存在问题:
加强对内审(计划的安排)不合理,如对重要部门的内审时间过短、未考虑内审员的专业能力、记录过于简单、未能反映审核的抽样过程等。
对策:
加强对内审员培训,外审时尽量将内审员作为陪同人员。
十五、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存在问题:
检验文件对检验要求的规定不明确。
对策:
检验文件应对检验项目、技术要求(定量应有公差或现值)、抽样方案、判定准则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十六、8.4数据分析
存在问题:
虽然规定了进行数据分析的原则要求,但未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法。
对策:
在文件中明确收集、分析数据的具体方法,并予以
{W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6 个回复
kuangyh (威望:4)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