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ISO14001 认证基本步骤
如何拿到绿色通行证---实施ISO14001 认证基本步骤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以其广泛的内涵和普遍的适用性,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ISO14001作为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主体标准,规定了组织(包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建立、实施并保持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和基本要求,该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
随着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推广,组织对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意义有着越来越清楚的认识,也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希望获得ISO14001认证证书。在此,我们将介绍组织获取ISO14001认证证书的基本程序。
可以将组织获取ISO14001认证证书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并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阶段。
这一阶段,组织应建立并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从形式上符合ISO14001标准的要求。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遵循自愿原则,由组织最高管理者决策是否建立和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如果组织决定建立体系,具体应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人、财、物方面的准备。由最高管理者书面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者应授权建立相应的机构,并给予人力和财物方面的支持,以保证体系建立和运行的需要。
第二,要做好初始环境评审。这项工作是对组织过去和现在的环境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风险,以确定控制方法和将来的改进方向。一般来说,要做初始环境评审,先应组建由从事环保、生产、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人员组成工作组。工作组要完成法律法规的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现有环境管理制度和ISO14001标准差距的评价,并形成初始环境评审报告。
第三,要完成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工作。所谓的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就是根据初始环境评审的结果和组织的经济技术实力,制定环境方针;确定环境管理体系构架;确定组织机构与职责;制定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确定哪些环境活动需要制定运行控制程序。
第四,编制体系文件。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需编制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第五,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正式颁布,就标志着环境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并投入运行。
在体系运行期间,为审查组织的环境管理活动是否已按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为确定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组织应组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贯穿这些工作始终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全员培训。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强调全员参与。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赖于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员工都不可能游离于体系之外,为使他们都能理解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组织必须进行充分的培训,内容从ISO14001标准,到环境方针,到适用法律法规,到个人职责,到重要环境因素,到体系文件,到作业指导书,到运行记录……
如果组织在建立和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可以向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寻求帮助。按照我国规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必须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注册备案。
第二阶段,认证取证阶段。
经过内审和管理评审,组织如果确认其环境管理体系基本符合ISO14001标准要求,对组织适用性较好,且运行充分、有效,可向已获得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认可有认证资格的认证机构(查询可登录环认委网站://www.naceca.org)提出认证申请并签定认证合同,进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阶段。
认证审核是认证机构受组织委托,以第三方身份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符合性和运行、保持的有效性进行审核验证,并确定是否向组织发放认证证书的过程。
为接受认证机构的认证审核,组织应做好充分准备,保持体系有效运行。认证机构会派出审核组,审核组将对组织实施认证审核。认证审核包括第一阶段审核和第二阶段现场审核。在组织完成第二阶段现场审核开具的不符合纠正并经过审核组验证关闭后,机构经过认证评定,将确定是否批准组织的认证注册和颁发认证证书。
认证证书有效期三年,三年内,组织要多次接受机构的监督审核;三年后,组织要申请复审,重新注册获得证书,此过程同第一次认证取证。
在组织获取认证证书的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基础,第二阶段是对第一阶段工作的验证和肯定,两个阶段的工作相互联系,不可偏废。只有第一阶段工作充分有效,才有可能在第二阶段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当然,也只有第二阶段工作有效,组织才有可能获得认证证书,从而最大程度的从建立和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方面受益。因此,我们提醒组织,在获取认证证书的过程中,不要轻视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同时,我们希望本文可以让组织在取证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尽早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良好愿望。
ISO14000的审核重点
体系审核的有效性是一个成熟的审核员追求的目标和审核机构实力的体现。ISO14001审核过程中,根据导则62及EA110的规定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两个阶段审核侧重点的准确把握是ISO14001审核的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之一。两个阶段在ISO14001审核过程中体现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侧重点,一阶段审核是二阶段审核的基础,通过一阶段的审核明确二阶段审核的重点的方向;二阶段审核是在一阶段审核基础上对体系运行所作出的全面、系统的评价。通过一阶段的审核,指出体系在策划方面、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方面以及控制对象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推动受审核方把握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不偏离重点,为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准确方向,同时也为审核机构进行第二阶段审核提供可行的条件。
第一阶段审核是二阶段审核的基础,通过一阶段的审核明确二阶段审核的重点和方向;二阶段审核是在一阶段审核基础上对体系运行所作出的全面、系统的评价。通过一阶段的审核,指出体系在策划方面、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方面以及控制对象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推动受审核方把握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不偏离重点,为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准确方向,同时也为审核机构进行第二阶段审核提供可行的条件。
第一阶段审核侧重点的把握是审核实践过程中的难点,常见的不足之处有:一阶段审核不充分,该阶段发现的不符合却在第二阶段开出;或者一、二阶段重复审核某些要素,特别是4.2,4.3.1,4.3.2,4.5.4,4.6等要素,导致审核资源的浪费。笔者就第一阶段审核侧重点把握作以下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 第一阶段审核的目的:
1、 收集充分的信息,了解组织产品、活动、服务以及辅助设施包括动力(锅炉、发电机、空调、空压机等),能源(水、气、热、电等)的情况并通过对体系文件以及若干重点要素,特别是4.2 环境方针、4.3.1环境因素、 4.3.2法律法规、 4.4.1组织机构和职责、 4.5.4环境管理体系审核、4.6管理评审等要素的初步审核不等于粗浅的审核,了解现场也不等于走马观花",而要体现第一阶段的侧重点。通过现场的巡视和某些要素的审核确定第二阶段审核的切入点和重点,为第二阶段审核作好基础性工作。
2、 第一阶段的审核,侧重审核组织在环境管理体系策划方面的情况,以及体系文件的符合性,确定第二阶段审核的可行性和所必要的条件。
3、 通过必要的现场审核,对组织的管理权限、活动领域和现场区域等各个方面加以明确,最后确认审核范围。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可分割性,审核范围的确认事关认证机构的质量风险。因此必须通过一阶段审核从以上三个方面准确界定审核范围。切勿将一些重污染工序作为相关方而将一些环境因素较为单纯、环境绩效比较良好的工序作为一个单独的组织"来申请认证。
二、 第一阶段审核的内容
第一阶段审核包括文件审核和必要的现场审核。其内容分别为:
1、 文件审核的内容:
a. 确认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符合ISO14001标准中的各项要求。
b. 环境方针、重要环境因素、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和控制程序的一致性,确认体系的建立可以实现环境方针。
2、 在一阶段现场审核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内容:
a. 体系建立的基本情况,通过审核初始环境评审的时间、手册、程序文件的发布时间,环境因素、清单等要素记录的形成时间,确认体系试运行已在三个月以上。运行时间对体系有效性的审核和审核和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实施和保持远比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难,坚持运行时间的要求也是保持体系健康发展的举措。
b. 重点审核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程序及识别、评价过程的记录与结果。环境因素的识别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价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一项方向性工作。在环境因素充分识别的基础上,准确、适宜地评价出体系所要控制的重大环境因素是第一阶段审核有效性的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污水还在严惩超标的组织回避污水排放这个重大环境因素,制定的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或运行控制程序,将节约用纸作为重大环境因素。这样的体系好比是一篇离题千里的命题作文。从体系角度而言,是避重就轻,是无效的。
c.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及获取、识别程序的实施情况。
法律法规的获取和识别也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因为法律法规是制定目标指标的首要因素,也是环境因素识别和重大环境因素评价的重要依据。一阶段审核必须对组织是否充分识别其环境因素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条款和内容作出评价。对组织而言,比较薄弱的一块是未能充分收集组织污染排放执行的具体标准,即根据组织所在区域的地表水、大气、声环境功能区的要求,执行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这个排放标准应以地方有关行政部门的批文(如环境影响评价批文等)为准。
同时一阶段审核过程中,还应对组织法律法规的符合性作出评价。虽然ISO14000标准4.2要求组织承诺遵守法律法规,但结合中国国情,遵守法律法规是实施ISO14000的前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最后期限应与"一控双达标"的时间,即2000年12月31日为限。根据EA-110的规定,"认证机构应要求组织出示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组织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情况的证明"。实践证明,由地方监测部门对组织的污染物排放状况作出一个全面的监测,以技术数据的形式证明组织行为的守法性是可为广大组织所接受的,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但因为监测结果尚需同组织所允许的排放标准相比来评判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达标,因此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复是十分必要的,或者由地方环保部门针对组织三废排入所应执行的标准作一批复也是可行的。
D.内审实施的可信度和充分性。通过一阶段对内审必要的记录如内审的年度计划、具体计划,首末次会议签到表,核查表及不?媳ǜ娴纳蠛耍?な底橹?哪谏蟪绦蚍?螴SO14001要求,并已付诸实施,具有可信度。通过一阶段的审核,发现组织存在的薄弱五一节,并将其作为第二阶段审核的重点和线索。确保内审通过二阶段的审核,达到充分的深度,促使组织内审真正发挥其自我诊断、自我纠偏的三级控机制之一的作用。
E.组织机构职责的充分性,确认符合组织的实际状况。特别是通过与最高管理者的交谈,了解组织机构、职责等人力资源保障的充分性。与环境管理者代表的交谈,了解其在体系实施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F.管理评审已有效实施。一阶段审核除要关注组织管理评审的可信度外,还应审核其主要内容,了解组织管理层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总体评价。通过一阶段对该要素的审核帮助审核组从宏观上把握体系是很有帮助的。对管理评审报告中认为的不足之处,应作为第二阶段审核的重点和切入点。
总之,第一阶段审核的是体系的总体策划情况,是体系基础性、方向性的审核。第二阶段审核的是体系的运行情况,只有策划有效、基础充分、方向无误的体系运行才有可能是有效的。两个阶段审核互相补充,不可替代,共同支撑保证审核的深度和有效性。因此,体系文件的符合性,环境因素识别的充分性,重大环境因素评价的适宜性,法律法规的符合性,法律法规相应内容识别的适宜性、组织机构的适宜性和充分性,重大环境因素控制条款的一致性,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可信度和充分性等都是在一阶段审核的对象及评价的内容。把握以上内容审核,即把握住了第一阶段审核的侧重点,将为审核的有效性打下基础
如何获得ISO14001认证证书?
企业(或其他组织)如果向要获得ISO14001证书,首先需要在咨询机构的帮助下,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运行3个月之后,向第三方认证机构申请认证,认证机构按照公正、合理、规范的原则,对其建立起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如果合格,认证机构将发给证书,如果不合格,认证机构将开出不符合项,企业进行纠正,然后企业进行跟踪审核,如果合格就颁发证书。
下面介绍一下具体步骤:
首先,向咨询机构作ISO14001方面的咨询。
我国目前在北京、天津、浙江、山东、辽宁、江苏、福建、上海、四川、陕西、广东、山西等省、市共有25家咨询机构。这些咨询机构能够帮助企业了解ISO14001标准知识、建立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环境管理体系。
当体系运行三个月之后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企业申请认证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点:
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及总量控制标准;
已按ISO14001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至少运行三个月以上。
目前,我国共有12家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企业在选择认证机构时可以综合考虑这几家认证机构的认证水平、认证人员的业务能力、认证机构的信誉以及认证费用,然后选择合适的认证机构。选定认证机构以后,按照认证机构的要求提出注册申请,认证机构组织审核员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就是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组织(或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一个系统化并形成文件的验证过程。环境审核的主要步骤分五步:
第一步:确定审核目的和审核范围: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在于对照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中的要求来判断以下几项事项:①衡量受审核方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及符合情况;②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妥善的实施和保持;③发现体系中可进一步改善的因素;④评价组织内部管理评审是否能够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和适用。
第二步:确定审核准则:①衡量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完善;②环境管理体系的活动是否正确;③实施情况是否良好;④体系是否充分适合于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
第三步:收集信息并做出分析,以提供审核证据
第四步:判断审核证据是否符合审核准则(注意证据与结论有可能受时间、资源的限制而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第五步:提交审核报告,做出结论
颁发证书之后,表明企业已经按照ISO14000标准建立起了环境管理体系,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在3年内,认证机构还要对企业进行监督审核,以确保企业有效实施已经建立起来的环境管理体系。3年期满之后,如果企业想继续获得证书,需要进行复审换证。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总则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保证认证质量,促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保护环境,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相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相关的活动,是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认可、培训、注册等工作。
第四条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遵循自愿原则,任何组织都可提出申请。
ISO14000认证有什么好处?
总体上说,实施ISO14001有两大好处:
1.促进国际贸易
从促进贸易的角度来看,ISO14000是一个具有灵活性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它除了要求企业在其环境方针中对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持续改进做出承诺外,并不规定环境绩效的绝对要求,因此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绩效的企业,可能都达到ISO14000的要求。同时,ISO14000强调根据本国本地区的环境状况,符合本国本地区而非出口市场所在国的环保法律法规。这就体现了贸易的对等原则,有助于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a.对企业组织的好处增强环境管理意识→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承诺和支持; 改善企业形象→所有的人都喜欢你;
与当地社区搞好关系→不再由于不必要的摩擦而分散精力;
更容易招募员工→清洁的环境吸引高素质的人员加盟;
减少法律诉讼的风险→减少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的法律行动,环境审核帮助发现和预计问题所在,采取纠正措施解决问题;
降低保险费用→降低发生事故的风险;
更容易取得财政支持→银行借助环境管理体系对企业有关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b.对企业经营的好处
减少清洁工作的费用→废物和污染物排放的减少;
发生灾难性事故的风险减少→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对环境风险进行明确和预防;
提高技术水平→工艺和过程的革新;
节能降耗,降低成本;
减少废物处置成本。
c.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好处
产品革新→比如用再生纸做包装,生产能源消耗少的产品
d.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好处更好的销售→环保法律法规对零售商的压力;产品特色→提高在环境方面的竞争优势;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常见12种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及人为排放源
1)二氧化硫 SO2:
人为排放源有:以煤和石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工业锅炉、垃圾焚烧、生活取暖、柴油发动机、金属冶炼厂、造纸厂等。
主要危害:
形成工业烟雾, 高浓度时使人呼吸困难, 是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的元凶;
进入大气层后,氧化为硫酸(SO4) 在云中形成酸雨,对建筑、森林、湖泊、土壤危害大;
形成悬浮颗粒物,又称气溶胶, 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 对肺有直接损伤作用。
2)悬浮颗粒物 TSP(如:粉尘、烟雾、PM10)
人为排放源有:以煤和石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工业锅炉、垃圾焚烧、生活取暖、各种工厂、柴油发动机、建筑、采矿、露天采矿、水泥厂等。
主要危害:
随呼吸进入肺, 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
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 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 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
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
杀伤微生物, 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遮挡阳光而可能改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3)氮氧化物 NOx
人为排放源有:以煤和石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工业锅炉、垃圾焚烧、使用汽油的汽车等。
主要危害:
刺激人的眼, 鼻, 喉和肺, 增加病毒感染的发病率, 例如引起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流行性感冒, 诱发肺细胞癌变;
形成城市的烟雾, 影响可见度;
破坏树叶的组织, 抑制植物生长;
在空中形成硝酸小滴, 产生酸雨。
4)一氧化碳 CO
人为排放源有:使用汽油和柴油的汽车、燃料燃烧等。
主要危害:
极易与血液中运载氧的血红蛋白结合, 结合速度比氧气快250倍,因此,在极低浓度时就能使人或动物遭到缺氧性伤害。轻者眩晕, 头疼, 重者脑细胞受到永久性损伤, 甚至窒息死亡;
对心脏病、贫血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伤害性大;
引起胎儿生长受损和智力低下。
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如:苯、碳氢化合物、甲醛)
人为排放源有:汽油发动机废气、加油站泄漏气体、油漆涂料厂、家庭装修等。
主要危害:
容易在太阳光作用下产生光化学烟雾;
在一定的浓度下对植物和动物有直接毒性;
对人体有致癌、引发白血病的危险。
6)光化学氧化物 (如:臭氧 O3)
人为排放源有:氮氧化物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主要危害:
低空臭氧是一种最强的氧化剂, 能够与几乎所有的生物物质产生反应,浓度很低时就能损坏橡胶、油漆、织物等材料;
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很大。浓度很低时就能减缓植物生长,高浓度时杀死叶片组织, 致使整个叶片枯死, 最终引起植物死亡,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树木死亡就被分析与臭氧有关;
臭氧对于动物和人类有多种伤害作用, 特别是伤害眼睛和呼吸系统,加重哮喘类过敏症。
7)有毒微量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噁英)
人为排放源有:垃圾焚烧、焦炭生产、烧煤等。
主要危害:
有致癌作用;
有环境激素(也叫环境荷尔蒙)的作用。
8)重金属(如:铅、镉)
人为排放源有: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尾气、金属加工、垃圾焚烧、燃烧石油和煤、电池厂、水泥厂和化肥厂等。
主要危害:
重金属微粒随呼吸进入人体, 铅能伤害人的神经系统, 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镉会影响骨骼发育,对孩子极为不利;
重金属微粒可被植物叶面直接吸收, 也可在降落到土壤之后, 被植物吸收,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降落到河流中的重金属微粒随水流移动, 或沉积于池塘、湖泊, 或流入海洋, 被水中生物吸收, 并在体内聚积, 最终随着水产品进入人体。
9)有毒化学品(如:氯气、氨气、氟化物)
人为排放源有:化工厂、金属加工厂、化肥厂等
主要危害:
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体有直接危害。
10)难闻气味
人为排放源有: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化工厂、石油精炼厂、食品加工厂、油漆制造、塑料生产、制砖等。
主要危害:
直接引起人体不适或伤害;
对植物和动物有毒性;
破坏微生物生存环境,进而改变整个生态状况。
11)放射性物质
人为排放源有:核反应堆、核废料储藏库。
主要危害:
致癌,可诱发白血病。
12)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
人为排放源有:
二氧化碳:燃料燃烧、尤其是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电厂
甲烷:采煤、气体泄漏、垃圾填埋场
氯氟烃:制冷设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时气体泄漏。
主要危害:
阻断地面的热量向外层空间发散, 致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引起气候变暖, 发生大规模的洪水、风暴或干旱;
增加夏季的炎热, 提高心血管病在夏季的发病和死亡率;
气候变暖会促使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 致使海平面上升, 其结果是地势较低的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被淹;
气候变暖会使地球上沙漠化面积继续扩大, 使全球的水和食品供应趋于紧张。
二、常见的8类水体污染物的危害及来源
1)悬浮固体
人为排放源有:堆放在水边的固体工业和生活垃圾,食品加工废液、造纸废液、矿石处理废液、城市粉尘冲洗、水土流失等。
主要危害:
固体物会淤塞排水道,窒息水底栖生物,破坏鱼类的产卵地;
悬浮小颗粒物会堵塞鱼类的腮,使之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颗粒物含量高时会使水中植物因见不到阳光而难以生长或死亡;
悬浮固体物会降低水质, 增加净化水的难度和成本;
现代生活垃圾中的难降解固体成分(如塑料包装)进入水体之后, 会使水生动物误食后死亡。
2)有机物和病原体(存在于食物、植物、粪便、动物尸体中的有机成分)
人为排放源有:生活污水、养殖场污水、食品厂、纤维厂、造纸厂、生活垃圾等。
主要危害:
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危及鱼类的生存;
导致水中缺氧而使需氧微生物死亡。这类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 维持水体的自净功能。它们死亡的后果是:水体发黑,变臭,毒素积累,伤害人畜。
3)重金属 (汞、铅、镉、镍、硒、砷、铬、铊、铋、钒、金、铂、银等)
人为排放源有:采矿、冶炼、电镀、电池、电解、化工、制革、油漆、印染、合金制造、农药、涂料、胶片冲洗、工业和生活垃圾(如废电池和电子产品)等。
主要危害:
对人、畜有直接的生理毒性;
用含有重金属的水来灌溉庄稼, 会使作物受到重金属污染, 致使农产品有毒性;
沉积到水体底部, 通过水生植物或微生物进入食物链, 经鱼类等水产品进入人体。
4)合成化学品(如:苯酚、多氯联苯、二恶英、呋喃等)
人为排放源有:化工、制药、炼油、焦化、塑料制造、涂料、化学洗洁剂、化妆品、食品添加剂、芳香剂、染料、激素药物、杀虫剂、除草剂等。
主要危害:
这类合成化学品多数是难降解、对水生动物和人有毒性的物质(致癌、干扰内分泌系统、扰乱生殖行为、影响免疫系统等)。它们进入水体会危害水中生物, 尤其是引起生物的繁殖行为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体的生态系统;
它们的毒性会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 通过食物链进入其它生物体,最终进入人体;
它们污染过的水体难以被净化, 使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5)酸性废水
人为排放源有:煤矿和其它金属矿(铜、铅、锌等)的矿山废水、酸雨等。
主要危害:
降低水体的pH值,杀死幼鱼和其它水生动物种群,并使成年鱼类无法繁殖;
酸化的水体使金属和其它有毒物质更易溶解于水中,这会进一步损害水体的生态系统;
酸化作用会杀死一些大型的鱼类;
酸化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灭绝会使依赖它们为食物的其它物种(比如一些鸟类)的灭绝。
6)磷酸盐
人为排放源有:含磷洗衣粉、化肥等。
主要危害:
增加水体中藻类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磷,因而引起藻类疯长;
导致水体中细菌大量繁殖。疯长的藻类死亡之后成为水体中细菌的营养, 于是细菌迅速增殖;
致使鱼类死亡。大量增殖的细菌会消耗水中的氧气, 水体缺氧会引起鱼类死亡;
藻类和细菌往往会释放毒素,使水体被进一步毒化,有些鱼类会携带这些毒素,通过食物链将毒素带给人类,严重者会使人致死。
7)含氮化合物
人为排放源有:化肥、饲料、生活污水等。
主要危害:
是能帮助藻类生长的营养物质,因此能协同磷,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8)油类物质
人为排放源有:石油工业、机械加工、汽车和飞机保修、涂料油脂加工、煤气、船舶运输、油船泄漏。
主要危害:
在水面形成薄膜,阻断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水中氧浓度减少后,发生水质恶化,危害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
引起水产量下降,并污染水和水产食品, 危及人的健康。
好多GB,不知怎么上传,郁闷。觉得资料好的,请加分哦!
持续改进嘛..呵呵.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以其广泛的内涵和普遍的适用性,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ISO14001作为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主体标准,规定了组织(包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建立、实施并保持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和基本要求,该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
随着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推广,组织对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意义有着越来越清楚的认识,也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希望获得ISO14001认证证书。在此,我们将介绍组织获取ISO14001认证证书的基本程序。
可以将组织获取ISO14001认证证书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并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阶段。
这一阶段,组织应建立并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从形式上符合ISO14001标准的要求。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遵循自愿原则,由组织最高管理者决策是否建立和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如果组织决定建立体系,具体应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人、财、物方面的准备。由最高管理者书面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者应授权建立相应的机构,并给予人力和财物方面的支持,以保证体系建立和运行的需要。
第二,要做好初始环境评审。这项工作是对组织过去和现在的环境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风险,以确定控制方法和将来的改进方向。一般来说,要做初始环境评审,先应组建由从事环保、生产、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人员组成工作组。工作组要完成法律法规的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现有环境管理制度和ISO14001标准差距的评价,并形成初始环境评审报告。
第三,要完成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工作。所谓的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就是根据初始环境评审的结果和组织的经济技术实力,制定环境方针;确定环境管理体系构架;确定组织机构与职责;制定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确定哪些环境活动需要制定运行控制程序。
第四,编制体系文件。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需编制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第五,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正式颁布,就标志着环境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并投入运行。
在体系运行期间,为审查组织的环境管理活动是否已按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为确定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组织应组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贯穿这些工作始终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全员培训。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强调全员参与。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赖于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员工都不可能游离于体系之外,为使他们都能理解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组织必须进行充分的培训,内容从ISO14001标准,到环境方针,到适用法律法规,到个人职责,到重要环境因素,到体系文件,到作业指导书,到运行记录……
如果组织在建立和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可以向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寻求帮助。按照我国规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必须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注册备案。
第二阶段,认证取证阶段。
经过内审和管理评审,组织如果确认其环境管理体系基本符合ISO14001标准要求,对组织适用性较好,且运行充分、有效,可向已获得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认可有认证资格的认证机构(查询可登录环认委网站://www.naceca.org)提出认证申请并签定认证合同,进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阶段。
认证审核是认证机构受组织委托,以第三方身份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符合性和运行、保持的有效性进行审核验证,并确定是否向组织发放认证证书的过程。
为接受认证机构的认证审核,组织应做好充分准备,保持体系有效运行。认证机构会派出审核组,审核组将对组织实施认证审核。认证审核包括第一阶段审核和第二阶段现场审核。在组织完成第二阶段现场审核开具的不符合纠正并经过审核组验证关闭后,机构经过认证评定,将确定是否批准组织的认证注册和颁发认证证书。
认证证书有效期三年,三年内,组织要多次接受机构的监督审核;三年后,组织要申请复审,重新注册获得证书,此过程同第一次认证取证。
在组织获取认证证书的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基础,第二阶段是对第一阶段工作的验证和肯定,两个阶段的工作相互联系,不可偏废。只有第一阶段工作充分有效,才有可能在第二阶段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当然,也只有第二阶段工作有效,组织才有可能获得认证证书,从而最大程度的从建立和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方面受益。因此,我们提醒组织,在获取认证证书的过程中,不要轻视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同时,我们希望本文可以让组织在取证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尽早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良好愿望。
ISO14000的审核重点
体系审核的有效性是一个成熟的审核员追求的目标和审核机构实力的体现。ISO14001审核过程中,根据导则62及EA110的规定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两个阶段审核侧重点的准确把握是ISO14001审核的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之一。两个阶段在ISO14001审核过程中体现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侧重点,一阶段审核是二阶段审核的基础,通过一阶段的审核明确二阶段审核的重点的方向;二阶段审核是在一阶段审核基础上对体系运行所作出的全面、系统的评价。通过一阶段的审核,指出体系在策划方面、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方面以及控制对象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推动受审核方把握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不偏离重点,为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准确方向,同时也为审核机构进行第二阶段审核提供可行的条件。
第一阶段审核是二阶段审核的基础,通过一阶段的审核明确二阶段审核的重点和方向;二阶段审核是在一阶段审核基础上对体系运行所作出的全面、系统的评价。通过一阶段的审核,指出体系在策划方面、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方面以及控制对象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推动受审核方把握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不偏离重点,为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准确方向,同时也为审核机构进行第二阶段审核提供可行的条件。
第一阶段审核侧重点的把握是审核实践过程中的难点,常见的不足之处有:一阶段审核不充分,该阶段发现的不符合却在第二阶段开出;或者一、二阶段重复审核某些要素,特别是4.2,4.3.1,4.3.2,4.5.4,4.6等要素,导致审核资源的浪费。笔者就第一阶段审核侧重点把握作以下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 第一阶段审核的目的:
1、 收集充分的信息,了解组织产品、活动、服务以及辅助设施包括动力(锅炉、发电机、空调、空压机等),能源(水、气、热、电等)的情况并通过对体系文件以及若干重点要素,特别是4.2 环境方针、4.3.1环境因素、 4.3.2法律法规、 4.4.1组织机构和职责、 4.5.4环境管理体系审核、4.6管理评审等要素的初步审核不等于粗浅的审核,了解现场也不等于走马观花",而要体现第一阶段的侧重点。通过现场的巡视和某些要素的审核确定第二阶段审核的切入点和重点,为第二阶段审核作好基础性工作。
2、 第一阶段的审核,侧重审核组织在环境管理体系策划方面的情况,以及体系文件的符合性,确定第二阶段审核的可行性和所必要的条件。
3、 通过必要的现场审核,对组织的管理权限、活动领域和现场区域等各个方面加以明确,最后确认审核范围。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可分割性,审核范围的确认事关认证机构的质量风险。因此必须通过一阶段审核从以上三个方面准确界定审核范围。切勿将一些重污染工序作为相关方而将一些环境因素较为单纯、环境绩效比较良好的工序作为一个单独的组织"来申请认证。
二、 第一阶段审核的内容
第一阶段审核包括文件审核和必要的现场审核。其内容分别为:
1、 文件审核的内容:
a. 确认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符合ISO14001标准中的各项要求。
b. 环境方针、重要环境因素、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和控制程序的一致性,确认体系的建立可以实现环境方针。
2、 在一阶段现场审核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内容:
a. 体系建立的基本情况,通过审核初始环境评审的时间、手册、程序文件的发布时间,环境因素、清单等要素记录的形成时间,确认体系试运行已在三个月以上。运行时间对体系有效性的审核和审核和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实施和保持远比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难,坚持运行时间的要求也是保持体系健康发展的举措。
b. 重点审核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程序及识别、评价过程的记录与结果。环境因素的识别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价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一项方向性工作。在环境因素充分识别的基础上,准确、适宜地评价出体系所要控制的重大环境因素是第一阶段审核有效性的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污水还在严惩超标的组织回避污水排放这个重大环境因素,制定的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或运行控制程序,将节约用纸作为重大环境因素。这样的体系好比是一篇离题千里的命题作文。从体系角度而言,是避重就轻,是无效的。
c.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及获取、识别程序的实施情况。
法律法规的获取和识别也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因为法律法规是制定目标指标的首要因素,也是环境因素识别和重大环境因素评价的重要依据。一阶段审核必须对组织是否充分识别其环境因素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条款和内容作出评价。对组织而言,比较薄弱的一块是未能充分收集组织污染排放执行的具体标准,即根据组织所在区域的地表水、大气、声环境功能区的要求,执行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这个排放标准应以地方有关行政部门的批文(如环境影响评价批文等)为准。
同时一阶段审核过程中,还应对组织法律法规的符合性作出评价。虽然ISO14000标准4.2要求组织承诺遵守法律法规,但结合中国国情,遵守法律法规是实施ISO14000的前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最后期限应与"一控双达标"的时间,即2000年12月31日为限。根据EA-110的规定,"认证机构应要求组织出示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组织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情况的证明"。实践证明,由地方监测部门对组织的污染物排放状况作出一个全面的监测,以技术数据的形式证明组织行为的守法性是可为广大组织所接受的,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但因为监测结果尚需同组织所允许的排放标准相比来评判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达标,因此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复是十分必要的,或者由地方环保部门针对组织三废排入所应执行的标准作一批复也是可行的。
D.内审实施的可信度和充分性。通过一阶段对内审必要的记录如内审的年度计划、具体计划,首末次会议签到表,核查表及不?媳ǜ娴纳蠛耍?な底橹?哪谏蟪绦蚍?螴SO14001要求,并已付诸实施,具有可信度。通过一阶段的审核,发现组织存在的薄弱五一节,并将其作为第二阶段审核的重点和线索。确保内审通过二阶段的审核,达到充分的深度,促使组织内审真正发挥其自我诊断、自我纠偏的三级控机制之一的作用。
E.组织机构职责的充分性,确认符合组织的实际状况。特别是通过与最高管理者的交谈,了解组织机构、职责等人力资源保障的充分性。与环境管理者代表的交谈,了解其在体系实施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F.管理评审已有效实施。一阶段审核除要关注组织管理评审的可信度外,还应审核其主要内容,了解组织管理层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总体评价。通过一阶段对该要素的审核帮助审核组从宏观上把握体系是很有帮助的。对管理评审报告中认为的不足之处,应作为第二阶段审核的重点和切入点。
总之,第一阶段审核的是体系的总体策划情况,是体系基础性、方向性的审核。第二阶段审核的是体系的运行情况,只有策划有效、基础充分、方向无误的体系运行才有可能是有效的。两个阶段审核互相补充,不可替代,共同支撑保证审核的深度和有效性。因此,体系文件的符合性,环境因素识别的充分性,重大环境因素评价的适宜性,法律法规的符合性,法律法规相应内容识别的适宜性、组织机构的适宜性和充分性,重大环境因素控制条款的一致性,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可信度和充分性等都是在一阶段审核的对象及评价的内容。把握以上内容审核,即把握住了第一阶段审核的侧重点,将为审核的有效性打下基础
如何获得ISO14001认证证书?
企业(或其他组织)如果向要获得ISO14001证书,首先需要在咨询机构的帮助下,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运行3个月之后,向第三方认证机构申请认证,认证机构按照公正、合理、规范的原则,对其建立起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如果合格,认证机构将发给证书,如果不合格,认证机构将开出不符合项,企业进行纠正,然后企业进行跟踪审核,如果合格就颁发证书。
下面介绍一下具体步骤:
首先,向咨询机构作ISO14001方面的咨询。
我国目前在北京、天津、浙江、山东、辽宁、江苏、福建、上海、四川、陕西、广东、山西等省、市共有25家咨询机构。这些咨询机构能够帮助企业了解ISO14001标准知识、建立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环境管理体系。
当体系运行三个月之后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企业申请认证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点:
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及总量控制标准;
已按ISO14001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至少运行三个月以上。
目前,我国共有12家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企业在选择认证机构时可以综合考虑这几家认证机构的认证水平、认证人员的业务能力、认证机构的信誉以及认证费用,然后选择合适的认证机构。选定认证机构以后,按照认证机构的要求提出注册申请,认证机构组织审核员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就是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组织(或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一个系统化并形成文件的验证过程。环境审核的主要步骤分五步:
第一步:确定审核目的和审核范围: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在于对照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中的要求来判断以下几项事项:①衡量受审核方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及符合情况;②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妥善的实施和保持;③发现体系中可进一步改善的因素;④评价组织内部管理评审是否能够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和适用。
第二步:确定审核准则:①衡量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完善;②环境管理体系的活动是否正确;③实施情况是否良好;④体系是否充分适合于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
第三步:收集信息并做出分析,以提供审核证据
第四步:判断审核证据是否符合审核准则(注意证据与结论有可能受时间、资源的限制而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第五步:提交审核报告,做出结论
颁发证书之后,表明企业已经按照ISO14000标准建立起了环境管理体系,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在3年内,认证机构还要对企业进行监督审核,以确保企业有效实施已经建立起来的环境管理体系。3年期满之后,如果企业想继续获得证书,需要进行复审换证。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总则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保证认证质量,促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保护环境,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相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相关的活动,是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认可、培训、注册等工作。
第四条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遵循自愿原则,任何组织都可提出申请。
ISO14000认证有什么好处?
总体上说,实施ISO14001有两大好处:
1.促进国际贸易
从促进贸易的角度来看,ISO14000是一个具有灵活性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它除了要求企业在其环境方针中对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持续改进做出承诺外,并不规定环境绩效的绝对要求,因此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绩效的企业,可能都达到ISO14000的要求。同时,ISO14000强调根据本国本地区的环境状况,符合本国本地区而非出口市场所在国的环保法律法规。这就体现了贸易的对等原则,有助于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a.对企业组织的好处增强环境管理意识→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承诺和支持; 改善企业形象→所有的人都喜欢你;
与当地社区搞好关系→不再由于不必要的摩擦而分散精力;
更容易招募员工→清洁的环境吸引高素质的人员加盟;
减少法律诉讼的风险→减少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的法律行动,环境审核帮助发现和预计问题所在,采取纠正措施解决问题;
降低保险费用→降低发生事故的风险;
更容易取得财政支持→银行借助环境管理体系对企业有关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b.对企业经营的好处
减少清洁工作的费用→废物和污染物排放的减少;
发生灾难性事故的风险减少→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对环境风险进行明确和预防;
提高技术水平→工艺和过程的革新;
节能降耗,降低成本;
减少废物处置成本。
c.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好处
产品革新→比如用再生纸做包装,生产能源消耗少的产品
d.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好处更好的销售→环保法律法规对零售商的压力;产品特色→提高在环境方面的竞争优势;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常见12种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及人为排放源
1)二氧化硫 SO2:
人为排放源有:以煤和石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工业锅炉、垃圾焚烧、生活取暖、柴油发动机、金属冶炼厂、造纸厂等。
主要危害:
形成工业烟雾, 高浓度时使人呼吸困难, 是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的元凶;
进入大气层后,氧化为硫酸(SO4) 在云中形成酸雨,对建筑、森林、湖泊、土壤危害大;
形成悬浮颗粒物,又称气溶胶, 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 对肺有直接损伤作用。
2)悬浮颗粒物 TSP(如:粉尘、烟雾、PM10)
人为排放源有:以煤和石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工业锅炉、垃圾焚烧、生活取暖、各种工厂、柴油发动机、建筑、采矿、露天采矿、水泥厂等。
主要危害:
随呼吸进入肺, 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
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 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 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
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
杀伤微生物, 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遮挡阳光而可能改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3)氮氧化物 NOx
人为排放源有:以煤和石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工业锅炉、垃圾焚烧、使用汽油的汽车等。
主要危害:
刺激人的眼, 鼻, 喉和肺, 增加病毒感染的发病率, 例如引起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流行性感冒, 诱发肺细胞癌变;
形成城市的烟雾, 影响可见度;
破坏树叶的组织, 抑制植物生长;
在空中形成硝酸小滴, 产生酸雨。
4)一氧化碳 CO
人为排放源有:使用汽油和柴油的汽车、燃料燃烧等。
主要危害:
极易与血液中运载氧的血红蛋白结合, 结合速度比氧气快250倍,因此,在极低浓度时就能使人或动物遭到缺氧性伤害。轻者眩晕, 头疼, 重者脑细胞受到永久性损伤, 甚至窒息死亡;
对心脏病、贫血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伤害性大;
引起胎儿生长受损和智力低下。
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如:苯、碳氢化合物、甲醛)
人为排放源有:汽油发动机废气、加油站泄漏气体、油漆涂料厂、家庭装修等。
主要危害:
容易在太阳光作用下产生光化学烟雾;
在一定的浓度下对植物和动物有直接毒性;
对人体有致癌、引发白血病的危险。
6)光化学氧化物 (如:臭氧 O3)
人为排放源有:氮氧化物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主要危害:
低空臭氧是一种最强的氧化剂, 能够与几乎所有的生物物质产生反应,浓度很低时就能损坏橡胶、油漆、织物等材料;
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很大。浓度很低时就能减缓植物生长,高浓度时杀死叶片组织, 致使整个叶片枯死, 最终引起植物死亡,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树木死亡就被分析与臭氧有关;
臭氧对于动物和人类有多种伤害作用, 特别是伤害眼睛和呼吸系统,加重哮喘类过敏症。
7)有毒微量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噁英)
人为排放源有:垃圾焚烧、焦炭生产、烧煤等。
主要危害:
有致癌作用;
有环境激素(也叫环境荷尔蒙)的作用。
8)重金属(如:铅、镉)
人为排放源有: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尾气、金属加工、垃圾焚烧、燃烧石油和煤、电池厂、水泥厂和化肥厂等。
主要危害:
重金属微粒随呼吸进入人体, 铅能伤害人的神经系统, 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镉会影响骨骼发育,对孩子极为不利;
重金属微粒可被植物叶面直接吸收, 也可在降落到土壤之后, 被植物吸收,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降落到河流中的重金属微粒随水流移动, 或沉积于池塘、湖泊, 或流入海洋, 被水中生物吸收, 并在体内聚积, 最终随着水产品进入人体。
9)有毒化学品(如:氯气、氨气、氟化物)
人为排放源有:化工厂、金属加工厂、化肥厂等
主要危害:
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体有直接危害。
10)难闻气味
人为排放源有: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化工厂、石油精炼厂、食品加工厂、油漆制造、塑料生产、制砖等。
主要危害:
直接引起人体不适或伤害;
对植物和动物有毒性;
破坏微生物生存环境,进而改变整个生态状况。
11)放射性物质
人为排放源有:核反应堆、核废料储藏库。
主要危害:
致癌,可诱发白血病。
12)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
人为排放源有:
二氧化碳:燃料燃烧、尤其是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电厂
甲烷:采煤、气体泄漏、垃圾填埋场
氯氟烃:制冷设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时气体泄漏。
主要危害:
阻断地面的热量向外层空间发散, 致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引起气候变暖, 发生大规模的洪水、风暴或干旱;
增加夏季的炎热, 提高心血管病在夏季的发病和死亡率;
气候变暖会促使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 致使海平面上升, 其结果是地势较低的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被淹;
气候变暖会使地球上沙漠化面积继续扩大, 使全球的水和食品供应趋于紧张。
二、常见的8类水体污染物的危害及来源
1)悬浮固体
人为排放源有:堆放在水边的固体工业和生活垃圾,食品加工废液、造纸废液、矿石处理废液、城市粉尘冲洗、水土流失等。
主要危害:
固体物会淤塞排水道,窒息水底栖生物,破坏鱼类的产卵地;
悬浮小颗粒物会堵塞鱼类的腮,使之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颗粒物含量高时会使水中植物因见不到阳光而难以生长或死亡;
悬浮固体物会降低水质, 增加净化水的难度和成本;
现代生活垃圾中的难降解固体成分(如塑料包装)进入水体之后, 会使水生动物误食后死亡。
2)有机物和病原体(存在于食物、植物、粪便、动物尸体中的有机成分)
人为排放源有:生活污水、养殖场污水、食品厂、纤维厂、造纸厂、生活垃圾等。
主要危害:
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危及鱼类的生存;
导致水中缺氧而使需氧微生物死亡。这类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 维持水体的自净功能。它们死亡的后果是:水体发黑,变臭,毒素积累,伤害人畜。
3)重金属 (汞、铅、镉、镍、硒、砷、铬、铊、铋、钒、金、铂、银等)
人为排放源有:采矿、冶炼、电镀、电池、电解、化工、制革、油漆、印染、合金制造、农药、涂料、胶片冲洗、工业和生活垃圾(如废电池和电子产品)等。
主要危害:
对人、畜有直接的生理毒性;
用含有重金属的水来灌溉庄稼, 会使作物受到重金属污染, 致使农产品有毒性;
沉积到水体底部, 通过水生植物或微生物进入食物链, 经鱼类等水产品进入人体。
4)合成化学品(如:苯酚、多氯联苯、二恶英、呋喃等)
人为排放源有:化工、制药、炼油、焦化、塑料制造、涂料、化学洗洁剂、化妆品、食品添加剂、芳香剂、染料、激素药物、杀虫剂、除草剂等。
主要危害:
这类合成化学品多数是难降解、对水生动物和人有毒性的物质(致癌、干扰内分泌系统、扰乱生殖行为、影响免疫系统等)。它们进入水体会危害水中生物, 尤其是引起生物的繁殖行为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体的生态系统;
它们的毒性会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 通过食物链进入其它生物体,最终进入人体;
它们污染过的水体难以被净化, 使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5)酸性废水
人为排放源有:煤矿和其它金属矿(铜、铅、锌等)的矿山废水、酸雨等。
主要危害:
降低水体的pH值,杀死幼鱼和其它水生动物种群,并使成年鱼类无法繁殖;
酸化的水体使金属和其它有毒物质更易溶解于水中,这会进一步损害水体的生态系统;
酸化作用会杀死一些大型的鱼类;
酸化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灭绝会使依赖它们为食物的其它物种(比如一些鸟类)的灭绝。
6)磷酸盐
人为排放源有:含磷洗衣粉、化肥等。
主要危害:
增加水体中藻类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磷,因而引起藻类疯长;
导致水体中细菌大量繁殖。疯长的藻类死亡之后成为水体中细菌的营养, 于是细菌迅速增殖;
致使鱼类死亡。大量增殖的细菌会消耗水中的氧气, 水体缺氧会引起鱼类死亡;
藻类和细菌往往会释放毒素,使水体被进一步毒化,有些鱼类会携带这些毒素,通过食物链将毒素带给人类,严重者会使人致死。
7)含氮化合物
人为排放源有:化肥、饲料、生活污水等。
主要危害:
是能帮助藻类生长的营养物质,因此能协同磷,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8)油类物质
人为排放源有:石油工业、机械加工、汽车和飞机保修、涂料油脂加工、煤气、船舶运输、油船泄漏。
主要危害:
在水面形成薄膜,阻断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水中氧浓度减少后,发生水质恶化,危害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
引起水产量下降,并污染水和水产食品, 危及人的健康。
好多GB,不知怎么上传,郁闷。觉得资料好的,请加分哦!
持续改进嘛..呵呵.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 个回复
^(oo)^ (威望:0) (辽宁 大连) 机械制造 主管 - 当你第一次见到我,你会觉得我不是那么的帅气,直到...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