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目前推行ISO9000及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总结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经营管理成功的经验和实践,应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以简明的标准形式向世界推荐的一套实用的管理理念、方法和体系。她的作用在于为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进而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毋庸质疑,通过施行ISO9000,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了管理者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减少了工作的随意性;帮助企业建立了一个逻辑关系紧密的管理系统(生产、采购、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营销);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推动市场开拓。ISO9000系列标准进入中国已十多年,客观地讲,这十多年不仅是中国企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品质不断改良的十多年,也是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十多年。因此,可以说,ISO9000的出现,满足了众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使更多经营者对科学管理有了更多的认识。但令人遗憾的是,不论在推行ISO9000还是在认证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进而导致当前的企业ISO9000行为走向困境甚至是混乱状态。现就目前推行ISO9000及认证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企业自身的问题。影响质量体系推行中获取成效的因素,主要有下述几方面:
(1)缺少对标准熟悉的骨干。只有管理层或个别人对标准一知半解,未能全面透彻地理解、领会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及精髓,缺少对体系运行进行有效性、适宜性及充分性评价从而发现改进机会。
(2)重形式、轻实效。只片面注重文件化的编制工作,未能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度身订做企业的“宪法”——质量手册,而是做一些表面功夫去应付第三方审核,忽视求取质量实效的质量改进和管理水平提升。
(3)对质量目标的制定不完全,缺乏操控性。反映在质量目标的建立过于形式和简单,没有定到点子上,操控性不强,没有提升空间。有的甚至缺乏检查、分析、跟踪工作,使得质量目标形同虚设;有的企业在获取认证后,质量管理未提出新的目标,由此也难以有新的提高。
4)基础工作欠缺。反映在基础台帐不全或不规范,难以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更谈不上利用适宜的统计技术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不能给管理者提供能发现问题和改进机会的有参考价值的科学管理依据
(5)目的不够明确。反映在把获取认证作为唯一目的,忽视持续改进原则,不注重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提升。
(6)缺少全员参与。反映在仅靠少数几名专业人员推行质量体系,甚至是咨询公司在做质量体系,往往导致难以全面推进。
(7)缺乏协调工作。反映在企业内部缺少沟通,不少接口部门出现扯皮现象,导致管理层对生产进度难以掌握,出现交货期不准或不能控制的现象。
质量-SPC ,six sigma,TS16949,MSA,FMEA (8)少检查考评。反映在未对体系及质量目标定期检查、考评等等。导致员工对制度的淡化,丧失绩效的激励作用.
2、认证机构合力不足。中国认证机构“散”、“小”、“多”,形不成合力。虽然目前总数已达 100 多家,但很多机构规模很小,技术力量薄弱。已经形成规模,具备一定技术和管理能力,能够为申请人提供满意服务,并形成自身良性循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构还比较少。很多机构只能通过价格战的方式来占领市场,商业味很浓,并且大有恶性循环之势,低价格、低素质、低标准,轻培养(培训)、轻质量、轻品牌,重市场、重效益、重眼前的现状已导致认证行业的不良竞争,造成当前认证市场的混乱状态。这样势必影响认证的服务质量,有的机构甚至可以先发证后评审,评审过程也是泛泛做些虚假记录走过场。导致企业对本来很科学、很严肃的质量体系认证看成是只卖一张证书而已,非但没有帮助企业从管理水平上得到提高,还令质量管理的作用在认证市场上大打折扣,造成当前企业对认证的消极,甚至偏见误解。这种证书“含金量”下降的现象也直接影响ISO9000的推行。
3、认证机构审核员水平的高低以及审核尺度的掌握,直接影响了企业施行ISO9000的有效性。审核员在审核过程中的关注点其实相当于一个指挥棒,企业往往以审核员的审核发现为准则。那么我们的审核员如果掌握的尺度不一甚至有误的话,则会引导企业走进误区。我在现场审核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受审核方往往说:我现在才明白,但怎么去年的审核员不是这样要求的?所以说如果审核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或者对标准掌握有偏,那么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应采取的对策
企业要使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获取良好的质量成效,宜采取下述主要措施:
注重全面检查与评价
①了解质量目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②检查质量职能中的薄弱环节;③了解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差距;④了解骨干层人员素质及推行ISO 9000质量体系的难点;⑤了解产品结构及同行业的水平;⑥了解企业发展方向及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⑦了解近三年质量及经济效益状况等
⑵.建立可操控的有效目标体系
质量-SPC ,six sigma,TS16949,MSA,FMEA 质量体系的推进与运行是否确有成效,必须坚持用数据说话,故在前期即要考虑建立目标体系。其要点:①要结合企业的质量方针提出;②目标的提出要注重可行性、先进性、适宜性、充分性和操控性;③要注重目标的综合考虑与评价,防止以单一目标代替全部目标的片面性;④要结合企业及产品自身的特点提出目标值;⑤目标值的确认注重可行性分析等。如某电子厂提出准时交货率、生产直通率、生产定额完成率、成品抽查合格率、投诉(退货)率、生产损耗、生产数量、库存数量及滞货库存等几项主要目标值,由此层层展开,才能最后评定获取的实际成效。
⑶.编制质量计划、进行层层分解
围绕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结合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总体安排,具体编制出各项质量计划。其要点:①明确现状及主要的问题点;②提出具体的实施或改进措施;③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④明确具体的实施期限;⑤明确检查人及检查(考评)日期;⑥明确协调和接口的办法和措施;⑦注重层层分解,各个专项具体落实到人等。-质量-SPC ,six sigma,TS16949,MSA,FMEA0S
⑷.坚持内部质量审核及管理评审
为判定所建立和实施的质量体系是否确有成效,则要开展内审及管理评审工作,管理评审一定要从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来评价,从而发现改进机会。其要点:①要针对关键、薄弱环节开展;②要注重内审及评审人员的资格及条件;③要注重做好各项原始记录;④要坚持按数据说话;⑤要充分协调确认问题点;⑥要注重跟踪措施与反馈等。如上述单位某部门在质量体系刚开始建立时,准时交货率仅达58.5%,生产定额完成率仅为63%,客户投诉率为10.9%,这一组数据表明这是一个薄弱环节,应是加强内审工作的重点。
⑸.坚持开展质量改进活动
由前所述,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无论是开展认证工作的全过程,还是认证后要求取得更大的效益,坚持开展质量改进工作是促使获取成效的永恒主题。其主要点:①建立和完善质量改进的机制;②收集各类信息并注重准确、及时、有效;③注重质量分析,找准薄弱环节;④注重技术、管理、工人三结合进行集体分析;⑤注重收集各类原始台帐和凭证;⑥合理应用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⑦注重各项改进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等。如当发现客户投诉率为10.9%时,则应从产品制造到售后服务全过程进行全面跟踪,运用鱼刺图、排列图找出主要病症所在,由此进行系统性的质量改进活动。
⑹.注重效果检查
推行质量体系及认证活动,是否获取真实成效,则要按前面所述效果评价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其主要点:①要重点检查改进后薄弱环节的现状;②要检查体系运行情况及需修改的部分内容;③管理评审应由主要负责人亲自组织并实施;④一切检查要做好记录并按程序归档;⑤对于成功的经验要纳入标准化;⑥遗留问题要继转下一轮质量循环,再行开展质量改进。如上述薄弱环节经二个月的质量跟踪,准时交货率由58.5%上升到78%,生产定额完成率由63%上升到 92%,客户投诉率由10.9%下降到零,说明确实取得了实际成效。
质量-SPC ,six sigma,TS16949,MSA,FMEA2、在现阶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手段解决认证市场存在的问题,提高认证的有效性。
⑴.进一步规范认证市场和行为,优化组合认证机构,扶持中国认证的民族品牌,应对国外机构竞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利益。
⑵.理顺国家认证主管部门和认证机构之间的关系。主管部门应加大力度对认证机构上报资料和获证企业的抽查,确保管理横到边,竖到底,避免将问题象“滚雪球”越滚越大。
⑶.国家认证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认证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操作和经营的认证机构。以免出现认证市场的恶性竞争局面。-质量-SPC ,six sigma,TS16949,MSA,FMEA
3、审核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审核技巧,从而使审核增值
⑴.加强对审核员的岗前及持续培训。平时可通过审核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会或座谈会的形式,定期进行系统性的持续培训。从而达到统一尺度,统一做法,提高技巧的目的。
⑵.审核员在审核时应更关注“有效性”。为此,审核员应按标准的要求建立审核思路、审核方法和审核技巧。⑶.审核员应认真学习《ISO9001审核实践组指南》,根据质量文化成熟度的四个不同区域组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核,审核过程不是简单地核对标准条款的“有”或“无”,而是象《指南》所“通过给最高层管理层提供有关组织达到战略目标能力的相关信息;通过识别问题,如果能够加以解决,这将提升组织的绩效;通过识别改进机会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区域”。这样才能“对于认证机构,通过改进第三方认证过程的可信性”。
三、认证的有效性体现通过ISO 9000质量体系的认证工作,其有效性一般体现在下述几个主要方面:(1)质量方针全面贯彻、落实。
(2)质量目标全面达标并有新的提高。
(3)组织结构,职能分配及资源适应了质量体系的要求,并符合本企业的特点。
(4)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企业及社会经济效益相应提高。
(5)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形象及产品在用户中的信誉度相应提高。
(6)内部管理优化,质量体系运行中相互协调。
(7)质量体系取证计划按期完成,取证验收工作一次通过等
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只是一种手段,从根本目的而言,推行认证在于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求取更大的企业及社会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以达到更高的效益目标。这样企业对推行ISO9000的积极性会高,认证市场也会更加广阔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企业自身的问题。影响质量体系推行中获取成效的因素,主要有下述几方面:
(1)缺少对标准熟悉的骨干。只有管理层或个别人对标准一知半解,未能全面透彻地理解、领会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及精髓,缺少对体系运行进行有效性、适宜性及充分性评价从而发现改进机会。
(2)重形式、轻实效。只片面注重文件化的编制工作,未能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度身订做企业的“宪法”——质量手册,而是做一些表面功夫去应付第三方审核,忽视求取质量实效的质量改进和管理水平提升。
(3)对质量目标的制定不完全,缺乏操控性。反映在质量目标的建立过于形式和简单,没有定到点子上,操控性不强,没有提升空间。有的甚至缺乏检查、分析、跟踪工作,使得质量目标形同虚设;有的企业在获取认证后,质量管理未提出新的目标,由此也难以有新的提高。
4)基础工作欠缺。反映在基础台帐不全或不规范,难以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更谈不上利用适宜的统计技术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不能给管理者提供能发现问题和改进机会的有参考价值的科学管理依据
(5)目的不够明确。反映在把获取认证作为唯一目的,忽视持续改进原则,不注重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提升。
(6)缺少全员参与。反映在仅靠少数几名专业人员推行质量体系,甚至是咨询公司在做质量体系,往往导致难以全面推进。
(7)缺乏协调工作。反映在企业内部缺少沟通,不少接口部门出现扯皮现象,导致管理层对生产进度难以掌握,出现交货期不准或不能控制的现象。
质量-SPC ,six sigma,TS16949,MSA,FMEA (8)少检查考评。反映在未对体系及质量目标定期检查、考评等等。导致员工对制度的淡化,丧失绩效的激励作用.
2、认证机构合力不足。中国认证机构“散”、“小”、“多”,形不成合力。虽然目前总数已达 100 多家,但很多机构规模很小,技术力量薄弱。已经形成规模,具备一定技术和管理能力,能够为申请人提供满意服务,并形成自身良性循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构还比较少。很多机构只能通过价格战的方式来占领市场,商业味很浓,并且大有恶性循环之势,低价格、低素质、低标准,轻培养(培训)、轻质量、轻品牌,重市场、重效益、重眼前的现状已导致认证行业的不良竞争,造成当前认证市场的混乱状态。这样势必影响认证的服务质量,有的机构甚至可以先发证后评审,评审过程也是泛泛做些虚假记录走过场。导致企业对本来很科学、很严肃的质量体系认证看成是只卖一张证书而已,非但没有帮助企业从管理水平上得到提高,还令质量管理的作用在认证市场上大打折扣,造成当前企业对认证的消极,甚至偏见误解。这种证书“含金量”下降的现象也直接影响ISO9000的推行。
3、认证机构审核员水平的高低以及审核尺度的掌握,直接影响了企业施行ISO9000的有效性。审核员在审核过程中的关注点其实相当于一个指挥棒,企业往往以审核员的审核发现为准则。那么我们的审核员如果掌握的尺度不一甚至有误的话,则会引导企业走进误区。我在现场审核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受审核方往往说:我现在才明白,但怎么去年的审核员不是这样要求的?所以说如果审核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或者对标准掌握有偏,那么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应采取的对策
企业要使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获取良好的质量成效,宜采取下述主要措施:
注重全面检查与评价
①了解质量目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②检查质量职能中的薄弱环节;③了解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差距;④了解骨干层人员素质及推行ISO 9000质量体系的难点;⑤了解产品结构及同行业的水平;⑥了解企业发展方向及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⑦了解近三年质量及经济效益状况等
⑵.建立可操控的有效目标体系
质量-SPC ,six sigma,TS16949,MSA,FMEA 质量体系的推进与运行是否确有成效,必须坚持用数据说话,故在前期即要考虑建立目标体系。其要点:①要结合企业的质量方针提出;②目标的提出要注重可行性、先进性、适宜性、充分性和操控性;③要注重目标的综合考虑与评价,防止以单一目标代替全部目标的片面性;④要结合企业及产品自身的特点提出目标值;⑤目标值的确认注重可行性分析等。如某电子厂提出准时交货率、生产直通率、生产定额完成率、成品抽查合格率、投诉(退货)率、生产损耗、生产数量、库存数量及滞货库存等几项主要目标值,由此层层展开,才能最后评定获取的实际成效。
⑶.编制质量计划、进行层层分解
围绕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结合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总体安排,具体编制出各项质量计划。其要点:①明确现状及主要的问题点;②提出具体的实施或改进措施;③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④明确具体的实施期限;⑤明确检查人及检查(考评)日期;⑥明确协调和接口的办法和措施;⑦注重层层分解,各个专项具体落实到人等。-质量-SPC ,six sigma,TS16949,MSA,FMEA0S
⑷.坚持内部质量审核及管理评审
为判定所建立和实施的质量体系是否确有成效,则要开展内审及管理评审工作,管理评审一定要从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来评价,从而发现改进机会。其要点:①要针对关键、薄弱环节开展;②要注重内审及评审人员的资格及条件;③要注重做好各项原始记录;④要坚持按数据说话;⑤要充分协调确认问题点;⑥要注重跟踪措施与反馈等。如上述单位某部门在质量体系刚开始建立时,准时交货率仅达58.5%,生产定额完成率仅为63%,客户投诉率为10.9%,这一组数据表明这是一个薄弱环节,应是加强内审工作的重点。
⑸.坚持开展质量改进活动
由前所述,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无论是开展认证工作的全过程,还是认证后要求取得更大的效益,坚持开展质量改进工作是促使获取成效的永恒主题。其主要点:①建立和完善质量改进的机制;②收集各类信息并注重准确、及时、有效;③注重质量分析,找准薄弱环节;④注重技术、管理、工人三结合进行集体分析;⑤注重收集各类原始台帐和凭证;⑥合理应用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⑦注重各项改进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等。如当发现客户投诉率为10.9%时,则应从产品制造到售后服务全过程进行全面跟踪,运用鱼刺图、排列图找出主要病症所在,由此进行系统性的质量改进活动。
⑹.注重效果检查
推行质量体系及认证活动,是否获取真实成效,则要按前面所述效果评价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其主要点:①要重点检查改进后薄弱环节的现状;②要检查体系运行情况及需修改的部分内容;③管理评审应由主要负责人亲自组织并实施;④一切检查要做好记录并按程序归档;⑤对于成功的经验要纳入标准化;⑥遗留问题要继转下一轮质量循环,再行开展质量改进。如上述薄弱环节经二个月的质量跟踪,准时交货率由58.5%上升到78%,生产定额完成率由63%上升到 92%,客户投诉率由10.9%下降到零,说明确实取得了实际成效。
质量-SPC ,six sigma,TS16949,MSA,FMEA2、在现阶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手段解决认证市场存在的问题,提高认证的有效性。
⑴.进一步规范认证市场和行为,优化组合认证机构,扶持中国认证的民族品牌,应对国外机构竞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利益。
⑵.理顺国家认证主管部门和认证机构之间的关系。主管部门应加大力度对认证机构上报资料和获证企业的抽查,确保管理横到边,竖到底,避免将问题象“滚雪球”越滚越大。
⑶.国家认证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认证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操作和经营的认证机构。以免出现认证市场的恶性竞争局面。-质量-SPC ,six sigma,TS16949,MSA,FMEA
3、审核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审核技巧,从而使审核增值
⑴.加强对审核员的岗前及持续培训。平时可通过审核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会或座谈会的形式,定期进行系统性的持续培训。从而达到统一尺度,统一做法,提高技巧的目的。
⑵.审核员在审核时应更关注“有效性”。为此,审核员应按标准的要求建立审核思路、审核方法和审核技巧。⑶.审核员应认真学习《ISO9001审核实践组指南》,根据质量文化成熟度的四个不同区域组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核,审核过程不是简单地核对标准条款的“有”或“无”,而是象《指南》所“通过给最高层管理层提供有关组织达到战略目标能力的相关信息;通过识别问题,如果能够加以解决,这将提升组织的绩效;通过识别改进机会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区域”。这样才能“对于认证机构,通过改进第三方认证过程的可信性”。
三、认证的有效性体现通过ISO 9000质量体系的认证工作,其有效性一般体现在下述几个主要方面:(1)质量方针全面贯彻、落实。
(2)质量目标全面达标并有新的提高。
(3)组织结构,职能分配及资源适应了质量体系的要求,并符合本企业的特点。
(4)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企业及社会经济效益相应提高。
(5)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形象及产品在用户中的信誉度相应提高。
(6)内部管理优化,质量体系运行中相互协调。
(7)质量体系取证计划按期完成,取证验收工作一次通过等
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只是一种手段,从根本目的而言,推行认证在于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求取更大的企业及社会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以达到更高的效益目标。这样企业对推行ISO9000的积极性会高,认证市场也会更加广阔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4 个回复
黑白时代 (威望:0) (北京 朝阳)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