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向易中天致敬

向易中天致敬(上):电视时代的知识分子

我的母校厦门大学偏居东南之隅,且一向以“南方之强”为满足,没什么大野心,地理上的局限使大家和外界交流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在里面做事想要出大名比较难,而且大家也不是太喜欢出名,一副小富即安的样子。当年刚入学时不明白这点,看到系里老师中几乎没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名人,很是郁闷。我和现在福州做官的傅星平同学在这方面虚荣心很重,常常到处搜罗各种信息来证明“我们厦大还是很qian(强的闽南式发音)的”。在没有GOOGLE的时代,这项工作做做起来很费劲。搜来搜去,发现文科里面的国家级或国际级牛人基本在经济学那一块,文史哲方面除了历史系专治明清史的傅衣凌和专治隋唐史的韩国磐名声在外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学界大牌。
  那是1980年代初的事,大家没有现在那么强烈的出名欲望,特别是在厦大中文系,在当地文学界的座谈会上混个脸熟也就OK了。不过,如果真要是想混个“地球人都知道”,就一定得借外力。第一次打破这种状态的是林兴宅,那时他年纪轻轻才40出头,就靠着自己的学术创意和在北京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当所长的同学刘再复的外围策应,凭借“文学批评新方法论”而在全国范围内爆得大名。一时间,所谓“新方法论”也随之在学界搞得风生水起,一派显学风范(从当代学术史的角度看,林兴宅在促成中国的学术研究朝着潮流化甚至时尚化方面发展,是有历史地位的)。虽然校内很多人对此颇为不屑,但他身为讲师,已经凭借其名声而到处飞来飞去地开会、讲学(那时正教授才能坐飞机,而且林的机票都不用学校埋单),的确很是牛逼。我那时整天跟着林老师混,也觉得很风光。
  想起这件往事是因为厦门大学中文系的另一位教授易中天,他现在的状态可谓人如其名,如日中天。他在N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中,有一次就提到了林兴宅:“我到厦门来,林兴宅老师跟我说了一段话,他在80年代是风靡一时的人物,他当时就跟我说,你做学术研究,一定要有结果。要么对现实有作用,要么对将来有作用。两个都没有,做它干什么?”我记得这个类似的意思,林老师当年也用来教导过我,他还说过很多很牛逼的话,我现在也还在向我的学生贩卖,效果很不错。
  但林兴宅和易中天相比,无论是公众名声还是社会地位或者还有实际的经济利益,都要差几个档次。这其中的缘故,除了社会大环境变了以外,传媒尤其是电视在其中所起到的强大的推进作用,是最重要的外因。而就内因而言,在整个知识界开始分崩离析、知识分子纷纷向知道分子转型的大背景下,似乎具有先天反精英情结和市场掌控能力的易中天本身意识和做法的彻底性,更是使他的江湖名声和明星气质彻底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虽然,易中天今天的很多做法,当年林兴宅也玩过,但他们之间有两个最大的差别,第一就是,林兴宅再厉害,基本上在学术专业范围内使劲,名声再大,也限于学术界(但他比以往学者牛逼的地方却是,就是无论你做文艺理论还是做古典文学或者现代文学研究,都多少知道林兴宅的大名,但他既不专攻古典也不专治现代,而比如像王瑶这种传统学术大师,之所以在古典和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都无人不知,却是因为他在这两块都有一流的研究成果)。第二,大家虽然都是教授,而且都不同程度地明星化了,但在学术趣味和方法上,林兴宅还是有比较重的学究气的——这其实是两个时代趣味和方法上的差异,比如林兴宅的文笔是很不错的,但他写不了易中天最常写的也是现在很流行的学术思想随笔类文章,当年系里一位对林老师有多方面影响的前辈学者郑朝宗是写这种文章的高手(他因为和钱钟书私交很好而率先在中国创立“钱学”),林兴宅对此虽很佩服却很多次跟我说,他写不了那样的文章,真要写的话,也要等到老了以后。虽然他很喜欢在学术文章里画些稀奇古怪几乎没人能看懂的图表,但他还是更喜欢写论文或学术论著。我大学时的毕业论文就是林老师指导的,题目由他出,我记得就叫《一场争论和一种方法》,讨论的是1960年代的一场围绕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的争论。这个题目我写得很随意,结果被林老师打回修改了好几次才过关,老师说,论文就是要写得像论文。
  我1980年代初在厦大读书的时候,林兴宅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因为有追星心态,所以也老往他家跑,除了课堂上所受的教益,他的很多好观点都是在他家的客厅得到的。因为熟悉了,我就发现林老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学术明星一样的名声,但他的社会交际能力比较差,不太会应酬。这一点,和我了解的易中天老师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易中天老师不仅人长得要比林老师帅,而且任何时候都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林老师当年不论什么场合,总是穿拉链夹克(偶尔着西装,却皱巴巴的不贴身),拉链还总是拉到顶,如果不是略略有点谢顶,看上去也就像个刚从县城里来的中学教师,而易中天老师本身就是就是中学教师出身,但现在人们看到的他,衣着相当得体而有风度。是不是名牌我没问过他,但衣着讲究是肯定的。很多报道都说易中天能侃爱说,但其实这个口才也不能泛泛而论,我觉得易中天口语交际之强,在于他能从容得体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听他在讲台上讲课是一种满足,而在饭桌上听他聊天更是如坐春风。毕竟是名人,也是我的前辈,我和他接触时一开口说话,总不免会有种正儿八经的感觉,但他却总能轻松化解,半开玩笑半认真之间,就把事给说明白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跟你聊,但最妙的是,他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来聊。这种素质在他《说三国》时有充分表现也就一点不足为奇了。
  现在,知识界不少人开始走出书斋,现身媒体,但很多人是绝对不能出镜的。有没有思想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体形象适不适合拿来在电视里面向公众呈现。如果说林兴宅火在今天,他跟易中天也始终没法比。最关键的差别,我觉得是林兴宅一上电视,就绝对会输掉——幽默感不是很足是一个原因,更要命的是他着装显然比较老土,而且整体形象没有易那么有风度。就像尼克松和肯尼迪在电视上比口才一样,其实,尼克松根本上不完全是输在口才上,而是输在形象上。由此我觉得,不讲究着装、不善口语的知道分子,只能上报纸——报纸只有出观点,不必出形象,善口语而不善着装缺乏风度的,只能上杂志或进电台——出个标准照或声音要求也不高,但着装得体有风度、口才一流而且气质不凡、形象上佳的,最好的舞台,就是电视了。
  不错,为什么“百家讲坛”这档节目或其他台的相关节目,都有很多学者在电视上露面,有的名气甚至更大,但都不如易中天火呢,除去一些个人品牌营销上的策略性失误外,我认为那些人都不及易中天那么靠谱,其原因是因为有的形象存在先天和后天的诸多不足,比如阎崇年,比如刘心武——易比他们都要帅,而且是帅得得体帅得有风度;而有的则始终有架子,端得厉害,居高临下,和受众有距离,比如余秋雨——易比他要没架子有幽默感有亲和力而且不矫情。易中天在上央视之前已经颇有名气了,不过都是圈内的人知道,但千万不要因此而觉得是央视成就了他,不是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也成就了央视——不是拉动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也不是为央视贡献了2%的版税,最重要的是,他树立了当代知道分子的电视形象的“央视范本”,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形象,是有传播学的标杆意义的。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bobwang78 (威望:3) (广东 深圳) 贸易或进出口 主管 - 爱好: 下棋(象棋 围棋......等)

赞同来自:

没有看完
太长了
想问LZ,这篇文章的出处?

13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