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管理的危机
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现代管理,尤其是现代西方管理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依然存在许多尚待克服的问题和危机。 首当其冲的危机,是管理的极端理性工具化趋向
这些年来西方管理推出许多有用的管理模式和工具,运用这些工具产生的效益和效率让人称奇,相当数量的管理流程真真切切地做到了环环相扣,丝丝如扣,无缝链接。以著名的最佳管理实践6σ为例,该工具旨在改进质量和降低成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摩托罗拉公司率先提出,95年以来经GE发扬光大。96年1月在伯克莱顿举行的公司经理人会议上,杰克。韦尔奇声称,采纳6σ是GE历史上最宏大的事业,GE后来的业绩也佐证了他的说法:2000年经营利润率提高到18.9%,而四年前却只有14.8%。由于GE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在美国前200强的公司中,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公司纷纷推行6σ,力度之大几近痴迷,由此带来的绩效也是革命性的,很多企业产品的残次品率严格控制在百万分之三点四内。
然而,6σ的不足和它的神通一样显著,它过分专注于对既有流程的改进,忽视了对截然不同的新方法的尝试。殊不知市场变幻莫测,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一味地致力于既有对象和现有技术的完善,漠视尚处于亚稳态的、与以往大相径庭的技术范式,极可能出现核心能力的刚性化。一旦新技术成为主流,既有技术将被无情抛弃。
管理极端理性工具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职业经理人过分受制于资本市场的盈利标准,对市场份额过分关切,甚至当作唯一诉求。扫描当今西方企业界,表征CEO成绩单的差不多就是股价和市场份额。“能人出数字,数字出能人”并非戏言,为了取悦于华尔街,甚至会计欺诈也应运而生。同样地,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低价收购,恶性竞争已不鲜见,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说上个世纪还是大企业、跨国企业主导这个世界的话,现在已是大企业、跨国企业主宰这个世界,由此导致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这将对整个产业界的发展生态造成破坏,对全社会的创新推动也极为不利。
危机之二,是“管理达尔文主义”的盛行与泛滥
自然界和生物界的达尔文主义,是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西方管理实践中,基于对竞争乃至斗争哲学的顶礼膜拜,人们把达尔文倡导的“优胜劣汰”自然法则视为当然,径直移植到管理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时下流行的“活力曲线”。
活力曲线奉行“流水不腐”的理念,思想渊源出自“管理达尔文主义”。其美好的预期是,经过360度考评,20%最优秀的A类员工、70%中间的B类员工和10%相对较差的C类员工,无一例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会争先恐后,奋发有为,不用扬鞭自奋蹄。活力曲线是如此盛行,几近成为普遍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常常听到一些公司的老总在公开场合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优秀的公司,我们需要优秀的人才,我们没有工夫也没有必要花时间,试图把C类员工变成B类员工,赶快让C类上员工走人。其实,稍加思索,就会发现活力曲线的做法至少有两点值得考量。其一,员工一旦掉入C类,等待他的命运就是走人,他们固然不幸,但对留下的人来讲压力更大。因为今年的C类已淘汰出局,明年必然会出现新的C类。人人生活在惶恐和窘迫之中,还有快乐和幸福可言吗?工作的意义何在?生活的意义何在?
撇开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说,这种简单的让人走路的做法与“以人为本”的信条格格不入。
人本的要义就是要承认人的价值,尊重工作的权利,赋予生活和工作以意义。现在表面看上去很风光的白领、精英阶层,“亚健康”甚或“过劳死”已不在少数,很多人感觉紧张、压抑、焦虑、苦闷和彷徨,被无助、无聊、无为、空虚等情绪包裹着,这些都与管理达尔文主义不无干系。其二,现在不是大谈创新吗?创新的火花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迸发?常识和学理都表明,创新通常是在淡定、放松、祥和、亲切和温馨的情形下更易诞生,而在窘迫压力的情况下,人们一般只能应对一些具体的事务,做一些程序化的事情。
第三大危机是管理实用模型的缺乏,管理理论的片面化和时尚化
很多西方管理模型看上去非常精当,逻辑上也似乎无懈可击,但中看却不甚中用,一些管理大家的模型也未能幸免。这些模型大多基于显在的或潜在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常常与现实情形相去甚远。
例如,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就隐含着三个最重要的假设。一、假设制定战略者可以了解包括所有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在内的整个行业的信息;二、假定同行企业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三、假定一个产业的容量是固定的,一家企业要占有更大的资源和市场,只有通过夺取对手的份额来实现。显然,这三个(潜在)的假设与现实情况差距甚大。“五力分析模型”虽理论论证严密,颇有说服力,但它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思考工具,实用性并不高。诚如波特本人所说:“我把自己看成是经济学家,……经济学研究中有这么一种倾向,就是进行简化并做一些重要的假设。这对某些研究,如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是适用的,但是当深入到产业竞争中去时,我们发现根据这些简化的模型提出的建议,对企业的参考价值不大”。
管理理论的片面化也特别值得警惕,西方一些管理理论往往基于对一些具体企业案例和行业数据库的研究,并未深入探求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深层机理,免不了出现将个别的、短暂的、特殊的成功经验,当成普遍的真理来推广。
此外,管理理论时尚化也一直被人诟病。各种概念、名词、术语不断翻新,琳琅满目的各派理论迭出纷呈,你方唱罢我登台,却各领风骚数来月,甚至像流星般飞逝,昙花一现,管理演变成为贩卖时尚的买卖。试想,连理论本身都不能长久,在此理论指导下的企业又怎能基业常青,做百年老店?
这些年来西方管理推出许多有用的管理模式和工具,运用这些工具产生的效益和效率让人称奇,相当数量的管理流程真真切切地做到了环环相扣,丝丝如扣,无缝链接。以著名的最佳管理实践6σ为例,该工具旨在改进质量和降低成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摩托罗拉公司率先提出,95年以来经GE发扬光大。96年1月在伯克莱顿举行的公司经理人会议上,杰克。韦尔奇声称,采纳6σ是GE历史上最宏大的事业,GE后来的业绩也佐证了他的说法:2000年经营利润率提高到18.9%,而四年前却只有14.8%。由于GE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在美国前200强的公司中,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公司纷纷推行6σ,力度之大几近痴迷,由此带来的绩效也是革命性的,很多企业产品的残次品率严格控制在百万分之三点四内。
然而,6σ的不足和它的神通一样显著,它过分专注于对既有流程的改进,忽视了对截然不同的新方法的尝试。殊不知市场变幻莫测,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一味地致力于既有对象和现有技术的完善,漠视尚处于亚稳态的、与以往大相径庭的技术范式,极可能出现核心能力的刚性化。一旦新技术成为主流,既有技术将被无情抛弃。
管理极端理性工具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职业经理人过分受制于资本市场的盈利标准,对市场份额过分关切,甚至当作唯一诉求。扫描当今西方企业界,表征CEO成绩单的差不多就是股价和市场份额。“能人出数字,数字出能人”并非戏言,为了取悦于华尔街,甚至会计欺诈也应运而生。同样地,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低价收购,恶性竞争已不鲜见,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说上个世纪还是大企业、跨国企业主导这个世界的话,现在已是大企业、跨国企业主宰这个世界,由此导致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这将对整个产业界的发展生态造成破坏,对全社会的创新推动也极为不利。
危机之二,是“管理达尔文主义”的盛行与泛滥
自然界和生物界的达尔文主义,是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西方管理实践中,基于对竞争乃至斗争哲学的顶礼膜拜,人们把达尔文倡导的“优胜劣汰”自然法则视为当然,径直移植到管理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时下流行的“活力曲线”。
活力曲线奉行“流水不腐”的理念,思想渊源出自“管理达尔文主义”。其美好的预期是,经过360度考评,20%最优秀的A类员工、70%中间的B类员工和10%相对较差的C类员工,无一例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会争先恐后,奋发有为,不用扬鞭自奋蹄。活力曲线是如此盛行,几近成为普遍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常常听到一些公司的老总在公开场合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优秀的公司,我们需要优秀的人才,我们没有工夫也没有必要花时间,试图把C类员工变成B类员工,赶快让C类上员工走人。其实,稍加思索,就会发现活力曲线的做法至少有两点值得考量。其一,员工一旦掉入C类,等待他的命运就是走人,他们固然不幸,但对留下的人来讲压力更大。因为今年的C类已淘汰出局,明年必然会出现新的C类。人人生活在惶恐和窘迫之中,还有快乐和幸福可言吗?工作的意义何在?生活的意义何在?
撇开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说,这种简单的让人走路的做法与“以人为本”的信条格格不入。
人本的要义就是要承认人的价值,尊重工作的权利,赋予生活和工作以意义。现在表面看上去很风光的白领、精英阶层,“亚健康”甚或“过劳死”已不在少数,很多人感觉紧张、压抑、焦虑、苦闷和彷徨,被无助、无聊、无为、空虚等情绪包裹着,这些都与管理达尔文主义不无干系。其二,现在不是大谈创新吗?创新的火花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迸发?常识和学理都表明,创新通常是在淡定、放松、祥和、亲切和温馨的情形下更易诞生,而在窘迫压力的情况下,人们一般只能应对一些具体的事务,做一些程序化的事情。
第三大危机是管理实用模型的缺乏,管理理论的片面化和时尚化
很多西方管理模型看上去非常精当,逻辑上也似乎无懈可击,但中看却不甚中用,一些管理大家的模型也未能幸免。这些模型大多基于显在的或潜在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常常与现实情形相去甚远。
例如,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就隐含着三个最重要的假设。一、假设制定战略者可以了解包括所有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在内的整个行业的信息;二、假定同行企业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三、假定一个产业的容量是固定的,一家企业要占有更大的资源和市场,只有通过夺取对手的份额来实现。显然,这三个(潜在)的假设与现实情况差距甚大。“五力分析模型”虽理论论证严密,颇有说服力,但它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思考工具,实用性并不高。诚如波特本人所说:“我把自己看成是经济学家,……经济学研究中有这么一种倾向,就是进行简化并做一些重要的假设。这对某些研究,如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是适用的,但是当深入到产业竞争中去时,我们发现根据这些简化的模型提出的建议,对企业的参考价值不大”。
管理理论的片面化也特别值得警惕,西方一些管理理论往往基于对一些具体企业案例和行业数据库的研究,并未深入探求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深层机理,免不了出现将个别的、短暂的、特殊的成功经验,当成普遍的真理来推广。
此外,管理理论时尚化也一直被人诟病。各种概念、名词、术语不断翻新,琳琅满目的各派理论迭出纷呈,你方唱罢我登台,却各领风骚数来月,甚至像流星般飞逝,昙花一现,管理演变成为贩卖时尚的买卖。试想,连理论本身都不能长久,在此理论指导下的企业又怎能基业常青,做百年老店?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53 个回复
xingleis (威望:2) (河北 保定) 电子制造 主管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