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关于缺陷

差错是不可避免的吗?
有两种处理差错的方法:

 差错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经常会犯错误。当我们很自然自然地接受错误的时候,我们却会责备犯错误的人。持这种态度,当产品产生缺陷时,我们很可能忽视它们。在产品最终检测,甚至更糟糕的情况是,只有顾客才能发现缺陷。
 差错可以被排除
人们犯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如果人们接受过适当的培训,并在一个生产系统(基于差错总是可以预防的原理)支持下,他们可以很少犯错误。

抽样检验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吗?
预防差错的方法之一是检验。有两种主要类型的检验。
 抽样检验
一些工厂的经理说:“检验我们所有的产品要花费我们整天的时间。或许只有很少的缺陷,因此抽样仍然是最实用的检查方法。我们将我们的质量的平均质量水平(AQL)保持在0.1%。”

 100%检验检出力最好
在最好的工厂里,他们的态度是:“我们不容忍一个缺陷!我们组织生产,保证100%的产品都能被检验。这样使检出力最好。
今天,即使是一个有缺陷产品也足以使顾客失去对公司的信任。为了保持竞争力,公司必须供应成百、上千、上万个良好的产品。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方法就是组织生产时对100%的产品检验。
 用户是最好的检验者
没有人愿意犯错误。但是当我们工作的时候,稍不注意缺陷就会出现。我们经常认为我们作的是对的,正如我们装错了零件,或者在错误的位置打了个孔。我们如何才能在这些差错影响产品以前发现它们呢?
 在后续过程中发现缺陷
我们不期望发现缺陷,但如果一个产品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它是一个有缺陷的产品。用户最容易发现缺陷。
由于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后一道工序也是“用户”,他们同样善于发现缺陷。如果产品是在连续的生产线上制造的,每个产品或部件在一个工序完成后被马上传送到下一个工序,这样缺陷就会立即被发现。
零缺陷的三个策略
1、 不要制造它!
不制造你不需要的产品。你制造的越多,储存的产品出现缺陷的机会就越大。因此,遵循及时生产(just-in-time)原则,仅仅按需生产,并且只生产需要数量的产品。这样将极大地降低损失。
 使它通用
用户是发现缺陷的专家。所以,在产品的工艺中设置安全安全裕度确保产品通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彻底贯彻poka-yoke、自动控制以及工作标准化来构建产品质量系统。
 一旦你制造了产品,就立即使用它
如果一个产品不能通用,那么确保它尽可能使用于连续的流水线生产。
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差错
几乎所有缺陷都是人为导致的。这里至少有十种人为差错。
1 健忘:有时,当我们精力不集中时,就会忘记一些事情。例如,火车站站长忘记放下十字路口的栏杆。预防措施:提前给操作者报警或按时间间隔有规律地检查。
2 由于不理解导致的差错: 有时,当我们在熟悉情况之前匆忙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就会出错。例如,一个人不习惯汽车刹车上的自动传送踏板,而把它当作离合器。预防措施:培训,提前检查,工作程序标准化。
3 判断失误:有时由于我们对一种情态看的太快或者离得太远而看不清楚,我们就会判断错误。例如:把一张1美圆的钞票错误地认为是10美圆的钞票。预防措施:培训,留意,提高警惕。
4 由于不专业而出错:有时,我们是由于缺乏经验而出错。例如:一个新工人不懂操作或者刚刚熟悉它。预防措施:技能强化,工作标准化。
5 故意差错:有时,在一定情况下,当我们决定不遵守规则时就会出错。例如:因为当时没有看到其他车辆,即在红灯时穿越路口。预防措施:基础教育和经验。
6 无意识差错:有时我们心不在焉而出现差错,并且还不知道是如何产生差错的。例如:一个走神的人,没有注意到红灯而试图横穿马路。预防措施:留意,训练,工作标准化。
7 由于反应迟钝而出错:有时由于我们判断迟缓而行动缓慢,从而出错。例如,一个正在学开车的人慢慢地踩刹车。预防措施:技能培养,工作标准化。
8 由于缺乏标准而出错:由于没有合适的说明书和工作标准而出现一些差错。例如,由于某个工人的主观判断而漏掉一个尺寸。预防措施:工作标准化,工作说明书。
9 意外差错:当设备与正常情况运行不一样时发生差错。例如,机器在没有警报的情况下发生故障。预防措施:全面生产维护,工作标准化。
10 明知故犯:有人故意犯错误。犯罪和怠工就是例子。预防措施:基础教育,纪律。
发生差错有许多原因。如果我们能够花时间识别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发生差错,然后通过使用poka-yoke方法和以上列出的预防措施,采取步骤去预防,几乎所有的差错都能预防。

也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缺陷

什么样的缺陷是由人的差错产生的呢?
 例子:去掉表面的毛刺。
原因:有的人没有及时更换切削工具。
 例子:机器故障导致缺陷。
原因:忽略了设备的常规检查。
 例子:工序差错导致缺陷。
原因:有的人把一种类型的工件误当作另外一种。

产品的五项要素
制造车间每天的工作目的就是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产品。通过分解工厂的日常活动你会发现:响应工作指示(信息),获得零件和材料(物料)、机器和设备(机器)的调整,工人(人)根据确定的标准操作程序(方法)和谐地工作。
这五项要素(4M和1I)决定了是生产了一个完好的产品还是产生了一个缺陷。通过对下图中的每一项进行控制来确保生产无缺陷的产品。

缺陷的根源是什么?
有各种类型的缺陷。按照重要次序排列如下:
1.缺少工序 6.工件工序差错
2.工序差错 7.误操作
3.工件摆放差错 8.调整差错
4.缺少零件 9.设备调整不当
5.零件差错 10.工具和夹具准备不当

人所犯的差错和缺陷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人的差错


缺陷原因 有意
不理解
健忘 误

别 缺


验 故

无意识
行动缓慢
无人管理
意外

缺少工序 ⊙ ○ ⊙ ○ ○ ○ ⊙ ○ ○
工序差错 ⊙ ⊙ ○ ○ ⊙ ⊙ ⊙ ⊙ ⊙
工件摆放差错 ○ ○ ⊙ ○ ○ ⊙ ○ ○
缺少零件 ⊙ ○ ○ ○ ○ ⊙ ○
零件差错 ⊙ ⊙ ⊙ ⊙ ⊙ ⊙ ⊙ ⊙
工件工序差错 ○ ⊙ ⊙ ○ ○ ⊙ ⊙ ○
误操作 ○ ○ ○ ⊙
调整差错 ○ ○ ○ ⊙ ○ ⊙ ○ ○ ○ ○
设备调整不当 ○ ⊙ ⊙
工具和夹具准备不当 ○ ⊙ ○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随便翻翻 (威望:1)

赞同来自:

写的不错。不过,思路不是太清晰。如果是培训,学员听完了印象不深。

1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