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aiyiguang (威望:3) (天津 )
赞同来自: jcdeng 、小小小小人物 、tracy2342 、1inS
28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或注册
28 个回复
aiyiguang (威望:3) (天津 )
赞同来自: jcdeng 、小小小小人物 、tracy2342 、1inS
LCL=Xbarbar-3sigma=Xbarbar-3(R/d2)/√n或Xbarbar-3(s/c4)/√n
CL=Xbarbar
UCL=Xbarbar+3sigma=Xbarbar+3(R/d2)/√n或Xbarbar+3(s/c4)/√n
控制图是区分过程的特殊原因和普通原因的,不是区分合格品或不合格品的,仅仅是在计算过程能力指数时才会用到产品的规格
2、如果过程出现异常原因时都能够正确纠正的话,过程至少会保持和以前一样,更多的可能是经过不断的改进过程变得更好。
当过程变好时,不论你的产品的规格是否发生改变,上下控制线间的距离将变小。
注意:尽管此时上下控制线间的距离变小了,但如果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数据超出控制线的机率是一样的。不会随着上下控制线间的距离变小而增大的。
当过程处于稳定状态,且过程能力满足要求时。过程的改进就关注于过程能力(6δ)的提高,此时甚至连产品规格的变宽都不会引起过程的改进者的关注了。
3、我对于控制图的一般做法(基于QS9000要求):
在试生产阶段(即小批试制时),进行初始过程能力研究,制定计划,对要研究的过程进行连续100-300件的尺寸测量,计算上下控制线,作控制图。如果过程受控,计算Cpk,若Cpk>1.67,则该过程目前能满足顾客要求。将此控制图的控制线延长,就成为控制生产用的控制图了。若过程不受控,将过程调整至受控;如果Cpk<1.67,调整过程,使过程能力满足要求。
至于1.33是怎么来的,我个人的理解是,当你做连续生产件的Cpk时,由于时间短,过程一般不会有偏移(在试生产或过程发生改变时做,认为是短期过程能力研究),但当你进入正式生产时,用于做Cpk而搜集数据(抽取子组)的频率就要降低了(一般是1次/天、1班/天,认为是长期过程能力研究)。一般根据经验认为这个长期过程较这个短期过程要有1.5sigma的漂移。所以,在正式生产阶段,要求Cpk>1.33,与试生产阶段要求Cpk>1.67并不矛盾。
所以,用1.33反推过来求控制图的上下限,这样作出的控制图只能用于应付认证和欺骗客户,对生产没有任何控制和指导意义。
以上均为我不成熟的想法,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