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随便探讨一下检测工序的配置

一个产品从原料入厂到出货要经过很多工序,最简单的办法是在最后一道工序全检,但是如果中间工序出了问题那么最终工序全检已经无法挽回大量的报废,另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每道工序全检,但是这显然是毫无操作性的。
实际生产中,自然是全检、抽检、和无检测的工序都存在的。
今天想到一个问题,针对一个确定的工艺流程,假设有15个工序。如果能把每个工序的质量风险(批量不合格品发生率)、检测成本(人力、设备、辅料)、批量风险(该工序可能的暂存品量)这三个参数(暂时觉得这三个参数比较重要)都数字化,是否可以存在一个工具,或者经验方程,能让我们算出哪个工序应该安排检测,抽检还是全检,抽检频率是多少?(其实全检也可以理解为抽检频率100%的一种特殊的抽检)
我们公司的品证经常因为某个工序出现了批量事故就提出类似在此工序增加全检的整改方案,但是这种方案的成本之高最后的结果就是不了了之,谁都不愿意去做。很多检测工序纯粹是重复劳动,但是也没有人去取消它。更有些地方,重复检测的精度和标准都不同,后道投入检测要求高于前道流出检测要求的事例比比皆是——通常是由于设备精度或者检测手段不同造成的——导致我们实际做生产的经常陷入无奈之中。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D_Fine (威望:1)

赞同来自:

检验方法当然是明确的,根据作业节拍不同,从三座标到自动量仪都要使用。
那么多年过去,也意识到这个系统的复杂性,横向的对比有可能,直接拿出最优方案似乎还没有头绪。
工序保证质量不错,但质量保证也都是有限度的,和检验手段要结合起来看。片面追求制造的高精度本身并不是经济的选择。极端的例子就是造原子弹,没有哪个国家会指望工艺本身来保证,都是造一堆部件然后挑能用的。大规模生产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工序保证的成本是需要考虑的,1.00CMK的设备和1.66CPMK的设备常常价格悬殊,更有可能有钱也买不到。这不是成本的问题,我现在规划的是全自动流水线,全过程工艺参数记录,原材料追溯,可质量控制计划依然是需要人来进行,抽检频率依然要规划,频率定高了要增加检验员,还要增加测试设备的投资。

10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