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研究新动向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研究新动向
锂离子电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池,其研究重点是电池负极材料。本文根据国内外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讨论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负极——碳电极的发展动态。比较了各类碳材料的性质,如石墨、焦炭、碳纤维和微珠碳等。并提出对石墨无序化条件、石墨掺杂形成纳米复合材料和对石墨改性使其形成纳米级孔、洞和通道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是提高锂的可逆贮量和减少不可逆容量损失,有利于负极比容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并认为这些技术将是未来锂离子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石墨,纳米材料 分类号 TM912.9 碳材料被广泛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板材料,这些材料的优点是有高的比容量(200 mAh/g~400 mAh/g碳),低的电极电位(<1.0 V vs.Li+/Li),高的循环效率(>95%),长的循环寿命和电池内部没有金属锂而不存在安全问题。目前研究得较多且较为成功的碳负板材料有石墨、乙炔黑、微珠碳、石油焦、碳纤维、裂解聚合物和裂解碳等。通常锂在碳材料中形成的化合物的理论表达式为C6Li,按化学计量的理论比容量为372mAh/g。近年来随着对碳材料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已经发现 通过对石墨和各类碳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和结构调整,或使石墨部分无序化,或在各类碳材料中形成纳米级的孔、洞和通道等结构,锂在其中的嵌入/脱嵌不但可以按化学计量C6Li进行而且还可以有非化学计量嵌入/脱嵌,其比容量大大增加,由C6Li的理论值 372 mAh/g提高到 700 mAh/g~1000 mAh/g因此而使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大大增加。所以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工作重点在碳负板材料的研究上,且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本文将就这些方面的新进展作综合介绍。 1 各类碳负极材料的特征及发展动向 1.1石墨 石墨是较早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碳材料。1990年Sony公司提出用石墨作负极、LiCoO2 作正权的锂离子电池,其比能量达210 Wh/L,88 Wh/kg,显然这明显高于 MH-Ni和 Cd-Ni电池。 石墨有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类,其结构是层状结构,碳原子呈六角形排列并向二维方向延伸,层间距为O.35mm。锂离子在石墨中的嵌入可用下式表示: Li++e+Sc = 式中Sc代表石墨中适合于理离子嵌入的空位。XPS研究表明,锂离子嵌入后Li仍带有8+ 电荷,嵌入锂的位置带有8+电荷。由于正电荷的相互排斥,在室温下理在纯石墨中是每六个碳原子可以嵌入一个锂原子,见图1。嵌入反应可以在低电位下进行(O.01V~0.2 Vvs.vs.LI+/Li),理论表达式为 LiC6,理论最大嵌入容量为372 mAh/g。 石墨的XRD图上基平面(002)峰的衍射角 20=26.4度,对应的d002 a= 0.335nm。随着理的嵌入,d002值增大,向低衍射角方向移动。锂在石墨中嵌入可形成多级嵌入式化合物,LiC。通常称为一级化合物(stagel),是Li十的最大嵌入表达式。从LiC12到LiC32之间的各级GIC化合也可在不同电位下形成,并提出了根据石墨中各级GIC分布图,能较好地解决Li在石墨中的浓度分布。但就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除在石墨中外,用作负极的其它类型的碳尚未观察到多级GIC存在,而只有LIC6 存在。Ohzuku等用XRD 研究了GIC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发现LiC6的氧化还原过程不但是分级进行而且是可逆的,见图2。LiC6 的化学势为——15.06 kJ/mol。 Yazami等计算了各级 GIC化合物形成的自由能,结果如下: 36 C+Li=Lic36 △Gg/4=-69.45 kJ/mol Lc36+Li= 2LiC18 △G4/2=-48.53 kJ/mol 1/2 LiC18+ Li=3/2LiC6。 △G2/1=- 32.22 kJ/mol Yazami等还计算了Li在石墨中嵌入的固相扩散系数,发现 60度时DLi= (5-7)×10-8cm2.S-1 关于石墨嵌入式化合物的理论研究方面,从电极的充电曲线可知,随着Li十的嵌入,GIC的电极电位变负,最终趋于 O V(vs.Li+/Li)。庄林等认为,GIC电极电位的变化可分为两个控制因素,其一是随Li离子的逐步嵌入,GIC电极的化学势逐步增大,使得GIC电极与溶液之间的界面化学势△变负;另一个是电子由外电路进入碳电极,填在碳能带的空能级上,使得碳的Fermi能级EF 逐步升高。Gerischer将前者定义为离子因素,后者称为电子因素。根据对GIC电极化学势和 Fermi能级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Li十嵌入过程的本质。 在众多的用作碳负极的材料中,天然石墨虽然有低的嵌入电位,优良的嵌入/脱嵌性能,是良好的Li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然而,石墨电极和其它碳电极在初次充放电时由于在其表面形成钝化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 face,SEI膜),一方面由于溶剂分解,另一方面由于溶剂分子与Li十的同时嵌入,而造成一定的容量损失。此外,溶剂分子与Li十的共嵌也将使石墨剥落。图3是Li/碳纤维电极的放电一充电曲线。从图3可见,第一次充电时 0.8 V( vs.Li+/Li)处有平台,而第二次放电没有。第二次放电容量明显低于第一次,出现部分不可逆容量,引起容量损失。 Nakamura 等认为0.8V 处的平台是溶剂的分解和SEI膜的形成所致。分解和成膜的反应为(以PC溶剂为例): SEI膜的形成,可以起机械隔离作用,阻止溶剂分一户的共嵌,而仅允许Li十嵌入与脱嵌可以起到保护GIC电极的作用。当然,选择能与所用的碳电极匹配的溶剂也是非常重要的,改变溶剂的配比,如在 lmol/L LIPF4/ PC-DEC(1:4), PC-MEC(1:4)和PC-DMC(1: 4) 的溶剂中,pC都与Li+形成Li(PC)2+,无游离PC存在,从而抑制PC的分解,减少不可逆容量的损失。此外,加入一些无机添加剂,如 CO2,N2O,CO和S2,可加速SIE膜的形成,从而抑制溶剂的共嵌和分解,同时还可降低电池的自放电。加入有机添加剂冠醚类也有同样的效果,其中以12冠4醚最佳。 石墨电极虽然是较理想的Li十电池GIC电极,但GIC电极的电位达0 V( vs. Li+/Li)或更低时,石墨电极上可能有 Li沉积出来。Dahn等采用碳中掺杂少量B的方法使GIC电极电位略为提高,避免了Li的沉积。 1.2磁材料的改性与修饰 用作碳负极的材料,除石墨外,还有石油焦、煤、乙炔黑、由不同前驱物获得的碳纤维、裂解聚合物、微珠碳等,它们的性质取决于其结构,这类材料的结构通常是无序的,晶粒尺寸小,碳原子之间的排列不象石墨一样为 ABABAB,而是任意旋转或平移,常称为涡轮式无序结构。 近年来,对这类碳的研究不断深化。OKunO 等研究了用中介相沥青焦炭(mesoPhasePitch carbon,MPC)修饰的焦炭电极,发现焦炭电极的比容量仅170 mAh/g~250 mAh/g,焦炭和MPC按4:1的比例混合,比容量为277 mAh /g,而用MPC修饰的焦炭电极其比容量为30O mAh/g~310 mAh/g。马树华等在中介相微球石墨(MCMB)电极上人工沉积一层Li2 CO3或 LiOH膜,电极的容量及首次充放电效率均有一定的改善。邓正华等采用热离子体裂解天然气制备的天然气焦炭具有较好的嵌Li能力,初次放电容量为402 mAh/g,充电量为235mAh/g,充放电效率为 58.5%。冯熙康等将石油焦在还原气氛中经2600处理后制得的人造石墨外部包覆碳层,发现处理后的这种材料有较高的比容量(3O mAh/g),较好的充放电性能,较低的自放电率。
锂离子电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池,其研究重点是电池负极材料。本文根据国内外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讨论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负极——碳电极的发展动态。比较了各类碳材料的性质,如石墨、焦炭、碳纤维和微珠碳等。并提出对石墨无序化条件、石墨掺杂形成纳米复合材料和对石墨改性使其形成纳米级孔、洞和通道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是提高锂的可逆贮量和减少不可逆容量损失,有利于负极比容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并认为这些技术将是未来锂离子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石墨,纳米材料 分类号 TM912.9 碳材料被广泛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板材料,这些材料的优点是有高的比容量(200 mAh/g~400 mAh/g碳),低的电极电位(<1.0 V vs.Li+/Li),高的循环效率(>95%),长的循环寿命和电池内部没有金属锂而不存在安全问题。目前研究得较多且较为成功的碳负板材料有石墨、乙炔黑、微珠碳、石油焦、碳纤维、裂解聚合物和裂解碳等。通常锂在碳材料中形成的化合物的理论表达式为C6Li,按化学计量的理论比容量为372mAh/g。近年来随着对碳材料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已经发现 通过对石墨和各类碳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和结构调整,或使石墨部分无序化,或在各类碳材料中形成纳米级的孔、洞和通道等结构,锂在其中的嵌入/脱嵌不但可以按化学计量C6Li进行而且还可以有非化学计量嵌入/脱嵌,其比容量大大增加,由C6Li的理论值 372 mAh/g提高到 700 mAh/g~1000 mAh/g因此而使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大大增加。所以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工作重点在碳负板材料的研究上,且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本文将就这些方面的新进展作综合介绍。 1 各类碳负极材料的特征及发展动向 1.1石墨 石墨是较早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碳材料。1990年Sony公司提出用石墨作负极、LiCoO2 作正权的锂离子电池,其比能量达210 Wh/L,88 Wh/kg,显然这明显高于 MH-Ni和 Cd-Ni电池。 石墨有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类,其结构是层状结构,碳原子呈六角形排列并向二维方向延伸,层间距为O.35mm。锂离子在石墨中的嵌入可用下式表示: Li++e+Sc = 式中Sc代表石墨中适合于理离子嵌入的空位。XPS研究表明,锂离子嵌入后Li仍带有8+ 电荷,嵌入锂的位置带有8+电荷。由于正电荷的相互排斥,在室温下理在纯石墨中是每六个碳原子可以嵌入一个锂原子,见图1。嵌入反应可以在低电位下进行(O.01V~0.2 Vvs.vs.LI+/Li),理论表达式为 LiC6,理论最大嵌入容量为372 mAh/g。 石墨的XRD图上基平面(002)峰的衍射角 20=26.4度,对应的d002 a= 0.335nm。随着理的嵌入,d002值增大,向低衍射角方向移动。锂在石墨中嵌入可形成多级嵌入式化合物,LiC。通常称为一级化合物(stagel),是Li十的最大嵌入表达式。从LiC12到LiC32之间的各级GIC化合也可在不同电位下形成,并提出了根据石墨中各级GIC分布图,能较好地解决Li在石墨中的浓度分布。但就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除在石墨中外,用作负极的其它类型的碳尚未观察到多级GIC存在,而只有LIC6 存在。Ohzuku等用XRD 研究了GIC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发现LiC6的氧化还原过程不但是分级进行而且是可逆的,见图2。LiC6 的化学势为——15.06 kJ/mol。 Yazami等计算了各级 GIC化合物形成的自由能,结果如下: 36 C+Li=Lic36 △Gg/4=-69.45 kJ/mol Lc36+Li= 2LiC18 △G4/2=-48.53 kJ/mol 1/2 LiC18+ Li=3/2LiC6。 △G2/1=- 32.22 kJ/mol Yazami等还计算了Li在石墨中嵌入的固相扩散系数,发现 60度时DLi= (5-7)×10-8cm2.S-1 关于石墨嵌入式化合物的理论研究方面,从电极的充电曲线可知,随着Li十的嵌入,GIC的电极电位变负,最终趋于 O V(vs.Li+/Li)。庄林等认为,GIC电极电位的变化可分为两个控制因素,其一是随Li离子的逐步嵌入,GIC电极的化学势逐步增大,使得GIC电极与溶液之间的界面化学势△变负;另一个是电子由外电路进入碳电极,填在碳能带的空能级上,使得碳的Fermi能级EF 逐步升高。Gerischer将前者定义为离子因素,后者称为电子因素。根据对GIC电极化学势和 Fermi能级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Li十嵌入过程的本质。 在众多的用作碳负极的材料中,天然石墨虽然有低的嵌入电位,优良的嵌入/脱嵌性能,是良好的Li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然而,石墨电极和其它碳电极在初次充放电时由于在其表面形成钝化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 face,SEI膜),一方面由于溶剂分解,另一方面由于溶剂分子与Li十的同时嵌入,而造成一定的容量损失。此外,溶剂分子与Li十的共嵌也将使石墨剥落。图3是Li/碳纤维电极的放电一充电曲线。从图3可见,第一次充电时 0.8 V( vs.Li+/Li)处有平台,而第二次放电没有。第二次放电容量明显低于第一次,出现部分不可逆容量,引起容量损失。 Nakamura 等认为0.8V 处的平台是溶剂的分解和SEI膜的形成所致。分解和成膜的反应为(以PC溶剂为例): SEI膜的形成,可以起机械隔离作用,阻止溶剂分一户的共嵌,而仅允许Li十嵌入与脱嵌可以起到保护GIC电极的作用。当然,选择能与所用的碳电极匹配的溶剂也是非常重要的,改变溶剂的配比,如在 lmol/L LIPF4/ PC-DEC(1:4), PC-MEC(1:4)和PC-DMC(1: 4) 的溶剂中,pC都与Li+形成Li(PC)2+,无游离PC存在,从而抑制PC的分解,减少不可逆容量的损失。此外,加入一些无机添加剂,如 CO2,N2O,CO和S2,可加速SIE膜的形成,从而抑制溶剂的共嵌和分解,同时还可降低电池的自放电。加入有机添加剂冠醚类也有同样的效果,其中以12冠4醚最佳。 石墨电极虽然是较理想的Li十电池GIC电极,但GIC电极的电位达0 V( vs. Li+/Li)或更低时,石墨电极上可能有 Li沉积出来。Dahn等采用碳中掺杂少量B的方法使GIC电极电位略为提高,避免了Li的沉积。 1.2磁材料的改性与修饰 用作碳负极的材料,除石墨外,还有石油焦、煤、乙炔黑、由不同前驱物获得的碳纤维、裂解聚合物、微珠碳等,它们的性质取决于其结构,这类材料的结构通常是无序的,晶粒尺寸小,碳原子之间的排列不象石墨一样为 ABABAB,而是任意旋转或平移,常称为涡轮式无序结构。 近年来,对这类碳的研究不断深化。OKunO 等研究了用中介相沥青焦炭(mesoPhasePitch carbon,MPC)修饰的焦炭电极,发现焦炭电极的比容量仅170 mAh/g~250 mAh/g,焦炭和MPC按4:1的比例混合,比容量为277 mAh /g,而用MPC修饰的焦炭电极其比容量为30O mAh/g~310 mAh/g。马树华等在中介相微球石墨(MCMB)电极上人工沉积一层Li2 CO3或 LiOH膜,电极的容量及首次充放电效率均有一定的改善。邓正华等采用热离子体裂解天然气制备的天然气焦炭具有较好的嵌Li能力,初次放电容量为402 mAh/g,充电量为235mAh/g,充放电效率为 58.5%。冯熙康等将石油焦在还原气氛中经2600处理后制得的人造石墨外部包覆碳层,发现处理后的这种材料有较高的比容量(3O mAh/g),较好的充放电性能,较低的自放电率。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2 个回复
毛毛虫 (威望:0)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