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一个早该关闭的CAR

一个电器成套设备工厂,在2006年9月发现了供应商提供的长框架中间尺寸偏小,不能正常安装,于是提出纠正预防措施,退回产品。供应商调查,100%检验,大概有20%不合格, 为了保证生产,工厂采用特采,放大整体的公差使零件可以用于组装。此框架采用钣金成型,供应商找来设备供应商,维修调整设备,投资更换剪床的基台,一直到2007年4月,才完成整改,他们提交了报告,然后一直供货到现在。不知道是沟通的问题,还是别的,CAR一直开着,没有人来关闭,工厂的理由是现在的零件虽然可以用,但是还是超差的,是在特采的标准下使用的,供应商认为自从去年9月有产品退回之后,就再没有退回了,他们认为已经做到了足够的改善并提供了报告。

公司系统中显示此CAR 一年多没有被关闭,责成SQE建立6Sigma项目组来调查解决,最终关闭CAR.

项目组按照DMAIC过程,作了CTQ,SIPOC,VOC, process mapping, FMEA, CP&CPK study, DOE, ANOVA, Gage R&R until final control plan,在一个月内做出结论,工厂接受结果并关闭了CAR,供应商也没有再进一步投资,通过分析已经完全理解了问题所在并有了持续的控制计划。项目组准备在3个月后,控制期结束而关闭项目。

6Sigma项目的具体活动,就不在这里描述,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在这个事件中,6sigma活动竟然担当了一个沟通的角色,以事实/数据/分析在工厂的质量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这是以前的6sigma活动中比较少见的。
其实生产部门在第一次质量事故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现零件不能被安装的事情,他们是认为已经没有问题了;技术部门因为同意了特采,希望能尽快在一定时间内取消特采;质量部门每次进行关闭特采的活动而测量零件时,却总发现零件边缘总是太大而超差,所以不能结束特采;采购部门总是接收到质量部门的投诉,但没有产品拒收,于是认为零件没有问题。供应商投资设备改造,认为已经解决问题,没有再收到投诉。
项目组通过上面的6sigma的步骤,使各个部门都理解了目前的状况,生产部门强调零件一定不可以偏小,否则没法安装;供应商理解到零件各个部分尺寸是不平衡的,不能单纯保证中间不小而使两边尺寸变大,通过DOE的结论,调整基座模具的次序控制整体尺寸,质量部门/技术部门顺利的关闭了特采。
至于项目收益的计算,原先由于质量部门的投诉,供应商准备再投资调整设备,甚至更换新的设备,最终只是工序设置调整就解决了问题,避免了10几万元的再投资。原先采购和质量认为供应商能力不足,准备找新的供应商,现在不仅取消了新的供应商认证活动,还基于工序控制的结果,取消了对此零件的进货检验,各种节省总和有20万元,而项目投资成本依据活动人员时间来折算有2万元左右。
一个小的例子,按照DMAIC流程认真的去做,总会有意外的收获。。。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LT10101001 (威望:1) (天津 天津)

赞同来自: kx510927

这个项目好象仅仅解决了一个个案,但我认为这应该是系统问题。
有必要搞得这么麻烦吗?公司体系里规定好CAR的结案标准就没问题了。否则以后还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3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benj_sh
benj_sh

质量管理最近解决方案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