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8.2.1的疑问
有关顾客满意度这个概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ISO9000中也要求作为对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而根据现在的质量相关概念,体系运行得好,顾客的满意度就高,同样顾客就更愿意购买你的产品,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的变换(含竞争对手的顾客满意度的变化)应该与市场占有率得变化有一定关系。
但是目前至少我见过的顾客满意度调查,其调查结果往往与之毫无关系。究其原因无非是调查方式不合理、调查问卷设计不合理、调查对象选择不合理,或对数据分析不合理等等,但是相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公司内部不可能存在这么一个在统计学方面既有研究,同时对于公司产品性能也很了解的人员,于是由公司自行进行以上设计和调查往往不能避免以上的问题。
相反请一些对于顾客满意度调查方面专长的公司进行,虽然其人员对于调查所涉及的方法以及统计方面的知识都比企业人员更强,但是由于其对于产品性能的不熟悉,又会在数据处理时产生很大的偏差,最终导致其给出的数据同样不合理。(以前在一家热水器制造厂工作时,曾请过专业的调查机构进行调查,但是其给出的结论中存在不少“笑话”,不少非质量问题等也被列入其建议我公司改进的建议中,如一些地区顶楼用户由于供水水压远低于国家标准而导致无法正常使用或一些地区燃气压力不到国家标准而导致热水器无法正常使用也被列入,这类数据均被其作为有效数据统计进最终结果。同样由于对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一些比较重要的产品性能其在调查中反而没有涉及。)
同时由调查机构进行的调查,其往往仅调查最终用户,而没有对顾客链中的“代理商”、“销售者”等进行调查,而以上这些“顾客”往往也会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其给出的结果往往也没有指导价值。
也就是说对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其进行的顾客满意度调查无论是由其内部自行进行还是请专业机构进行,其结果基本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质量体系的业绩,同时对于企业的改进也无指导作用,那进行该项工作往往就仅仅是为了做而做。
以上还是建立在企业为了了解其真实顾客满意度的前提下,而不少公司为了达到年初目标,还通过人为手段得出其所期望的调查结果,那样的结果更是毫无意义。
同时在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时还可能反而使顾客不满意,该项工作的进行本身就存在风险。
那是否该条款不合理。
如认为合理请给出一些成功的实例,不要仅从理论上来论证其可行性,也不要给出一些网上“道听途说”的案例,而告诉我你公司运行成功的实例。
但是目前至少我见过的顾客满意度调查,其调查结果往往与之毫无关系。究其原因无非是调查方式不合理、调查问卷设计不合理、调查对象选择不合理,或对数据分析不合理等等,但是相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公司内部不可能存在这么一个在统计学方面既有研究,同时对于公司产品性能也很了解的人员,于是由公司自行进行以上设计和调查往往不能避免以上的问题。
相反请一些对于顾客满意度调查方面专长的公司进行,虽然其人员对于调查所涉及的方法以及统计方面的知识都比企业人员更强,但是由于其对于产品性能的不熟悉,又会在数据处理时产生很大的偏差,最终导致其给出的数据同样不合理。(以前在一家热水器制造厂工作时,曾请过专业的调查机构进行调查,但是其给出的结论中存在不少“笑话”,不少非质量问题等也被列入其建议我公司改进的建议中,如一些地区顶楼用户由于供水水压远低于国家标准而导致无法正常使用或一些地区燃气压力不到国家标准而导致热水器无法正常使用也被列入,这类数据均被其作为有效数据统计进最终结果。同样由于对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一些比较重要的产品性能其在调查中反而没有涉及。)
同时由调查机构进行的调查,其往往仅调查最终用户,而没有对顾客链中的“代理商”、“销售者”等进行调查,而以上这些“顾客”往往也会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其给出的结果往往也没有指导价值。
也就是说对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其进行的顾客满意度调查无论是由其内部自行进行还是请专业机构进行,其结果基本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质量体系的业绩,同时对于企业的改进也无指导作用,那进行该项工作往往就仅仅是为了做而做。
以上还是建立在企业为了了解其真实顾客满意度的前提下,而不少公司为了达到年初目标,还通过人为手段得出其所期望的调查结果,那样的结果更是毫无意义。
同时在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时还可能反而使顾客不满意,该项工作的进行本身就存在风险。
那是否该条款不合理。
如认为合理请给出一些成功的实例,不要仅从理论上来论证其可行性,也不要给出一些网上“道听途说”的案例,而告诉我你公司运行成功的实例。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0 个回复
joewind (威望:0) -
赞同来自:
所以,LZ发现的问题,更应该从调查的方式方法上找原因,而不是去质疑标准的条款不合理。因为LZ的质疑就像有人在质疑1+1是否等于2一样。标准只给出你一般的原则,具体的做法,需要LZ自己去想办法。
顺便说一句,真如LZ计算的那样,50万用户有需求的话,那这个买卖就值得干,而且肯定会有人干。也许楼主的企业太大了,开发类似的产品有些得不偿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但对别的企业来说,也许就是商机,就是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