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VS2006年股市风景
“市场健康、稳定才能使投资者有信心,大起大落反而使投资者恐惧。”这是在本报2007年投资者调查中,一位参与调查的投资者给本报的网上留言。看着这句话,记者忽然想起了在去年的此项调查中,一位股民在点评2006年中国股市的那句经典名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两相对比,同样是股指近乎翻番的大牛市行情,市场参与者的心境居然有了如此大的改变。
2007年即将过去,在年终盘点之际,打开K线图,相信谁都不能否认2007年的中国股市的确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牛市。以上证指数为例,从去年12月29日2675点的收盘价开始起步,一路震荡向上,在10月16日最高上攻至6124点历史高点,截至本次年度调查结束时的12月7日报收5034点,大盘涨幅超过了90%,最高接近130%。这与2006年的涨幅不相上下。但心为物役,与2006年几乎是以单边上行之势稳步攀升相比,2007年股市的那几次令人心惊肉跳的巨幅震荡以及众多投资者或深度套牢,或断臂割肉的惨痛经历,使得人们对于几乎涨幅相同的牛市行情有了完全不同的感慨。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2007年的中国股市与2006年到底有些什么不同呢?翻出2006年本报的投资者年度收益调查,对比今年的调查数据,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2006年从股市中赚到钱的人远远多于2007年。据本报的调查统计,2006年表示自己全年实现盈利,切实品尝到了赚钱的喜悦的人多达70%,而2007年只有48.6%。与此同时,2006年出现大幅亏损的人明显小于2007年,在2006年仅有1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出现了超过10%以上的亏损,而2007年则多达37.44%。
其次,在具体操作策略上,在2007年坚持长线投资的人明显少于2006年。调查数据显示,在2007年个人仓量最大股票的持有时间在半年以内的高达69.3%,比2006年的44%多了25个百分点,在2007年只有13.6%的被调查者表示将自己的重仓股长期持有了12个月以上,而在2006年有高达37%的人在这么做。
第三,在众多市场参与者当中,新股民的数量明显增多,同时对于全年市场的满意度明显下降。在2006年有89%的市场参与者的入市时间在两年以上,而2007年有59.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是在2005年以后入市的新手。同时对于当年市场总体运行情况的满意度方面,在2006年表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者为71%,而2007年为38.3%;在2006年表示对当年股市“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仅为15%,而2007年为40.2%。
亏损的人多了,盈利的人少了;做中短线博差价的人多了,做长线投资的人少了;新手多了,对市场表示满意的人少了。这便是中国股市2007年与2006年的巨大区别,而从这些枯燥数字背后所体现出的信息,也同样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再过几天,令人充满期盼与梦想的2008年就要来临了,静静面对这两份调查报告,记者仿佛看到了中国股市这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自2005年开始起动,2006年单边上行,2007年震荡攀升中步步前行的身影,即将到来的2008年,它会怎样呢?
相关新闻:
投资者近四成亏损 跑赢大盘不足一成
为了真实地了解占中国证券市场参与者绝大多数的中小投资者在2007年度获得了一个怎样的回报,日前,本报与大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2007年度投资者收益情况网上有奖调查”,在此次为期两周的调查期间,我们总共收到了11205份热心参与者的问卷反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11205位中小投资者的普通代表在今年几乎翻番的牛市行情中收益如何;也让我们共同来体味一下,这一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形形色色投资者的真实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依照惯例,本报一年一度的投资者年度收益调查截止时间为当年12月的第一个周五,所以此次调查数据所反映的是我国证券投资者截至2007年12月7日的年度投资收益情况。
市场满意度仅为38.38%
此次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在今年,有48.65%的投资者在股市获利,大约有16.88%的被调查者表示其2007年度的投资收益率在20%-50%之间,这是获利者中最大的份额,另有13.51%的投资者获利在10%左右,11%的被调查者获利在50%至100%之间,以上三个群体占据了被调查者中的41.39%。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从2006年12月29日2675.47点的上证综指上年度收盘点位算起,截至本次调查结束时2007年12月7日5091.74点,虽然全年该指数涨幅已经超过90%,但最终却只有7.2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其成功跑赢大盘,全年收益率在100%以上。
令人关注的是,虽然今年也是一个大牛市,但与去年几乎是单边上扬的走势有所不同,今年我国A股市场的震荡明显加剧,且市场热点也不断变化。因此,虽然以今年上证综指的最高点——6124.04点计算,其年度最大涨幅接近130%,但仍然有高达51.36%的被调查者没有获利,这其中有18.6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年度亏损在20%到50%之间,有16.61%的人亏损在10%左右,更有2.44%的被调查者表示其亏损超过了50%。
“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也使得众多投资者对于2007年的中国股市满意度不高。在此次调查中,对于2007年中国股市整体情况表示“非常满意”者为3.05%,“比较满意”者仅35.33%,而明确表示“非常不满意”者为12.52%,“比较不满意”者为27.68%,另有21.41%的人表示“说不清楚”。
中短线操作渐成主流
虽然总体上看,2007年中国股市涨势喜人,但在现实的市场交易中,投资者的具体操作却千差万别,这也是最终造成尽管大家都怀着获取收益的目的去市场中博弈,但最后结果却是“几人欢喜几人忧”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有80.83%的被调查者个人经常持有股票的个数在2到5只,有9.59%的被调查者是5到10只,有8.02%的人是全仓持有一只股票。这说明,“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持有的股票过多,也难免会造成顾此失彼,好在有八成的被调查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个人选择股票的主要依据方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通过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状况而选择股票的投资者高达44.7%,依据技术面分析买卖股票的投资者占29.95%,依据政策面决定自己操作的投资者占11.23%,而听股评家推荐或者是亲友介绍买股票的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1.88%和6.24%。这一结果显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规范,我们的中小投者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道听途说或盲目跟风的个人操作手法已处于被边缘化的窘地。
在持股时间方面,有29.4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持仓量最大股票的持有时间为1到3个月,25.75%在3到6个月,而纯做短线,持股在一个月之内也占14.41%。只有13.63%的被调查者表示将自己的重仓股长期持有了12个月以上。而根据本报的数据,在2006年曾有37%的被调查者都将自己的重仓股长期持有了12个月以上。看来由于今年股市的震荡加剧,投资者在实际的市场操作中像去年一样始终长线持有的人正在减少,而逢高减磅、中短线操作相结合正在成为市场的主流。
虽然今年港股持续火爆,在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投资海外证券市场也一度成为一个热点的理财话题,但有意思的是,在此次调查中,仅有10.12%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投资境外市场,而高达89.88%的人表示其对境外市场不感兴趣,仍将坚守国内市场。同时有62.43%的人表示自己在2007年增加了对于中国A股投资的资金。那么,对于即将到来的2008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有些什么期待呢?
超八成投资者明年预期收益低于50%
展望即将来到的2008年,中国经济依然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而将于8月份召开的北京奥运会无疑更是兴奋亮点。但通货膨胀的阴影,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又给明年我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在此次调查中,有67.21%的被调查者认为,在2008年,我国股市的总体趋势将继续上涨,仅有5.51%的人表示会下跌。而得出这一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向好以及奥运因素。其中,有48.38%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2008年的经济将好于2007年,另有33.98%的人认为将差不多,仅有7.27%的人认为会更差。而对于2008年个人预期的投资收益,有68.83%的人表示希望其年收益率在10%至50%之间,有14.71%的人希望其收益在50%至100%之间,另有4.53%的人极度看好明年的市场,其预期年度收益率能在100%以上。
在具体实战操作方面,有26.78%的被调查者表示将会在2008年增加其在股市的资金投入,另有55.78%的人表示会维持现状。在操作策略上,有45.59%的人表示中长线仍然是其首选的投资策略,但出于对上市公司业绩能否持续高增长的担心以及奥运因素,也使得短线操作成为了人们的一个选择,有31.4%的人表示其将在2008年以短线操作为主,甚至有23.18%的人表示其准备在奥运会后获利清仓。
作为股市中的相对弱势一方,对于多数中小投资者而言,虽然2007年的投资收益并不如大盘指数表面上所刻画得那么美妙,但我们发现,经历2007年股市震荡向上的洗礼之后,我们的中小投资者正走向成熟和理性。经济在发展,国力在增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我们同时也坚信中国股市的这一波大牛市还没有完结,我们期待即将来到的2008年能给投资者带来更意外的惊喜。(中国证券报)
基民收益强于股民 八成基民取得正收益
基民收益强于股民
本次调查再次证实,做基民比起做股民收益更有保证。在接受调查的投资者当中,2007年有盈利的股民占总人数的48.65%,不赔不赚的为13.70%,有不同程度亏损的为37.65%。而2007年有亏损的基民仅为总人数的19.35%,35.68%的基民盈利在0-10%,24.95%的基民盈利在10%-30%,14.31%的基民盈利在30-70%,5.71%的基民盈利在70%以上。
投资出现亏损的基民要比股民少18.30个百分点,显然由于基金的波动性通常较股票低,投资基金仍然是一个较安全的选择。
不过,考虑到今年以来股票方向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超过100%,而约80%的基民盈利在30%以下,显然接受调查的基民未能充分享受基金丰收年的丰硕成果。
收益不够理想的原因何在?
其一,高位入市可能是一个原因。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以股票基金为例,截至12月14日,今年以来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13.56%,但过去六个月仅为22.87%,过去三个月则是-5.25%,过去一个月为0.33%。这表明,如果未能把握住上半年基金获益丰厚的机会,6月之后甚至更晚成为基民的投资者不仅缺少获益空间,而且一不留神也会成为套牢一族。
其二,频繁申购赎回产生的交易成本可能是另一个原因。据本报记者5·30市场大幅下跌时的调查,当时不少基民出现了恐慌性赎回,不料却赎在了“地板”上。事实上,基金的申购赎回费用通常在2%以上,远较股票交易为高;同时,基金申购赎回的价格是按未知价成交的,投资者并不能按实时净值申购赎回基金,这也加大了投资者踩准点的难度,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基金的交易成本。
长期投资理念仍需坚持
不过,从调查的结果看,希望靠投资基金来获取差价或者进行波段操作的人数并不多。在回答“购买基金的主要目的”这一问题时,65.60%的投资者表示将长期持有获取资产增值收益,仅22.71%的投资者表示是为了获取价差。在回答“您投资基金的时间安排是多长”这一问题时,63.59%的投资者表示会长期持有(1年以上),21.28%的投资者表示会短期持有(1年以内),仅15.14%的投资者表示会波段操作。
由此看来,似乎长期投资观念深入人心。但投资者在行动上能否与观念保持一致仍是问题。
调查显示,近七成基民“基龄”小于一岁。在投资基金的时间上,67.81%的投资者不足一年,22.75%的投资者为一到三年,9.44%的投资者在三年以上。假定“基龄”在一年以上的投资者(合计32.19%)大多能够坚持长期投资观念,那么也不应该出现盈利超过70%的基民仅5.71%的局面。
有专家分析,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者的基金组合风险收益水平偏高,波动率较大,超过了自身的承受水平。对于“2008年,您最想投资的基金品种(可多选)”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给出一些佐证:61.01%的投资者选择了偏股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35.97%的投资者选择了指数基金,而选择低风险的偏债型基金、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者仅有24.43%。
由此可见,低风险基金在基金组合中的配置作用仍待基民加深认识。在震荡可能加剧的2008年,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还需加强。
最看重品牌和业绩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基金公司的品牌和基金的过往业绩是投资者选择基金时最看重的两项因素,选择这两个因素的投资者分别为61.56%和51.83%;而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较为一般,仅22.49%的投资者表示看重基金经理的因素。
或许正是因为过往业绩的影响,前期热卖的QDII基金人气明显低落。在调查中,有67.62%的投资者表示不准备投资QDII基金。看来,四大基金公司的QDII产品出海后不久即跌至面值以下甚至损失百分之十几,让基民心有余悸。未来将有几只新的QDII基金陆续发行,其销售情况值得进一步观察。(中国证券报)
2007年即将过去,在年终盘点之际,打开K线图,相信谁都不能否认2007年的中国股市的确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牛市。以上证指数为例,从去年12月29日2675点的收盘价开始起步,一路震荡向上,在10月16日最高上攻至6124点历史高点,截至本次年度调查结束时的12月7日报收5034点,大盘涨幅超过了90%,最高接近130%。这与2006年的涨幅不相上下。但心为物役,与2006年几乎是以单边上行之势稳步攀升相比,2007年股市的那几次令人心惊肉跳的巨幅震荡以及众多投资者或深度套牢,或断臂割肉的惨痛经历,使得人们对于几乎涨幅相同的牛市行情有了完全不同的感慨。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2007年的中国股市与2006年到底有些什么不同呢?翻出2006年本报的投资者年度收益调查,对比今年的调查数据,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2006年从股市中赚到钱的人远远多于2007年。据本报的调查统计,2006年表示自己全年实现盈利,切实品尝到了赚钱的喜悦的人多达70%,而2007年只有48.6%。与此同时,2006年出现大幅亏损的人明显小于2007年,在2006年仅有1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出现了超过10%以上的亏损,而2007年则多达37.44%。
其次,在具体操作策略上,在2007年坚持长线投资的人明显少于2006年。调查数据显示,在2007年个人仓量最大股票的持有时间在半年以内的高达69.3%,比2006年的44%多了25个百分点,在2007年只有13.6%的被调查者表示将自己的重仓股长期持有了12个月以上,而在2006年有高达37%的人在这么做。
第三,在众多市场参与者当中,新股民的数量明显增多,同时对于全年市场的满意度明显下降。在2006年有89%的市场参与者的入市时间在两年以上,而2007年有59.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是在2005年以后入市的新手。同时对于当年市场总体运行情况的满意度方面,在2006年表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者为71%,而2007年为38.3%;在2006年表示对当年股市“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仅为15%,而2007年为40.2%。
亏损的人多了,盈利的人少了;做中短线博差价的人多了,做长线投资的人少了;新手多了,对市场表示满意的人少了。这便是中国股市2007年与2006年的巨大区别,而从这些枯燥数字背后所体现出的信息,也同样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再过几天,令人充满期盼与梦想的2008年就要来临了,静静面对这两份调查报告,记者仿佛看到了中国股市这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自2005年开始起动,2006年单边上行,2007年震荡攀升中步步前行的身影,即将到来的2008年,它会怎样呢?
相关新闻:
投资者近四成亏损 跑赢大盘不足一成
为了真实地了解占中国证券市场参与者绝大多数的中小投资者在2007年度获得了一个怎样的回报,日前,本报与大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2007年度投资者收益情况网上有奖调查”,在此次为期两周的调查期间,我们总共收到了11205份热心参与者的问卷反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11205位中小投资者的普通代表在今年几乎翻番的牛市行情中收益如何;也让我们共同来体味一下,这一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形形色色投资者的真实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依照惯例,本报一年一度的投资者年度收益调查截止时间为当年12月的第一个周五,所以此次调查数据所反映的是我国证券投资者截至2007年12月7日的年度投资收益情况。
市场满意度仅为38.38%
此次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在今年,有48.65%的投资者在股市获利,大约有16.88%的被调查者表示其2007年度的投资收益率在20%-50%之间,这是获利者中最大的份额,另有13.51%的投资者获利在10%左右,11%的被调查者获利在50%至100%之间,以上三个群体占据了被调查者中的41.39%。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从2006年12月29日2675.47点的上证综指上年度收盘点位算起,截至本次调查结束时2007年12月7日5091.74点,虽然全年该指数涨幅已经超过90%,但最终却只有7.2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其成功跑赢大盘,全年收益率在100%以上。
令人关注的是,虽然今年也是一个大牛市,但与去年几乎是单边上扬的走势有所不同,今年我国A股市场的震荡明显加剧,且市场热点也不断变化。因此,虽然以今年上证综指的最高点——6124.04点计算,其年度最大涨幅接近130%,但仍然有高达51.36%的被调查者没有获利,这其中有18.6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年度亏损在20%到50%之间,有16.61%的人亏损在10%左右,更有2.44%的被调查者表示其亏损超过了50%。
“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也使得众多投资者对于2007年的中国股市满意度不高。在此次调查中,对于2007年中国股市整体情况表示“非常满意”者为3.05%,“比较满意”者仅35.33%,而明确表示“非常不满意”者为12.52%,“比较不满意”者为27.68%,另有21.41%的人表示“说不清楚”。
中短线操作渐成主流
虽然总体上看,2007年中国股市涨势喜人,但在现实的市场交易中,投资者的具体操作却千差万别,这也是最终造成尽管大家都怀着获取收益的目的去市场中博弈,但最后结果却是“几人欢喜几人忧”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有80.83%的被调查者个人经常持有股票的个数在2到5只,有9.59%的被调查者是5到10只,有8.02%的人是全仓持有一只股票。这说明,“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持有的股票过多,也难免会造成顾此失彼,好在有八成的被调查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个人选择股票的主要依据方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通过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状况而选择股票的投资者高达44.7%,依据技术面分析买卖股票的投资者占29.95%,依据政策面决定自己操作的投资者占11.23%,而听股评家推荐或者是亲友介绍买股票的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1.88%和6.24%。这一结果显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规范,我们的中小投者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道听途说或盲目跟风的个人操作手法已处于被边缘化的窘地。
在持股时间方面,有29.4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持仓量最大股票的持有时间为1到3个月,25.75%在3到6个月,而纯做短线,持股在一个月之内也占14.41%。只有13.63%的被调查者表示将自己的重仓股长期持有了12个月以上。而根据本报的数据,在2006年曾有37%的被调查者都将自己的重仓股长期持有了12个月以上。看来由于今年股市的震荡加剧,投资者在实际的市场操作中像去年一样始终长线持有的人正在减少,而逢高减磅、中短线操作相结合正在成为市场的主流。
虽然今年港股持续火爆,在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投资海外证券市场也一度成为一个热点的理财话题,但有意思的是,在此次调查中,仅有10.12%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投资境外市场,而高达89.88%的人表示其对境外市场不感兴趣,仍将坚守国内市场。同时有62.43%的人表示自己在2007年增加了对于中国A股投资的资金。那么,对于即将到来的2008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有些什么期待呢?
超八成投资者明年预期收益低于50%
展望即将来到的2008年,中国经济依然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而将于8月份召开的北京奥运会无疑更是兴奋亮点。但通货膨胀的阴影,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又给明年我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在此次调查中,有67.21%的被调查者认为,在2008年,我国股市的总体趋势将继续上涨,仅有5.51%的人表示会下跌。而得出这一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向好以及奥运因素。其中,有48.38%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2008年的经济将好于2007年,另有33.98%的人认为将差不多,仅有7.27%的人认为会更差。而对于2008年个人预期的投资收益,有68.83%的人表示希望其年收益率在10%至50%之间,有14.71%的人希望其收益在50%至100%之间,另有4.53%的人极度看好明年的市场,其预期年度收益率能在100%以上。
在具体实战操作方面,有26.78%的被调查者表示将会在2008年增加其在股市的资金投入,另有55.78%的人表示会维持现状。在操作策略上,有45.59%的人表示中长线仍然是其首选的投资策略,但出于对上市公司业绩能否持续高增长的担心以及奥运因素,也使得短线操作成为了人们的一个选择,有31.4%的人表示其将在2008年以短线操作为主,甚至有23.18%的人表示其准备在奥运会后获利清仓。
作为股市中的相对弱势一方,对于多数中小投资者而言,虽然2007年的投资收益并不如大盘指数表面上所刻画得那么美妙,但我们发现,经历2007年股市震荡向上的洗礼之后,我们的中小投资者正走向成熟和理性。经济在发展,国力在增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我们同时也坚信中国股市的这一波大牛市还没有完结,我们期待即将来到的2008年能给投资者带来更意外的惊喜。(中国证券报)
基民收益强于股民 八成基民取得正收益
基民收益强于股民
本次调查再次证实,做基民比起做股民收益更有保证。在接受调查的投资者当中,2007年有盈利的股民占总人数的48.65%,不赔不赚的为13.70%,有不同程度亏损的为37.65%。而2007年有亏损的基民仅为总人数的19.35%,35.68%的基民盈利在0-10%,24.95%的基民盈利在10%-30%,14.31%的基民盈利在30-70%,5.71%的基民盈利在70%以上。
投资出现亏损的基民要比股民少18.30个百分点,显然由于基金的波动性通常较股票低,投资基金仍然是一个较安全的选择。
不过,考虑到今年以来股票方向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超过100%,而约80%的基民盈利在30%以下,显然接受调查的基民未能充分享受基金丰收年的丰硕成果。
收益不够理想的原因何在?
其一,高位入市可能是一个原因。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以股票基金为例,截至12月14日,今年以来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13.56%,但过去六个月仅为22.87%,过去三个月则是-5.25%,过去一个月为0.33%。这表明,如果未能把握住上半年基金获益丰厚的机会,6月之后甚至更晚成为基民的投资者不仅缺少获益空间,而且一不留神也会成为套牢一族。
其二,频繁申购赎回产生的交易成本可能是另一个原因。据本报记者5·30市场大幅下跌时的调查,当时不少基民出现了恐慌性赎回,不料却赎在了“地板”上。事实上,基金的申购赎回费用通常在2%以上,远较股票交易为高;同时,基金申购赎回的价格是按未知价成交的,投资者并不能按实时净值申购赎回基金,这也加大了投资者踩准点的难度,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基金的交易成本。
长期投资理念仍需坚持
不过,从调查的结果看,希望靠投资基金来获取差价或者进行波段操作的人数并不多。在回答“购买基金的主要目的”这一问题时,65.60%的投资者表示将长期持有获取资产增值收益,仅22.71%的投资者表示是为了获取价差。在回答“您投资基金的时间安排是多长”这一问题时,63.59%的投资者表示会长期持有(1年以上),21.28%的投资者表示会短期持有(1年以内),仅15.14%的投资者表示会波段操作。
由此看来,似乎长期投资观念深入人心。但投资者在行动上能否与观念保持一致仍是问题。
调查显示,近七成基民“基龄”小于一岁。在投资基金的时间上,67.81%的投资者不足一年,22.75%的投资者为一到三年,9.44%的投资者在三年以上。假定“基龄”在一年以上的投资者(合计32.19%)大多能够坚持长期投资观念,那么也不应该出现盈利超过70%的基民仅5.71%的局面。
有专家分析,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者的基金组合风险收益水平偏高,波动率较大,超过了自身的承受水平。对于“2008年,您最想投资的基金品种(可多选)”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给出一些佐证:61.01%的投资者选择了偏股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35.97%的投资者选择了指数基金,而选择低风险的偏债型基金、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者仅有24.43%。
由此可见,低风险基金在基金组合中的配置作用仍待基民加深认识。在震荡可能加剧的2008年,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还需加强。
最看重品牌和业绩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基金公司的品牌和基金的过往业绩是投资者选择基金时最看重的两项因素,选择这两个因素的投资者分别为61.56%和51.83%;而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较为一般,仅22.49%的投资者表示看重基金经理的因素。
或许正是因为过往业绩的影响,前期热卖的QDII基金人气明显低落。在调查中,有67.62%的投资者表示不准备投资QDII基金。看来,四大基金公司的QDII产品出海后不久即跌至面值以下甚至损失百分之十几,让基民心有余悸。未来将有几只新的QDII基金陆续发行,其销售情况值得进一步观察。(中国证券报)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4 个回复
jordge719 (威望:4) -
赞同来自: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