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呆是最大的Cost Down
表面上的成本我们都看得到,把零件的费用加起来,加上人工的费用,利息等等项目,就是我们看到的成本数字。就像冰山一样,能看到的部份只有10%,其余的90%隐藏在海平面下,公司经营的成本其实有90%隐藏在各角落,是无法用表列出来的。一些业界的前辈说,由于股市评估一家公司会不会涨,是用营收消息决定的,但是这一笔营收底下是用多少成本换来的,没有人管。换个角度讲,公司就像是一个破洞的水桶,一直在漏钱(漏水),老板只要让注入水桶的水大于漏出的水,就可以赚钱。那么为什么不把水桶的洞补起来?因为洞太多,看不到短期直接的成效。
最早看到防呆口号是在DIY个人计算机的时候,早期的组装并没有任何防呆,因此都要靠经验,Try Error。现在各种颜色的接头,防止插错方向的卡榫等等都已经很平常了。我们都知道要防呆,但是在企业内部,随便找一个研发工程师,问他做了多少防呆措施在设计中,很惊讶的有80%表示不知道要做,而且也不知道做了能发挥什么效用。有60%表示,做了防呆措施之后,可能会增加额外的软硬件成本。75%的人员表示,等到被系统测试货品管抓到的再来做也不迟。上游的研发对于后头的成本不在意,制作出来的产品自然就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存在;而且如果防呆不是基本的研发要求,问题都要靠后段的流程检验来抓出来,试问一件事情要重复来回几次才能OK?时间不用钱吗?人力也不用钱吗?该用大脑的人怎么不用大脑呢?
目前的企业,都用了太多人力在一整个流程上,却忽略了应该要让人力精简,透过最前面的优质人力来思考简化后端的工作,因此节省后端的时间以及费用。一个顾问公司的朋友提到,有好几次安排研发单位到生产单位查看,研发单位都嘲笑生产单位说,为什么用一些Stupid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聪明简单的方式。每次生产单位都会说:用什么方式都没有研发单位多用一点大脑把产品作好一点有效。最近几次遇到日本的朋友,谈到日本有很多的企业开始把海外的工厂搬回日本,虽然人力成本比较高,但是可以用少一点人,却把品质提高,评估起来反而更有效益,不至于为了管理海外的工厂,请很多人,但仍要位品质问题付出代价。卖东西最怕退货,很多成功的前辈都说,卖出东西没什么了不起,但是要让东西卖出去不会退,才真的是工夫。研发人员没有去思考如何让后面的少擦一点屁股,甚至不要擦,只是享受着创造的乐趣,不耐烦于细节的微调与稳定的措施,于是后面的人有100%的机率犯错,这样子来来回回之后,其实产品仍然做不好。
其实防呆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自我要求,只是让同仁知道因为这几次的失误损失多少并不会有感觉,反而会让大家去想工作量与工作品质的比例问题,或者沟通冲突问题等等。应该换另外一个角度,从领导开始做起,透过经营阶层鼓励精简型的防呆措施,让同仁养成习惯,才有办法让整个体质转变。确实有很多企业的研发做了防呆,但是却又表示为了防呆花费很多额外的成本。一位业界资深的研发人员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解释,他的经验是:如果防呆造成了额外的成本,那就表示你的设计太复杂,根本不可靠!这时候要从根本做起,而不是思考膏药要贴哪里,一个人全身贴满膏药,你不觉得这个人应该是病入膏肓了吗?
当前的Cost down总是在思考如何把生产基地换到人力更便宜的地方,如何把零件材料的价格压更低,如何在设计的时候偷东偷西。确实这些都是技术与Know How,毕竟这是多年来让台湾可以成为如此健全的科技基地的原因。但是当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分开两地之后,因为沟通不及时了,才发现防呆的重要性。研发减少犯一个错,品管可以少三天的工作,生产单位也可以节省十几个人力,这些无形的成本,才真正是企业漏洞之所在。多了一点防呆,公司就会空出很多人力,这些释放的人力,可以用来做新的案子,也可以逐渐释放以降低公司的成本,而不是放着人多觉得安心。让该用头脑的人善用智能,让不需要用头脑的人不需要用头脑,这就是防呆的目的。
最早看到防呆口号是在DIY个人计算机的时候,早期的组装并没有任何防呆,因此都要靠经验,Try Error。现在各种颜色的接头,防止插错方向的卡榫等等都已经很平常了。我们都知道要防呆,但是在企业内部,随便找一个研发工程师,问他做了多少防呆措施在设计中,很惊讶的有80%表示不知道要做,而且也不知道做了能发挥什么效用。有60%表示,做了防呆措施之后,可能会增加额外的软硬件成本。75%的人员表示,等到被系统测试货品管抓到的再来做也不迟。上游的研发对于后头的成本不在意,制作出来的产品自然就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存在;而且如果防呆不是基本的研发要求,问题都要靠后段的流程检验来抓出来,试问一件事情要重复来回几次才能OK?时间不用钱吗?人力也不用钱吗?该用大脑的人怎么不用大脑呢?
目前的企业,都用了太多人力在一整个流程上,却忽略了应该要让人力精简,透过最前面的优质人力来思考简化后端的工作,因此节省后端的时间以及费用。一个顾问公司的朋友提到,有好几次安排研发单位到生产单位查看,研发单位都嘲笑生产单位说,为什么用一些Stupid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聪明简单的方式。每次生产单位都会说:用什么方式都没有研发单位多用一点大脑把产品作好一点有效。最近几次遇到日本的朋友,谈到日本有很多的企业开始把海外的工厂搬回日本,虽然人力成本比较高,但是可以用少一点人,却把品质提高,评估起来反而更有效益,不至于为了管理海外的工厂,请很多人,但仍要位品质问题付出代价。卖东西最怕退货,很多成功的前辈都说,卖出东西没什么了不起,但是要让东西卖出去不会退,才真的是工夫。研发人员没有去思考如何让后面的少擦一点屁股,甚至不要擦,只是享受着创造的乐趣,不耐烦于细节的微调与稳定的措施,于是后面的人有100%的机率犯错,这样子来来回回之后,其实产品仍然做不好。
其实防呆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自我要求,只是让同仁知道因为这几次的失误损失多少并不会有感觉,反而会让大家去想工作量与工作品质的比例问题,或者沟通冲突问题等等。应该换另外一个角度,从领导开始做起,透过经营阶层鼓励精简型的防呆措施,让同仁养成习惯,才有办法让整个体质转变。确实有很多企业的研发做了防呆,但是却又表示为了防呆花费很多额外的成本。一位业界资深的研发人员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解释,他的经验是:如果防呆造成了额外的成本,那就表示你的设计太复杂,根本不可靠!这时候要从根本做起,而不是思考膏药要贴哪里,一个人全身贴满膏药,你不觉得这个人应该是病入膏肓了吗?
当前的Cost down总是在思考如何把生产基地换到人力更便宜的地方,如何把零件材料的价格压更低,如何在设计的时候偷东偷西。确实这些都是技术与Know How,毕竟这是多年来让台湾可以成为如此健全的科技基地的原因。但是当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分开两地之后,因为沟通不及时了,才发现防呆的重要性。研发减少犯一个错,品管可以少三天的工作,生产单位也可以节省十几个人力,这些无形的成本,才真正是企业漏洞之所在。多了一点防呆,公司就会空出很多人力,这些释放的人力,可以用来做新的案子,也可以逐渐释放以降低公司的成本,而不是放着人多觉得安心。让该用头脑的人善用智能,让不需要用头脑的人不需要用头脑,这就是防呆的目的。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28 个回复
zgz411 (威望:0) (山东 烟台) 机械制造 工程师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