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质量人对质量的思考
最近在坛子里面很看了一些坛有的反思或总结之类的文章,不禁也想给自己的质量观做个总结。
先说说我的工作经历吧。先是产品工程师做了一年,带了一年的生产线,又做质量管理做了五年,现在在这家公司负责生产、品保与工程三个部门,也一晃就是快三年了。所以,我只能称自己是半个质量人了。但是,或许因为只是半个,反而觉得自己对质量的理解能够更为全面。对于质量管理,我有三个观点,想与坛子里的朋友们探讨。
首先是质量部门在公司中的位置。我认为很多质量人容易摆错自己的位置,错误的认为质量部门应该是公司的核心,其它单位,尤其是生产,应该听自己的。看到坛子里的文章,很多是对生产或是上司的抱怨,大部分是出于生产或上司对质量的不支持。刚开始做质量管理的时候,我也常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质量应该是公司的中心。尤其是因为质量管理而接触了一些管理知识之后,更是对其它单位的人员看不顺眼,认为别人都是在胡干,只有自己是正确的。但是经历了公司质量体系越来越完善(有很多国际知名厂商的稽核与奖励为证),但生意越来越差的变迁,以及现在自己兼管着三个部门经历,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是很多公司的口号,但仅仅是口号而已。因为老板知道,质量不是生命,业务才是。有企业因为质量差而倒闭的,但没有企业会仅仅因为质量好而能生存。我们身边太多是质量乱七八糟但生意好得一塌糊涂的企业。为什么?因为业务能力强。在工厂里面,往往是生产部的经理比品质部的经理更有权力,为什么?因为生产才是工厂的中心。生产交不出货来,品质好到客户连声称赞又有何用。
所以,质量人应该有一个观念,质量部门是服务单位,是为生产、业务服务的。如何协助生产改善品质,并且是在产能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品质,这是质量部门的任务。不要抱着要求生产部配合品保部改善品质的想法,这样的想法一定行不通。
其次,如何执行品保制度。体系或管理制度的好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人员的热情。客户那里,我最常去的两个地方是IQC与仓库。而我个人认为,看一个公司管理的好坏,一看厕所,二看仓库。生产现场井然有序是应该的,厕所与仓库才是管理好坏的体现。接触很多小客户,仓库真是乱得可以,但是他们的生意却好得不得了,从他们给我们的订单就能知道。仓库没有账本,只有仓管员拿个小本子在记流水账。品管也没有什么统计报表,只在本子上记着哪天交货有什么不良。但在跟这些员工接触中,能够深切地感受他们的热情。没有区域规划,却能在半分钟内找到材料在哪个位置。没有统计报表,却能清楚告诉你哪批材料有什么问题。
ISO推行后,很多企业的印象是工作越来越难做了。而推行时最大的阻力也就在于执行者认为体系的执行只是增加了工作量,没有改善结果,所以不愿意配合。
品保部在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与解决生产品质问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对生产部员工的热情的挫伤。在处理问题时,唯制度、唯标准论,而忽略员工的感受,导致品保与生产的对立。很多的员工,会对建立的标准嗤之以鼻。甚至,故意地“严格按照标准”来生产不良品。
最后,对待质量工具的态度。近来,6西格玛的风行,让很多质量人热衷于对质量工具的研究,有的为某一个参数的来龙去脉争得不亦乐乎,或者为应该用什么质量工具好而大吵特吵。还有些人甚至因为其上司不懂某个公式而错误地认为上司是个庸才或是外行。
个人的观点是,质量工具只是工具,没有什么好与坏,应用才有好与坏之分。学术性地对待质量工具没有任何地好处。戴明曾说,只要坚持执行某一种统计手法,就一定会给品质带来改善。对大多数人来说,追究一个公式或一个参数的来龙去脉,是没有必要,也没有那样的理论基础的。关键是应用。知道这些质量工具的基本原理,在实际的工作中让其发挥作用,才是我们大多数人要钻研的。
零零碎碎的一些想法,也算是对质量的一点思考。
先说说我的工作经历吧。先是产品工程师做了一年,带了一年的生产线,又做质量管理做了五年,现在在这家公司负责生产、品保与工程三个部门,也一晃就是快三年了。所以,我只能称自己是半个质量人了。但是,或许因为只是半个,反而觉得自己对质量的理解能够更为全面。对于质量管理,我有三个观点,想与坛子里的朋友们探讨。
首先是质量部门在公司中的位置。我认为很多质量人容易摆错自己的位置,错误的认为质量部门应该是公司的核心,其它单位,尤其是生产,应该听自己的。看到坛子里的文章,很多是对生产或是上司的抱怨,大部分是出于生产或上司对质量的不支持。刚开始做质量管理的时候,我也常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质量应该是公司的中心。尤其是因为质量管理而接触了一些管理知识之后,更是对其它单位的人员看不顺眼,认为别人都是在胡干,只有自己是正确的。但是经历了公司质量体系越来越完善(有很多国际知名厂商的稽核与奖励为证),但生意越来越差的变迁,以及现在自己兼管着三个部门经历,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是很多公司的口号,但仅仅是口号而已。因为老板知道,质量不是生命,业务才是。有企业因为质量差而倒闭的,但没有企业会仅仅因为质量好而能生存。我们身边太多是质量乱七八糟但生意好得一塌糊涂的企业。为什么?因为业务能力强。在工厂里面,往往是生产部的经理比品质部的经理更有权力,为什么?因为生产才是工厂的中心。生产交不出货来,品质好到客户连声称赞又有何用。
所以,质量人应该有一个观念,质量部门是服务单位,是为生产、业务服务的。如何协助生产改善品质,并且是在产能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品质,这是质量部门的任务。不要抱着要求生产部配合品保部改善品质的想法,这样的想法一定行不通。
其次,如何执行品保制度。体系或管理制度的好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人员的热情。客户那里,我最常去的两个地方是IQC与仓库。而我个人认为,看一个公司管理的好坏,一看厕所,二看仓库。生产现场井然有序是应该的,厕所与仓库才是管理好坏的体现。接触很多小客户,仓库真是乱得可以,但是他们的生意却好得不得了,从他们给我们的订单就能知道。仓库没有账本,只有仓管员拿个小本子在记流水账。品管也没有什么统计报表,只在本子上记着哪天交货有什么不良。但在跟这些员工接触中,能够深切地感受他们的热情。没有区域规划,却能在半分钟内找到材料在哪个位置。没有统计报表,却能清楚告诉你哪批材料有什么问题。
ISO推行后,很多企业的印象是工作越来越难做了。而推行时最大的阻力也就在于执行者认为体系的执行只是增加了工作量,没有改善结果,所以不愿意配合。
品保部在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与解决生产品质问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对生产部员工的热情的挫伤。在处理问题时,唯制度、唯标准论,而忽略员工的感受,导致品保与生产的对立。很多的员工,会对建立的标准嗤之以鼻。甚至,故意地“严格按照标准”来生产不良品。
最后,对待质量工具的态度。近来,6西格玛的风行,让很多质量人热衷于对质量工具的研究,有的为某一个参数的来龙去脉争得不亦乐乎,或者为应该用什么质量工具好而大吵特吵。还有些人甚至因为其上司不懂某个公式而错误地认为上司是个庸才或是外行。
个人的观点是,质量工具只是工具,没有什么好与坏,应用才有好与坏之分。学术性地对待质量工具没有任何地好处。戴明曾说,只要坚持执行某一种统计手法,就一定会给品质带来改善。对大多数人来说,追究一个公式或一个参数的来龙去脉,是没有必要,也没有那样的理论基础的。关键是应用。知道这些质量工具的基本原理,在实际的工作中让其发挥作用,才是我们大多数人要钻研的。
零零碎碎的一些想法,也算是对质量的一点思考。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9 个回复
wonjinliang (威望:6) (广东 惠州) 电子制造 其它
赞同来自:
看问题层面会变化的,会跃升的!
这是成熟的标志!
楼主的观点适用于中小企业,而对于大的集团公司如世界500强可能有点不是很适用。所以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