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创新将是企业的灾难
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不轻易采取暴风骤雨式的创新,通过相对平和的改良措施,实现企业各个系统的优化。盲目创新和创新过度,都会成为企业的灾难!(本文实用指数: ★★★★☆)
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政府在讲,企业也在讲;领导在讲,老板也在讲。政府的工作报告、企业的年度工作计划也都把创新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好像不挂上创新这个词就是观念陈旧,就是时代落伍者。国有企业在讲需要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民营企业也在跟着喊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政府在喊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企业也就跟着喊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果真就那么重要,就那么神奇?其实不然!
我觉得,我们不能把国人使用的筷子改成刀叉叫做创新,况且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能把一日三餐改成一日四餐五餐,这也不是创新,这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就企业而言,我们首先必须对创新有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我们才能清楚企业哪些地方需要创新,那些地方不能创新;那些环节需要创新,哪些环节不需要创新;何时创新对企业有利,何时创新对企业有害!
我认为:创新是企业在质和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一种管理手段,是打破旧有的程序、秩序和体系,建立新的程序、秩序和体系的一个过程。因此,创新应该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创新的过程是在过去基础上的改良的过程,而不是急风暴雨式的、否定式的革命性过程。要实施创新措施,必须认清以下这么几个问题:
一、创新是需要条件的
企业创新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内部条件,一个是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包括三个方面:1、企业的规模发生变化,或扩大,或缩小。导致规模扩大的原因,或者新建项目的建成投产,或者原来项目实施改造后产能扩大,或者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的实施,等等。这种情况下,都必须尽快地实施创新措施。2、核心业务发生改变,或是从一个行业转型新的行业,或是部分业务的扩展和部分业务的萎缩,这种情况往往随着企业业务量的增减而发生业务重点的变化。3、企业的组织机构及员工组成发生变化,多是由于新业务的扩张或部分业务的收缩,必须对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和团队结构进行及时调整。
外部条件分为两个方面:1、政府政策的变化,这是外部环境条件改变的主要因素。在国家出台新的针对企业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根据新的法规调整内部的管理政策,包括工艺、技术、环保、质量、用工等等,需要做相应的调整。2、客户情况的变化,包括企业的供应商、消费者。由于所处行业不同,企业的情况也不同,供应商和客户都会发生变化,那么,企业必须适应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变化,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及管理体系实施创新的措施。
二、创新是需要成本的
创新的成本,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成本,这是很好理解的,要推行新的举措,要搞企业创新,就必须投入人力,组织一班人马,从制定实施方案入手,到广泛征求意见,再到修改完善,再到层层动员,最后再到具体实施、检查评估。这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需要企业上下左右同心协力才能做好,否则难以取得创新的效果。
资金成本。有些创新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譬如新产品的创新,工艺技术的创新,并且这样的创新项目实施周期都比较长,回收期也相应较长,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势力,否则将无法完成创新的项目,实现创新的目标。
间接成本。创新不仅仅有直接成本,还有间接成本,而且,往往间接成本要比直接成本大的多,因为间接成本无法直接评估,并且容易被决策者所忽视。间接成本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具体实施创新的过程中,对原来程序、秩序、体系打破的过程中,而新的程序、秩序、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对企业生产系统、经营系统以及管理系统带来的冲击,以及给企业整体经营绩效带来的影响。
三、创新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企业的创业期不需要创新。企业初创时期犹如一张白纸,你可以任意描绘,一切都是刚刚开始,也就谈不上创新。技术可能是买来的,设备是新购的,人员是刚刚招聘的,队伍是刚刚建立的,这时的核心使命是让设备转起来,业务开展起来,产品销售出去,而管理程序和制度也可以照搬同行的做法,采取拿来主义就可以,这个阶段不需要创新。一个孩子出生到学会走路,你不可能让他不会爬就站立行走。这是自然规律,客观规律,无法改变,不可违背。
企业的稳定期不轻易创新。企业由发展期进行了相对稳定期,这个时候也不能轻易创新。建立一个管理体系,形成一套管理路子,是企业依靠长期的点点滴滴的积累完成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个阶段不是创新的问题,而是改良的问题。通过改良,对企业运行的程序、秩序、体系进行“拾疑补缺”的完善。如果这个阶段实施大规模的创新举措,就会破坏企业的组织系统,从而大大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发挥。这个阶段,企业应该分清例行工作和例外工作,对于例行工作,要采取模板化管理,不可轻易变动,这是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因素;对于例外事项,要逐步理出头绪,通过吸纳、借鉴同行的方式,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办法,而这样的创新,是对原有程序、秩序、体系的补充完善。
企业的创新必须始终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上的盲目和过度,都是不可取的。技术并非越先进越好,技术的先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客户)为目标,技术上的盲目创新和创新过度会导致产品的技术“过剩”,在市场上未必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国内的很多企业在利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应该说生产过程的控制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实施的ERP项目90%以上的企业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管理上的盲目创新更为危险。盲目创新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失衡,创新过度会使创新成本远远大于创新的效益!经常的创新,很难形成企业的稳定秩序,如同交通规则不能天天变化一样,否则就会导致人们的手足无措!
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不轻易采取暴风骤雨式的创新,通过相对平和的改良措施,实现企业各个系统的优化。盲目创新和创新过度,都会成为企业的灾难!
牛津管理评论消息
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政府在讲,企业也在讲;领导在讲,老板也在讲。政府的工作报告、企业的年度工作计划也都把创新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好像不挂上创新这个词就是观念陈旧,就是时代落伍者。国有企业在讲需要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民营企业也在跟着喊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政府在喊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企业也就跟着喊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果真就那么重要,就那么神奇?其实不然!
我觉得,我们不能把国人使用的筷子改成刀叉叫做创新,况且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能把一日三餐改成一日四餐五餐,这也不是创新,这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就企业而言,我们首先必须对创新有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我们才能清楚企业哪些地方需要创新,那些地方不能创新;那些环节需要创新,哪些环节不需要创新;何时创新对企业有利,何时创新对企业有害!
我认为:创新是企业在质和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一种管理手段,是打破旧有的程序、秩序和体系,建立新的程序、秩序和体系的一个过程。因此,创新应该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创新的过程是在过去基础上的改良的过程,而不是急风暴雨式的、否定式的革命性过程。要实施创新措施,必须认清以下这么几个问题:
一、创新是需要条件的
企业创新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内部条件,一个是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包括三个方面:1、企业的规模发生变化,或扩大,或缩小。导致规模扩大的原因,或者新建项目的建成投产,或者原来项目实施改造后产能扩大,或者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的实施,等等。这种情况下,都必须尽快地实施创新措施。2、核心业务发生改变,或是从一个行业转型新的行业,或是部分业务的扩展和部分业务的萎缩,这种情况往往随着企业业务量的增减而发生业务重点的变化。3、企业的组织机构及员工组成发生变化,多是由于新业务的扩张或部分业务的收缩,必须对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和团队结构进行及时调整。
外部条件分为两个方面:1、政府政策的变化,这是外部环境条件改变的主要因素。在国家出台新的针对企业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根据新的法规调整内部的管理政策,包括工艺、技术、环保、质量、用工等等,需要做相应的调整。2、客户情况的变化,包括企业的供应商、消费者。由于所处行业不同,企业的情况也不同,供应商和客户都会发生变化,那么,企业必须适应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变化,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及管理体系实施创新的措施。
二、创新是需要成本的
创新的成本,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成本,这是很好理解的,要推行新的举措,要搞企业创新,就必须投入人力,组织一班人马,从制定实施方案入手,到广泛征求意见,再到修改完善,再到层层动员,最后再到具体实施、检查评估。这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需要企业上下左右同心协力才能做好,否则难以取得创新的效果。
资金成本。有些创新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譬如新产品的创新,工艺技术的创新,并且这样的创新项目实施周期都比较长,回收期也相应较长,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势力,否则将无法完成创新的项目,实现创新的目标。
间接成本。创新不仅仅有直接成本,还有间接成本,而且,往往间接成本要比直接成本大的多,因为间接成本无法直接评估,并且容易被决策者所忽视。间接成本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具体实施创新的过程中,对原来程序、秩序、体系打破的过程中,而新的程序、秩序、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对企业生产系统、经营系统以及管理系统带来的冲击,以及给企业整体经营绩效带来的影响。
三、创新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企业的创业期不需要创新。企业初创时期犹如一张白纸,你可以任意描绘,一切都是刚刚开始,也就谈不上创新。技术可能是买来的,设备是新购的,人员是刚刚招聘的,队伍是刚刚建立的,这时的核心使命是让设备转起来,业务开展起来,产品销售出去,而管理程序和制度也可以照搬同行的做法,采取拿来主义就可以,这个阶段不需要创新。一个孩子出生到学会走路,你不可能让他不会爬就站立行走。这是自然规律,客观规律,无法改变,不可违背。
企业的稳定期不轻易创新。企业由发展期进行了相对稳定期,这个时候也不能轻易创新。建立一个管理体系,形成一套管理路子,是企业依靠长期的点点滴滴的积累完成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个阶段不是创新的问题,而是改良的问题。通过改良,对企业运行的程序、秩序、体系进行“拾疑补缺”的完善。如果这个阶段实施大规模的创新举措,就会破坏企业的组织系统,从而大大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发挥。这个阶段,企业应该分清例行工作和例外工作,对于例行工作,要采取模板化管理,不可轻易变动,这是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因素;对于例外事项,要逐步理出头绪,通过吸纳、借鉴同行的方式,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办法,而这样的创新,是对原有程序、秩序、体系的补充完善。
企业的创新必须始终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上的盲目和过度,都是不可取的。技术并非越先进越好,技术的先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客户)为目标,技术上的盲目创新和创新过度会导致产品的技术“过剩”,在市场上未必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国内的很多企业在利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应该说生产过程的控制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实施的ERP项目90%以上的企业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管理上的盲目创新更为危险。盲目创新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失衡,创新过度会使创新成本远远大于创新的效益!经常的创新,很难形成企业的稳定秩序,如同交通规则不能天天变化一样,否则就会导致人们的手足无措!
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不轻易采取暴风骤雨式的创新,通过相对平和的改良措施,实现企业各个系统的优化。盲目创新和创新过度,都会成为企业的灾难!
牛津管理评论消息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2 个回复
jiji_193 (威望:0)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