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工作过程中的想法

我对这行(制造业)的国内前景不乐观,总体国内所有企业之间的差距都不是太大,所以‘新状元’很容易冒出来,但死的也快,这个差距指的就是企业水平,具体就是管理水平而不单是规模,而目前国内大制造公司,基本都是靠积累之后的规模取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单靠一条腿走路的企业,只要这条腿够硬,一般生存的都还可以,甚至曾经风光过河西河东三十月。这条腿最典型的是广告轰炸,最普遍的是 ‘政府支持’,聪明点的有的选长期的品牌经营。最想说的是政府背景的这些SB,TMD政府机构所谓重点投资/支持一些表面风光实质稀烂的企业,长官意识让他们觉得投点钱顺带给点政策支持,就能打造一个‘明星企业’,思维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纳税人的钱的必然流失,这个模式放到上实际九十年代前应该很好使,最近十多年越来越多的这样的典型在消失。远的不说,肯定还有人记得广州的曾经的风光企业:南方高科 印象中他们的广告有找章子仪做。我只和他们的一个小头目聊过一次,不超过十句我就奇怪这人怎么可以做头目!?思维模式完全是官老爷的干活,还有个印象:他们的办公楼建的比目前排名世界第一的家电制造商美国的某公司的总部还漂亮,呵。
  各种企业一时风光,一时发颠的表现总体来说,之所以有如此现象,我觉得就是因为企业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的因素,这个包括所有从事这行的。很多所谓实力企业,不说综合体制设置流程优化了,就连个正常的关键常态体制/流程都少见,基本看到的都是畸形模式,程度区别而已!
  表面看起来正常的公司也有一套看起来非常漂亮的体制,但那基本是照搬一些标杆企业的,不是自己根据自己赢利模式的特点一步步优化来的,应变能力几乎没有,所以这类公司是虚的,一拳就打倒了,这方面,包括一些所谓的‘在大陆的外资企业’存在同样的问题。讽刺的是,越是有背景的越低下,畸形。
  
  有问题不一定被他们感觉到,或者意识不到严重性,一段时间内不一定就会死亡,这行不拉开时间跨度,就不会有大震动的,这些问题是制约企业强大的无形枷锁,如无法突破则永远无法称之为强大,最多也就是个虚大,目前混乱一片的现象我接触过的大企业好象都没什么好办法,先知一点的在挣扎,其他的都在无知无畏中前进呢,呵呵。
  
  行业内有志之士我也接触过很多,但多数都是,都是什么呢,无法找到恰当的形容词。在总体优质管理人员没有达到一定数量级之前,大的变革和进步不会出现(即使数量级出现也需要一些政策的进步和ZF的宽容)。日本公司在质的飞跃前期,可是整个行业都有那种认真态度/学习态度的,咱有没有?最近十多年来,看起来有陆续的学通用学丰田学三星的热流出现,也有持续学习的精益六西格玛,但都是虚架子,没有一次形成了自己的东西的,无法获得沉淀,所以一直没有竞争力,为什么?! 被动的学习还只是模式抄袭的继续。何况,很多管理者都潜意识把一些工具当作解决问题的高科技呢,呵。通俗点说,可以引用铁匠说的一句话,中国的事,无论虚实有形无形,就一个字:糙。
  
  之所以整体制造业中国还有点优势,
  一是前一时期国家默许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任何方式(有时某些ZF还是帮凶),导致中国工人都‘非常容易管理,不闹’(这是一位非中国人的原话),这方面风险极低----和多公司在其他地区怕这个呢,呵
  二就是总体人力成本/效率 最划算
  这2点导致了世界级的整体制造业成本迁移,但很多都是垃圾制造,且不具备核心吸引力,一有风吹草动,这些所谓的企业群,都会象候鸟一样迁徙到合适他们生存的地方去的。
  说制造业其实是好听点,实质上就是‘劳动业’,真是劳动加起来的,没有任何的乘法,开方类的更不用想了。很多ZF鼓励技术创新,鼓励申请专利,结果我在的公司有类似把2+3=5改成3+2=5这类东西也申请的,到一定数量就可再想法子挤身高科技范畴,从而获得税收优惠。所以,目前很多低端制造业公司:赚钱水平是垃圾级的,交税是高科技级的,一少一多,中间又多了生存血液,延续更长时间,一循环,就把空间占的差不多了。
  
  这2点,非接触人士,怕只知其二而不知一,所以我把顺序重新翻转一下,且再次提醒:世界上和咱比,比咱成本低的地方多的是。
  第二点也是官方经常宣传的,以迷视听的,个中原因,一目了然啊,你要一揭盖子,马上他的理由会更多,还义正严词哦,怕怕,不多说这个了。
  
  我之前也说过,国内所谓几个龙头企业,在欧美市场卖的东西越多亏的越多,目前这个局势还没什么好转,特别是电子制造领域,很多公司被迫选择东欧,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二三流地区,以便在国内造成:已经打开国际市场的假象。
  能吃肉的市场目前还是欧美(日就不说了吧,呵)市场,目前国内统计的出口过去的家电数量多数是洋品牌在中国的分厂或直接国内家电贴牌制造的产品。个别是自己品牌的基本都是低档产品,利润率低,而公司本身的水平导致产品综合稳定性各方面总会有些问题,所以卖出产品后要不停的出钱维护自己卖出的产品,而这个维护是国内公司不能够承担的起的,所以主流都是贴牌制造,且贴的比例越大生存的越滋润。 好几个典型企业去年前年由亏损到微利都是靠贴牌补上血的呢。
  而即使贴牌这个领域目前大陆也竞争不过台湾和韩国企业的,肉吃不到,汤剩下的也不多。
  所以,这行,由于产品特性问题,国内很多公司的产品永远无法打开高端市场--,只能处于最低廉的价值链末端,规模很大,但没竞争力。这个属性一 BREAKDOWN下,里面包含的因素太多,组合起来风险就不是国内一般企业能承受的了。这个难度超过长期的品牌经营难度,属于根基性质的实力/拳头。
  
  
  制造业如此,那其他行业呢?我相信,水平是横向一致的,没有另类存在。).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Q168 (威望:18) (安徽 合肥) 咨询业 总经理 - 先后担任多个质量论坛管理员,近20年企管经验,微...

赞同来自:

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需要很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努力才能实现哦,企业高管和老板要改变发展思路……

3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豫仁
豫仁

Quality Management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