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成型主要不良分析及对策

成型主要不良分析及对策目的:
主要针对目前成型品产生不良有原因加以分析判断,在成型机,模具及原料方面提供参考因素从而有效的控制不良的产生,降低生产成本。
内容:
1 起疮:(银色条纹)
成品表面,以CATE为中心,有很多银白色的条痕,基本上是顺着原料的流动方向产生。这种现象是许多不良条件累积后发生的,有时要抓住真正的原因很困难。
1.1 原料中如果有水分或其他挥发成分,未充分烘干,则表面上就会产生很多银条。
1.2 原料中偶然混入其它原料时,也会形成起疮,其形状呈云母状或针点状,容易与其它原因造成的起疮分别。
1.3 原料或料管不清洁时,也容易发生这种情况。
1.4 射出时间长,初期射入到模穴内的原料温度低,固化的结果,使挥发成分不会排除,尤其对温度敏感的原料,发常会出现这种状况。
1.5 如果模温低,则原料固化快也容易发生(1。4)之状况,使挥发成分不会排出除。
1.6 模具排气不良时,原料进入时气体不易排除,会产生起疮,像这种状况,成品顶部往往会烧黑。
1.7 模具上如果附着水分,则充填原料带来的热将其蒸发,与熔融的原料融合,形成起疮,呈蛋白色雾状。
1.8 胶道冷料窝有冷料或者小,射出时,冷却的原料带入模穴内,一部分会迅速固化形成薄层,刚开始生产时模温低也会开成起疮。
1.9 原料在充填过程中,因模穴面接触部分急冷形成薄层,又被后面的原料融化分解,形成白色或污痕状,多见於薄壳产品。
1.10 充填时,原料成乱流状能,使原料流径路线延长,并受模穴内结构的影响产生磨擦加之充填速度比原料冷却速度快,GATE位置处于筋骨处或者小容易产生起疮,成品肉厚急剧化的地方也容易产生起疮。
1.11 GATE以及流道小或变形,充填速度快,瞬间产生磨擦使温度急升造成原料分解。
1.12 原料中含有再生料,未充分烘干,射出时分解,则产生起疮。
1.13 原料在料管中停留时间久,造成部分过热分解。
1.14 背压不足,卷入空气(压缩比不足)。
起疮:表一
成 型 机可塑化能力不足。
树脂过热分解(料管温度)
料管内原料停留久,造成部分过热。
射出压力过高。
螺杆卷入空气(背压不足)。
模 具模具内排气不良。
模具温度低。
胶道冷料窝存储小。
GATE 过小或变形。
模具表面有水分。
模穴的形状不良(横截面或壁厚变化较多较急)。
原 料原料中由水分及挥发成分。
原料烘干不足。
混入其它原料。

2 会胶线
会胶线是原料在合流处产生细小的线,由于没完全融合而产生,成品正、反面都在同一部位上出现细线,如果模具的一方温度高,则与其接触的会胶线比另一方浅。

1 提高原料温度,增加射出速度则会胶线减小.

2 提高模具温度,使原料在模具内的流动性增加,则原料会合时温度较高,使其会胶线减小.

3 CATE 的位置决定会胶线的位置,基本上会胶线的位置都进胶方向一致.

4 模具中间有油或其它不易挥发成分,则它们集中在结合处融合不充分而成会胶线,

5 受模具结构的影响,完全消除会胶线是不可能的,所以调机时不要约束在去除会胶线方面,而是将会胶线所产生的不良现象控制中最小限度,这一点更为重要.
会胶线:表二
成 型 机原料温度低,流动性不足
射出压力低
射出速度慢
灌嘴冷料或太长
灌嘴处变形造成阻力大(压力损失)
模 具模具温度低
模具内排气不良
GATE 位置不良
GATE 流道过小
从GATE 到会胶线产生位置的距离过长(L/T的关系)
模具温度不平衡
原 料原料流动性不良
原料固化速度快
原料烘干不足
3 气泡
成品壁厚处的内部所产生的空隙,不透明的产品不能从外面看到,必须将其刨开后才能见到.
壁厚处的中心是冷却最慢的地方,因此迅速冷却,快速收缩的表面会将原料拉引起来产生空隙,形成气泡.

1 射出压力尽可能高,减少原料收缩。

2 成型品上肉厚变化急剧时,各部分冷却速度不同,容易发后气泡。

3 由于停滞空气的原因而产生气泡。

4 GATE 过小,成品肉厚变化快。

5在GATE固化前,必须保持充分的压力。
气泡:表三
成 型 机原料温度高,气体产生机会多
射出压力低
射出速度过快或过慢
保压低
保压时间短
保压转换位置太快
原料温度低,流动性低
背压不足
冷却时间长
模 具模具温度低
模具排气不良
GATE,流道胶口过小
原料烘干不足
原料收缩比率大

4 翘曲:
射出时,模具内树脂受到高压而产生内部应力,脱模后,成品两旁出现变形弯曲,薄壳成型的产品容易产生变形。
1 成型品还没有充分冷却时,进行顶出,通过顶针对表面施加压力,所以会造成翘曲或变形。
2 成型品各部冷却速度不均匀时,冷却慢收缩量加大,薄壁部分的原料冷却迅速,粘度提高,引起翘曲。
3 模具冷却水路位置分配不均匀,须变更温度或使用多部模温机调节。
4 模具水路配置较多的模具,最好用模温机分段控制,已过到理想温度。
翘曲:表四





原料温度低,流动性差
保压高
保压时间长
射出压力高
射出速度慢
冷却时间短
模 具模具温度低
模具上有温差
模具冷却不均匀,不充分
脱模不良
原料原料的流动性不够

5 流痕:
原料在模穴内流动时,在成品表面上出现以GATE 为中心的年轮状细小的邹纹现象。

1 增加原料温度以及模具温度,使原料容易流动。

2 充填速度慢,则在充填过程中温度下降,而发生这种现象。

3 如果灌嘴过长,则在灌嘴处温度下降,因此,冷却的原料最先射出,发生压力下降,而造成流痕。

4 冷却窝小,射出初期,温度低的原料被先充填造成流痕。
流痕:表五





原料温度低,流动性不够
射出速度快或慢
灌嘴孔径过小或灌嘴过长
射出压力低
保压不足
保压时间短
模 具模具温度低
模具冷却不适当
GATE 小或流道小
冷料窝存储小
原料原料的流动性不良
6 欠肉
成品未充填完整,有一部分缺少的状能,作为其原因认为有以下几点:
1 成品面积大,机台射出容量各可塑化能力不足,此时要选择能力大的机台。
2 模具排气效果不佳,模穴内的空气如果没有在射出时排除,则会由于残留空气的原因而使充填不完整,有时产生烧焦现象。
3 模穴内,原料流动距离长,或者有薄壁的部分,则在原料充填结束前冷却固化。
4 模具温度低,也容易造成欠肉,但是提高模温则冷却时间延长,造成成型周期时间也延长,所以,必须考虑从与生产效率相关角度来决定适当的模温。
5 熔融的原料温度低或射出速度慢,原料在未充满模穴之前就固化而造成短射的现象。
6 灌嘴孔径小或灌嘴长,要提高灌嘴温度,减小其流动的阻力,灌嘴的选择尽可能短,若选择灌嘴孔径小或灌嘴长的,则不仅使其流动的磨擦阻力加大,而且由于阻力的作用而使速度减慢,结果原料提前固化。
7 成品模穴数量较多,流量不平衡,要设整GATE 的大小来控制,GATE 小模穴阻力大往往会欠肉,如有热胶道系统,也可单独调整某欠肉模穴温度来控制。
8 射出压力低,造成充填不足。
欠肉:表六






射出能力(容量,可塑化能力)不足
原料料量不足(计量不足)
射出压力低
原料温度低,流动性不足
射出速度慢
灌嘴变形(温度 孔径)压损失
保压压力转换位置过快
射出时间设定过短
逆止阀破裂
螺杆直径大,射出压力低
灌嘴处溢料
模 具GATE 或流道平衡不良(因此不同时充填)
模具排气不良
GATE 变形或流道小(压力损失)
模具温度低(原料温度过早的下降到熔点以下)
模穴壁厚过薄(与L/T的关系)
GATE 位置不适当
模具冷却不适当
原料原料流动性不足

7 毛边
成品出现多余的塑胶现象,多在于模具的合模处,顶针处,滑块处等活动处。
1 滑块与定位块如果磨损,则容易出现毛边。
2 模具表面附著异物时,也会出现毛边。
3 锁模力不足,射出时模具被打开,出现毛边。
4 原料温度以及模具温度过高,则粘度下降,所以在模具仅有间隙上也容易产生毛边。
5 料量供给过多,原料多余射出产生毛边。
毛边 表七






计量多(过分充填)
射出压力高
射出速度快
原料温度高
锁模力低
射出时间长
保压压力高
保压压力转换位置慢
计量不准确,有误差(背压、螺杆转速)
机台固、定板可动板平行不良




合模面接触不良
模具接触面上附有异物
模穴内有碰伤
模具温度高
模具刚性不良(强度不足)
滑动部位间隙配合不良
模具结构设计


原料的流动性太好
8.缩水
由于体积收缩,壁厚处的表面原料被拉入,因化时,在成品表面出现凹陷痕迹。缩水是成品表面所发生的不良现象中最多的,大多发生于壁厚处,一般如果压力下降则收缩机率就会较大。
1.
模具设计时,就要考虑去除不必要的厚度,一般必须尽可能使成型品壁厚均匀;
2.
如果成型温度过高,则壁厚处,筋骨处或凸起处反面容易出现缩水,这是因为容易冷却的地方先固化,难以冷却的部分的原料会朝那移动,尽量将缩水控制在不影响成品品质的地方。
3.
一般降低成型温度,模具温度来减少原料的收缩,但势必增加压力。
缩水 表八







射出时间短(GATE未固化时,保压就会结束)
保压低
计量不足
保压位置转换太快
射出压力低
射出速度慢
冷却时间短
原料温度高
逆止阀破损
灌嘴孔径变形(压力损失)或溢料

模具
模具温度高
模具冷却不均匀(模具部分高)
GATE小
模具结构设计
顶针不适当
原料
原料收缩率大

9.不易脱模(顶凸)
模具打开时成品附在动模脱模,顶出时,顶破或顶凸成品。如果模具不良,会粘于静模。
1.
模具排气不良或无排气槽(排气槽位置不对或深度不够)造成脱模不顺利;
2.
射出压力过高,则变形大,收缩不均匀,对以脱模;
3.
调节模具温度,对防止脱模不顺有效,使成型产品冷却收缩后,以便于脱模,但是,如果收缩过度,则在动模上不易脱模,所以,必须保持最佳模温。一般,动模模温比静模模温高出5℃—10℃左右,视实际状况而定。
4.
灌嘴与胶口的中心如果对不准,孔偏移或灌嘴孔径大于胶道孔径,均会造成脱模不顺。
脱模不顺 表九

成型机
原料温度高
射出压力高
射出时间长
保压时间长
冷却时间短
保压高


模具
模具脱模角不够
模具温度高
模具排气不良
模具冷却不均匀
灌嘴孔径大于胶口孔径
灌嘴偏移
原料
原料流动性不足
原料收缩率小
影响MFI值因素一:目的:为使成品MFI值合格,提供参考条件。
二:内容:影响成品MFI值的不合格因素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点:
1.
原料
1.
1选取整袋相同批号同种原料,从四角中及中央五个不同位置取出原料,分别测试其MFI数值,然后再测试五个位置原料混匀的MFI值,可判别出原料之差异,可考虑原料混凝土匀后吸入料桶内;
1.
2烘干机是否有故障,其烘干温度是否在原料烘干物性范围之内,烘干时间是否足够;
1.
3要保持原料桶内满桶,使热风均匀的充满整个空间,每颗料粒充分烘干,这样可充分发挥烘干机烘干效果;
1.
4原料是否完全烘干,原料水份测试值要小于0.02%,水份测试操作方法要正确;
1.
5检查原料使用是否正确,是否混到其它种原料,可从外观,颜色及燃烧等方法区别;
1.
6原料在小料斗内停留时间太长是否过久,原料已装满小料斗,而使之无法烘干从而吸收水份使原料性能下降,可调整电眼及上料时间来控制;
1.
7烘干机到机台入料口处上料管有无破损,漏气。
2.
料管温度
料管温度的设定对成品MFI数值起着直接作用。
2.
1设定的料温是否在其物性范围之内,可参照原料物性表,温度设定不一定越低越好,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要考虑到对成品外观的影响。
3.
2检查料管是否正常,感温棒安装是否正确及有无松动,可用温度量测仪量测其加热是否正常,方法如下:
2.2.1手动加料,融熔原料在料管内按其循环时间停留后再射出;
2.2.2温度仪探头迅速放入射出之融熔的原料内,左右晃动使探头始终位于熔融的原料中部,然后记录最高温度数值;
2.2.3如此动作反复做三次以上,选取最高温度数值与设定温度实际值相比较,由此可看出温度差异范围判断料管加热是否正常;
2.2.4为保证量测数值准确真实,每次量测后要将探头清理干净。
热胶道温度
为使热胶道温度检测准确,每次重启电源设定温度后要进行PID演算热胶道温度检查主方法同料温检查方法相同,但无滑胶口之热胶道系统要确保前端不会有溢料,流涕现象,会影响到MFI值及成品稳定性,有滑胶口之热胶道要检查PIN针动作有无变形,关闭时是否紧密,前端有无冷料。
螺杆
4.1 所使用机台螺杆直径大小,其L/D比及压缩比,基本上螺杆直径越小MFI值越好,L/D值越小越好,压缩比越短越好入料段深度越小越好。
4.2 逆止环有无破损,可从射出计量中作出判断。
4.3 螺杆压缩区的料温设定微高一些,这样做可降低由螺杆旋转磨擦产生的剪切热。
成型条件
5.1循环时间是否过久,使原料在料管内停留时间延长,造成过热分解。
5.2背压压力是否太高,螺杆转速太快,造成料管内产生很高的剪切热,使原料分解,原则上背压,转速低一些,尽可能降低剪切热,但背压要适当调整不要太低,以免使进入料管内气体不易排出,影响MFI,也容易造成品质不良。
5.
3射出压是否太高,射速应尽可能慢些,降低射出时产生的磨擦热。
5.4松退距离是否太长,将气体吸入料管内使原料分解。
其它因素
1 SPRUE 与灌嘴配合是否紧密,有无溢料现象。
2 灌嘴孔直径是否太细。
3 灌嘴孔前有无被压变形。
4 灌嘴孔是否太长。
5 灌嘴处电热是否紧靠其感温棒,不要相距太远而使温度加热失去真实。
6 成品表面是否有油污。
7 成品粉碎后,颗粒太大,测试MFI时较不易放入电热管内同时使加热时间延长,应保证颗粒小而且均匀,近似于原料粒大小为佳。
8 成品从取出直到MFE测试,一定要保证成品及粉碎颗粒清洁,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要戴干净的手套及使用干净的胶袋子。
9 GATE 是否小或变形,GATE 越大越好。
10 流道以圆形最好,容易充填。
例:以PC+PETUT1018—1357 原料为例,于5KGLOADING 单位g/10mim,常温25度,以下列温度测试出MFI值结果:
料号测试温度MFI值PC+PET UT1081-13572551.826512.227527.5由以上结果可得知温度对MFI值得影响严重性,尤其对温度相当敏感的原料,要特别注意料管温度的控制。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shixiangqian (威望:0)

赞同来自:

很好, 楼主能不能再提供具体一点, 模具设计不好所造成的不良.

15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whblpl
whblpl

电子电器企业生产与质量管理经验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