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持续改进活动中的困惑

持续改进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企业的主流活动,从kaizen到qcc,以及很多公司间直白的命名CI(Continous Improvement)活动都在强调持续改进。我看到过很多很多成功的改善案例,也看到过很多失败的案例,当然也有很多是表面文章的案例(表面看起来似乎很风光,而实际上却并没有带来太大成效)。暂且不论成败,可是一个个独立的案例究竟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帮助???

我相信一点,个案的成败绝对不会改变一家企业的发展,但是企业的整体文化和氛围是很难培养的。我曾经在一家拥有2万员工的国企电子公司工作,qcc曾经在这里搞得如火如荼,每个人见面都会问一句“今天你Q了么?”;继而又大力推行6sigma,大家又在流传一句话,“你现在是在q啊,还是在6?”。一切看起来似乎是那么热情高涨,可是后来这些活动竟然稀里糊涂的越做越消极,越做越消失了。qcc和6sigma是多么直接多么好的开展持续改进的手段,而且员工一度“热衷”这些活动,可是结果呢?也许身在局中永远无法看清迷局,当我离开了那家公司两年后,我学会了从以往的事情中去寻找经验,当再回头看看那里“持续改进”活动的盛衰,我感到异常困惑,尝试用5why来分析一下吧:

为什么员工曾经一度热衷的活动越做越差了呢?
因为开始公司对改善活动有奖励(每个QCC活动完成,这个小组就获得200元的奖励,根据完成效果,再次评比,根据评比名次再奖励,最高奖金额度1500;每个6sigma项目完成后就奖励2000,评比后根据财务计算,按节约成本比例奖励),而后来这种奖励不存在了。没有了奖励,大家活动起来也就没有了积极性。

为什么奖励制度后来消失了呢?
因为这些改善活动并不一定会给公司带来足够的效益,也许若干个项目所节省下来的成本还不够给改善小组成员发奖金的。公司出于成本考虑,就取消了原有的奖励制度。

除了物质奖励为什么不采用其他激励措施呢?
在推广改善活动前期,只有物质奖励是最能够刺激员工活动起来的。

为什么推广活动的时候,没有做好这个方面的策划?
公司管理层过高的估计了qcc和6sigma的推广环境和效用,用这些比较大项目性的活动取代了持续改进活动。而实际活动中,很多“较低的苹果”被赋予了“较高的苹果”的价值,这自然是亏本的生意。

………………

没有问到第5个为什么,但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公司在持续改进上做出了错位的认识,当大家都用简单的改善来换取较高的奖励的时候,公司的成本没有降低,而是增加了,自然也就没有办法继续开展下去。

到这里似乎找到了答案,但是我却更加困惑了:那么一家企业该怎样去建立一个“全员积极参与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氛围呢? 没有奖励,大家没有积极性;有了奖励,又该如何确定奖励的额度呢?

培养一个全员改善的氛围很难,而由于员工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做出的改善也许并没有多么明显的成本节约,说白了就是有些改善实际上看不到省钱,那么对于这类项目又该如何处理?不奖励,打击人家的积极性;奖励,又该怎么奖呢,毕竟这个改善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我现在心中的一个问题就在于:如何从制度上取培养出一个全员积极参与持续改进的企业氛围?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锋云 (威望:0) (江苏 南京) - 追求卓越,持续改进!分享经验,快乐你我!

赞同来自:

经过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点在于员工不是不愿意参与到持续改进活动来。而是,企业在建立奖励制度的时候,似乎没有找到一个将员工的贡献与奖励进行平衡的标准。也就是说,在改进活动中,遵循企业与员工共同得到利益的原则,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就不难了。我所在的公司建立了一个有效的CI积分奖励体系。目前效果是,每月有100多项CI项目,每年的成本节约超500万元。

57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