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老子与现代管理的一段话。。。。。。
二、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认为,在管理领域最容易违背客观规律,“反自然”行事,妄作“有
为”。原因十分简单:因为他们有权势,可以凭借他们的权势为所欲为。所
以,老子在“自然无为”上,把矛盾直指君子、领导者、管理者,特别强调
他们要顺应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为无为”而不妄为。
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
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7 章》)老子把君主、领导者,管理者分成4 个等级。“太上”,是指
最上等、最理想的领导者。这类领导者,以“无为”方式处理,按客观规律
办事,一切顺应“自然”,使下属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下属、百姓
仅仅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导人罢了。次一等的领导人,用德教去感化下属,用
仁义去治理下属。这种领导人,显然是指推行儒家德治教化管理路线的管理
者。这种领导人,人人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用政令去治理
下属,用刑法威吓下属。此类领导者,老子十分明显地是指片面推行法家法
制管理路线的管理者。这种领导人,下属都畏俱他。最末等的领导人,是用
权术、阴谋去愚弄下属,用诡计去欺骗下属。对这种领导人,下属都厌恶他,
反抗他。这种领导人,自身不讲诚信,下属当然不会相信他。老子说,最上
等的领导人,顺其自然,因此管理的具体业务不会太多。由于顺乎规律,所
以政令必然稳定。因此,他们每天悠悠闲闲,很少发号施令。在这种领导人
的管理下,等到功业完成了,下属并不强烈地意识到这是领导者的功劳,反
而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是我们自然如此的啊!
在这段论述中,老子首先为我们作了一个价值判断:在管理问题上,狡
诈不如法制,法制不如德治,德治不如无为而治,最理想的管理模式是按客
观规律去“自然无为”。这个结论,这个价值判断,是发人深思的。在今日
世界管理舞台上,中国古代的法制和德治两种管理路线的概念似乎不盛行
了,但当今的各种管理思想、模式,几乎都能归纳于这两种模式之中。比如:
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和各种“硬管理”,可以纳入法家法制管理的模式,
在本质上是相同、相通的。又如:企业文化,可以纳入儒家德治管理路线之
中,它们在本质上,甚至在一些具体管理手段上,都十分相象。科学管理,
在世界管理舞台上早已受到冲击,认为不是理想的管理模式。这一点,与老
子的结论是一致的。而企业文化,是当今最新的管理思潮,是目前多数管理
界认为理想的管理模式。然而,如果用老子的观点去分析,那么,它虽优于
科学管理,但不是最理想的。它比之“自然无为”,尚差一等。其实,老子
讲的是有道理的。企业文化,如果不按客观规律去规划,去建设,是难以建
成的,建成了也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老子的这一结论,这一价值判
断,对今日管理界,的确是很发人深思的,极有现实意义。
在这段论述中,老子向我们提供的第二个重要信息是,“太上,下知有
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个信息是
对“自然无为”管理主要特征的描述。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到,在人的管理
问题上,“无为”管理是要求领导者让开一步,不要对下属的管理业务插手
太多,不要对下属横加干涉,让下属有发展、有作为。这在今日管理中,可
以称作自主管理。本章第一节所列的三个案例,就属于这一类型。
老子的自主管理的主张,实质是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管理,是要通
过人去进行的。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罢,在管理上如果只有君主、老
板一个人的积极性,管理是难以取得丰硕成果的。只有把全国民众、整个企
业员工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把他们的主动精神、聪明才智都充分发挥
出来,群策群力,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中国有句老话:“众人拾
柴火焰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方法可能有多种多
样,但最好的办法,最主要的措施,是对下属放权,让其自主管理,给他们
压上担子。这样,他们的自尊性、人格得到了满足、尊重,他们在管理活动
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就会表现出主体的本质属性,这就是主体性。而主
体性的主要特征,是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这是主人翁的精神面貌。当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它的成员都树立了主人翁的思想,那么,这个国家,
这个企业,必兴无疑。这是振兴国家,振兴企业的规律。因此,顺应这一规
律,实行自主管理,当然是“自然无为”,也必然成为老子所倡导的“太上”
管理模式。老子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57 章》),讲的就是这个意
思。
老子的自主管理思想,如果用今天决策学的理论来解释,还有另一层重
要价值。决策的正确与否,事关成败。而决策能否正确,前提是对决策问题
及其相关因素的信息掌握和分析、判断。上级对下属管理领域里的决策问题,
就其问题本身,以及信息掌握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决不会比下属管理者更
熟悉,更清楚,更准确。在这种情况下,上级如插手、左右下属管理领域的
决策问题,容易造成失误,或时间上的延误。只有对此类问题的决策权充分
下放,才有可能保证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放权、自主
管理,是科学决策的需要,是搞好管理决策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因此,
老子主张的自主管理,是在管理决策领域中“自然无为”的体现。这里,作
者想附加一句,这一主张,也体现了民主决策的倾向,是老子民主管理的一
种表现形式。本章第一节案例中“你们怎干都行”,给工人安装生产线停车
按钮,以及三九集团老总对二级公司所下放的6 大权力,实质都是下属管理
领域中管理决策权的下放,是“无为”管理的体现。
正由于老子的“无为”管理在管人的领域表现为上司不干扰、不插手下
属的管理业务,因此,上司本人及其政令、决策就不会频频出现在下属面前。
所以,对下属来说,上司只是“知有之”而已,感到自由自在。而“功成事
遂”之后,对下属来说,就必然感到:这是我自我奋斗、发展的结果,获得
一种成果的满足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我自然”。
老子认为,在管理领域最容易违背客观规律,“反自然”行事,妄作“有
为”。原因十分简单:因为他们有权势,可以凭借他们的权势为所欲为。所
以,老子在“自然无为”上,把矛盾直指君子、领导者、管理者,特别强调
他们要顺应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为无为”而不妄为。
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
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7 章》)老子把君主、领导者,管理者分成4 个等级。“太上”,是指
最上等、最理想的领导者。这类领导者,以“无为”方式处理,按客观规律
办事,一切顺应“自然”,使下属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下属、百姓
仅仅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导人罢了。次一等的领导人,用德教去感化下属,用
仁义去治理下属。这种领导人,显然是指推行儒家德治教化管理路线的管理
者。这种领导人,人人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用政令去治理
下属,用刑法威吓下属。此类领导者,老子十分明显地是指片面推行法家法
制管理路线的管理者。这种领导人,下属都畏俱他。最末等的领导人,是用
权术、阴谋去愚弄下属,用诡计去欺骗下属。对这种领导人,下属都厌恶他,
反抗他。这种领导人,自身不讲诚信,下属当然不会相信他。老子说,最上
等的领导人,顺其自然,因此管理的具体业务不会太多。由于顺乎规律,所
以政令必然稳定。因此,他们每天悠悠闲闲,很少发号施令。在这种领导人
的管理下,等到功业完成了,下属并不强烈地意识到这是领导者的功劳,反
而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是我们自然如此的啊!
在这段论述中,老子首先为我们作了一个价值判断:在管理问题上,狡
诈不如法制,法制不如德治,德治不如无为而治,最理想的管理模式是按客
观规律去“自然无为”。这个结论,这个价值判断,是发人深思的。在今日
世界管理舞台上,中国古代的法制和德治两种管理路线的概念似乎不盛行
了,但当今的各种管理思想、模式,几乎都能归纳于这两种模式之中。比如:
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和各种“硬管理”,可以纳入法家法制管理的模式,
在本质上是相同、相通的。又如:企业文化,可以纳入儒家德治管理路线之
中,它们在本质上,甚至在一些具体管理手段上,都十分相象。科学管理,
在世界管理舞台上早已受到冲击,认为不是理想的管理模式。这一点,与老
子的结论是一致的。而企业文化,是当今最新的管理思潮,是目前多数管理
界认为理想的管理模式。然而,如果用老子的观点去分析,那么,它虽优于
科学管理,但不是最理想的。它比之“自然无为”,尚差一等。其实,老子
讲的是有道理的。企业文化,如果不按客观规律去规划,去建设,是难以建
成的,建成了也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老子的这一结论,这一价值判
断,对今日管理界,的确是很发人深思的,极有现实意义。
在这段论述中,老子向我们提供的第二个重要信息是,“太上,下知有
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个信息是
对“自然无为”管理主要特征的描述。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到,在人的管理
问题上,“无为”管理是要求领导者让开一步,不要对下属的管理业务插手
太多,不要对下属横加干涉,让下属有发展、有作为。这在今日管理中,可
以称作自主管理。本章第一节所列的三个案例,就属于这一类型。
老子的自主管理的主张,实质是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管理,是要通
过人去进行的。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罢,在管理上如果只有君主、老
板一个人的积极性,管理是难以取得丰硕成果的。只有把全国民众、整个企
业员工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把他们的主动精神、聪明才智都充分发挥
出来,群策群力,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中国有句老话:“众人拾
柴火焰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方法可能有多种多
样,但最好的办法,最主要的措施,是对下属放权,让其自主管理,给他们
压上担子。这样,他们的自尊性、人格得到了满足、尊重,他们在管理活动
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就会表现出主体的本质属性,这就是主体性。而主
体性的主要特征,是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这是主人翁的精神面貌。当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它的成员都树立了主人翁的思想,那么,这个国家,
这个企业,必兴无疑。这是振兴国家,振兴企业的规律。因此,顺应这一规
律,实行自主管理,当然是“自然无为”,也必然成为老子所倡导的“太上”
管理模式。老子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57 章》),讲的就是这个意
思。
老子的自主管理思想,如果用今天决策学的理论来解释,还有另一层重
要价值。决策的正确与否,事关成败。而决策能否正确,前提是对决策问题
及其相关因素的信息掌握和分析、判断。上级对下属管理领域里的决策问题,
就其问题本身,以及信息掌握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决不会比下属管理者更
熟悉,更清楚,更准确。在这种情况下,上级如插手、左右下属管理领域的
决策问题,容易造成失误,或时间上的延误。只有对此类问题的决策权充分
下放,才有可能保证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放权、自主
管理,是科学决策的需要,是搞好管理决策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因此,
老子主张的自主管理,是在管理决策领域中“自然无为”的体现。这里,作
者想附加一句,这一主张,也体现了民主决策的倾向,是老子民主管理的一
种表现形式。本章第一节案例中“你们怎干都行”,给工人安装生产线停车
按钮,以及三九集团老总对二级公司所下放的6 大权力,实质都是下属管理
领域中管理决策权的下放,是“无为”管理的体现。
正由于老子的“无为”管理在管人的领域表现为上司不干扰、不插手下
属的管理业务,因此,上司本人及其政令、决策就不会频频出现在下属面前。
所以,对下属来说,上司只是“知有之”而已,感到自由自在。而“功成事
遂”之后,对下属来说,就必然感到:这是我自我奋斗、发展的结果,获得
一种成果的满足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我自然”。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 个回复
13day (威望:14) (天津 河东) 其它行业 经理 - 流程效率专家 生产管理专家
赞同来自:
--------13DAY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