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失落的中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本来应该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企业决策、战略的执行及基层管理与决策层的管理沟通。然而人们发现,最没有起到作用的往往是中层管理者,许多的企业常常是因为高层管理者与基层管理者脱节而衰败。曾有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个管理游戏,大致是这样的:
游戏分别组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董事长、经理,其他的作为职员,大家都只能用纸条传递信息,不能说话。董事长发号施令但不能亲自动手,也不能直接面对职员。经理则负责将董事长的指令传达职员,但不能发号施令。职员则只能按照董事长的要求做。而主持者说完规则后,仅将要解决的问卷分别发给两个组的经理,没有任何提示。开始后,其中一个组的经理迅速将问题提给董事长,董事长想出办法后提交给经理再由职员实施,职员发现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反馈给经理,经理则将意见传达给董事长。最后董事长发出正确的方法指令,解决了问题。而另一个小组的经理则以为董事长知道问卷,一直等着董事长来指令。几分钟后,董事长不耐烦了,就问经理是怎么回事,经理才把问卷给董事长,职员发现行不通后也没有反馈,经理却在等待职员给出结果。如此反复,另一个小组早已经完成了。
这个游戏反映了企业内部合作的重要性,更重要地反映出中层管理者的作用:承上启下。中层管理的脱节产生多迷诺骨牌效应,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效果。然而为什么在许多甚至效益很好的企业也会产生这种状况?关键在于中层管理者处于一个狭缝的位置,没有得到合理的理解、重视。
首先,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组织逐步扁平化,中层管理者的作用将逐步弱化。在未来将淘汰的职位统计中,中层管理者榜上有名。媒体报刊的宣传影响了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而在许多的企业里,高层管理者常常越级管理,允许员工越级沟通甚至成为企业民主的体现,中层管理者仅仅是一个空架子。
其次,中层管理者在职位上大多数没有上升的可能,但下降的可能性反而很大。高层管理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中层管理者只能在同级别之间调动。由于缺乏上升的激励作用,中层管理者没有工作的激情。同时,他们反倒有下降的可能,许多的企业改革中动荡最大的就是中层管理者,他们被基层管理者取代而下降成基层管理者甚至员工。而高层和基层管理者不同,高层管理者已经走入上流社会,在一个公司无法生存时常常是到另外一个公司继续做高层管理者,或者干脆另起山头,反而没有下降的压力。而基层管理者由于有向中层管理者上升的动力,因而有工作的激情。正因为这种原因,大多数的中层管理者努力的最终方向不是如何做好工作,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风吹两边倒”说的就是中层管理者。
再次,中层管理者没有重大权力,也没有很大的责任。由于中层管理者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许多的企业将中层管理者当作传声筒。他们没有权力决定企业的命运,但企业高层的更迭一般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头上。一个企业经营失败,股东们常常会更换高层管理者,而中层管理者只需要及时与新任领导“沟通”,改变自己的立场就行。同时,按照当前的企业制度规定,处罚最重的是一般直接肇事者。其他相关人员常常只是象征性的通报批评等。中层管理者的本质决定了他们很少会直接从事具体的工作,“不为而无错”是中层管理者典型的特色。一些聪明的中层管理者甚至故意低低处罚自己一回,其实目的是为了讨好上级或者是有个交代。只要学会 “不倒翁”精神,即使做了很大的错事也只是换一个中层管理者的岗位而已,这是政府中最常出现的现象。因此,改革中中层管理者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报告,及时跟进新任领导,避免“一朝君子一朝臣”。报告满天飞是改革的一个特色。长此以往,中层管理者学会了用各种各样的报告表现自己,而不是做出成绩。
此外,高层管理者由于薪资极高,只要做一到两年就彻底进入小康,因此他们不会过分重视金钱而更重视个人能力的发挥,实在不能发挥就会另起山头。中层管理者虽然已经超越温饱,却不能完全不在乎金钱,他们多数没有资本去独立发展,只能依赖于企业而生存。而我们的企业激励机制中,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薪资水平差距很大(一个大型企业的事业部长,年薪可能在几十万元,而科长最多只在5~10万元徘徊)。而基层管理者的薪资水平与技术人员差距不大。一旦离开中层管理者的位置,小车很有可能成为奢侈的消费品。因此,保住位置比发挥自己的能力更为重要。这也促使一些有能力的中层管理者倾向于做“不倒翁”。
最后,我们的环境也没有给这些管理者更好的学习机会。除原始的管理理论之外,无论经理人培训、管理媒体的文章及各种各样的参考案例,绝大多数都是关于企业战略的制订、企业的经营之道等,属于高层管理的范畴。其他如现场管理、工艺技术管理等又基层管理的工作。即便有一些文章和中层管理者相关,终究也是凤毛麟角。中层管理是一个被管理媒体遗忘的角落。
我们的中层管理者生活在一个没有发展前途、没有权力也没有责任又得不到足够学习的机会的企业环境,谁能说他们没有失落?无论今后将如何发展,至少在最近的几十年内,中层管理者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调动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游戏分别组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董事长、经理,其他的作为职员,大家都只能用纸条传递信息,不能说话。董事长发号施令但不能亲自动手,也不能直接面对职员。经理则负责将董事长的指令传达职员,但不能发号施令。职员则只能按照董事长的要求做。而主持者说完规则后,仅将要解决的问卷分别发给两个组的经理,没有任何提示。开始后,其中一个组的经理迅速将问题提给董事长,董事长想出办法后提交给经理再由职员实施,职员发现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反馈给经理,经理则将意见传达给董事长。最后董事长发出正确的方法指令,解决了问题。而另一个小组的经理则以为董事长知道问卷,一直等着董事长来指令。几分钟后,董事长不耐烦了,就问经理是怎么回事,经理才把问卷给董事长,职员发现行不通后也没有反馈,经理却在等待职员给出结果。如此反复,另一个小组早已经完成了。
这个游戏反映了企业内部合作的重要性,更重要地反映出中层管理者的作用:承上启下。中层管理的脱节产生多迷诺骨牌效应,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效果。然而为什么在许多甚至效益很好的企业也会产生这种状况?关键在于中层管理者处于一个狭缝的位置,没有得到合理的理解、重视。
首先,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组织逐步扁平化,中层管理者的作用将逐步弱化。在未来将淘汰的职位统计中,中层管理者榜上有名。媒体报刊的宣传影响了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而在许多的企业里,高层管理者常常越级管理,允许员工越级沟通甚至成为企业民主的体现,中层管理者仅仅是一个空架子。
其次,中层管理者在职位上大多数没有上升的可能,但下降的可能性反而很大。高层管理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中层管理者只能在同级别之间调动。由于缺乏上升的激励作用,中层管理者没有工作的激情。同时,他们反倒有下降的可能,许多的企业改革中动荡最大的就是中层管理者,他们被基层管理者取代而下降成基层管理者甚至员工。而高层和基层管理者不同,高层管理者已经走入上流社会,在一个公司无法生存时常常是到另外一个公司继续做高层管理者,或者干脆另起山头,反而没有下降的压力。而基层管理者由于有向中层管理者上升的动力,因而有工作的激情。正因为这种原因,大多数的中层管理者努力的最终方向不是如何做好工作,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风吹两边倒”说的就是中层管理者。
再次,中层管理者没有重大权力,也没有很大的责任。由于中层管理者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许多的企业将中层管理者当作传声筒。他们没有权力决定企业的命运,但企业高层的更迭一般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头上。一个企业经营失败,股东们常常会更换高层管理者,而中层管理者只需要及时与新任领导“沟通”,改变自己的立场就行。同时,按照当前的企业制度规定,处罚最重的是一般直接肇事者。其他相关人员常常只是象征性的通报批评等。中层管理者的本质决定了他们很少会直接从事具体的工作,“不为而无错”是中层管理者典型的特色。一些聪明的中层管理者甚至故意低低处罚自己一回,其实目的是为了讨好上级或者是有个交代。只要学会 “不倒翁”精神,即使做了很大的错事也只是换一个中层管理者的岗位而已,这是政府中最常出现的现象。因此,改革中中层管理者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报告,及时跟进新任领导,避免“一朝君子一朝臣”。报告满天飞是改革的一个特色。长此以往,中层管理者学会了用各种各样的报告表现自己,而不是做出成绩。
此外,高层管理者由于薪资极高,只要做一到两年就彻底进入小康,因此他们不会过分重视金钱而更重视个人能力的发挥,实在不能发挥就会另起山头。中层管理者虽然已经超越温饱,却不能完全不在乎金钱,他们多数没有资本去独立发展,只能依赖于企业而生存。而我们的企业激励机制中,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薪资水平差距很大(一个大型企业的事业部长,年薪可能在几十万元,而科长最多只在5~10万元徘徊)。而基层管理者的薪资水平与技术人员差距不大。一旦离开中层管理者的位置,小车很有可能成为奢侈的消费品。因此,保住位置比发挥自己的能力更为重要。这也促使一些有能力的中层管理者倾向于做“不倒翁”。
最后,我们的环境也没有给这些管理者更好的学习机会。除原始的管理理论之外,无论经理人培训、管理媒体的文章及各种各样的参考案例,绝大多数都是关于企业战略的制订、企业的经营之道等,属于高层管理的范畴。其他如现场管理、工艺技术管理等又基层管理的工作。即便有一些文章和中层管理者相关,终究也是凤毛麟角。中层管理是一个被管理媒体遗忘的角落。
我们的中层管理者生活在一个没有发展前途、没有权力也没有责任又得不到足够学习的机会的企业环境,谁能说他们没有失落?无论今后将如何发展,至少在最近的几十年内,中层管理者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调动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7 个回复
flag168 (威望:3) (河北 保定) 机械制造 主管 - 对6西格玛管理、项目管理、质量体系十分感兴趣。
赞同来自:
可是我们的公司,能干的上不来,不能干的下不来。
三个月一小换,半月一大换,总是这几个人轮流换部门坐桩。
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