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品质发展史

各位,在网上看到品质的发展史这篇文章,特转贴了过来。不知哪位高手能把里面的细节故事给大家讲讲,通过回顾让我们对品质的未来有个预测。
同时,今天是6SQ的生日,特发一帖,表示祝贺。
品质发展史的4 个时期
回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我们发现:质量一直是人们给予巨大关注的大事。早在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n)时期,质量问题就已经被写入法律,古代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Hammurabi,公元前1792~1750 年)使巴比伦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主要王国,并把美索不达米亚和苏美尔(Sumeria)的法律编入法典。汉莫拉比法典规定:若房屋倒塌将判建房者死罪。那个时代的建房者要给予质量多么大的关注!
工业革命以前,产品是由个体制造者为个体消费者而生产的。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可直接带着问题找生产者。那时的产品可真正算是“按指定规格制造、并且每一个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整个过程,包括材料采购、生产、检验、销售和客户支持等都是由工匠或其学徒完成的。
如果从管理角度来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过程应该称为“管理的蒙昧时期”,而当工业革命导致了大机器生产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管理实践与管理科学,质量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了。从这个时候起,质量管理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质量检验时期、统计质量控制时期、综合质量管理时期、质量文化管理时期。

质量检验时期:
质量检验时期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在欧美臻于完善。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日用品、工具和其他物品的生产效率和供应量,并大幅度降低了产品的零售价格。比如在美国,当埃里.惠特尼(Eli Whitney)答应为美国新政府生产毛瑟枪的时候,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制造。与手工方式完全不同,他使用了特制的机器设备生产零件,这些零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完全相同的,因而可以互换。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武器需要更换零件,可以从备品库中获得,而不必按定制规格重新制作。这种方法也不需要传统工匠那样熟练的技巧,因而降低了劳动成本。此外,它还直接导致生产率的极大提高。这种全新方法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很快超出了军事用途而进入消费品领域。辛格(Singer)的缝纫机和麦克科米克(Mccormick)的收割机就是这种方法的产物。
大批量生产方式诞生了。
当人们欣喜若狂地享用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成果的时候,突然发现:工业化所制造的产品,其质量远不能与手工产品相提并论。人们意识到:大批量生产方式需要能实现互换,因而同一产品的同一部分的零件必须尽可能地相同。为实现这一目标,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设计过程中,人们想方设法设计出功能良好的样品。在制造过程中则设法用最小的偏差复制这一样品。工具、夹具和固定装置等都是为使偏差精确化而制造出来的。材料的质量也被严格地控制。过程的每一个重要步骤都使用高精度的测量手段实施严格的检验。到了20 世纪初,检验方法已经十分成熟,以致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 Taylor)把它列为工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之一。
可以这样来描述质量检验时代的思想基础:当产品被生产出来,需要对它们进行仔细的筛选,合格的就可以交付客户,不合格的则报废或者降价处理给愿意接受的使用者。

统计质量控制时期:
以检验为基础来获得质量的方法受到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的挑战。休哈特是一位数理统计学的专家,1924 年,在Bell 电报电话公司工作的时候,他把数理统计学应用于制造过程的控制,发明了控制图(Control Chart)。1931 年,休哈特更发表了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制造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把质量管理带进了一个新时代。休哈特认为:可以通过对制造过程的控制减少出现不合格品的机会,从而改善产品的质量状况。他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建立制造过程波动(变异)的数学期望,并对过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发现非正常波动的迹象并找出原因加以调整或改进。比如:机器的磨损呈现有规律的偏差偏移,可以通过过程数据的监测,在机器磨损导致超出允许偏差之前对机器进行调整或更换部件,避免出现不合格品。
休哈特的同事道奇(Harold Dodge)和罗米格(Harry Romig)则在同一时期着重研究产品的抽样检验问题,他们也是应用数理统计学,只不过关注的是如何使用样本来代替全部的产品,从而减少投入在检验工作中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国防部为了解决超大量军用物资生产的质量问题,聘请休哈特等人制定了《战时管理制度》,广泛推广统计质量控制方法,不过主要是推广抽样检验方法。
战后,美国政府为了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应日本科技联盟(JUSE)邀请,委派休哈特的学生戴明(E Deming)于1950,1951,1952,1955,1960 及1965 年,先后六次担任日本工业界的讲师和顾问,讲授休哈特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SPC),大获成功,在日本掀起了持续不断的统计质量控制热潮,也因此把日本经济带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也直接导致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兴起。
可以说,统计质量控制时代提供了一个完备的质量控制工具包,把质量管理的技术手段发挥到了几乎尽善尽美的程度。

综合质量管理时期:
当质量管理在工具层面上日益完善的时候,人们发现:大量的质量问题仍然存在而得不到解决。运用帕雷托(Vilfredo Pareto)的分析模型,戴明指出:80%的质量问题是管理问题,而真正属于技术原因的不超过20%。
欧美和日本分别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形成了自己的综合质量管理模式。英国在他们的标准中首先提出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概念,美国则发展了《战时管理制度》,使质量保证制度化、体系化,由此,质量保证体系正式产生。虽然质量保证模式出现得更早,但稍后由日本发端的全面质量管理(TQC)却首先传入我国并对中国企业产生了整整二十年的巨大影响。
无论质量保证体系还是全面质量管理,都是强调把质量管理放到整个企业管理的角度进行思考、策划和实施,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强调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优先战略。所不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更强调职工在管理中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作用,而质量保证体系更强调管理要素分析、质量职能分配和法制化与制度化。
质量保证体系被西方大多数国家确认为选择供应商的一个基本标准(最低标准),并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一个妥协的国际标准:ISO 9000(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了三版:87 版、94 版和2000 版)。并推荐采用第三方认证方式来解脱客户对供应商的评审的极大不便,因而导致了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个质量认证产业。
综合质量管理时期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一,它把质量管理从质量部门职能的范畴里解放出来,适应了全球范围内竞争由价格取向朝质量取向转变的潮流;其二,它引发了人们对质量管理的重新思索和探索,而不再拘泥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
综合质量管理时期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而在世界的很大范围内,这个时期还远未结束。

质量文化管理时期:
上个世纪末期,对于社会性组织管理问题的探讨和实践可谓百花齐放,无计其数的管理思潮、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质量管理逐步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像所有的管理学科一样,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质量管理哲学(或曰质量管理思想)、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管理工具。
据说,戴明博士在日本推行SPC 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他也希望在美国企业推广这些方法,但不幸的是他遭到了冷遇,在痛心疾首和痛定思痛的反思之后,他发出了沉重的感叹:
文化的变革才是(管理变革的)根本。
当GE、摩托罗拉、丰田汽车等在其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富有特色的质量文化,并因此而赢得了巨大成功的时候,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思索文化变革之于管理变革的影响和作用。而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的一系列质量管理实践和等身齐观的质量著述第一次被人们称为Crosbyism,开创了管理理论步入哲学庙堂的先河。
可以说,一个质量管理的新时代正在悄悄向我们走来,尽管她还在萌芽,但却生机勃勃。她将破除以往所有时代的枷锁,她将以改变人们的心智来获得期望的目标。毋庸讳言,这个时代以质量文化命名。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kaileisme (威望:3) (江苏 苏州) 其它行业 主管 - 包装行业品质主管

赞同来自:

真正意义上的品质管理是在20世纪产生的,其他时间只不过是萌芽阶段,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朱兰:loveliness:

1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