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n Production (精益生產)
Lean Production (精益生產)
一種管理產品開發、生產運作、供應商、以及客戶關係的整個業務的方法。與大批量生產系統形成對比的是,精益生產強調以更少的人力,更少的空間,更少的投資,和更短的時間,生產符合顧客需求的高質量產品。
精益生產由豐田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首創,到1990年的時候,豐田公司只需要用原來一半的人力,一半的製造空間和投入資金,生產相同數量的產品。在保證質量和提高產量的同時,他們所花費的在產品開發和交貨的時間,也遠比大批量生產更有效益。(Womack,Jones和Roos1990, P.13)「精益生產」這個術語由MIT國際機動車輛項目的助理研究員John Krafcik於20世紀80年代最先提出。
Lean Logistics (精益物流)
在沿著價值流的各個公司和工廠之間,建立一個能夠經常以小批量進行補給的拉動系統。
我們假設A公司(一個零售商)直接向顧客銷售產品,而且從B公司(一個製造商)大批量、低頻率的補給貨物。精益物流將會在零售商(A公司)安裝一個拉動信號,當他售出若干的貨物之後,這個信號就會提示製造商,補充相同數量的貨物給A,同時製造商會提示他的供應商補充相同數量的原料或半成品,以此一直向價值流的上游追溯。
精益物流需要拉動信號(EDI,看板,網絡設備,等等),來保證價值流各工序之間的平衡生產,舉個例子,用頻繁的小批量裝運方法,將零售商、製造商、以及供應商,聯成一條「送牛奶」的供應鏈。
Kanban (看板)
看板是拉動系統中,啟動下一個生產工序,或搬運在製品到下游工序的一個信號工具。這個術語在日語中是「信號」或「信號板」的意思。
看板卡片是人們最熟悉的例子。人們通常使用表面光滑的紙製作看板,有時還會用透明的塑料薄膜來加以保護。看板上的信息包括:零件名稱,零件號,外部供應商,或內部供應工序,單位包裝數量,存放地點,以及使用工作站。卡片上可能還會有條形碼以便於跟蹤和計價。
除了採用卡片之外,看板也可以採用三角形金屬板,綵球,電子信號,或者任何可以防止錯誤指令,同時傳遞所需信息的工具。
無論採用什麼形式,看板在生產運作中,都有兩個功能:指示生產工序製造產品,和指示材料操作員搬運產品。前一種稱為生產看板(或製造看板),後一種稱為取貨看板(或提取看板)。
生產看板把下游工序所需要的產品類型、數量告訴上游工序。最簡單的情況例如,上游工序提前準備一張與「一箱零件」相對應的生產看板,將它與一箱零件同時放在庫存超市中。當一箱零件被取走,製造看板就被用來啟動生產。有些信號看板的外形是三角形的,因此也被稱為三角看板。
提取看板指示把零件運輸到下游工序。通常有兩種形式:內部看板和供應商看板。當初,在豐田市市區裡,這兩種形式都廣泛使用卡片,然而當精益生產廣泛應用之後,那些離工廠較遠的供應商,就改為採用電子形式的看板了。
要創造一個拉動系統,必須同時使用生產和提取看板:在下游工序,操作員從貨箱中取出第一個產品的時候,就取出一張提取看板並將它放到附近的一個看板盒裡。當搬運員回到價值流上游的庫存超市時,把這塊提取看板放到另一個看板盒裡,指示上游工序再生產一箱零件。只有在「見不到看板,就不去生產,或者搬運產品」的情況下,才是一個真正的拉動系統。
有六條有效使用看板的規則:
1. 下游工序按照看板上寫明的準確數量來訂定購產品。
2. 上游工序按照看板上寫明的準確數量和順序來生產產品。
3. 沒有見到看板,就不生產或搬運產品。
4. 所有零件和材料都要附上看板。
5. 永遠不把有缺陷和數量不正確的產品送到下一個生產工位。
6. 在減少每個看板的數量的時候應當非常小心,以避免某些庫存不夠的問題。
Kaizen Workshop (改善研習會)
一系列的改進活動,通常持續5天,由一個小組發起並實施。
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在一周內創造一個連續流工作單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一個持續改善小組——包括專家、顧問、操作員,以及生產線經理——進行分析、實施、測試,以及在新的單元裡實現標準化。參與者首先要學習連續流的基本原理,然後去現場實地考查,對生產單元進行策劃。接著把機器搬運過去,並對新單元進行測試。改進之後,還要標準化這個改進工序,並向上級提交小組報告。
Kaikaku (突破性改善)
對價值流進行徹底的,革命性的改進,從而減少浪費,創造更多的價值。
Kaikaku的一個例子是利用週末的時間,改變設備的位置,使得工人能夠在一個生產單元裡,以單件流的方式生產那些以前用不連續工序,來製造和裝配的產品。另外一個Kaikaku的例子,是在裝配大型產品時,例如商用飛機,迅速的由靜態裝配轉化為動態裝配方式。因此Kaikaku也被稱為「breakthrough kaizen(突破性改善)」,以便與那些漸進的、逐步性的改善形成對比。
Buffer Stock (緩衝庫存)
存放在價值流下游工序的產品。當顧客需求在短期內突然增加,超過了生產能力時,通常用緩衝庫存來避免出現斷貨的問題。
由於術語「緩衝」與「安全庫存」通常交互使用,因此這也常常引起混淆。這兩者之間最重要的差別可以概括為:顧客需求突然出現變化時,緩衝庫存能夠有效的保護顧客的利益;安全庫存則是用來防止上游工序,或是供應商出現生產能力不足的情況。
A-B Control (A-B控制)
一種控制兩台機器或是兩個工位之間生產關係的方法,用於避免過量生產,確保資源的平衡使用。
圖示中,除非滿足下面三個條件,否則任何一台機器或是傳送帶都不准運行:A機器已裝滿零件;傳送帶上有標準數量的在製品(本例中為一件);B機器上沒有零件。只有當這三個條件都滿足的時候,才可以進行一個生產週期,然後等再次滿足這些條件時,再進行下一個週期。
Production Control (生產控制)
用來控制生產,和安排生產節拍的任務,以保證產品能夠按照顧客要求、平穩的、迅速的流動。
在豐田公司,生產控制部門是一個關鍵的職能部門。當產量不足時,加速生產節奏;當產量超量時,降低生產節奏。在大批量製造公司裡,生產控制只負責諸如材料需求計劃,或是物流等孤立的任務。
Production Preparation Process(3P) (生產準備過程)
一種用來設計精益生產的方法的方法,可以應用在新產品或現有產品需要變更的時候。
一個跨職能的3P小組,首先檢查整個生產過程。然後為各個生產工序開發一系列可選方案,並把這些方案與精益準則進行比較。小組在訂購設備及安裝前,先使用簡單的設施,模擬生產過程,並進行虛擬檢驗。
Sequential Pull System (順序拉動系統)
一個順序拉動系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b型拉動系統。產品僅「按照訂單製造」,將系統的庫存減少到了最小。這種方式最適用在零件類型過多,以至於一個庫存超市無法容納各種不同零件的庫存的時候。
在一個順序拉動系統中,生產計劃部門必須詳細的規劃所要生產的數量和混合生產方式,這可以通過一個生產均衡櫃來實現。生產指令被送到價值流最上游的工序。以「順序表」的方式生產。然後按照順序加工製造前一個工序送來的半成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必須保持產品的先進先出(FIFO)。
順序系統可以造成一種壓力,以保持較短的交貨期。為了讓系統更有效的運作,必須瞭解不同種類的顧客訂單。如果訂單很難預測的話,那就要保證產品交付期短於訂單要求的時間,否則必須保存足夠的庫存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
順序系統需要強有力的管理,在車間裡對它進行改善往往是一個有趣的挑戰。
Supermarket Pull System (庫存超市拉動系統)
這是最基本、使用最廣泛的類型,有時也稱為「填補」,或「a型」拉動系統。在庫存超市拉動系統中,每個工序都有一個庫存超市——來存放它製造的產品。每個工序只需要補足從它的庫存超市中取走的產品。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材料被下游工序從庫存超市中取走之後,一塊看板將會被送到上游,授權給上游工序,生產已提取數量的產品。
由於每個工序都要負責補充自己的庫存超市,因此每天工作現場的管理就相對變得簡單起來,而且改進的機會也就更明顯了。各個工序間庫存超市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每個工序必須承擔它所製造的各種產品的庫存。因此當產品類型多的時候,執行起來相當困難。
Push Production (推動生產)
按照需求預測生產大批量的產品,然後把它們運送到下游工序或是倉庫。這樣的系統不考慮下一個工序實際的工作節拍,不可能形成精益生產中的連續流。
Set-Up Reduction (減少轉換時間)
減少由生產一種產品,轉換為另一種產品的換模時間.
減少轉換時間的五個基本步驟是:
1. 測量目前情況下的總安裝時間
2. 確定內部和外部工序,計算出每個工序所用時間
3. 盡可能的把內部工序轉化為外部工序
4. 減少剩餘的內部工序所花費的時間
5. 把新的程序標準化
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 (10分鐘內更換模具)
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裡,完成不同產品需要更換模具的過程。SMED所提到的減少換模時間的目標是十分鐘之內。
Shigeo Shingo於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之間,發展了他對減少換模時間的最重要的認識。那就是把只能在停機時進行的內部操作(例如放入一個新的模具)以及可以在機器運轉時進行的外部操作(例如把一個新的模具送到機器旁)分離開來,再把內部操作盡可能轉換為外部操作。
一種管理產品開發、生產運作、供應商、以及客戶關係的整個業務的方法。與大批量生產系統形成對比的是,精益生產強調以更少的人力,更少的空間,更少的投資,和更短的時間,生產符合顧客需求的高質量產品。
精益生產由豐田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首創,到1990年的時候,豐田公司只需要用原來一半的人力,一半的製造空間和投入資金,生產相同數量的產品。在保證質量和提高產量的同時,他們所花費的在產品開發和交貨的時間,也遠比大批量生產更有效益。(Womack,Jones和Roos1990, P.13)「精益生產」這個術語由MIT國際機動車輛項目的助理研究員John Krafcik於20世紀80年代最先提出。
Lean Logistics (精益物流)
在沿著價值流的各個公司和工廠之間,建立一個能夠經常以小批量進行補給的拉動系統。
我們假設A公司(一個零售商)直接向顧客銷售產品,而且從B公司(一個製造商)大批量、低頻率的補給貨物。精益物流將會在零售商(A公司)安裝一個拉動信號,當他售出若干的貨物之後,這個信號就會提示製造商,補充相同數量的貨物給A,同時製造商會提示他的供應商補充相同數量的原料或半成品,以此一直向價值流的上游追溯。
精益物流需要拉動信號(EDI,看板,網絡設備,等等),來保證價值流各工序之間的平衡生產,舉個例子,用頻繁的小批量裝運方法,將零售商、製造商、以及供應商,聯成一條「送牛奶」的供應鏈。
Kanban (看板)
看板是拉動系統中,啟動下一個生產工序,或搬運在製品到下游工序的一個信號工具。這個術語在日語中是「信號」或「信號板」的意思。
看板卡片是人們最熟悉的例子。人們通常使用表面光滑的紙製作看板,有時還會用透明的塑料薄膜來加以保護。看板上的信息包括:零件名稱,零件號,外部供應商,或內部供應工序,單位包裝數量,存放地點,以及使用工作站。卡片上可能還會有條形碼以便於跟蹤和計價。
除了採用卡片之外,看板也可以採用三角形金屬板,綵球,電子信號,或者任何可以防止錯誤指令,同時傳遞所需信息的工具。
無論採用什麼形式,看板在生產運作中,都有兩個功能:指示生產工序製造產品,和指示材料操作員搬運產品。前一種稱為生產看板(或製造看板),後一種稱為取貨看板(或提取看板)。
生產看板把下游工序所需要的產品類型、數量告訴上游工序。最簡單的情況例如,上游工序提前準備一張與「一箱零件」相對應的生產看板,將它與一箱零件同時放在庫存超市中。當一箱零件被取走,製造看板就被用來啟動生產。有些信號看板的外形是三角形的,因此也被稱為三角看板。
提取看板指示把零件運輸到下游工序。通常有兩種形式:內部看板和供應商看板。當初,在豐田市市區裡,這兩種形式都廣泛使用卡片,然而當精益生產廣泛應用之後,那些離工廠較遠的供應商,就改為採用電子形式的看板了。
要創造一個拉動系統,必須同時使用生產和提取看板:在下游工序,操作員從貨箱中取出第一個產品的時候,就取出一張提取看板並將它放到附近的一個看板盒裡。當搬運員回到價值流上游的庫存超市時,把這塊提取看板放到另一個看板盒裡,指示上游工序再生產一箱零件。只有在「見不到看板,就不去生產,或者搬運產品」的情況下,才是一個真正的拉動系統。
有六條有效使用看板的規則:
1. 下游工序按照看板上寫明的準確數量來訂定購產品。
2. 上游工序按照看板上寫明的準確數量和順序來生產產品。
3. 沒有見到看板,就不生產或搬運產品。
4. 所有零件和材料都要附上看板。
5. 永遠不把有缺陷和數量不正確的產品送到下一個生產工位。
6. 在減少每個看板的數量的時候應當非常小心,以避免某些庫存不夠的問題。
Kaizen Workshop (改善研習會)
一系列的改進活動,通常持續5天,由一個小組發起並實施。
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在一周內創造一個連續流工作單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一個持續改善小組——包括專家、顧問、操作員,以及生產線經理——進行分析、實施、測試,以及在新的單元裡實現標準化。參與者首先要學習連續流的基本原理,然後去現場實地考查,對生產單元進行策劃。接著把機器搬運過去,並對新單元進行測試。改進之後,還要標準化這個改進工序,並向上級提交小組報告。
Kaikaku (突破性改善)
對價值流進行徹底的,革命性的改進,從而減少浪費,創造更多的價值。
Kaikaku的一個例子是利用週末的時間,改變設備的位置,使得工人能夠在一個生產單元裡,以單件流的方式生產那些以前用不連續工序,來製造和裝配的產品。另外一個Kaikaku的例子,是在裝配大型產品時,例如商用飛機,迅速的由靜態裝配轉化為動態裝配方式。因此Kaikaku也被稱為「breakthrough kaizen(突破性改善)」,以便與那些漸進的、逐步性的改善形成對比。
Buffer Stock (緩衝庫存)
存放在價值流下游工序的產品。當顧客需求在短期內突然增加,超過了生產能力時,通常用緩衝庫存來避免出現斷貨的問題。
由於術語「緩衝」與「安全庫存」通常交互使用,因此這也常常引起混淆。這兩者之間最重要的差別可以概括為:顧客需求突然出現變化時,緩衝庫存能夠有效的保護顧客的利益;安全庫存則是用來防止上游工序,或是供應商出現生產能力不足的情況。
A-B Control (A-B控制)
一種控制兩台機器或是兩個工位之間生產關係的方法,用於避免過量生產,確保資源的平衡使用。
圖示中,除非滿足下面三個條件,否則任何一台機器或是傳送帶都不准運行:A機器已裝滿零件;傳送帶上有標準數量的在製品(本例中為一件);B機器上沒有零件。只有當這三個條件都滿足的時候,才可以進行一個生產週期,然後等再次滿足這些條件時,再進行下一個週期。
Production Control (生產控制)
用來控制生產,和安排生產節拍的任務,以保證產品能夠按照顧客要求、平穩的、迅速的流動。
在豐田公司,生產控制部門是一個關鍵的職能部門。當產量不足時,加速生產節奏;當產量超量時,降低生產節奏。在大批量製造公司裡,生產控制只負責諸如材料需求計劃,或是物流等孤立的任務。
Production Preparation Process(3P) (生產準備過程)
一種用來設計精益生產的方法的方法,可以應用在新產品或現有產品需要變更的時候。
一個跨職能的3P小組,首先檢查整個生產過程。然後為各個生產工序開發一系列可選方案,並把這些方案與精益準則進行比較。小組在訂購設備及安裝前,先使用簡單的設施,模擬生產過程,並進行虛擬檢驗。
Sequential Pull System (順序拉動系統)
一個順序拉動系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b型拉動系統。產品僅「按照訂單製造」,將系統的庫存減少到了最小。這種方式最適用在零件類型過多,以至於一個庫存超市無法容納各種不同零件的庫存的時候。
在一個順序拉動系統中,生產計劃部門必須詳細的規劃所要生產的數量和混合生產方式,這可以通過一個生產均衡櫃來實現。生產指令被送到價值流最上游的工序。以「順序表」的方式生產。然後按照順序加工製造前一個工序送來的半成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必須保持產品的先進先出(FIFO)。
順序系統可以造成一種壓力,以保持較短的交貨期。為了讓系統更有效的運作,必須瞭解不同種類的顧客訂單。如果訂單很難預測的話,那就要保證產品交付期短於訂單要求的時間,否則必須保存足夠的庫存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
順序系統需要強有力的管理,在車間裡對它進行改善往往是一個有趣的挑戰。
Supermarket Pull System (庫存超市拉動系統)
這是最基本、使用最廣泛的類型,有時也稱為「填補」,或「a型」拉動系統。在庫存超市拉動系統中,每個工序都有一個庫存超市——來存放它製造的產品。每個工序只需要補足從它的庫存超市中取走的產品。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材料被下游工序從庫存超市中取走之後,一塊看板將會被送到上游,授權給上游工序,生產已提取數量的產品。
由於每個工序都要負責補充自己的庫存超市,因此每天工作現場的管理就相對變得簡單起來,而且改進的機會也就更明顯了。各個工序間庫存超市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每個工序必須承擔它所製造的各種產品的庫存。因此當產品類型多的時候,執行起來相當困難。
Push Production (推動生產)
按照需求預測生產大批量的產品,然後把它們運送到下游工序或是倉庫。這樣的系統不考慮下一個工序實際的工作節拍,不可能形成精益生產中的連續流。
Set-Up Reduction (減少轉換時間)
減少由生產一種產品,轉換為另一種產品的換模時間.
減少轉換時間的五個基本步驟是:
1. 測量目前情況下的總安裝時間
2. 確定內部和外部工序,計算出每個工序所用時間
3. 盡可能的把內部工序轉化為外部工序
4. 減少剩餘的內部工序所花費的時間
5. 把新的程序標準化
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 (10分鐘內更換模具)
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裡,完成不同產品需要更換模具的過程。SMED所提到的減少換模時間的目標是十分鐘之內。
Shigeo Shingo於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之間,發展了他對減少換模時間的最重要的認識。那就是把只能在停機時進行的內部操作(例如放入一個新的模具)以及可以在機器運轉時進行的外部操作(例如把一個新的模具送到機器旁)分離開來,再把內部操作盡可能轉換為外部操作。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4 个回复
voipfox (威望:2) (北京 ) 计算机相关 主管 - 质量管理/计算机/网络
赞同来自:
很惊奇嘛?人家还有三分钟的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