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在浊世中上混迹多年后,才醍醐灌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思考的是人,言语的是人,行为的是人。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艺术,从官场到商场,从白道到黑道,从农村到城市,从非洲的酋长部落到欧洲的现代都市……,任何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无不如此,看透了人性才能深刻领悟纷繁芜杂的社会,无论农民还是工人,教授还是学生,记者还是医生,警察还是军人,无不处处折射出人性之复杂。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无道理。由此观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类教科书在学生毕业后被街头巷尾的无名小商贩当作废纸抢购一空,也算是它最好的归宿了。
所以,学校是扼杀人才的摇篮,每一座校园都是一幅活棺材。它浪费了你们年轻的生命,搅乱了你们正常的脑子,以至于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走上社会时,面对社会现象非但不能洞若观火,反倒常常一脑壳浆糊地跟着瞎起哄。
你们闻闻笼罩在校园上空的蘑菇云散发着浓烈的铜臭味儿,你就可以想象蘑菇云下祖国的花朵们在繁华凋尽后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子?
曾经接触过一些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走上三尺讲台,连台下一群中学生都摆不平,总是一个劲儿地推诿:现在的中学生,晓得的东西多着呢! 而从地下作坊里随便拉出一名小学还没有毕业的车间主任,给高等院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讲课,在座的莘莘学子听完后无不感慨万千: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多说几句。其实,教育产业化本身没有什么错,在公平的前提下,向社会输入更多高层次的人才,采用竞争的方式,使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增强。另外,GDP是衡量经济的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某一地区的经济实力,而GDP靠三驾马车来拉,投资、消费、出口,无论我们视教育为消费还是投资,教育对于社会财富的增加都是有利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老是那日本来比,殊不知,国情相差太大。
很多道理,从严格的逻辑上面来说,都是解释不通的,但它却是我们华夏文明里亘古不变的真理。比如:
你欠银行一千美元,那是你的事;
你欠银行一千万美元,那是银行的事。
帮领导做100件好事,不如和领导一起做一件坏事;和领导一起做了一件坏事,就会有100件好事等着你。
政府里面一名普通的办事员,只要他手中握着一点权利,你办事前不送烟送酒,不请他吃喝嫖赌,不请他洗头、洗脚、洗桑拿,他就会把你火烧眉毛的事一拖再拖,拖到你肝肠寸断!
前几天我同业务部的业务员聊天。他说,我们厂的客户之间流行一句话:
你他妈少跟老子来中国人那一套。(此话就此打住)
我们产品定位中高档,品质上面基本上没有多少问题,跟我们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到中东富裕地区,从经济平平的东南亚到落后的非洲,处处都有。客户担心的是产品质量和交货,我们作为供应商担心的是付款,在付款问题上,胡搅蛮缠甚至欺骗供应商的客户通常都是非洲、中东地区的居多,欧美、日本则很少。
为什么欧美、日本的骗子少呢?是因为欧美人、日本人都是大善人?不是!
是因为欧美、日本有框架和结构对人进行约束,人在行为之后要承担责任,这就使得一个有理性的人在行为之前会思考收益和成本。在欧美、日本,破坏游戏规则的成本非常高,远远大于收益。而中东、非洲等我们的兄弟国家和民族地区,则毫无规则,甚至有规则也可以任意破坏而不用承担破坏规则的成本。
二战后,德国、日本、以色列迅速崛起,这三个国家本身没有多少资源,其崛起的过程中也没有殖民掠夺和野蛮的侵略,几乎没有资本原罪。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人的因素决定了一切。
人。
市场经济是对人最好的诠释。因为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它不限制人;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限制人。
想一想,为什么不限制人?为什么要限制人?
为什么?
回到企业上面。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说,企业一直在追求框架和沟通的完美。
所以,我们常常把企业分成下面这些部门:采购、销售、生产、财务、品管、仓储、开发、行政、后勤……
想起来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以框架来约束人的随意性,以框架来保障人的积极性。
或许这就是企业文化吧。
做企业,其实就是在做人。此处做人,不是“某人为人正派”的“做人”,不是黑社会的“把他给做了”的“做人”,此处做人,是指把人当作资源来整合,在人力资源的眼里,每一个人都是一种资源,人力资源面对的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外部的成千上万种资源,人力资源每天考量的都是如何最大程度地限制人、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励人。
所以,有的时候,说,久经职场,阅人无数,不是夸张。因为,每时每刻,都在考虑,如何把握每一个人,把握每一处细节,如何谋一域。
思考的是人,言语的是人,行为的是人。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艺术,从官场到商场,从白道到黑道,从农村到城市,从非洲的酋长部落到欧洲的现代都市……,任何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无不如此,看透了人性才能深刻领悟纷繁芜杂的社会,无论农民还是工人,教授还是学生,记者还是医生,警察还是军人,无不处处折射出人性之复杂。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无道理。由此观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类教科书在学生毕业后被街头巷尾的无名小商贩当作废纸抢购一空,也算是它最好的归宿了。
所以,学校是扼杀人才的摇篮,每一座校园都是一幅活棺材。它浪费了你们年轻的生命,搅乱了你们正常的脑子,以至于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走上社会时,面对社会现象非但不能洞若观火,反倒常常一脑壳浆糊地跟着瞎起哄。
你们闻闻笼罩在校园上空的蘑菇云散发着浓烈的铜臭味儿,你就可以想象蘑菇云下祖国的花朵们在繁华凋尽后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子?
曾经接触过一些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走上三尺讲台,连台下一群中学生都摆不平,总是一个劲儿地推诿:现在的中学生,晓得的东西多着呢! 而从地下作坊里随便拉出一名小学还没有毕业的车间主任,给高等院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讲课,在座的莘莘学子听完后无不感慨万千: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多说几句。其实,教育产业化本身没有什么错,在公平的前提下,向社会输入更多高层次的人才,采用竞争的方式,使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增强。另外,GDP是衡量经济的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某一地区的经济实力,而GDP靠三驾马车来拉,投资、消费、出口,无论我们视教育为消费还是投资,教育对于社会财富的增加都是有利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老是那日本来比,殊不知,国情相差太大。
很多道理,从严格的逻辑上面来说,都是解释不通的,但它却是我们华夏文明里亘古不变的真理。比如:
你欠银行一千美元,那是你的事;
你欠银行一千万美元,那是银行的事。
帮领导做100件好事,不如和领导一起做一件坏事;和领导一起做了一件坏事,就会有100件好事等着你。
政府里面一名普通的办事员,只要他手中握着一点权利,你办事前不送烟送酒,不请他吃喝嫖赌,不请他洗头、洗脚、洗桑拿,他就会把你火烧眉毛的事一拖再拖,拖到你肝肠寸断!
前几天我同业务部的业务员聊天。他说,我们厂的客户之间流行一句话:
你他妈少跟老子来中国人那一套。(此话就此打住)
我们产品定位中高档,品质上面基本上没有多少问题,跟我们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到中东富裕地区,从经济平平的东南亚到落后的非洲,处处都有。客户担心的是产品质量和交货,我们作为供应商担心的是付款,在付款问题上,胡搅蛮缠甚至欺骗供应商的客户通常都是非洲、中东地区的居多,欧美、日本则很少。
为什么欧美、日本的骗子少呢?是因为欧美人、日本人都是大善人?不是!
是因为欧美、日本有框架和结构对人进行约束,人在行为之后要承担责任,这就使得一个有理性的人在行为之前会思考收益和成本。在欧美、日本,破坏游戏规则的成本非常高,远远大于收益。而中东、非洲等我们的兄弟国家和民族地区,则毫无规则,甚至有规则也可以任意破坏而不用承担破坏规则的成本。
二战后,德国、日本、以色列迅速崛起,这三个国家本身没有多少资源,其崛起的过程中也没有殖民掠夺和野蛮的侵略,几乎没有资本原罪。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人的因素决定了一切。
人。
市场经济是对人最好的诠释。因为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它不限制人;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限制人。
想一想,为什么不限制人?为什么要限制人?
为什么?
回到企业上面。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说,企业一直在追求框架和沟通的完美。
所以,我们常常把企业分成下面这些部门:采购、销售、生产、财务、品管、仓储、开发、行政、后勤……
想起来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以框架来约束人的随意性,以框架来保障人的积极性。
或许这就是企业文化吧。
做企业,其实就是在做人。此处做人,不是“某人为人正派”的“做人”,不是黑社会的“把他给做了”的“做人”,此处做人,是指把人当作资源来整合,在人力资源的眼里,每一个人都是一种资源,人力资源面对的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外部的成千上万种资源,人力资源每天考量的都是如何最大程度地限制人、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励人。
所以,有的时候,说,久经职场,阅人无数,不是夸张。因为,每时每刻,都在考虑,如何把握每一个人,把握每一处细节,如何谋一域。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8 个回复
fog123 (威望:0)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