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秦帝国》和企业变革
前段时间看《大秦帝国》这本小说,非常喜欢“商鞅变法”这一段。按照质量人的习惯,总结一下变法的成功的经验教训。
一、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有长远宏大的志向。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的行动措施。戴明十四原则的第一条是“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我们中国有多少企业真正以“长期目标”而不是“短期目标”来要求自己的呢?如果以“长期”为目标,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门”吗?
二、 引进人才,并且识才、用才、惜才。秦孝公为我们作出很好的示范。引进人才很容易,一纸“召贤令”即可,秦孝公连这一点也很困难,那时所处的秦国被山东六国士人认为是“蛮夷之地”,一般人是不屑来的,秦孝公靠着他那赤诚的爱才之心还是留住了一小批人,并通过下放基层锻炼的方法识别出了真正能吃苦、重实战的人才。对商鞅这个大才,更是使用得炉火纯青。在具体得改革政策上秦孝公完全放手,但又巧妙的弥补商鞅政治上的不足,将氏族、元老的阻力不动声色的化为无形,为商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得其专注于事业,而不是矛盾冲突。得罪人的事,一概不让商鞅插手,很好的保护了人才。唯一的一次意外就导致了商鞅后面被车裂的结局,这也从反面说明了领导者需要不光要爱才、用才,也要护才。
三、 消除内部阻力、建立团结的领导班子。为了让商鞅放手施为,孝公对元老明升暗降,对亲族晓以情理。并将军权、政权、情报机构均划拨商鞅管辖,并默默保护商鞅,使其能放手改革,不必关心背后的暗箭。
四、 树立公信力。面对原有松弛的法令和执行力。商鞅利用“徙木立信”这一极为成功的宣传策划,迅速建立了政府的公信力。
五、 建立激励制度。商鞅以“奖励农耕”为激励制度,也没搞什么口号,但自然而然激发了全国大生产、大练兵的士气。
六、 唯法是从。护法是领导者的责任。商鞅为了护法,不计自身安危,坚决惩处违法的储君。“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古训是需要最高层自己的决心才能真正实施的。我们在身边经常可以看到相反例子,高位者左手建立制度规范管理,但右手就为自己打开方便之门。
七、 教化群众,移风易俗。当物质资源有限,而人的欲望无限膨胀的时候,物质激励就无以为继的了,所以物质激励不能长远,需要通过移风易俗,教化群众,来降低社会的管理成本。秦国崇尚俭朴、不尚奢华,民众为亲王祝寿竟然被严惩,并且马上立法为鉴,由此可见一斑。
八、 限制特权阶层,预防腐败。秦国有特权阶层,但爵位是虚封而不是实封,地位尊崇荣耀但被限制“与民争利”。即使是世家子弟,不立军工也不能封爵位。官吏执行和解释法律错误,即以那条解释错误的法律对官员进行治罪。这样严格的法律,保护了小民的利益、保护了世家子弟的持续优秀性、保护了官员纯洁性,大大缓和了社会阶层的矛盾。我不敢说这样的古代法律比现代的先进,但我敢说这法律中蕴涵的执政者维护社会公平的意志力绝对大于现代法律。
九、 选择好接班人。变革不是一朝一惜的,需要积累。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方才平定了六国。丰田等成功的企业也是由几十年的积累,才有现在的丰田生产方式。为什么秦国的接班人都没有特别昏庸的?我不知道原因,也许是运气,但我想更可能的原因是良好的社会风气下,出劣质接班人的概率更小些吧。
按照“策划、控制、改进”简单将以上三条归个类:
一、 策划时需注意:立志、用人、协调、立信、建立激励机制
二、 控制时需注意:护法、教育培训(将激励而引发的初期行为转化为意识导向的长效行为,以降低管理成本),建立监督与约束机制。
三、 改进时需注意:延续性,永无止境地持续改进。
一、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有长远宏大的志向。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的行动措施。戴明十四原则的第一条是“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我们中国有多少企业真正以“长期目标”而不是“短期目标”来要求自己的呢?如果以“长期”为目标,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门”吗?
二、 引进人才,并且识才、用才、惜才。秦孝公为我们作出很好的示范。引进人才很容易,一纸“召贤令”即可,秦孝公连这一点也很困难,那时所处的秦国被山东六国士人认为是“蛮夷之地”,一般人是不屑来的,秦孝公靠着他那赤诚的爱才之心还是留住了一小批人,并通过下放基层锻炼的方法识别出了真正能吃苦、重实战的人才。对商鞅这个大才,更是使用得炉火纯青。在具体得改革政策上秦孝公完全放手,但又巧妙的弥补商鞅政治上的不足,将氏族、元老的阻力不动声色的化为无形,为商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得其专注于事业,而不是矛盾冲突。得罪人的事,一概不让商鞅插手,很好的保护了人才。唯一的一次意外就导致了商鞅后面被车裂的结局,这也从反面说明了领导者需要不光要爱才、用才,也要护才。
三、 消除内部阻力、建立团结的领导班子。为了让商鞅放手施为,孝公对元老明升暗降,对亲族晓以情理。并将军权、政权、情报机构均划拨商鞅管辖,并默默保护商鞅,使其能放手改革,不必关心背后的暗箭。
四、 树立公信力。面对原有松弛的法令和执行力。商鞅利用“徙木立信”这一极为成功的宣传策划,迅速建立了政府的公信力。
五、 建立激励制度。商鞅以“奖励农耕”为激励制度,也没搞什么口号,但自然而然激发了全国大生产、大练兵的士气。
六、 唯法是从。护法是领导者的责任。商鞅为了护法,不计自身安危,坚决惩处违法的储君。“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古训是需要最高层自己的决心才能真正实施的。我们在身边经常可以看到相反例子,高位者左手建立制度规范管理,但右手就为自己打开方便之门。
七、 教化群众,移风易俗。当物质资源有限,而人的欲望无限膨胀的时候,物质激励就无以为继的了,所以物质激励不能长远,需要通过移风易俗,教化群众,来降低社会的管理成本。秦国崇尚俭朴、不尚奢华,民众为亲王祝寿竟然被严惩,并且马上立法为鉴,由此可见一斑。
八、 限制特权阶层,预防腐败。秦国有特权阶层,但爵位是虚封而不是实封,地位尊崇荣耀但被限制“与民争利”。即使是世家子弟,不立军工也不能封爵位。官吏执行和解释法律错误,即以那条解释错误的法律对官员进行治罪。这样严格的法律,保护了小民的利益、保护了世家子弟的持续优秀性、保护了官员纯洁性,大大缓和了社会阶层的矛盾。我不敢说这样的古代法律比现代的先进,但我敢说这法律中蕴涵的执政者维护社会公平的意志力绝对大于现代法律。
九、 选择好接班人。变革不是一朝一惜的,需要积累。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方才平定了六国。丰田等成功的企业也是由几十年的积累,才有现在的丰田生产方式。为什么秦国的接班人都没有特别昏庸的?我不知道原因,也许是运气,但我想更可能的原因是良好的社会风气下,出劣质接班人的概率更小些吧。
按照“策划、控制、改进”简单将以上三条归个类:
一、 策划时需注意:立志、用人、协调、立信、建立激励机制
二、 控制时需注意:护法、教育培训(将激励而引发的初期行为转化为意识导向的长效行为,以降低管理成本),建立监督与约束机制。
三、 改进时需注意:延续性,永无止境地持续改进。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6 个回复
dpc27149 (威望:2) (广东 广州) 家电或电器 主管 - 细节决定成败
赞同来自:
我看过《大秦帝国》后我才知道,秦国为什么会那么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