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控制图上的控制极限

1、休哈特在1920年代就发明了控制图。利用控制图来显示过程是否存在特殊原因。其方法就是利用上下控制极限。这个控制极限是指测量得到数据的平均值上下3个标准差的位置的那两根线。

如果过程稳定的话,也就是受控的话。99.7%的数据一定会落在这上下控制极限范围内,而且数据分布是随机的,没有规律性的。一旦,过程处于受控状态,那么,过程的结果就能预测了,质量也就有把握了。

如果有数据落在上下控制极限范围之外,或者数据分布出现有规律性的话,就有可能发生特殊原因了,过程可能失控了,需要把特殊原因查出来,加以消除,使过程恢复到稳定、受控状态。

2、正态分布曲线。当过程稳定、受控的时候,过程结果某特性数据的分布会呈现正常状态分布,简称正态分布(见附图)。曲线叫正态曲线。它由两个特征值决定的:一个是平均值u,还有一个是标准差(拐点到平均值之间的距离)。当这两个数值确定了,曲线形状也就确定了。平均值决定数据集中的趋势,决定数据中心的位置点;标准差决定数据离散特性,决定数据的分布宽度。这两个特征值都是过程的固有特性决定的。通常过程质量差的话,平均值偏离顾客要求点远,数据分散度大,分布宽度大,不好。

3、休哈特在利用控制图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经济性。如果我们对过程每个数据都测量的话,得到该过程总的数据分布如同图形中红色的正态分布曲线。这样做,费用太大了。于是,考虑抽样。譬如,抽它几十个子样,每个子样抽4件,n=4。得到4个数值的平均值。用这个子样的平均值来绘制控制图。得到这些子样平均值的数据分布图,也是正态分布。在附图中用黑色曲线来表示。

从图形可以看出。黑色的分布范围比红色的小了。小多少?小n的开根分之一。见附图。如果子样n是100的话,这个子样平均值显示的分布范围(黑色)是过程单个数据分布范围(红色)的十分之一了。看上去很小。

因此,当我们见到这个子样平均值曲线的时候,应当想到,每个点子是代表子样的平均值。实际单个数值可能比这个要大。譬如,平均值是5的话,可能是1到9的平均,也可能是1到17的平均值。其差别,可以从极差(子样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控制图来控制。

4、平均值和极差控制图。休哈特就利用子样平均值和极差值分别绘制两个控制图。同样可以利用平均值中心线上下三个标准差,极差平均值上下三个标准差作为上下控制极限。来识别过程是否存在特殊原因。

5、过程能力。休哈特还利用用子样极差平均值来估计过程的标准差(附图红色的标准差)。因为,子样的标准差与子样极差之间是有关系的。得到估计的过程标准差后,乘上六,就成为过程的能力, 就是附图红色的标准差的六倍。从图可以见到,过程能力,六个标准差是由过程本身固有能力决定的。这里和顾客要求,公差是没有联系的。如果用顾客要求除以这六个标准差得到的叫过程能力指数了。用Cp来表示。这里不展开了。

以上仅供参考。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0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