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从棠下到骏景不过就是一条路

80后生存调查
作者:郭晓燕
“70后”为饱受诟病的“80后”打气:从棠下到骏景不过就是一条路

  “80后”广州生存状态调查

  “50后”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这一代人身上……

  “60后”说:“80后”还比较飘,是父母的“掌中宝”,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炼……

  连“90后”都说:“80后”除少数人有好的发展外,大部分仍在“啃老”……

  “80后”受尽“夹攻”的时候,“70后”前辈们站出来了: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从棠下到骏景不过就是一条马路。“80后”,加油!

  “我们曾是"冇救的一代"”

  本报连续三天进行的“80后广州生存状况调查”,除了引起众“80后”唏嘘感叹外,还让不少“70后”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啊!在父辈的眼中,我们也曾被认为是"冇救的一代".”

  当年“冇救的一代”,现在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同样的,未来十年,将是“80后”的天下。“所谓"蚁族",不过是年轻人成长时经历的一个过程而已,父辈的"知青"生涯不也是一样的?”不少“70后”感叹道,“事实上,从棠下到骏景、从石牌村到CBD,都仅仅是一路之隔,我们当年也是慢慢跨过那条路的。”

  社会应更多包容“80后”

  “蚁族、蜗居、三十难立、啃老族、垮掉的一代……”当笼罩在“80后”身上的负面印象越来越多,“80后”们有点喘不过气来了。

  对此,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呼吁道:“社会对"80后"应该多点宽容。”彭澎表示,与“70后”生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时期不同,从单位宿舍到房改房再到自己买房,“70后”一直比较顺利,“80后”却生在一个生活档次较高的时代,自己产权的房子、车子、手机、电脑……仅靠每月两三千元的工资,很难满足这样的生活。当个人收入难敷其出时,“80后”就沦入社会的种种负面称谓当中。

  彭澎认为,在独生子女的年代,如果条件实在困难,适当“啃老”应该宽容,像“丁克一族”、“不婚一族”等生存模式,前辈们也应该予以接受。当然,“80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也应该加强,在四川大地震等紧急关头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应该发展到日常生活中,这样社会对“80后”这个群体的误解也会少些。

  “70后”如何“过马路”

  男主角1:JASON

  职业:成功媒体人

  广州轨迹:天河——番禺——越秀——海珠——番禺

  1993年毕业后,Ja-son毅然从茂名来到广州,原因很简单:“觉得广州好啊!”

  Jason在广州的新生活由一部破单车开始。他换了无数的工作,在广州很多区都曾落足。

  他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广工同学的宿舍——“孖铺”。每天早上7时出发,一间一间厂地问“你们招人吗?”任何一份工作都愿意做,唯一的想法是在广州活下来。但单车找工旅途过了两个月,受到了无数的打击。事实上,家人这时已经在湛江帮Jason安排了一个机关工作,Jason说:“那时比较有骨气,就说要靠自己,因为此事,有好多年,每次回家都被老爸说。”Jason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天河区长湴街的一个机械厂内做机修工。每天下班后,手上都会沾满又黑又臭的铁粉和油污,要用碱沙搓十多分钟才能洗干净。整整搓了一年后,他辞职了。

  接着,他带着积蓄,背着背包,来到火车站,哪辆火车先开,就上哪辆。在全国四处游历了一路,见闻游记也写了一路,最后,花剩一张火车票钱的时候,他回到了广州。

  再次回到广州,Jason又找到了工作:在番禺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种花。晚上,工人们在喝酒划拳的时候,他就在看书,或者在仰望星空。他将游记投稿,慢慢获得了到杂志社、报社工作的机会。28岁那年,Jason一口气接了三份工作:白天做记者,晚上做编辑,闲暇时就做广告文案。

  当积蓄到达四位数——1万元的时候,Jason买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也在那个时候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两个人一起努力,供房轻松了,后来房子不够住了。于是,我们在番禺买了套较大的……”

  女主角2:阿晴

  职业:自己做生意

  广州轨迹:黄埔——越秀——黄埔

  “早恋、读书成绩差……”今年36岁的阿晴就曾是父辈眼中的坏孩子。中专时开始谈恋爱的她,由于成绩不好,只能选择护校。23岁,阿晴护校毕业,进入某三甲医院当护士。“那时我的父母会觉得我这辈子大概就这样了。”可是阿晴不这样想,当护士期间,她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做财务——当年这是个十分吃香的行当。

  1年后,她离开医院,进入一家私人企业做财务,由于表现突出,很受重用,工资开始慢慢上涨,于是她与当年那个“早恋”男友开始供房。“现在和我有生意来往的客户,很多都是当时认识的”。

  “80后”自辩:我们其实一直在努力

  “80后”发言:你们说我们蚁族、蜗居,我们承认;你们说我们飘摇没有目标,三十未立,我们也承认;说我们“啃老”不自立,我们勉强也承认。但是,你们只看到了结果,为什么不看看原因?我们其实也一直在努力。

  自辩1:与父母教育也有关

  地道广州女孩小雅认为,买不起房并不代表对社会付出少,“我们一样在为生活努力打拼,在为了月供而计划开销”。

  小雅认为,大多“80后”三十未立,其实与父母也有关。“我们的父辈,多数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因为客观原因,他们普遍文化层次和眼光眼界都不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难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且价值观念普遍偏向保守,”小雅说,“当年‘要听大人的话’、‘不要和老师顶嘴’是父母评价好孩子的标准,如今却又怪罪我们没有独立精神,整日‘啃老’。”

  自辩2:无法选择不被溺爱

  今年25岁的阿婷是家中的独女。她认为“80后”是独生子女一代,从他们出生之时起,就被父母疼爱,甚至是溺爱,这是他们无法选择的。

  “其实‘80后’的大部分人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不愿辜负父母的期望,想好好读书。另一方面,又难以抵挡网络甚至整个社会的诱惑,这真的只是我们‘80后’的错吗?”

  自辩3:“啃老”是形势所迫

  来自湖北的杨琴认为,“80后”之所以被冠上“啃老”的头衔,多数是因为房子的事情。房价太高,以现在“80后”的经济条件,多数人根本买不起房子。但父母又希望儿女赶快结婚,有房子才有结婚的资本,所以父母把一辈子赚的钱全付了首付。“除此之外,‘80后’靠自己的努力工作赚钱生活,并非全在‘啃老’”。

  《“80后”广州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到今日为止暂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会停止。对于这群未来的中坚,我们会一直聚焦追踪。同时也祝福所有在为梦想而打拼的“80后”继续勇敢前行。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0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ξ伴我飞翔
☆ξ伴我飞翔

200 字节以内
不支持自定义 Discuz! 代码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