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热处理变形如何改进

本帖最后由 toroo 于 2010-6-9 20:08 编辑

单位进行质量改进,从帕累托图来看其中影响到总成合格率的关键因素是齿壳内径的圆度(占70%)
齿壳A大致如图

其中内径Φ 精冲后要求为

冲压后取100件作统计其中内径大小和圆度全部在要求范围内,绝大部分圆度小于2丝
光整后送去热处理加热--回火--卸料
热后发现部分内径和圆度超差严重,变形严重的齿壳在竖直方向直径变大8~9丝,水平方向直径缩小1~2丝
这样一缩一涨,变形严重的齿壳圆度会到12丝左右远远超过要求的4丝
一开始我判断是热处理窜料方式的原因
我们采用的是用圆形杆窜料,大致示意图如图


由于接触点单一,力集中于竖直方向,在热处理过程中竖直方向的变形可能会较大
于是更换了窜料方式改用方形杆窜料,让接触点增多并分散力的分布

之后进行了验证,效果并不明显,依然有原本圆度2丝的热后变为10丝的出现,出现的概率和之前相比相差无几
让我困惑的是,同样状态的100件齿壳,窜在同一根料杆上,热后有圆度0丝的也有圆度10几丝的(0-10几丝的各有分布),变异的非常不规律
请问该如何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



抱歉,这两天比较忙
说下我那100个的数据
我把100个齿壳分别打上各自的钢印1~100,分为2组 , 1-50号一组, 51-100号一组
1-50号的圆度分布为(我没标清楚,横坐标为圆度,纵坐标为数量)内径很一致,都在33.94mm~33.96mm左右




(图片看不清的话,点击一下)





这组热后的圆度分布为



圆度变化很大,有34.00mm~34.00mm的也有33.93mm~34.02mm的,也有33.98mm~34.05mm的各种分布眼花缭乱
同一窜东西,它们并非分布在炉内的各个区域,应该说在同一块区域的
但是变形的量差别却如此巨大。



同样51-100号这组热前圆度分布为







热后圆度分布为

和第一组一样,分布很不均
更换窜料方式后也做了一组101~150号的实验
图我没截,和前2组的热前热后分布还是一样的,热前很均匀,热后变量大


看了2,3楼所说的,我也开始想是否一定是窜料方式的问题,炉内受热是否均匀值得怀疑
现又做了一组50件,在内径上方都开了1个10mm左右的小孔,用5mm细棒来窜这50件然后来进行热处理
这样至少内径不在像之前那样会直接受力,如果这批热后圆度还是不好,应该说窜料方式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了。
To 2,3楼 齿壳平面度要求还是很高的,曾经平铺加热过,平面度不好
To 3楼 杆的直线度很好,什么是TUS9点?
To 4楼 把你画的parts文件托到product里进行装配就好了



4.jpg 5.jpg 1.jpg 2.jpg 3.jpg 1.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jpg 2.jpg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amy0624 (威望:0)

赞同来自: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也是个外行,仅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说一下:
1、串料进行热处理之前是否对每一个的圆度进行检测,热处理后为0丝的产品,有没有可能是属于横向的比较大一点,因为是串料受重力影响刚好抵消?
2、虽然你已经采用四方形的串料方式,增加为2个接触点,但因为是金属材料热处理时容易变形,且有一定的重量,受重力影响较大(所以大部分都是竖直方向严重超差),是否可以考虑在零件底部放置一块板,不要让零件悬空(因不了解你们热处理炉是哪种?所以不知是否可行)
3、建议做一些实验,例如:竖直方向变形大的零件是集中在什么位置?是否是在串杆的中间部位,零件之间的间隙大吗?受热均匀吗?
4、抽样,并编号做上标识,分别测出横向与竖向的圆度,按顺序串好。热处理后对比其尺寸的变化,找出是否与位置和零件的多少关?与串料的密集程度有关吗?炉内加热丝的距离有关吗?呵呵,可能你还需要去做一些相关的验证

12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