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质量观
03年大学毕业时进到一家日资企业做质量管理。看到生产线上的来料检验,半成品检,成品检,到出货检,正是质量检验,找出了生产中的不良品,才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所以我以为产品质量是检验出来的。但后面发现即使经过无数次的检查,返工,卖出去的产品仍会客户的投诉。为什么呢?因为你可以因为工作的疏忽等原因做出不良品,当然也可以因为你检查的疏忽漏出不良品,甚至也可以在检查中的错误操作是良品变成不良品。所以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那检验又起什么作用呢?显然,产品从研发到生产会出现很多问题,通过检验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但发现了问题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对产品的返工上。更要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从根源上去解决它。正是通过持续的改善,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得到提高。曾听说持续改善的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品检部门的消失,“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当然这需要一个企业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说到底,产品的质量还是研发,生产出来的。
品质管理的宗旨是标准化,无差异化。除非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都是全自动化,只要有人参与到了生产中,他都会因为环境、情绪的波动影响他的工作而出现不良品。曾听说过产品质量的最终提高是培训的结果,通过提高员工的意识来规范员工的操作。蒙牛老总牛根生曾说过,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我觉得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员工要在接受了适当的培训之后,试想不知道产品好坏的判定标准及工作的操作流程等知识,怎么会不流出不合格品。当然员工在接受了相关培训后,发现的不良品没有即使检出或反馈,那可能就是人格品行的问题了。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办公室人员下车间和生产员工进行的沟通都可以视为培训,只要能把正确的做事方法教给他,教他怎么做出正确判断,总之我们要毫不吝惜的将自己知道的工作知识教给员工,久而久之,我想产品质量是会提高的。
最后,我想说几个观念,是从别的公司了解到的。“客户”观念,公司每个人员都有自己的客户,比如:办公室人员的客户就是产线的员工,把客户当做上帝,全心全意为产线员工服务;生产线头一道工序的员工要把后一道工序的员工作为自己的客户,绝不允许不良品流入到下一道工序。质量的“全员参与”的的观念,并不单单是质量部门的工作,产线员工要在工作中做到自检互检。“成本”观念,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公司都推行6Sigma管理体系,我认为它和ISO最大的不同是因为它直接和成本联系在了一起。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经验,希望与大家分享。
品质管理的宗旨是标准化,无差异化。除非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都是全自动化,只要有人参与到了生产中,他都会因为环境、情绪的波动影响他的工作而出现不良品。曾听说过产品质量的最终提高是培训的结果,通过提高员工的意识来规范员工的操作。蒙牛老总牛根生曾说过,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我觉得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员工要在接受了适当的培训之后,试想不知道产品好坏的判定标准及工作的操作流程等知识,怎么会不流出不合格品。当然员工在接受了相关培训后,发现的不良品没有即使检出或反馈,那可能就是人格品行的问题了。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办公室人员下车间和生产员工进行的沟通都可以视为培训,只要能把正确的做事方法教给他,教他怎么做出正确判断,总之我们要毫不吝惜的将自己知道的工作知识教给员工,久而久之,我想产品质量是会提高的。
最后,我想说几个观念,是从别的公司了解到的。“客户”观念,公司每个人员都有自己的客户,比如:办公室人员的客户就是产线的员工,把客户当做上帝,全心全意为产线员工服务;生产线头一道工序的员工要把后一道工序的员工作为自己的客户,绝不允许不良品流入到下一道工序。质量的“全员参与”的的观念,并不单单是质量部门的工作,产线员工要在工作中做到自检互检。“成本”观念,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公司都推行6Sigma管理体系,我认为它和ISO最大的不同是因为它直接和成本联系在了一起。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经验,希望与大家分享。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6 个回复
owenliu (威望:0) (山东 青岛) 贸易/进出口 工程师 - 创新、学习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