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坚定您工厂的技术基础
重新坚定您工厂的技术基础
-------薛竞成
本文针对的读者不只是刚开始接触SMT的用户群,我的标题采用了重新两个字,是因为SMT工业界中有很多工厂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这不仅造成目前工作上没意识到的许多浪费,也对将来进一步接受和采用高新知识造成阻碍。我相信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阅读时间将能令许多读者获利。因为我们在谈一个重要却又被忽略了的课题。而我本身对此有很深的体验。我能有今日凭实力为用户们提供服务,因素之一是我曾对此觉悟,并下过不少功夫。
无论是高楼,桥梁,或是其他建筑,是否经得起长年的风雨和突发的洪水地震,都视其基础工作做得够不够,做得好不好而定。基础工作常是最费工花钱的工程,但高楼桥梁完工后,这些基础工作却不留下痕迹,被最终的外表给埋没了。买房子,过桥梁的人们也从不过问这些基础工作。直到有一天发生了洪水地震,塌的塌了,倒的倒了,看到了他人仍然屹立的建筑,才在后悔中知道基础的重要性。
以上的道理也适合于SMT的应用上。认识基础的重要性和加强本身技术基础才是最实在的,要经得起考验,应该要很好的照顾到基础建设。
基础对长期的发展和竞争的成败具关键性。可惜的是,基础这东西却含有些不好的天性,它是所有工作中最不受重视的,也因此最少人努力去了解它。基础工作干起来可能最辛苦,更糟的是很多时候它也是最乏味的。所以大家不可认为建立良好的基础是轻而易举的事。上层管理不支持,下层工作人员不愿去做是常见的事。
在我协助工厂的工作中,我观察到有大部分的错误或不良的地方,都应该归纳于基础不好的原因。比如有一家工厂,按管理层的指示,意图把当时的成品不良率由400多ppm至900多ppm改良至50ppm或更近。项目搞了近四个月还没明显稳定的成绩。由于负责的工程师和我较熟悉,我得以从他那儿了解的有关的活动细节。其实他们上自管理,下至工程人员都对本身应有的基础未有足够的掌握,领导和计划人员不了解质量改进的概念,技术人员不了解产能的正确测定法,厂内也无人对设备配合工艺的性能限制有足够的了解,更缺乏能够在所有工序上调谐贯通的人等等。这些都是处理SMT应有的基础,可是这家工厂却没有去建立起这方面的条件。
实际上有很多日常例子都可以显示基础不强的现象。为了更好的了解国内技术实力和发展的情况,我读了国内好些多年来发表的技术论文。也作了一些简单统计,其中有一个关于回流焊接温度设置和应用的例子,我共读了不同作者发表的14篇文章。而可悲的是,没有一篇把这技术的关键说出来。有些论点还可能存在着误导的可能性(看读者如何去了解)。我们都知道,回流温度设置是SMT工艺基础之一,却是那么少用户真正能了解和优化其应用。
此外,从一些用户的发问中,我也常感觉到许多用户基础没打好。比如有人曾问我某一贴片优化软件的指标,问在贴片机连线时能优化到多少百分比的周期平衡(即英文中的%Line balancing)。软件功能总该有指标,但这问题其实显示出对生产设备应用基础工作没做好。对生产设备的应用和一般知识还没有一定的了解。
你可曾预测因基础不足所可能带来的损失?几年前我在马来西亚的一个改进项目中所考察的结果,也许是个好例子(我相信类似这样的例子不少,一次在华东的一家工厂参观时也见到)。当时工厂觉得成品的不良率不够理想,曾成立专门小组来应对这问题。结果虽然找出了一些原因,也做了些改进,但不良率却是时好时坏,难以捉摸。这样的情况前后有一年多。我给他们考察,审计和分析后发现有以下几个主要弱点:
生产工艺系统并没有建立起来,厂内没有执行正确工艺设置的能力。不明白什么是工艺调制,也未实施工艺调制。没有按照科学的做法进行改进。在尚未使系统稳定之前便贸然针对一些见到的因素施行改正。不良率的审计法不正确,所收集的数据没实际意义。分析因果时不够全面,很多时候只考虑直观的部分,缺乏考虑间接和连带关系因素的能力。以我对该工厂的规模,生产产品和应用技术层次的考察,我认为以上的问题都是属于基础问题。工厂早应在还没有发展到当时的阶段前就应建立好能处理以上问题的基础。按我当时的预计,从他们问题的程度(如不良率等),返修工作的投入,工程人员和时间在改正工作中的投入,产能上和材料上的浪费等等来估算。单单在以上的问题上(我相信厂内还有其他因基础不够而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得出的损失数据高达约美金58万6千元左右。类似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很少见。读者们也不要以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厂内,我在好些名列前茅的电子厂内也都见过。基础不够对企业的损失是重大的。它不会因为我们不知道或不去观察而不存在,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什么市场上会造成普遍基础不好这一现象呢?我们看看自己厂内的情况就不难找出原因。在绝大部分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并没有提供建立良好技术基础的条件。首先一个技术人员在踏入工业界就业之前的校园生活中,并没有机会很好很足够的学习到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识。我们在技术教育上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了连接工业界和教育界之间有计划和效益的沟通桥梁。从我自一些毕业大学生那儿了解到的和对学校课程范围上的观察中得到的,我深信这方面的沟通和对教育效率的回馈是十分不足的。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依赖学校教育给我们带来什么有基础的技术人员。学校的教育是重要和有它在其他方面的价值的,但对SMT工业所需的仍起不了作用。既然如此,基础的建立也只能在工作中形成。那工作上是否有提供这方面良好的条件呢?从我了解到的例子中,这条件也是十分不足的。看看你自己的情况,你自进入工厂以来是否有经历一段有系统性的基础培训呢?是否曾有人有系统的教你诸如IC的包装的发展过程,原因和如何选择配合设备以及工艺的问题等等基本知识呢?我想大部分的工程人员,也不过是经历过一些设备操作,保养维修,和一些没经什么特别系统设计的零散工艺培训罢了。这些可不能算是建立基础。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还是跟着厂内一些较资深的同事,甚至自己在工作上摸索的形式进行的。以SMT具有的面广复杂的特性,自己摸索的结果肯定造成基础知识不齐,也常会有误解的不良效果。再说生产线上繁忙的工作,又有多少时间能允许你去摸索。能有机会摸索的也是些见到的问题,这样学习的结果很难有效的全面优化和防止新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从同事那儿学习则依赖同事的水平(知识和沟通水平),而由于同事也是由不懂到懂,其过程也很有可能和你是一样的,即自己摸索或从另一些同事那儿学来。你是否应该问一问,这样学习得来的知识经验足够和可靠吗?
什么是基础?这问题工业界中并未有认同的定义,其实很少有工厂用户曾用心的给予基础的内容下过定义。这都是因为我在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基础的天性的原因。所以在SMT工业界中很少有从事坚定基础工作的。很少工厂有去研究和考虑什么必须规划于基础培训范围内,并严格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接受培训考核。做的较好的大多也只是把零散的技术资料(一般来自供应商)和内部经验编成培训资料来指导较新员工罢了。所以一般顶多是见到一些有关SMT技术和如SPC之类的品管技术培训,而对于培育一个优良技术人员所需的全面基础没照顾到。基础,应该是能依赖它来有效的处理和解决日常工作及工作上问题的知识,系统和经验,并能在其上进一步快速的往更高的科技水平发展。
由以上定义看来,基础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是因厂而异的。你有可能需要外来经验的协助和引导,但你必须参与其中,不能由他人代你设立基础要求。更不能借用或抄袭他家的做法。在SMT应用上,我最不赞成抄袭的做法。除非你愿意把前途交给运气,或只愿追随人后而不想比他人做得更好。否则是应该努力开创最适合本身的。
我在这里谈的大部分是SMT技术上的基础。其实若要把SMT应用得好,你所需不只是直接关于SMT的基础知识,对于管理上的,机械设备上的,自动生产学上的,品质监控上的等等,都是你应同时注意和建立起来。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在引进设备前要了解设备的性能指标,但却不多用户能真正了解市场上的设备指标。例如贴片机来说,你可以和同业交流,看看有多少工程人员了解到并能很好的解释到有多少贴片机的指标在定义上是不完整或不太正确的(没实用价值的),又有多少有用的指标是遗漏的?若把这方面的问题列出来,我敢说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读者会可能感到惊奇。处理以上这例子,你所需要的不只是SMT知识,更应该同时在自动化生产,设备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上拥有良好的知识。
SMT管理上基础不够的情况也相当普遍。我个人觉得在中国SMT管理技术并没很好的被引进,许多人以为自己在管理SMT,其实不外是分分工作,开会讨论如何解决目前问题,批批文件等工作罢了,谈不上真正的管理,不要告诉他人您在管理职位上有多少年的经验,管理上比技术上更难自己摸索,尤其是没建立在相当的技术基础上更难。所以,如果您从未参加过培训或努力自修过相关的管理课题,也从未用心去研究试用过所学的,您应该怀疑是否能接受长期的考验和新来的挑战。
基础也随时间和技术的进展而改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以充实厂内技术的基础。两年前您的基础在当时的应用情况下不错,并不意味着两年后的今天你的基础仍然是不错的。记住,基础是用来处理和解决目前生产上的问题的,在您厂内还不能达到完全优化之前,您是不应该停止加强基础的工作的。
在重新坚定基础的工作中,我们首先应对一些观念加以改正。其中的一项是接受基础不足的事实。我曾编制了一套SMT基础课程,一见课题,很少人会有兴趣参加。因为很多人都认为本身不会需要再接受基础知识,觉得应该已具备基础知识。事实上,从我的对工厂评估的经验中,大部分(相信70%以上),并没足够的具备这些基础知识,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我应该把课程的题目改成”高级SMT”这类的。因为许多工厂没做到和注意到的都包含在这一课程内。但我没这么做。因为在技术应用上,这些内容应该是基础。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和解释来使用户们接受实在的东西。如果中国要加快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方面的观念是应该尽早改变过来的。
人们总爱去接触高新技术,觉得这对自己较有益。所以论文中常见到爱发表微间距技术(Fine Pitch Technology),CSP,Flip-Chip等类的。一些研讨会和讲座也爱发表这类课题,以吸引较多听众。而似乎没有多少会注意到或用心的去考虑到,高新先进技术的应用,都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和建立在目前科技的基础上。许多对目前SMT应用还不能优化的工厂,我真的怀疑他们能多有效的在将来应用Flip-Chip技术。注意高新科技的讯息和动向是应该而且对本身发展有益的,但用户更应该了解他们更需要的是打好目前成熟SMT技术的基础。这不只能使他们马上用得上,而也无形中加快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学习,引进和应用优化,这样较为实在一些。
要建立好的基础,追根究底的精神是重要的。由于基础知识常被误解为很简单,人们常因此没深入去探讨。三极管SOT封装的翼形接脚和集成电路SOP封装类似,为什么焊盘设计大不同?贴片机的基板光学定位,有些采用白强光,有些采用红柔光,有些采用单面光板照明,有些又采用多圈光环照明,他们之间何者较优?有什么不同和限制吗?……诸如此类的基础问题,我发现很少人会去探讨学习。这就难怪生产线常有不知情的浪费和莫名其妙的突发状况了。
也许有些人还未发现,学习基础的技术还难过学习高新的技术。这话很难让初学者了解。因为只有在建立起很好的基础后才会体会到。有了良好基础的,常常可以一点就通,甚至可以自行开创,举一反三。但基础的建立却很多时候需要良师一步步的指引。所以,在建立基础的过程中,良师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已经在处理基础的课题上觉悟?
我想我们此时此刻最应反省自问的是:”我真的已经打好基础了吗?"
-------薛竞成
本文针对的读者不只是刚开始接触SMT的用户群,我的标题采用了重新两个字,是因为SMT工业界中有很多工厂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这不仅造成目前工作上没意识到的许多浪费,也对将来进一步接受和采用高新知识造成阻碍。我相信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阅读时间将能令许多读者获利。因为我们在谈一个重要却又被忽略了的课题。而我本身对此有很深的体验。我能有今日凭实力为用户们提供服务,因素之一是我曾对此觉悟,并下过不少功夫。
无论是高楼,桥梁,或是其他建筑,是否经得起长年的风雨和突发的洪水地震,都视其基础工作做得够不够,做得好不好而定。基础工作常是最费工花钱的工程,但高楼桥梁完工后,这些基础工作却不留下痕迹,被最终的外表给埋没了。买房子,过桥梁的人们也从不过问这些基础工作。直到有一天发生了洪水地震,塌的塌了,倒的倒了,看到了他人仍然屹立的建筑,才在后悔中知道基础的重要性。
以上的道理也适合于SMT的应用上。认识基础的重要性和加强本身技术基础才是最实在的,要经得起考验,应该要很好的照顾到基础建设。
基础对长期的发展和竞争的成败具关键性。可惜的是,基础这东西却含有些不好的天性,它是所有工作中最不受重视的,也因此最少人努力去了解它。基础工作干起来可能最辛苦,更糟的是很多时候它也是最乏味的。所以大家不可认为建立良好的基础是轻而易举的事。上层管理不支持,下层工作人员不愿去做是常见的事。
在我协助工厂的工作中,我观察到有大部分的错误或不良的地方,都应该归纳于基础不好的原因。比如有一家工厂,按管理层的指示,意图把当时的成品不良率由400多ppm至900多ppm改良至50ppm或更近。项目搞了近四个月还没明显稳定的成绩。由于负责的工程师和我较熟悉,我得以从他那儿了解的有关的活动细节。其实他们上自管理,下至工程人员都对本身应有的基础未有足够的掌握,领导和计划人员不了解质量改进的概念,技术人员不了解产能的正确测定法,厂内也无人对设备配合工艺的性能限制有足够的了解,更缺乏能够在所有工序上调谐贯通的人等等。这些都是处理SMT应有的基础,可是这家工厂却没有去建立起这方面的条件。
实际上有很多日常例子都可以显示基础不强的现象。为了更好的了解国内技术实力和发展的情况,我读了国内好些多年来发表的技术论文。也作了一些简单统计,其中有一个关于回流焊接温度设置和应用的例子,我共读了不同作者发表的14篇文章。而可悲的是,没有一篇把这技术的关键说出来。有些论点还可能存在着误导的可能性(看读者如何去了解)。我们都知道,回流温度设置是SMT工艺基础之一,却是那么少用户真正能了解和优化其应用。
此外,从一些用户的发问中,我也常感觉到许多用户基础没打好。比如有人曾问我某一贴片优化软件的指标,问在贴片机连线时能优化到多少百分比的周期平衡(即英文中的%Line balancing)。软件功能总该有指标,但这问题其实显示出对生产设备应用基础工作没做好。对生产设备的应用和一般知识还没有一定的了解。
你可曾预测因基础不足所可能带来的损失?几年前我在马来西亚的一个改进项目中所考察的结果,也许是个好例子(我相信类似这样的例子不少,一次在华东的一家工厂参观时也见到)。当时工厂觉得成品的不良率不够理想,曾成立专门小组来应对这问题。结果虽然找出了一些原因,也做了些改进,但不良率却是时好时坏,难以捉摸。这样的情况前后有一年多。我给他们考察,审计和分析后发现有以下几个主要弱点:
生产工艺系统并没有建立起来,厂内没有执行正确工艺设置的能力。不明白什么是工艺调制,也未实施工艺调制。没有按照科学的做法进行改进。在尚未使系统稳定之前便贸然针对一些见到的因素施行改正。不良率的审计法不正确,所收集的数据没实际意义。分析因果时不够全面,很多时候只考虑直观的部分,缺乏考虑间接和连带关系因素的能力。以我对该工厂的规模,生产产品和应用技术层次的考察,我认为以上的问题都是属于基础问题。工厂早应在还没有发展到当时的阶段前就应建立好能处理以上问题的基础。按我当时的预计,从他们问题的程度(如不良率等),返修工作的投入,工程人员和时间在改正工作中的投入,产能上和材料上的浪费等等来估算。单单在以上的问题上(我相信厂内还有其他因基础不够而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得出的损失数据高达约美金58万6千元左右。类似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很少见。读者们也不要以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厂内,我在好些名列前茅的电子厂内也都见过。基础不够对企业的损失是重大的。它不会因为我们不知道或不去观察而不存在,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什么市场上会造成普遍基础不好这一现象呢?我们看看自己厂内的情况就不难找出原因。在绝大部分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并没有提供建立良好技术基础的条件。首先一个技术人员在踏入工业界就业之前的校园生活中,并没有机会很好很足够的学习到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识。我们在技术教育上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了连接工业界和教育界之间有计划和效益的沟通桥梁。从我自一些毕业大学生那儿了解到的和对学校课程范围上的观察中得到的,我深信这方面的沟通和对教育效率的回馈是十分不足的。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依赖学校教育给我们带来什么有基础的技术人员。学校的教育是重要和有它在其他方面的价值的,但对SMT工业所需的仍起不了作用。既然如此,基础的建立也只能在工作中形成。那工作上是否有提供这方面良好的条件呢?从我了解到的例子中,这条件也是十分不足的。看看你自己的情况,你自进入工厂以来是否有经历一段有系统性的基础培训呢?是否曾有人有系统的教你诸如IC的包装的发展过程,原因和如何选择配合设备以及工艺的问题等等基本知识呢?我想大部分的工程人员,也不过是经历过一些设备操作,保养维修,和一些没经什么特别系统设计的零散工艺培训罢了。这些可不能算是建立基础。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还是跟着厂内一些较资深的同事,甚至自己在工作上摸索的形式进行的。以SMT具有的面广复杂的特性,自己摸索的结果肯定造成基础知识不齐,也常会有误解的不良效果。再说生产线上繁忙的工作,又有多少时间能允许你去摸索。能有机会摸索的也是些见到的问题,这样学习的结果很难有效的全面优化和防止新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从同事那儿学习则依赖同事的水平(知识和沟通水平),而由于同事也是由不懂到懂,其过程也很有可能和你是一样的,即自己摸索或从另一些同事那儿学来。你是否应该问一问,这样学习得来的知识经验足够和可靠吗?
什么是基础?这问题工业界中并未有认同的定义,其实很少有工厂用户曾用心的给予基础的内容下过定义。这都是因为我在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基础的天性的原因。所以在SMT工业界中很少有从事坚定基础工作的。很少工厂有去研究和考虑什么必须规划于基础培训范围内,并严格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接受培训考核。做的较好的大多也只是把零散的技术资料(一般来自供应商)和内部经验编成培训资料来指导较新员工罢了。所以一般顶多是见到一些有关SMT技术和如SPC之类的品管技术培训,而对于培育一个优良技术人员所需的全面基础没照顾到。基础,应该是能依赖它来有效的处理和解决日常工作及工作上问题的知识,系统和经验,并能在其上进一步快速的往更高的科技水平发展。
由以上定义看来,基础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是因厂而异的。你有可能需要外来经验的协助和引导,但你必须参与其中,不能由他人代你设立基础要求。更不能借用或抄袭他家的做法。在SMT应用上,我最不赞成抄袭的做法。除非你愿意把前途交给运气,或只愿追随人后而不想比他人做得更好。否则是应该努力开创最适合本身的。
我在这里谈的大部分是SMT技术上的基础。其实若要把SMT应用得好,你所需不只是直接关于SMT的基础知识,对于管理上的,机械设备上的,自动生产学上的,品质监控上的等等,都是你应同时注意和建立起来。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在引进设备前要了解设备的性能指标,但却不多用户能真正了解市场上的设备指标。例如贴片机来说,你可以和同业交流,看看有多少工程人员了解到并能很好的解释到有多少贴片机的指标在定义上是不完整或不太正确的(没实用价值的),又有多少有用的指标是遗漏的?若把这方面的问题列出来,我敢说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读者会可能感到惊奇。处理以上这例子,你所需要的不只是SMT知识,更应该同时在自动化生产,设备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上拥有良好的知识。
SMT管理上基础不够的情况也相当普遍。我个人觉得在中国SMT管理技术并没很好的被引进,许多人以为自己在管理SMT,其实不外是分分工作,开会讨论如何解决目前问题,批批文件等工作罢了,谈不上真正的管理,不要告诉他人您在管理职位上有多少年的经验,管理上比技术上更难自己摸索,尤其是没建立在相当的技术基础上更难。所以,如果您从未参加过培训或努力自修过相关的管理课题,也从未用心去研究试用过所学的,您应该怀疑是否能接受长期的考验和新来的挑战。
基础也随时间和技术的进展而改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以充实厂内技术的基础。两年前您的基础在当时的应用情况下不错,并不意味着两年后的今天你的基础仍然是不错的。记住,基础是用来处理和解决目前生产上的问题的,在您厂内还不能达到完全优化之前,您是不应该停止加强基础的工作的。
在重新坚定基础的工作中,我们首先应对一些观念加以改正。其中的一项是接受基础不足的事实。我曾编制了一套SMT基础课程,一见课题,很少人会有兴趣参加。因为很多人都认为本身不会需要再接受基础知识,觉得应该已具备基础知识。事实上,从我的对工厂评估的经验中,大部分(相信70%以上),并没足够的具备这些基础知识,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我应该把课程的题目改成”高级SMT”这类的。因为许多工厂没做到和注意到的都包含在这一课程内。但我没这么做。因为在技术应用上,这些内容应该是基础。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和解释来使用户们接受实在的东西。如果中国要加快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方面的观念是应该尽早改变过来的。
人们总爱去接触高新技术,觉得这对自己较有益。所以论文中常见到爱发表微间距技术(Fine Pitch Technology),CSP,Flip-Chip等类的。一些研讨会和讲座也爱发表这类课题,以吸引较多听众。而似乎没有多少会注意到或用心的去考虑到,高新先进技术的应用,都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和建立在目前科技的基础上。许多对目前SMT应用还不能优化的工厂,我真的怀疑他们能多有效的在将来应用Flip-Chip技术。注意高新科技的讯息和动向是应该而且对本身发展有益的,但用户更应该了解他们更需要的是打好目前成熟SMT技术的基础。这不只能使他们马上用得上,而也无形中加快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学习,引进和应用优化,这样较为实在一些。
要建立好的基础,追根究底的精神是重要的。由于基础知识常被误解为很简单,人们常因此没深入去探讨。三极管SOT封装的翼形接脚和集成电路SOP封装类似,为什么焊盘设计大不同?贴片机的基板光学定位,有些采用白强光,有些采用红柔光,有些采用单面光板照明,有些又采用多圈光环照明,他们之间何者较优?有什么不同和限制吗?……诸如此类的基础问题,我发现很少人会去探讨学习。这就难怪生产线常有不知情的浪费和莫名其妙的突发状况了。
也许有些人还未发现,学习基础的技术还难过学习高新的技术。这话很难让初学者了解。因为只有在建立起很好的基础后才会体会到。有了良好基础的,常常可以一点就通,甚至可以自行开创,举一反三。但基础的建立却很多时候需要良师一步步的指引。所以,在建立基础的过程中,良师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已经在处理基础的课题上觉悟?
我想我们此时此刻最应反省自问的是:”我真的已经打好基础了吗?"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