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
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
(无技术实力的生产大国的命运)
“拥有日本产品是富裕的象征、中国唯一的依靠在于日本的技术力量。” 近日,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在日本《呼声》月刊5月号上发表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论述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的依赖性。
没有技术力量的生产大国的命运:中国的产业发展就必须依赖从日本引进技术
现在,日本国内大肆盛传着‘中国特需’这一新生词汇。但仔细剖析其问题实质的话,就会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的这句话并不是言过其实。
首先,中国如不能继续增加对美国消费品的出口,就不能保持其持续的高度经济增长。中国对美国出口的80%的产品都是打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制造的。即美国企业把中国当做‘自己的工厂车间’来使用。
但是,投资中国的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存在着决定性的不同。相对于美国企业在中国专心致志地制造面向本国产品的状况来讲,日本企业为中国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大多数必不可少的产品。
例如现在,向中国出口建筑机械国家只有日本一国而已。虽然美国也有卡特彼勒(caterpillar),福特等建筑机械制造厂商,但却不能向中国出口。根本的理由在于产品的耐用性能的不同。
在空前绝后的建设热潮中,中国的建筑工人们都昼夜两班轮换工作,建筑机械也遭到年平均3,000小时的残酷地消耗使用。能忍耐这样使用的只有日本制造的建筑机械。
中国制造的建筑机械都是日本产品的仿造品,从外观看不出来有何不同。但只使用了500小时其性能就显著地下降。日本造建筑机械虽比中国造在价格上要贵3倍,但若换算成使用一年的时间来考虑的话,买1辆日本造建筑机械比买6辆造中国造的建筑机械要合算,而且只用一半的成本。
结果,在中国的建筑业主往往被施工订货单位刨跟问底地询问“你有几台日本造的建筑机械”。如果答有“日本造的油压挖掘铲车10辆,卡车5辆”的话,施工主持单位还要亲自上门确实其有没有。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施工主持单位必须要严守工期。
中国的建设热潮的主角是高层公寓楼。一般存在着这样一种体系,既中国的房地产商在公寓施工前,招募认购买主,就会获得30%的预付款,如果按预定的工期完工,余款才会被买主支付。实际上,高层公寓楼作为投资对象在中国人之间进行倒买倒卖。买主买的都是没有进行任何内部装修的毛坯房。内部装修一般由实际住户来决定。毛坯楼一般只有房梁和地板,墙壁,最小程度的用水设施,甚至有的连窗户玻璃也没安,任凭其风吹日晒。
所以,因公寓的买主来左右公寓的倒买倒卖时期,自然要严格把握公寓的完工时期。当然要求作为公寓卖方的房地产商,建筑施工业主严守遵守工期。严格遵守工期的保证即是否拥有几辆日本造建筑机械来决定。是否拥有日本造建筑机械成为中国建筑施工业主之间是否能拿到建筑施工招标,选择能施工的中国建筑施工业主的象征。中国的建筑施工业主不管价格多么昂贵也要急不可待地把日本造建筑机械的现货买到手。
在面向中国出口的建筑机械市场。交货期越短商品单价就上涨的幅度快。标准交货期一般为90天,但在面向中国出口的建筑机械市场之中,几乎没有那么慢悠悠地发盘买卖。“60天,不行30天吧。可能的话希望赶快发现货”。现货供应价格比日本国内市场还要高平均20%。即使这样也能销售掉。
还有,因为用支票支付存在着货款回收不回来的危险,日本的建筑机械制造商通过现OCD(现金决算)或可信赖的租赁公司来回收货款。租赁公司根据对方建筑业主的信用状况,特别注重认真地断定经营者人格。而且以年平均10%的高利息,签订5年合同才能进行交易。
建筑机械的租赁公司呈现的兴旺景象,也是值得特写一笔的。不用说日本国内除了大公司以外,地方的中小建筑业公司几乎全使用租赁的机械。租赁合同满期后,经过租赁公司整修过的建筑机械一般被转卖到日本国内的二手市场。很多从外国来的采购商都光顾那里,这些二手的建筑机械均被面向中国市场为中心的客户所购买,飞速地被卖掉。
每年在横滨举办的二手建筑机械的拍卖会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前年12月的拍卖大会上,集中了300辆机械,过了两星期都无人问津。但在去年12月的拍卖大会上,聚集了2,000辆机械设备只花了半天的工夫就被一抢而光。
日本的机床在中国市场上也非常抢手。日本的机床从1982年开始一直保持着世界市场占有量第一的地位,而值得在全世界夸耀。到现在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而势头不减。根据2001年的统计资料,日本的机床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为26%,世界上的机床中每4台就有一台是日本制造的机床。
在中国更为需求的是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2003年的中国的汽车生产量约为430万辆,比去年增加了100万辆。从世界排名来看,中国次于美国、日本、德国位居第4位,超越了韩国、英国、法国。
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的买卖市场比起建筑机械市场来,竞争更要激烈。在中国,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被昼夜两班倒,年平均3,500小时连续运转,比建筑机械还要更为残酷地被消耗使用。即使这样,日本的机床也性能超群,5年以内性能不会下降,而且还能保证产品质量。
中国造的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也是日本造的仿造品,价格上虽只有日本造的四分之一,但只不过用了300小时后,就报废了。理所当然日本造的机床在中国非常抢手,也就理解车床的买卖市场为什么呈现出的这么繁荣的现象。现在真是到了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的地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开始逐渐增多,在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不是高质量的产品就不会被这些消费者所接受的潮流。既中国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而追求享用品质及性能更加优越的日本产品。
比如说,这几年,TOTO(东陶)向中国开始贩卖全自动冲洗座便器。现在上海建设的40层高层公寓里可以看到每户全都装有全自动冲洗座便器。
为什么SARS在日本没有蔓延扩散,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全自动冲洗座便器的普及率已达到全日本家庭的70%这一状况来说明。上海的人口比北京多得多,在上海却有“在北京SARS是肆那么肆虐传染,多亏有了全自动冲洗座便器的缘故,才没有造成SARS在上海到处传播的恶果”的这一说法。现在,全自动冲洗座便器在上海的普及率已超过10%,今后还会继续增加是不可否定的。
在上海,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以上的人约有30万人。这是令人吃惊的数字 。
这些高收入阶层的家庭主妇们,经常结伙旅游奔向东京而来,访问光顾从银座的并木大街到中央大街等高档名牌商店街的每一个商店。在她们当中,甚至有钱包中塞入3万美元现钞的人,随意出手买下从GUCCI到FERRAGAMO等最高档的名牌货。
像这样的高收入阶层,在家电产品的消费上,中国产品也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在中国卖得最好的是日本的DVD录像机。日本的DVD录像机在上海与日本同步上市,其销售速度却比日本国内市场还要快3倍。
还有,资生堂在北京,上海开店营业,相当于3万日圆的一瓶化妆水,在北京的销售量每月为8万瓶,在上海去能卖掉15万瓶。以至于生产都赶不上销售。因此只好从日本的工厂空运到现场。
中国国内的收入水平的差距越来越拉大的现实情况下,高收入阶层若更加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他们只能而别无选择地买入日本商品。
从去年一年的时间来看,从日本对中国出口量增加了34%,从中国对日本的进口量只增多了20%,日中贸易马上就会达到日本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局面。
经过工业化走上经济成长道路的亚洲各国,不得不从日本购买引进大量的技术和产品。韩国也一样。1965年朴正熙政府进行努力恢复了日韩外交后,得到我国的援助才开始了进入高速度的经济成长时期。韩国的对日贸易至今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历史上一次贸易顺差而获得盈余的记录都没有。
日本在2003年10月至12月的时期里,按年度增长率换算的话,实际GDP增长率在亚洲仅次于中国的9.9%,达到了6.4%的高增长率。同一时期,美国、德国、韩国仅达到4%、2%、1.8%而已。达到这么高的增长率,其中最大的理由就是对中国贸易出口创汇的大幅度增加和伴随其出口增加而递增的企业设备投资的增长。
在亚洲各国之中,只有印度尼西亚一国对日本贸易出现顺差,而成为唯一的例外。因为印度尼西亚生产石油,能靠石油输出而得到贸易盈余。中国也早晚定会走上其他亚洲各国所走过的同样的老路,这是毫无疑义的。
笔者以前就主张过“通货紧缩使日本走向顺风前进”这一观点。对于在通货紧缩的状况下况且能达到6.4%的高增长率的一个国家来说就不可能出现经济萧条。
现在来看,已证明了通货紧缩同经济景气不景气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重要的是要在通货紧缩继续恶化的状况下,对于日本来说把通货紧缩这一不利因素变为有利于日本经济这艘巨轮改为顺风方向,继续乘风破浪地前进的资本财产有两个。
一个是日本具有的优秀技术实力。日本从1996年以来,在技术专利的国际贸易中,对包括美国等任何国家都达到了贸易顺差。根据最近最新的200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日本的技术专利的一年间出口贸易额达到1兆1,000亿日圆,进口贸易额为4,000亿日圆,得到了巨额的贸易盈余。
如果企业想要在通货紧缩的现状下幸存下来,只有提高技术水平而别无出路。没有技术专利的国家不从日本购买技术专利,国民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转。技术水平一旦下降,就会被通货紧缩的巨浪从正面当头一击而翻船。
最好的例子用中国的彩色电视机来说明。中国的彩电的生产规模已占有世界全体的生产量的75%,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字,制造生产了7,800万台。但全都是显像管式彩电。中国的32英寸显像管式彩电的价格约合30,000日圆左右,由于供过于求跌至8,000日元。
但是,等离子彩电,液晶彩电一直在价格上没有大的跌落,保持着一英寸一万日圆的价值。在技术水平上远比显像管式彩电要高得多的等离子彩电,液晶彩电依靠技术水平的差距确保了在市场上占有安定的一席,显像管式彩电简直与之无法相提并论。
对应通货紧缩摆脱其影响使企业继续生存发展的问题上,日本要对以压制劳动者低工资水平为长处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继续提供他们无法生产的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
现在,中国的家电制造业出现了‘制成产品廉价,原材料昂贵’的情况。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企业海尔也从表面来看为盈利,而实际上已落入大幅亏损状态。中国人投资家都知道其内在的实际情况,谁也不出手购买中国家电制造公司的上市股票,股价因此没有上涨。
另外一个资产是为确保技术优势而要热衷于对研究开发的巨额投资。对研究开发投资支出与GDP的比率来看,日本的此项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3.1%处于世界最高地位。美国占2.7%;而中国只占不到1%。
中国的GDP只有日本的2分之一,是280兆日圆。在研究开发投资支出额上来看,与日本的16兆日圆相比,只有其20分之1的1兆5,000亿日圆。而且中国几乎没有用于民生领域的研究开发投资,基本上处于依靠外资带来新技术的‘依赖外资’状态。引进外资也就意味着引进一定的技术,自己也就不用努力进行研究开发了。
用好不容易引进来的技术如不提高到更高的水平的话,技术就会陈旧烂掉,成为没用的外壳。日本在不断继续努力研究技术开发来防止技术的陈旧腐烂,而中国必须永远不断的依靠吸引新的外资企业来投资而获得外资带来的新技术。
日本相反在美国俗称为‘烟囱产业’的钢铁,水泥,纤维等原有产业也积极地进行研究开发。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额已达到了相当于平均销售额的2%的水准。结果,日本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也已远远超越美国,生产一吨钢铁所消耗的煤炭量,日本只需0.6吨,是世界上最少的。
日本的钢铁工业除了拥有值得骄傲的省能源省消耗技术以外,甚至还具有发电厂一样的发电功能。日本的钢铁制造厂生产钢铁的时候,所产生的热量全部回收,做为发电的热源。制铁车间就别说不必从发电公司买电用电了,反过来倒把剩余的电力卖给了当地的发电公司。
实际上,如不全面依靠日本钢铁工业的力量,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无法行走,不可能进行生产而全面瘫痪。生产汽车用钢板中,日本制造的钢板其性能品质是世界最高的,不使用日本制的钢板的汽车制造企业就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竞争而得以生存发展。
看看丰田投资法国北部的事例吧。丰田使用的是新日本制铁所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因为把钢板搬运到法国北部要花费大量成本,新日铁就与当时的北方钢铁联合公司(Usinor),现为阿赛洛集团 (Arcelor)之间达成了进行技术合作的协议。
丰田所投资的工厂所在地是法国的瓦朗西纳(Valenciennes)地区,沿海的敦刻尔克有北方钢铁联合公司(Usinor)的临海制铁厂。新日铁到那工厂里完成了制造有关汽车用钢板的技术合作。在那工厂生产的钢板,在瓦朗西纳(Valenciennes)的丰田汽车制造厂里被模具打穿冲制,组装在车体上成型。这样在欧洲制造的丰田汽车,因同在日本生产制造汽车一样,用的素材相同,品质也一点也没有改变。
从当地钢铁制造厂家的立场上来看,新日铁提供了先进的尖端技术,而且客户是投资法国的丰田汽车的工厂。虽支付了巨额的技术指导费用,但也是划算的。就好像外来投资给本国的企业带来或开拓了新的销售市场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一样,是件非常难得的好事。
上述事例同样在中国也能说明。中国在2003年这一年里生产了430万辆汽车,所使用的汽车(外装)用钢板全部是由日本生产的。不使用日本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就不能生产出外形复杂的车身,也形成不了大量生产的体制。用压力冲压机打穿冲制成外形复杂的车身时,日本造汽车用钢板既没有裂缝也不起皱纹。可是,使用中国造汽车用钢板的话,用同样的压力冲压机打穿冲制时,表面凹凸不平,必须加以修整,不能形成量产体制。
归根结底,中国的汽车制造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如不从日本把汽车用钢板,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买到手的话,就生产不出来所必需的具有高性能高精度的零部件和车体。如不具备上述资财,中国制造的汽车别说打入外国市场,就连在本国市场也绝对买不出去一辆车。
日本针对这次‘中国特需’怎样对应才好呢?日本应该忠实地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调整企业行动即可。即面对中国绝对不能廉价销售技术和产品,保持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在通货紧缩经济环境背景下,产品之间的品质性能的差距,主要是通过价格差来表现出来的。因此,维持这种状态,对于日本是致命重要的。
比如说,建材市场俗称为‘超级长老’的建筑用H型钢的销路极好,非常抢手。在这一年里,建筑用H型钢的价格上涨了50%。去年年初,据说已达到42,000日圆,现在已涨至66,000日圆,而且还要继续上涨。在建材业主导着价格的变化,占有市场优势地位的是面向中国出口的产品,比日本国内市场还要高20%。没有‘超级长老’ 这种钢,中国的建筑公司就无法构建高楼大厦的骨架,并保障高层建筑骨架的安全,因此不得不买。进而加深同日本的关系以外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产品之间的品质性能的差别,透过价格差所反映的状况,是在通货紧缩经济环境下表现出的最大特征。
不熟悉中国现场实际情况的人,对至今为止已发生过几次中国热潮都非常敏感,警告注意此次‘中国特需’所伴随的危险。但这次却偏离靶心没有说中问题的本质。此次的‘中国特需’与过去发生在中国的几次经济高潮的情况截然不同。
因为存在着两个理由。第一个是有着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经济环境的背景,通货紧缩的源泉在于中国的人口过剩。在中国有‘3亿·10亿 ’这样一个词。3亿是指生活在沿海各省及经济特区的人口,10亿既是在3亿人背后,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现在农村地区的10亿人口流动向3亿人口生活的沿海地区。因此造成了劳动力的就业过剩,劳动力成本费上涨不了,也无法阻止通货紧缩的持续。
而且,中国为了想急速发展经济,如继续大量生产这些像显像管式彩电等以往的旧式产品的话,就促进通货紧缩的深化。这样就产生‘产品廉价,原材料昂贵’,必然会陷入公司业绩全面恶化的局面。通货紧缩的持续进行的背景下,结果只会日益加深中国对日本依赖。
中国今后要继续保持持续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倾注在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但是,中国既没有那技术力量,又没有这个意识。当然,只有从日本购买技术专利,继续引进新的技术的以外没有别的方法。
如果假设中国大规模仿制生产日本产品,侵害日本的知识产权,那么日本就可以拒绝卖给中国技术专利,使中国陷入经济发展停滞的困境。这样一来就把中国置于日本控制之下。中国要是驯服,则可实现经济增长,要是播下‘反日’种子,那就是等于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第二个理由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的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逐渐向缓和的方向发展。如果不这样的话,中美关系就会恶化。如果不能维持中美间的友好关系,就不能向美国继续扩大出口。而且中国对美国出口的80%的产品都是打入中国的美国企业的子公司所制造生产的,这些企业如果撤销投资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就全部完蛋。因此,中国的政治体制只会逐渐地沿着自由化方向发展,这是不可置疑的。
现在中国的经济热潮是为了强化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而已。因此,中国共产党只要改变一点方针路线,就会完蛋。惟有这回中国共产党是决不会改变自由化的方针路线的。如果修正路线方针,那么自己的统治就会陷入于政治危机之中。
冷战结束后的现在,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国6分之一的中国无法与美国进行对抗。即使在冷战时代,美国占全世界GDP总和的24%,前苏联保持了占有16%的水平。因此冷战的政治格局不可能再死灰复燃。既然冷战结束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一党专政体制只能逐渐向缓和的方向发展,而无别路可走。与过去的中国经济热潮不同,此次是由于构造上问题所造成的。
今后,中国的贫富差距会越拉越拉大,同一地方上也许会产生许多富裕阶层和一般大众吧。这些富裕阶层和我们自由世界的富裕阶层没有任何区别。由于社会阶层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即使再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也不可能返回到受着独裁专政的那过去的时代。
中国今后的经济还会持续其高度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削弱。这就意味着日本越来越有能力把中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无技术实力的生产大国的命运)
“拥有日本产品是富裕的象征、中国唯一的依靠在于日本的技术力量。” 近日,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在日本《呼声》月刊5月号上发表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论述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的依赖性。
没有技术力量的生产大国的命运:中国的产业发展就必须依赖从日本引进技术
现在,日本国内大肆盛传着‘中国特需’这一新生词汇。但仔细剖析其问题实质的话,就会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的这句话并不是言过其实。
首先,中国如不能继续增加对美国消费品的出口,就不能保持其持续的高度经济增长。中国对美国出口的80%的产品都是打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制造的。即美国企业把中国当做‘自己的工厂车间’来使用。
但是,投资中国的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存在着决定性的不同。相对于美国企业在中国专心致志地制造面向本国产品的状况来讲,日本企业为中国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大多数必不可少的产品。
例如现在,向中国出口建筑机械国家只有日本一国而已。虽然美国也有卡特彼勒(caterpillar),福特等建筑机械制造厂商,但却不能向中国出口。根本的理由在于产品的耐用性能的不同。
在空前绝后的建设热潮中,中国的建筑工人们都昼夜两班轮换工作,建筑机械也遭到年平均3,000小时的残酷地消耗使用。能忍耐这样使用的只有日本制造的建筑机械。
中国制造的建筑机械都是日本产品的仿造品,从外观看不出来有何不同。但只使用了500小时其性能就显著地下降。日本造建筑机械虽比中国造在价格上要贵3倍,但若换算成使用一年的时间来考虑的话,买1辆日本造建筑机械比买6辆造中国造的建筑机械要合算,而且只用一半的成本。
结果,在中国的建筑业主往往被施工订货单位刨跟问底地询问“你有几台日本造的建筑机械”。如果答有“日本造的油压挖掘铲车10辆,卡车5辆”的话,施工主持单位还要亲自上门确实其有没有。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施工主持单位必须要严守工期。
中国的建设热潮的主角是高层公寓楼。一般存在着这样一种体系,既中国的房地产商在公寓施工前,招募认购买主,就会获得30%的预付款,如果按预定的工期完工,余款才会被买主支付。实际上,高层公寓楼作为投资对象在中国人之间进行倒买倒卖。买主买的都是没有进行任何内部装修的毛坯房。内部装修一般由实际住户来决定。毛坯楼一般只有房梁和地板,墙壁,最小程度的用水设施,甚至有的连窗户玻璃也没安,任凭其风吹日晒。
所以,因公寓的买主来左右公寓的倒买倒卖时期,自然要严格把握公寓的完工时期。当然要求作为公寓卖方的房地产商,建筑施工业主严守遵守工期。严格遵守工期的保证即是否拥有几辆日本造建筑机械来决定。是否拥有日本造建筑机械成为中国建筑施工业主之间是否能拿到建筑施工招标,选择能施工的中国建筑施工业主的象征。中国的建筑施工业主不管价格多么昂贵也要急不可待地把日本造建筑机械的现货买到手。
在面向中国出口的建筑机械市场。交货期越短商品单价就上涨的幅度快。标准交货期一般为90天,但在面向中国出口的建筑机械市场之中,几乎没有那么慢悠悠地发盘买卖。“60天,不行30天吧。可能的话希望赶快发现货”。现货供应价格比日本国内市场还要高平均20%。即使这样也能销售掉。
还有,因为用支票支付存在着货款回收不回来的危险,日本的建筑机械制造商通过现OCD(现金决算)或可信赖的租赁公司来回收货款。租赁公司根据对方建筑业主的信用状况,特别注重认真地断定经营者人格。而且以年平均10%的高利息,签订5年合同才能进行交易。
建筑机械的租赁公司呈现的兴旺景象,也是值得特写一笔的。不用说日本国内除了大公司以外,地方的中小建筑业公司几乎全使用租赁的机械。租赁合同满期后,经过租赁公司整修过的建筑机械一般被转卖到日本国内的二手市场。很多从外国来的采购商都光顾那里,这些二手的建筑机械均被面向中国市场为中心的客户所购买,飞速地被卖掉。
每年在横滨举办的二手建筑机械的拍卖会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前年12月的拍卖大会上,集中了300辆机械,过了两星期都无人问津。但在去年12月的拍卖大会上,聚集了2,000辆机械设备只花了半天的工夫就被一抢而光。
日本的机床在中国市场上也非常抢手。日本的机床从1982年开始一直保持着世界市场占有量第一的地位,而值得在全世界夸耀。到现在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而势头不减。根据2001年的统计资料,日本的机床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为26%,世界上的机床中每4台就有一台是日本制造的机床。
在中国更为需求的是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2003年的中国的汽车生产量约为430万辆,比去年增加了100万辆。从世界排名来看,中国次于美国、日本、德国位居第4位,超越了韩国、英国、法国。
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的买卖市场比起建筑机械市场来,竞争更要激烈。在中国,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被昼夜两班倒,年平均3,500小时连续运转,比建筑机械还要更为残酷地被消耗使用。即使这样,日本的机床也性能超群,5年以内性能不会下降,而且还能保证产品质量。
中国造的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也是日本造的仿造品,价格上虽只有日本造的四分之一,但只不过用了300小时后,就报废了。理所当然日本造的机床在中国非常抢手,也就理解车床的买卖市场为什么呈现出的这么繁荣的现象。现在真是到了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的地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开始逐渐增多,在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不是高质量的产品就不会被这些消费者所接受的潮流。既中国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而追求享用品质及性能更加优越的日本产品。
比如说,这几年,TOTO(东陶)向中国开始贩卖全自动冲洗座便器。现在上海建设的40层高层公寓里可以看到每户全都装有全自动冲洗座便器。
为什么SARS在日本没有蔓延扩散,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全自动冲洗座便器的普及率已达到全日本家庭的70%这一状况来说明。上海的人口比北京多得多,在上海却有“在北京SARS是肆那么肆虐传染,多亏有了全自动冲洗座便器的缘故,才没有造成SARS在上海到处传播的恶果”的这一说法。现在,全自动冲洗座便器在上海的普及率已超过10%,今后还会继续增加是不可否定的。
在上海,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以上的人约有30万人。这是令人吃惊的数字 。
这些高收入阶层的家庭主妇们,经常结伙旅游奔向东京而来,访问光顾从银座的并木大街到中央大街等高档名牌商店街的每一个商店。在她们当中,甚至有钱包中塞入3万美元现钞的人,随意出手买下从GUCCI到FERRAGAMO等最高档的名牌货。
像这样的高收入阶层,在家电产品的消费上,中国产品也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在中国卖得最好的是日本的DVD录像机。日本的DVD录像机在上海与日本同步上市,其销售速度却比日本国内市场还要快3倍。
还有,资生堂在北京,上海开店营业,相当于3万日圆的一瓶化妆水,在北京的销售量每月为8万瓶,在上海去能卖掉15万瓶。以至于生产都赶不上销售。因此只好从日本的工厂空运到现场。
中国国内的收入水平的差距越来越拉大的现实情况下,高收入阶层若更加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他们只能而别无选择地买入日本商品。
从去年一年的时间来看,从日本对中国出口量增加了34%,从中国对日本的进口量只增多了20%,日中贸易马上就会达到日本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局面。
经过工业化走上经济成长道路的亚洲各国,不得不从日本购买引进大量的技术和产品。韩国也一样。1965年朴正熙政府进行努力恢复了日韩外交后,得到我国的援助才开始了进入高速度的经济成长时期。韩国的对日贸易至今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历史上一次贸易顺差而获得盈余的记录都没有。
日本在2003年10月至12月的时期里,按年度增长率换算的话,实际GDP增长率在亚洲仅次于中国的9.9%,达到了6.4%的高增长率。同一时期,美国、德国、韩国仅达到4%、2%、1.8%而已。达到这么高的增长率,其中最大的理由就是对中国贸易出口创汇的大幅度增加和伴随其出口增加而递增的企业设备投资的增长。
在亚洲各国之中,只有印度尼西亚一国对日本贸易出现顺差,而成为唯一的例外。因为印度尼西亚生产石油,能靠石油输出而得到贸易盈余。中国也早晚定会走上其他亚洲各国所走过的同样的老路,这是毫无疑义的。
笔者以前就主张过“通货紧缩使日本走向顺风前进”这一观点。对于在通货紧缩的状况下况且能达到6.4%的高增长率的一个国家来说就不可能出现经济萧条。
现在来看,已证明了通货紧缩同经济景气不景气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重要的是要在通货紧缩继续恶化的状况下,对于日本来说把通货紧缩这一不利因素变为有利于日本经济这艘巨轮改为顺风方向,继续乘风破浪地前进的资本财产有两个。
一个是日本具有的优秀技术实力。日本从1996年以来,在技术专利的国际贸易中,对包括美国等任何国家都达到了贸易顺差。根据最近最新的200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日本的技术专利的一年间出口贸易额达到1兆1,000亿日圆,进口贸易额为4,000亿日圆,得到了巨额的贸易盈余。
如果企业想要在通货紧缩的现状下幸存下来,只有提高技术水平而别无出路。没有技术专利的国家不从日本购买技术专利,国民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转。技术水平一旦下降,就会被通货紧缩的巨浪从正面当头一击而翻船。
最好的例子用中国的彩色电视机来说明。中国的彩电的生产规模已占有世界全体的生产量的75%,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字,制造生产了7,800万台。但全都是显像管式彩电。中国的32英寸显像管式彩电的价格约合30,000日圆左右,由于供过于求跌至8,000日元。
但是,等离子彩电,液晶彩电一直在价格上没有大的跌落,保持着一英寸一万日圆的价值。在技术水平上远比显像管式彩电要高得多的等离子彩电,液晶彩电依靠技术水平的差距确保了在市场上占有安定的一席,显像管式彩电简直与之无法相提并论。
对应通货紧缩摆脱其影响使企业继续生存发展的问题上,日本要对以压制劳动者低工资水平为长处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继续提供他们无法生产的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
现在,中国的家电制造业出现了‘制成产品廉价,原材料昂贵’的情况。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企业海尔也从表面来看为盈利,而实际上已落入大幅亏损状态。中国人投资家都知道其内在的实际情况,谁也不出手购买中国家电制造公司的上市股票,股价因此没有上涨。
另外一个资产是为确保技术优势而要热衷于对研究开发的巨额投资。对研究开发投资支出与GDP的比率来看,日本的此项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3.1%处于世界最高地位。美国占2.7%;而中国只占不到1%。
中国的GDP只有日本的2分之一,是280兆日圆。在研究开发投资支出额上来看,与日本的16兆日圆相比,只有其20分之1的1兆5,000亿日圆。而且中国几乎没有用于民生领域的研究开发投资,基本上处于依靠外资带来新技术的‘依赖外资’状态。引进外资也就意味着引进一定的技术,自己也就不用努力进行研究开发了。
用好不容易引进来的技术如不提高到更高的水平的话,技术就会陈旧烂掉,成为没用的外壳。日本在不断继续努力研究技术开发来防止技术的陈旧腐烂,而中国必须永远不断的依靠吸引新的外资企业来投资而获得外资带来的新技术。
日本相反在美国俗称为‘烟囱产业’的钢铁,水泥,纤维等原有产业也积极地进行研究开发。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额已达到了相当于平均销售额的2%的水准。结果,日本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也已远远超越美国,生产一吨钢铁所消耗的煤炭量,日本只需0.6吨,是世界上最少的。
日本的钢铁工业除了拥有值得骄傲的省能源省消耗技术以外,甚至还具有发电厂一样的发电功能。日本的钢铁制造厂生产钢铁的时候,所产生的热量全部回收,做为发电的热源。制铁车间就别说不必从发电公司买电用电了,反过来倒把剩余的电力卖给了当地的发电公司。
实际上,如不全面依靠日本钢铁工业的力量,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无法行走,不可能进行生产而全面瘫痪。生产汽车用钢板中,日本制造的钢板其性能品质是世界最高的,不使用日本制的钢板的汽车制造企业就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竞争而得以生存发展。
看看丰田投资法国北部的事例吧。丰田使用的是新日本制铁所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因为把钢板搬运到法国北部要花费大量成本,新日铁就与当时的北方钢铁联合公司(Usinor),现为阿赛洛集团 (Arcelor)之间达成了进行技术合作的协议。
丰田所投资的工厂所在地是法国的瓦朗西纳(Valenciennes)地区,沿海的敦刻尔克有北方钢铁联合公司(Usinor)的临海制铁厂。新日铁到那工厂里完成了制造有关汽车用钢板的技术合作。在那工厂生产的钢板,在瓦朗西纳(Valenciennes)的丰田汽车制造厂里被模具打穿冲制,组装在车体上成型。这样在欧洲制造的丰田汽车,因同在日本生产制造汽车一样,用的素材相同,品质也一点也没有改变。
从当地钢铁制造厂家的立场上来看,新日铁提供了先进的尖端技术,而且客户是投资法国的丰田汽车的工厂。虽支付了巨额的技术指导费用,但也是划算的。就好像外来投资给本国的企业带来或开拓了新的销售市场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一样,是件非常难得的好事。
上述事例同样在中国也能说明。中国在2003年这一年里生产了430万辆汽车,所使用的汽车(外装)用钢板全部是由日本生产的。不使用日本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就不能生产出外形复杂的车身,也形成不了大量生产的体制。用压力冲压机打穿冲制成外形复杂的车身时,日本造汽车用钢板既没有裂缝也不起皱纹。可是,使用中国造汽车用钢板的话,用同样的压力冲压机打穿冲制时,表面凹凸不平,必须加以修整,不能形成量产体制。
归根结底,中国的汽车制造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如不从日本把汽车用钢板,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买到手的话,就生产不出来所必需的具有高性能高精度的零部件和车体。如不具备上述资财,中国制造的汽车别说打入外国市场,就连在本国市场也绝对买不出去一辆车。
日本针对这次‘中国特需’怎样对应才好呢?日本应该忠实地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调整企业行动即可。即面对中国绝对不能廉价销售技术和产品,保持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在通货紧缩经济环境背景下,产品之间的品质性能的差距,主要是通过价格差来表现出来的。因此,维持这种状态,对于日本是致命重要的。
比如说,建材市场俗称为‘超级长老’的建筑用H型钢的销路极好,非常抢手。在这一年里,建筑用H型钢的价格上涨了50%。去年年初,据说已达到42,000日圆,现在已涨至66,000日圆,而且还要继续上涨。在建材业主导着价格的变化,占有市场优势地位的是面向中国出口的产品,比日本国内市场还要高20%。没有‘超级长老’ 这种钢,中国的建筑公司就无法构建高楼大厦的骨架,并保障高层建筑骨架的安全,因此不得不买。进而加深同日本的关系以外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产品之间的品质性能的差别,透过价格差所反映的状况,是在通货紧缩经济环境下表现出的最大特征。
不熟悉中国现场实际情况的人,对至今为止已发生过几次中国热潮都非常敏感,警告注意此次‘中国特需’所伴随的危险。但这次却偏离靶心没有说中问题的本质。此次的‘中国特需’与过去发生在中国的几次经济高潮的情况截然不同。
因为存在着两个理由。第一个是有着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经济环境的背景,通货紧缩的源泉在于中国的人口过剩。在中国有‘3亿·10亿 ’这样一个词。3亿是指生活在沿海各省及经济特区的人口,10亿既是在3亿人背后,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现在农村地区的10亿人口流动向3亿人口生活的沿海地区。因此造成了劳动力的就业过剩,劳动力成本费上涨不了,也无法阻止通货紧缩的持续。
而且,中国为了想急速发展经济,如继续大量生产这些像显像管式彩电等以往的旧式产品的话,就促进通货紧缩的深化。这样就产生‘产品廉价,原材料昂贵’,必然会陷入公司业绩全面恶化的局面。通货紧缩的持续进行的背景下,结果只会日益加深中国对日本依赖。
中国今后要继续保持持续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倾注在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但是,中国既没有那技术力量,又没有这个意识。当然,只有从日本购买技术专利,继续引进新的技术的以外没有别的方法。
如果假设中国大规模仿制生产日本产品,侵害日本的知识产权,那么日本就可以拒绝卖给中国技术专利,使中国陷入经济发展停滞的困境。这样一来就把中国置于日本控制之下。中国要是驯服,则可实现经济增长,要是播下‘反日’种子,那就是等于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第二个理由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的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逐渐向缓和的方向发展。如果不这样的话,中美关系就会恶化。如果不能维持中美间的友好关系,就不能向美国继续扩大出口。而且中国对美国出口的80%的产品都是打入中国的美国企业的子公司所制造生产的,这些企业如果撤销投资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就全部完蛋。因此,中国的政治体制只会逐渐地沿着自由化方向发展,这是不可置疑的。
现在中国的经济热潮是为了强化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而已。因此,中国共产党只要改变一点方针路线,就会完蛋。惟有这回中国共产党是决不会改变自由化的方针路线的。如果修正路线方针,那么自己的统治就会陷入于政治危机之中。
冷战结束后的现在,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国6分之一的中国无法与美国进行对抗。即使在冷战时代,美国占全世界GDP总和的24%,前苏联保持了占有16%的水平。因此冷战的政治格局不可能再死灰复燃。既然冷战结束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一党专政体制只能逐渐向缓和的方向发展,而无别路可走。与过去的中国经济热潮不同,此次是由于构造上问题所造成的。
今后,中国的贫富差距会越拉越拉大,同一地方上也许会产生许多富裕阶层和一般大众吧。这些富裕阶层和我们自由世界的富裕阶层没有任何区别。由于社会阶层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即使再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也不可能返回到受着独裁专政的那过去的时代。
中国今后的经济还会持续其高度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削弱。这就意味着日本越来越有能力把中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68 个回复
人生如戏_ (威望:3) (江苏 苏州) 机械制造 员工
赞同来自:
你说的对,能不买小日本的就不买小日本的
关键是有多少人能够舍弃个人的利益来贡献国家的利益;
前几天看了经济频道关于地下炒金市场,其实就是偷税漏税;偷拍一个负责人说:现在全民不都在欺骗国家呢嘛!
如果按我的想法,这种就应该诛九族!
现在社会上祸害国家的人比贡献国家的人多多的;应该从自身找问题,我能做的就是做一个守法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