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外企——语言也是一种高昂的成本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进中国,大量高性价比、高市场认知度的本土人才,成为外企在中国从事本地化商业活动的“栋梁”。然而,由于文化、地域的差异,绝大多数本土人才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时却显得先天不足。

语言能力不够,这使得本土人才与跨国公司总部沟通不畅,获得信息不足;另一方面,上级对下面的情况也不能及时掌握,市场的需求变化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决策层。由此所产生的矛盾,成为外资企业和本土人才双方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庞大,即使教育水平不高,各类人才的绝对数量也是非常庞大。不过,由于中国英文教育的相对滞后以及语言环境的制约,很多人都只会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哑巴英语”。 “看懂八成,听懂五成,能说两成”,这是目前国内人才普遍的英文水平。而与“老外”沟通中非常重要的能力“说”,则是国内白领明显的“短板”。为了能够尽快补上这最短的一块“木板”,于是,大量的人投入大量的精力。但这是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呢?

外企进入中国或其他的非英语国家时,就已考虑过语言成本,因而他们高薪聘请既懂专业又懂英文的人才,但这种复合人才少之又少。复合人才不够怎么办?英语人才凑!大量英语专业的人才,进入外资企业中高管理层。

外企的战略决策、核心技术都在外国总部,它要求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及时有效地领会并执行总部的决策。因此,在外企中,语言能力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众多外企的人事、行政、营销和技术岗位,经常是一些英语专业人员,而忽视了该岗位的专业要求。

从某种角度上说,外企在解决“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这个矛盾时,有些本末倒置。如果该企业在中国只是个加工厂,按总部的命令行事,不需要对市场、技术等方面进行开拓创新的话还无所谓;反之,高薪事小,大量非专业人才充斥的企业很难获得最佳的经营业绩。

常言道,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企业如果每个岗位都有符合该岗位的恰当人选,再加上先进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中国有大量土生土长的人才,他们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大风大浪,有着前瞻性的眼光和大海一样的气魄。尽管这群人的语言能力不太灵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就大业。外企进入中国绝不要忽视他们,重视他们的能量,善用他们,才能跨越语言的鸿沟。(完)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kesi (威望:0)

赞同来自:

真的,假如我用中文寫篇報告要2個小時, 用英文寫絕對要4個小時. 公司得多花一倍的錢請我做事.嘿嘿!

2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质量厨师
质量厨师

变焦主要靠走;对焦主要靠手;背景虚化靠抖!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