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小河弯弯 (威望:4) (上海 浦东新区) 汽车制造相关 主管
赞同来自:
10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或注册
Supplier quality management
10 个回复
小河弯弯 (威望:4) (上海 浦东新区) 汽车制造相关 主管
赞同来自:
对于某参数的设定,所谓关键产品特性KPC,应尽可能地转换成关键控制特性KCC。对这个特性计算CPK。
比如:焊接上常用的熔深,是一个关键产品特性,需要进行过程能力的分析,但是实际上,测量焊接的熔深已经是事后控制了,或者说,这个产品特性是不可控的,应该将这个产品特性转化成关键的控制特性。即将Y转化成X1,X2...
来进行控制,如影响熔深的是关键特性是焊接电流,焊丝的速度等。对这些进行控制就可以了。这些也是可控的...
同样的关于色差,虽然是关键产品特性,但不可控。在6SIGMA中应该视做Y,应该将影响色差的根本原因X1,X2,X3找出来(通过FMEA,DOE方法),对这些可控的X1,X2,X3进行控制即可。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在做SPC时忽视掉的一点,选择哪一点来进行能力分析。
简单点说就是:
因为在监控过程中,操作人员发现过程失控,他应该能立即调节相关参数,将色差纠正过来。
如果你选择色差来进行监控,出现色差失控,他怎么去调节?他知道去调节哪个X1,X2,X3?
所以工程人员不能懒,在事先就应该做完这一个分析工作,直接去监控X1,X2,X3而不是监控色差这个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