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改造的实例
今年做了一个现场改造的实际案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成功,发上来,大家分享一下!
背景,为什么要改造;
1,gear box 项目为后道的traverse unit供应足量的成品齿轮箱,当时(4月初)后道traverse unit的产量为16台/天,每天要消耗成品齿轮箱160个,而当时成品齿轮箱的产量为120个/天,跟不上后道的需求用量。
2,质量出现问题,被德国母公司投诉;过程检验中也发现忘记打螺丝或者漏装配等低级错误出现。
改造前的状况
1,3道工序(外壳、法兰、测试)分布在5个工位上,所需的工装、设备、模具也同样分布在5个工位上。一个工作台一个工位,总共有5个工作台。
2,3名员工交替在5个工位上操作3道工序。
3,占地面积8.2m*7.5m=61.5平方米。
4,每天产能120个。
5,3名员工都是新进公司,还处在培训期,彼此之间没有默契。
6,刚调整的领班。
改造前的布局
没法子发图???
改造第一步——沟通
管理的本质——沟通
要胜利完成该项目的改造,需要两个人的配合,1个是领班,1个是员工在有了初步的思路过后,我开始找领班沟通,第一次沟通是培训式的,我把该领班拉到会议室先做了一次什么是管理的培训,让他认识到管理就是管的合理,理有心里和道理,对人讲心里,对事讲道理,先搞定人,再搞定事。然后给他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尝试去和他的下属沟通,先把人搞定。第二次沟通是引导式的,拉到会议室以后就开始谈目前的状况,谈齿轮箱的产能滞后,谈滞后后会产生的连锁反应,慢慢的引导他的思路走向了改造齿轮箱项目上,这次沟通很成功,他首先表明了改造的意愿,然后提出了一些改造的思路,我适时的结束了会谈,让他回去后先系统的了解掌握目前的状况。一个星期后我们开始了第三次沟通,这次我们开始探讨如何改造,他提出了一些目前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来改善这些问题,就这样通过接下来的5次沟通面谈,我们确定了如何改造的思路,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消除问题的方法等等。等我们把方方面面的问题全部考虑、分析清楚后,我们开始找员工沟通,同时开始制定改造的计划。找员工沟通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做的,之前分析了每位员工的状态,从中找出了2名最合适的员工,通过两次沟通面谈,两名员工最终表示将全力支持我们的改造项目。这样,从4月15号开始一直到4月29号,完成了与领班、员工的沟通;完成了改造计划;完成了计划可行性测试。
沟通后发现存在的问题
工序混乱。
2,工位、工作台多,走动多。
3,3人操作,之间存在的交接多。
4,半成品无序流。
5,工装、设备、模具重复的多。
6,质量检查无法追溯到个人。
7,物料存放离工位太远。
8,技能不均衡。
9,员工之间配合不默契。
10,领班抽检率低。
解决方法
工序混乱——整合所有工序,从5道捏合成3道。
2,工位、工作台多,走动多——整合工位,取消两张工作台,设成屋台式
3,3人操作,之间存在的交接多——改为2人操作。
4,半成品无序流——做批次流,一批次10个,条件成熟后做单件流。
5,工装、设备、模具重复的多——整合后只留一套工装、设备、模具。
6,质量检查无法追溯到个人——设立定时抽检架,每小时抽检一次。
7,物料存放离工位太远——取消一个货架,另两个跟在工位后。
8,技能不均衡——尽快完成培训。
9,员工之间配合不默契——一人操作一道,前后配合。
10,领班抽检率低——改造后10抽1。
改造第二步——计划
其实计划很简单,问题已经罗列出来,解决的方法也已经找到,我只是在行动前简单的做了下计划完成时间表,具体如下:
1,员工沟通——4月23号之前完成。
2,搭建行动框架——4月27号完成。
3,检验改造可行性——4月29号完成。
4,场地改造——4月30号完成。
5,所需物品添置——5月7号完成。
6,改造后试运行——5月4号至5月7号。
7,正式启动——5月10号。
改造第三步——行动
在4月28号和4月29号两天,我们在不动场地的情况下试验了一下改造可行性,效果不错。
2,4月30号正式改造场地。
3,5月4号开始,两名员工按照事先沟通好的新方法开始操作。
4,同日,10抽1比率的检验正式启动。
改造后的布局
还是不能发图!!!
改造后的状况
刚开始员工不适应,产量并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很多,质量在10抽1的检验下有了保证,100%的合格率不再是梦想。
2,一个星期后员工开始提速,2个员工经过几个星期的磨合,最终产量稳定在150个/天。最高产量达到了200个/天。
3,将近2个月操作下来,质量问题0,产能已经能完全跟上甚至超出后道需求,目前以1:1的比例供应。
4,目前场地面积5.4m*7.5m=40.5平方米,比原来缩小了21平方米,下降34.41%
改造后的状况分析
表格也发不上来!
背景,为什么要改造;
1,gear box 项目为后道的traverse unit供应足量的成品齿轮箱,当时(4月初)后道traverse unit的产量为16台/天,每天要消耗成品齿轮箱160个,而当时成品齿轮箱的产量为120个/天,跟不上后道的需求用量。
2,质量出现问题,被德国母公司投诉;过程检验中也发现忘记打螺丝或者漏装配等低级错误出现。
改造前的状况
1,3道工序(外壳、法兰、测试)分布在5个工位上,所需的工装、设备、模具也同样分布在5个工位上。一个工作台一个工位,总共有5个工作台。
2,3名员工交替在5个工位上操作3道工序。
3,占地面积8.2m*7.5m=61.5平方米。
4,每天产能120个。
5,3名员工都是新进公司,还处在培训期,彼此之间没有默契。
6,刚调整的领班。
改造前的布局
没法子发图???
改造第一步——沟通
管理的本质——沟通
要胜利完成该项目的改造,需要两个人的配合,1个是领班,1个是员工在有了初步的思路过后,我开始找领班沟通,第一次沟通是培训式的,我把该领班拉到会议室先做了一次什么是管理的培训,让他认识到管理就是管的合理,理有心里和道理,对人讲心里,对事讲道理,先搞定人,再搞定事。然后给他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尝试去和他的下属沟通,先把人搞定。第二次沟通是引导式的,拉到会议室以后就开始谈目前的状况,谈齿轮箱的产能滞后,谈滞后后会产生的连锁反应,慢慢的引导他的思路走向了改造齿轮箱项目上,这次沟通很成功,他首先表明了改造的意愿,然后提出了一些改造的思路,我适时的结束了会谈,让他回去后先系统的了解掌握目前的状况。一个星期后我们开始了第三次沟通,这次我们开始探讨如何改造,他提出了一些目前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来改善这些问题,就这样通过接下来的5次沟通面谈,我们确定了如何改造的思路,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消除问题的方法等等。等我们把方方面面的问题全部考虑、分析清楚后,我们开始找员工沟通,同时开始制定改造的计划。找员工沟通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做的,之前分析了每位员工的状态,从中找出了2名最合适的员工,通过两次沟通面谈,两名员工最终表示将全力支持我们的改造项目。这样,从4月15号开始一直到4月29号,完成了与领班、员工的沟通;完成了改造计划;完成了计划可行性测试。
沟通后发现存在的问题
工序混乱。
2,工位、工作台多,走动多。
3,3人操作,之间存在的交接多。
4,半成品无序流。
5,工装、设备、模具重复的多。
6,质量检查无法追溯到个人。
7,物料存放离工位太远。
8,技能不均衡。
9,员工之间配合不默契。
10,领班抽检率低。
解决方法
工序混乱——整合所有工序,从5道捏合成3道。
2,工位、工作台多,走动多——整合工位,取消两张工作台,设成屋台式
3,3人操作,之间存在的交接多——改为2人操作。
4,半成品无序流——做批次流,一批次10个,条件成熟后做单件流。
5,工装、设备、模具重复的多——整合后只留一套工装、设备、模具。
6,质量检查无法追溯到个人——设立定时抽检架,每小时抽检一次。
7,物料存放离工位太远——取消一个货架,另两个跟在工位后。
8,技能不均衡——尽快完成培训。
9,员工之间配合不默契——一人操作一道,前后配合。
10,领班抽检率低——改造后10抽1。
改造第二步——计划
其实计划很简单,问题已经罗列出来,解决的方法也已经找到,我只是在行动前简单的做了下计划完成时间表,具体如下:
1,员工沟通——4月23号之前完成。
2,搭建行动框架——4月27号完成。
3,检验改造可行性——4月29号完成。
4,场地改造——4月30号完成。
5,所需物品添置——5月7号完成。
6,改造后试运行——5月4号至5月7号。
7,正式启动——5月10号。
改造第三步——行动
在4月28号和4月29号两天,我们在不动场地的情况下试验了一下改造可行性,效果不错。
2,4月30号正式改造场地。
3,5月4号开始,两名员工按照事先沟通好的新方法开始操作。
4,同日,10抽1比率的检验正式启动。
改造后的布局
还是不能发图!!!
改造后的状况
刚开始员工不适应,产量并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很多,质量在10抽1的检验下有了保证,100%的合格率不再是梦想。
2,一个星期后员工开始提速,2个员工经过几个星期的磨合,最终产量稳定在150个/天。最高产量达到了200个/天。
3,将近2个月操作下来,质量问题0,产能已经能完全跟上甚至超出后道需求,目前以1:1的比例供应。
4,目前场地面积5.4m*7.5m=40.5平方米,比原来缩小了21平方米,下降34.41%
改造后的状况分析
表格也发不上来!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7 个回复
hapilor (威望:5) (江苏 无锡) 汽车制造相关 生产经理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