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员工荒
本帖最后由 jedy2008 于 2011-2-17 14:16 编辑
关于目前比较关注的员工荒,就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做一些分析:
1> 人力资源的流动,是必然的。
人力资源也是资本的一种,所以它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或许叫做“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是市场在起作用。
不过,流动的速度可能超出大多人的预料。抱怨“工荒”是没有用的,必须直面。与很多私营企业主接触,能
感受到他们的压力,“做工厂越来越难了”,原材料价格在上涨,人力成本也要上涨。不同的是,原材料上涨,通过
资本付出,一般容易解决。而人力成本的上升绝不仅仅是工资的增加,最难把握的是工人的离去。即便是工资高了,
工人如果感到不满,也会离职。
2> 工荒考验“中国制造”
工荒无疑给本来靠“血汗钱”度日的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很多企业是纯制造型企业(指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完全
是制造利润,研发与销售基本上是在国外)。这部分企业的净利润一般在7%-12%,可操作空间不大。人力成本的增加
严重考验这部分企业,而这部分企业关系着部分的就业问题。想想我们去过的企业,有多少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有多少
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想,它们的日子会趋向艰难。
3> 部分企业会消失,部分企业会产业结构升级
既然人力成本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必须寻求其他的利润来源,才可以继续生存。提高技术含量,进行结构升级
开辟新的渠道是必走的对策。顺势而为,是明智之举。可以想想,一部分企业会在此过程中消失,一部分会走向更
高一层。
4> 工荒伴随新生代民工出现
现在工厂里愈来愈多的90后新生代工人,他们本身就有与父辈代民工不同的追求与理想。且,他们所处的时代也
大不以前了,首先: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这就决定他们没有背负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其次:他们
是父母的宝贝,因为家庭的孩子比较少,他们无疑是父母唯一的寄托与希望。在中国家庭里,宁可父母忍辱负重,也要
孩子“享福”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活的体面”至少是父母成绩。第三:他们对诉求的渴望
值得关注,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尊重与关心,远远超过对工资的关注。也有一些孩子是领着父母发的“工资”与厂里
的工资打工的,钱,对他们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有父母的坚强后盾。
新生代的他们,需要更多的去关注。说大一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诞生了新时期的“工人阶层”,他们在人口
上占了大多数,也正是他们长年背井离乡,如同纤夫一样奋力拉起中国经济方舟。无论如何,他们的大多数还是生活在
社会的底层。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太少了。对这一个群体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就很难拿出一套适合他们的疏导之路。对他们的研究,必是需要的。
5> 工荒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经济发展的转移,工厂的内迁;就业渠道的拓宽,国家普惠政策的实施;家庭的需要,孩子的教育;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物价的上涨直接导致工人生活成本的增加)等等,综合条件造成了。
先到此。
6>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用工荒导致的负面效应会在未来几年内凸显出来,赖以“救国的实业”会遭受想当的冷遇。实力雄厚的民间资本
会逐渐抛弃工厂一类的实业,转而走向虚的“楼市、股市”等见效快的行业,这是资本的逐利本性。如果觉得目前
的工荒就说现在的工人完全可以充分就业、享有充分的优越感,就开心过早了。
7> 注重社会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关于目前比较关注的员工荒,就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做一些分析:
1> 人力资源的流动,是必然的。
人力资源也是资本的一种,所以它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或许叫做“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是市场在起作用。
不过,流动的速度可能超出大多人的预料。抱怨“工荒”是没有用的,必须直面。与很多私营企业主接触,能
感受到他们的压力,“做工厂越来越难了”,原材料价格在上涨,人力成本也要上涨。不同的是,原材料上涨,通过
资本付出,一般容易解决。而人力成本的上升绝不仅仅是工资的增加,最难把握的是工人的离去。即便是工资高了,
工人如果感到不满,也会离职。
2> 工荒考验“中国制造”
工荒无疑给本来靠“血汗钱”度日的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很多企业是纯制造型企业(指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完全
是制造利润,研发与销售基本上是在国外)。这部分企业的净利润一般在7%-12%,可操作空间不大。人力成本的增加
严重考验这部分企业,而这部分企业关系着部分的就业问题。想想我们去过的企业,有多少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有多少
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想,它们的日子会趋向艰难。
3> 部分企业会消失,部分企业会产业结构升级
既然人力成本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必须寻求其他的利润来源,才可以继续生存。提高技术含量,进行结构升级
开辟新的渠道是必走的对策。顺势而为,是明智之举。可以想想,一部分企业会在此过程中消失,一部分会走向更
高一层。
4> 工荒伴随新生代民工出现
现在工厂里愈来愈多的90后新生代工人,他们本身就有与父辈代民工不同的追求与理想。且,他们所处的时代也
大不以前了,首先: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这就决定他们没有背负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其次:他们
是父母的宝贝,因为家庭的孩子比较少,他们无疑是父母唯一的寄托与希望。在中国家庭里,宁可父母忍辱负重,也要
孩子“享福”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活的体面”至少是父母成绩。第三:他们对诉求的渴望
值得关注,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尊重与关心,远远超过对工资的关注。也有一些孩子是领着父母发的“工资”与厂里
的工资打工的,钱,对他们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有父母的坚强后盾。
新生代的他们,需要更多的去关注。说大一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诞生了新时期的“工人阶层”,他们在人口
上占了大多数,也正是他们长年背井离乡,如同纤夫一样奋力拉起中国经济方舟。无论如何,他们的大多数还是生活在
社会的底层。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太少了。对这一个群体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就很难拿出一套适合他们的疏导之路。对他们的研究,必是需要的。
5> 工荒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经济发展的转移,工厂的内迁;就业渠道的拓宽,国家普惠政策的实施;家庭的需要,孩子的教育;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物价的上涨直接导致工人生活成本的增加)等等,综合条件造成了。
先到此。
6>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用工荒导致的负面效应会在未来几年内凸显出来,赖以“救国的实业”会遭受想当的冷遇。实力雄厚的民间资本
会逐渐抛弃工厂一类的实业,转而走向虚的“楼市、股市”等见效快的行业,这是资本的逐利本性。如果觉得目前
的工荒就说现在的工人完全可以充分就业、享有充分的优越感,就开心过早了。
7> 注重社会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45 个回复
Shiney_Xie (威望:1) (广东 深圳) 电子制造 主管 - 团队整合
赞同来自:
新年伊始,各地开始传来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消息,北京从1月起上调至1160元,江苏也从2月起上调,广东则将在3月1日实施,近年来出现的“用工难题”,涨薪似乎成为了一种有效手段。当我们回看历史之时,不难发现,这样的故事也并非中国特色。
一、流水线掩盖不住福特的劳动力问题
1913年流水线的诞生,让福特汽车将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
1913年,面对源源不断的订单,在一味扩大厂房和添置设备无效后,福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从此使得汽车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第一次实现了每10秒生产一部汽车的神话。在当年,福特就创下了20万辆的生产记录。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1914年,产量突破30万,1915年突破50万,到 1920年时,福特的年产量已经达到100万。
产能提升却面临“用工荒”,公司员工流动一度达380%
在产能的大幅提高下,福特却面临着用工难的问题。与成倍增长的产量和滚滚流入福特等人腰包的钞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人劳动强度的加大和并未改善的工资水平。在工厂加班加点投入生产之时,工人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从14336人减少为12880人,整个公司的人员流动也一度达到380%。至1913年年底,福特招聘的定额必须要达到963人,才能实现100个工人工作的稳定状况。
二、双倍工资却增加了双倍的利润
1914年一片唱衰声中,5美金将行业工资提高一倍,工作时间却减少1小时
在公司另一位创始人詹姆斯·考森斯的积极推动下,1914年1月5月,亨利·福特推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项改革措施:将工人每天工作时间从9小时减少到8 小时,日薪却从当时的2.5美元提到5美元起,约10%的工人还享有利润分成。1月6日凌晨开始,上万名求职者便闻风而来。“非主流”做法一时间使褒贬鲜明的评论出现在各大报刊头条,与普通民众一致叫好相对的是,资本家们几乎一致认为福特是要“毁了美国工业”,金融界人士也站出来指责“阶级背叛者”的“瞎胡闹”,《华尔街日报》甚至说,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道德规范”,而且是“犯了经济罪”。
高工资为福特网罗了美国,甚至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蓝领
来自全美各地,准确来说是世界各地的工人开始进入福特——据1914年11月福特进行的一项调查,仅有29%的福特工人出生在美国,其他71%则来自22 个不同国家。成千上万的劳动者中最优秀的分子被吸收进厂;其次,这些进厂的工人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无条件地服从,拼命跟上传送带的转动速度以挣到诱人的五美元工资,要么被淘汰,由云集在厂门口跃跃欲试的其他人来代替自己。
迅速提高的工作效率让福特在2年时间内利润翻番
高工资下,工人的流动率直线下降,劳动积极性大幅提升。而此期间,工厂内推行的流水线做业得以顺利进行,劳动效率成倍十数倍地增长。而规模的增长,又带动了价格的迅速下降,这对福特汽车能够在短时间内走入千家万户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14年福特的年利润是三千万美元,而在实行日薪五美元后,1916年,年利润就达到了六千万美元。20年代,亨利也顺利地成为“世界首富”(据20年代《纽约时报》估计,亨利当时的个人资产达12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30多亿美元)。
三、福特成全了市场,也成就了历史
加薪为美国培养了一个稳定购买力工人中产阶层
后世的历史学家在谈及福特成功时多提及流水线,但当福特公司自己的管理层却并不这样认为,前CEO艾柯卡、厂史专家鲍勃·卡尔帕克都认为,加薪才是福特对美国和世界的最大贡献。卡尔帕克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指出:福特此举让他的T型车更为畅销,因为他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工人阶层,随之而来的产业加薪最终推动了美国中产阶级数量的增长。福特在人力上的成本转移成为了一个阶层的购买力,最终那些有了归属感的员工又为他生产了更多更好的产品。
福特加薪也成为了大时代下“从善如流”的经典案例
福特“体贴”的薪资策略取得了成功,直接导致了欧美企业纷纷效仿,在生产率允许的范围内,薪资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两班倒逐渐被三班倒所取代,8小时工作制渐成雏形。如果还原到20世纪初美国的大时代背景下,福特案例也并不孤单:1903-1910年间,美国通过了几项将大公司置于公共权力监督下的法律,最终于1914年成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以监督大企业的运作,并授权公布其违背公共利益的活动。美国也逐步确立了禁止使用童工的法案,1917年,又有39 个州制定了以限制劳动时间保护妇女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日立法,有些州还通过了与此相关的妇女最低工资立法。
结语:《财富》杂志在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时,对福特做出了这样的评价:“‘20世纪的企业家’是这样一位工业创建者,他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每一片土地,第一个创建了‘大市场’,并为之供应产品”。五美元让福特公司重新定义了工业资本主义——它第一次让全世界认识到,市场化的利益调节机制,不仅可以调节工作动力,而且可以调节全社会对于“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