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本帖最后由 137chchch4817 于 2011-3-31 13:19 编辑
中午休息的时间,转了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帖子。
由于原帖有点长,我作了些删节,基本精神还是包含在里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末被一个亲戚的电话召去。他的女儿明年大学毕业,面临找工作的难关,希望我能给她做点指导。
我去了,和他女儿谈了一个中午。我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失望,一种冰凉冰凉的感觉,从头顶自灌脚底。
不是对我这个妹妹,而是对中国的高等教育。
三年半了,完全无法感受到高等教育在她身上有任何影响。
她是一张白纸进入学校的,出来时,还是一张白张,只不过岁月使她泛黄了。
我只是想问,大学里究竟教了她什么,她究竟又从大学学到了什么。
先说说专业。
她的专业是数码艺术,是一个新的专业,广义上也算艺术类,是艺术与现代科学的一种结合吧。
这个专业对学生的艺术水平有一定要求,对计算机的能力也要求很高。偏偏这两者有相当的矛盾。
在中国学艺术的学生中,数理普遍很差,无逻辑思维,而计算机水平高的,很少有艺术灵感。
我这个妹妹就属于前者,那些复杂的计算机课程让她彻底失去了信心。
用她自己的话说,她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专业。可就这样,她的成绩还在班里属于中上等
……
再说说社会生活的能力。
她要找工作了,不知道要准备什么个人资料,
她不知道找工作的信息应如何收集,
她不能独立处理任何面对社会的事务,
她不会和任何不熟的人打交道。
……
最后说说性格。
我现在根本无法去奢谈什么人文气质了。
她的知识面窄到不像一个大学生,起码的常识都不具备。
她对自我的判断完全没谱,既极度自负,又极度自卑。
她看问题的角度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离成熟差得很远。
……
可以这样说,她完全还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各种准备,连起码的劳动者的要求都还有欠缺。
我们的大学究竟怎么了?
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只是我不是搞教育的,我的思考可能不免狭隘。
不过,有些有识之士的观点还是能给出一些启发的。
曾经的北大学生,现在的哈佛教师,薛涌,无疑是在中国教育方面思考得很深的一个人。
他有一本书《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仔细想来,很多问题都能在这从中找到方法。
薛涌在这本书里说,“上大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对另一部分来说,是精神行为”。
对前种人,要算投入产出,如果投入产出不划算,真的不如不读。
当然,我想我妹妹应该还是有一些更高的精神追求的,尽管这种追求中含有一种不适当的虚荣成分,但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真正的精神追求,只有在真正的大学里才可能得到。薛涌认为,从大学的诞生就可以看出大学的三个特点:
所谓的寄宿制不是简简单单的学生在学校住宿,它是把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合一的共同体,是校中之校。
这些学院,一般是几个宿舍建筑组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的庭院,
除宿舍之外还有自己的图书馆、教室、咨询室、餐厅、计算机房、演艺厅等,并有院长、教授的公寓、办公室,
自成一体,师生共住,形成一个有机的学术共同体。
作为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或学术共同体。
寄宿制学院把学生的专业和社会阶层全给超越了,这样,课堂所学的东西就成活的了。
当然寄宿制还有一整套的配合制度:
其实,如果我妹妹能到这样一个寄宿制的大学,得到老师真心的指导,她肯定是愿意多学多看的。
可现在国内的大学基本上在做如下的事情:
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干别的。
除了寄宿制这一想法外,薛涌还对大学应该学什么,专业的作用,大学的弱智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老实说,如果我妹妹能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或者说,她在入大学之初就受到这样的书的影响的话,我想,她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彷徨失措。
真希望更多的人去思考中国的高等教育,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要再重复这样的悲剧了!
中午休息的时间,转了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帖子。
由于原帖有点长,我作了些删节,基本精神还是包含在里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末被一个亲戚的电话召去。他的女儿明年大学毕业,面临找工作的难关,希望我能给她做点指导。
我去了,和他女儿谈了一个中午。我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失望,一种冰凉冰凉的感觉,从头顶自灌脚底。
不是对我这个妹妹,而是对中国的高等教育。
三年半了,完全无法感受到高等教育在她身上有任何影响。
她是一张白纸进入学校的,出来时,还是一张白张,只不过岁月使她泛黄了。
我只是想问,大学里究竟教了她什么,她究竟又从大学学到了什么。
先说说专业。
她的专业是数码艺术,是一个新的专业,广义上也算艺术类,是艺术与现代科学的一种结合吧。
这个专业对学生的艺术水平有一定要求,对计算机的能力也要求很高。偏偏这两者有相当的矛盾。
在中国学艺术的学生中,数理普遍很差,无逻辑思维,而计算机水平高的,很少有艺术灵感。
我这个妹妹就属于前者,那些复杂的计算机课程让她彻底失去了信心。
用她自己的话说,她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专业。可就这样,她的成绩还在班里属于中上等
……
再说说社会生活的能力。
她要找工作了,不知道要准备什么个人资料,
她不知道找工作的信息应如何收集,
她不能独立处理任何面对社会的事务,
她不会和任何不熟的人打交道。
……
最后说说性格。
我现在根本无法去奢谈什么人文气质了。
她的知识面窄到不像一个大学生,起码的常识都不具备。
她对自我的判断完全没谱,既极度自负,又极度自卑。
她看问题的角度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离成熟差得很远。
……
可以这样说,她完全还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各种准备,连起码的劳动者的要求都还有欠缺。
我们的大学究竟怎么了?
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只是我不是搞教育的,我的思考可能不免狭隘。
不过,有些有识之士的观点还是能给出一些启发的。
曾经的北大学生,现在的哈佛教师,薛涌,无疑是在中国教育方面思考得很深的一个人。
他有一本书《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仔细想来,很多问题都能在这从中找到方法。
薛涌在这本书里说,“上大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对另一部分来说,是精神行为”。
对前种人,要算投入产出,如果投入产出不划算,真的不如不读。
当然,我想我妹妹应该还是有一些更高的精神追求的,尽管这种追求中含有一种不适当的虚荣成分,但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真正的精神追求,只有在真正的大学里才可能得到。薛涌认为,从大学的诞生就可以看出大学的三个特点:
- 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
- 师生的关系不管是从心灵上还是空间上都非常密切,
- 真理是辨出来的。所以,他主张大学里寄宿制,这样,老师才能给予学生以指导,同学之间才能真正的互相促进。
所谓的寄宿制不是简简单单的学生在学校住宿,它是把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合一的共同体,是校中之校。
这些学院,一般是几个宿舍建筑组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的庭院,
除宿舍之外还有自己的图书馆、教室、咨询室、餐厅、计算机房、演艺厅等,并有院长、教授的公寓、办公室,
自成一体,师生共住,形成一个有机的学术共同体。
作为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或学术共同体。
寄宿制学院把学生的专业和社会阶层全给超越了,这样,课堂所学的东西就成活的了。
当然寄宿制还有一整套的配合制度:
- 它的核心就是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助;
- 它用一种思辩的态度来对待专业与学习;
- 它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与能力;
- 它发扬一种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其实,如果我妹妹能到这样一个寄宿制的大学,得到老师真心的指导,她肯定是愿意多学多看的。
可现在国内的大学基本上在做如下的事情:
- 学术造假;
- 论文抄袭;
- 教师走穴;
- 倒卖文凭;
- 师生jian情
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干别的。
除了寄宿制这一想法外,薛涌还对大学应该学什么,专业的作用,大学的弱智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老实说,如果我妹妹能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或者说,她在入大学之初就受到这样的书的影响的话,我想,她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彷徨失措。
真希望更多的人去思考中国的高等教育,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要再重复这样的悲剧了!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20 个回复
tom666 (威望:1) (广东 江门) 其它行业 经理 - 质量管理及体系认证。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