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关于cpk与ppk之间的关系

在稳定状态下,采取同样的抽样检验方式,那么对于spc的工序能力分析报告中,应该如何看待cpk与ppk值的关系?是否只要是稳定状态下,只考虑cpk值>=1.33即可满足生产条件?那么在稳定状态下的ppk参数是否还应该有所考量?如果需要考量那么以什么为标准?是否说cpk值在满足>=1.33的情况之下,ppk值参数就可以不加以考虑了?再有,如若在同一稳定状态抽样中,ppk值大于cpk值,这又是一种什么状态?请各位前辈们指教,不胜感激!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G.Prophet (威望:4) (广东 东莞) 电子制造 其它

赞同来自: silence1985

当收集的样本数据偏离规格中心时.Cpk大于Ppk;
当数据趋向于规格中心时,Cpk与Ppk逐渐接近;
当数据趋向规格中心且每组样本保持一定的极差R时,Ppk大于Cpk!

但有些疑惑:
   计算Cpk时考虑的只是组内变差,而Ppk计算则是考虑了组内变差与组间变差,
按理说 组内变差 + 组间变差 肯定 大于 组内变差,
即总体标准差 肯定 大于 样本 标准差! 
从而得到Cpk应该永远大于Ppk!而为什么会出现Ppk大于Cpk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这个没疑问,这个也是绝大多数正常情况的表现;

第二种情况。
当计算CPK和PPk接近时,表明组内和组间的差异不大,也很接近。因为用来计算CPK的σ值是估计出来的,和子组容量有关,这个点估计值,其实是有个估计效率的问题。
当实际计算出来的S值和估计的稳态下总体标准差σ接近时,σ是个参数估值,不代表真值,即便代表参数真值,S也未必恒大于σ,S有可能因为抽样的偏差,大于参数真值或者是σ的点估计值,也就是S由于抽样的偏差有可能落在σ点估计值置信区间的任何一边,但不会偏离的很大,偏离越大概率越小。所以,总体标准差σ未必恒大于S,

第三种情况。
但您提到的问题,的确存在,总的来说发生这种情况绝大多数是因为违背了CPK计算的前提:合理子组(Rational Subgroups)划分的问题。很多人应用时,仅仅是注意到数学方面公式什么的,忽略了实际应用的前提条件,也就是估算σ的前提,利用合理的子组来估算,子组大家都理解,那“合理”这个概念很多人知道,但意识里会忽略。(这一段说明可参考 Dolnad J. Whleer 《Evaluating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给出两种实际情况的案例:
由于人为的忽略了一些周期性干扰的因素,导致组内差异很大(比如你说的R保持很大的情况),导致估计出来的σ很大,而实际长期均值的变异性并不大,典型的比如温度自适应调整系统,就会出现PPK大于CPK的情况,这个就是分组时为考量周期性干扰因素,从而影响到了总体的估计值。

另外一种情况也很常见,往往经过品质改善后,实际制程的变异已经有了提高,可是估算σ时仍沿用之前的制程能力研究数据,而没有重新进行估算,这样也会导致PPK大于CPK。

休哈特控制图要求组内变差尽可能小,尽可能体现组间差异,这就是你提到的“(按理说 组内变差 + 组间变差 肯定 大于 组内变差)”的概念,但人们忽略这一点时,选择子组不合理,使得 组内变差 远大于 组间变差时,就会出现第三种情况。以上的两个实例就是实际运用中很好的说明。

29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