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证光荣地被人民日报评为六大形式主义,成为公害后。。。
走过场的国际质量认证几年前,我所供职的某事业单位,在管理基础薄弱、外无压力、内无动力的情况下,决定进行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北京一家认证公司的指导下,很快通过了该认证。对此,领导引以为自豪,到处宣传。起初,我对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比较迷信,以为通过了认证,单位管理水平会上一个台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项认证纯粹是纸上谈兵,无论是“内审”(单位内部自查自检),还是“外审”(认证部门审查),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看资料,而不到现场检查实际工作。比如设备运行记录,只要记录本上记录的内容符合“每小时做一次运行记录,字迹工整,无涂改痕迹”等规定,就算达标。至于记录上的数据是值班人员到现场巡视检查后按实际情况记录的,还是坐在值班室里随意填写的,是每小时记一次,还是交班时一次性地补记下来,根本没人过问。即便是这么低的要求,也常常做不到。因此,在一年一度的年审之前,单位都要组织人员进行各种记录、资料(叠起来有数米之高)的“完善”工作,遇到破绽太多的原始记录,还得废弃重来,工作量相当大,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就这样,几年下来,单位花去了数十万元的认证费,员工们付出了大量无效劳动,非但对工作没有促进,反而因应付内审、外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最终,认证年审工作随着主要负责人的卸任而终结。“认证”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而像我们这种为社会提供污水净化服务的事业单位,既无严格意义上的“第二方”(客户),又无可以让客户(政府和市民)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质量认证不流于形式才怪呢
继续晒出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看似节约实则浪费的成本管理、毫无意义的国际质量认证、弄虚作假的评选活动、费时耗财的庆典活动、兴师动众的“送温暖”、为领导参观而设的居民社区活动室等等
继续晒出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看似节约实则浪费的成本管理、毫无意义的国际质量认证、弄虚作假的评选活动、费时耗财的庆典活动、兴师动众的“送温暖”、为领导参观而设的居民社区活动室等等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42 个回复
Sean817 (威望:2) (浙江 宁波) 贸易/进出口 工程师
赞同来自: